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50321 上传时间:2023-09-18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与心理调适概述.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授课教师 杨青医学人文学院心理学教研室,文化与心理调适,第一讲 文化及其与心理调适的关系,一、文化是什么二、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特点三、文化与心理疾病,文化与心理调适,一、文化是什么?,文化与心理调适,1文化的内涵,民族现象,历史进程,生活方式,社会现象,文化,文化与心理调适,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种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的文明程度;如:社会主流思想,娱乐文化形式的变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的发展情况;如:迎娶新娘的形式的变化是一种生活方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如:表达敬意的方式是一种民族现象,反映民族的独特风格。如:民俗、建筑,文化与心理调适,(1)传 统 习 俗(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文化与心理调适,“中秋”一词,始见于西周周礼,但作为节日,它出现于宋代。按照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八月为秋季之中,故曰“仲秋”,这里的“仲”即为居中之意。八月十五,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所以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中秋节,它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三大传统佳节。两汉时已具雏形,时在立秋日。唐朝时出现观月、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北宋太宗年间,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八月是作物收获季节,庆丰收、贺团圆,“花好月圆人寿”便成了中秋节的主题。中秋节全家团圆,月亮升起时,献月饼、瓜果以祭月,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文化与心理调适,江南,陕北,内蒙古,福建,(2)传 统 建

3、筑(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与心理调适,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3)传统文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与心理调适,(4)传统思想(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文化与心理调适,一耽学堂,在古汉语中,“一”字意为根本、本源,“耽”为大而垂肩,进而引申出停留、快乐的意思。一耽学堂,成立于2000年12月21日,由北大、清华、人大、民大、北师大、社科院六大高校30多名硕博生发起,是“学习、体认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组织”。,文化与心理调适,一耽学堂的视频空间其中有四段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视频httphttp,文化与心理调适,(L

4、ike an iceberg),文化与心理调适,2文化的特性,民族性生存环境、生存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稳定性在积淀中形成,发展变化缓慢、文化内核不变继承性在社会发展中发展,源远流长,文化与心理调适,3 文化的分类,文化与心理调适,3文化的分类,文化与心理调适,3文化的分类,从文化的内部结构看主流文化实质性的相似、相通:思维模式、价值观观念亚文化“和而不同”:形成一定的种族、民族、地域、经济或社会群体的行为模式特征,代际间的亚文化差异之:代沟,家庭间亚文化差异之:婆媳关系,文化与心理调适,杨青,e世代青少年亚文化与社会变迁,(一)家庭结构之变迁:家庭树家庭森林(二)社会结构之变迁:社会

5、疏离(三)价值体系之变迁 1.追求金钱、权力、名牌、时髦、物欲。2.追求目前短暂享乐。(四)教育变迁,文化与心理调适,杨青,e世代青少年亚文化与社会变迁,(五)人口变迁(六)科技信息变迁(七)经济发展: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八)生活方式变迁(九)政治生态变迁(十)大众传播变迁色情、暴力,文化与心理调适,杨青,e时代青少年亚文化八项内涵,(一)价值观和规范(二)特殊暗语(三)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四)注重流行风尚(五)归属感(六)特定的身份标准(七)社会支持(八)满足特殊需求,文化与心理调适,杨青,e时代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形成背景,(一)家庭功能与结构之问题/独立与叛逆(二)自我概念与自信心之问题/依赖

6、感(三)挫折忍受力低/好胜心(四)学校生活不适应/个别差异、自我放逐(五)自我控制力薄弱/求知欲、好奇心(六)受不良同侪团体影响/爱与归属感(七)缺乏正当休闲嗜好/有潜力、可塑性(八)缺乏法律常识/逃避责任、直线思考,文化与心理调适,杨青,e世代社会特征与青少年行为,(一)富裕生活产生败家子的性格(二)多元化的价值观造成价值选择的困扰(三)浓厚的功利主义与投机思想(四)升学主义影响学生发展(五)教养家庭结构与教养方式的影响(六)大众传播与计算机网络的商业污染,文化与心理调适,3文化的分类,从文化的内涵来看表层文化:有形的物质文化 服饰、饮食、建筑、戏曲等中层文化:社会关系/制度礼仪习俗、行为方

7、式等深层文化:精神/观念文化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文化与心理调适,三、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特点,文化与心理调适,三、当前中国社会的文化特点,中国本土文化:有深厚的根源和广泛的基础,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共存,共存多元性,多元文化取向下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跨文化交流,文化与心理调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相互融合相互营养取长补短,文化与心理调适,跨文化交流与媒体的同步快速发展,文字、印刷媒体的使用:书面文化,语言媒体的产生:口传文化,文化与心理调适,跨文化交流,熟悉他族文化,通晓本族文化,文化与心理调适,三、文化与心理疾病,文化与心理调适,三、文化与心理疾病的界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8、心理疾病在某种程度上是文化定义,甚至形成的现象,而心理疾病的诊断更是一种文化下的产物。现在的人看到的一些心理疾病的症状,在公元前2500年的苏美人和埃及人也看到同样的症状。不同的是,受到当时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古世纪的西方世界认为,心理疾病是因为一个人受到魔鬼附身或受到巫术的蛊惑的影响,而产生的现象。,文化与心理调适,1文化与心理疾病的界定-1400年代,对被认为魔鬼附身的人施行环锯手术(trepanning;钻孔)以释放魔鬼其它医治的方式饥饿鞭打浸水驱魔,文化与心理调适,1文化与心理疾病的界定-1800年代,像货物一样的关在医院里认为是一种咎由自取的问题,文化与心理调适,1文化与心理疾病的界定

9、-现在,现代人认为心理疾病是:影响一个人行使正常社会功能(和他人互动或工作等)及影响一个人的自我健康感的不正常思维、情绪和行为。所谓的正常或不正常和一个社会文化的界定有关;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界定。更有趣的是,一个社会所认为的正常或不正常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今天接受的许多正常的事,在几时年前可能会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所以上述的情形下,对心理疾病的定义留下了模糊的空间。,文化与心理调适,2 如何准确理解个体的行为?-假装精神病人的有趣研究,Rosenhan和其它7个来自美国各地的(正常)人,假装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然后在多个心理疾病院挂号。他们向医生述说自己的症状;如,听见一个声音说 空虚,空洞或 呼

10、等字眼。结果除了一个人以外,这些人后来都被诊断患了“精神分裂症”。当Rosenhan等人住进心理疾病院后,他们开始表现正常人一样行动,并告诉医生他们不再听见声音了。,文化与心理调适,2 如何准确理解个体的行为?-假装精神病人的有趣研究,然后呢?虽然如此,院方人员仍然将他们的行为解释为心理不正常的证据。例如,当这些假病人在病房做了笔记时,院方人员在记录中,将这些行为解释为病人古怪的记笔记行为。这些假病人平均花了19天才得到释放;不但如此,他们还被加上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提前释放的批注。,文化与心理调适,2 如何准确理解个体的行为?,Rosenhan的研究引起了一场备受争议的风波,因为研究结果似乎证

11、明心理疾病是一种主观的疾病?甚至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生也无法有效的区辨一个人有没有生病。,文化与心理调适,2 如何准确理解个体的行为?,Rosenhan的研究虽然生动,但结论却不正确。批评Rosenhan的人提出,人们只能在背景中理解其它人的行为的意义。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再参加合唱团练唱时唱歌,我们为认为这个唱歌的行为是正常的。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上课中唱歌时,我们会认为这个行为是奇怪的。,双方继续有趣而发人深思的争论,文化与心理调适,3 文化与心理疾病的诊断,正常在某种程度是一种文化定义下的产物,所以判定一个入罹患“心理疾病”(或对心理疾病下定义)时,必须要考虑文化的因素。例如,信仰一种称为

12、Santeria宗教的古巴裔美国人相信,人能够被附身,然后和死去的祖先沟通。不熟悉这种信仰的医生可能会错误地判断这样的人是心理疾病患者。因此诊断心理疾病时,医师或心理学家需要了解病人所属的文化或次文化。,文化与心理调适,3 文化与心理疾病的诊断,美国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对疯狂的界定与其它文化的界定有相似,也有相异之处。例如,他们认为疯狂的人会:自言自语、对着不存在的人尖叫、做出奇怪的表情等。然而,他们也认为,一个疯狂的人会:相信一个自己所爱的人被魔法害死了、相信自己是一种动物、以及杀狗。,文化与心理调适,4 文化对病患行为的影响,在爱尔兰乡村,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天主教徒。在那里罹患精神分裂症的人

13、比其它地方的患者更可能出现奇怪的宗教幻想;如,相信自己的身体被圣母玛丽亚所占据。这些例子显示,当一个人罹患心理疾病时,他的行为和思维会受到文化中的某种想法的影响,做出奇怪,不合文化的表现。心理疾病的流行率在不同文化之间,甚至在同一文化中的不同区域,都有可能不一样,虽然目前研究者还不完全清楚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为何。,文化与心理调适,5只能根据文化界定心理疾病吗?,如果正常或异常的定义因文化不同而不同,那么我们如何根据文化的界定,认定一个人罹患心理疾病呢?心理学专业人员可根据几种不同的标准,界定“异常”(一)统计标准:偏离统计平均太多的行为(或情绪和思想)。心理统计中常常用到的正态分布曲线。在这种界定标准下,非常聪明的人也是异常的。,文化与心理调适,5只能根据文化界定心理疾病吗?,(二)适应标准: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会或工作的情境中,有效行使自己角色的行为(或情绪和思想)。(三)安全标准:可能影响一个人或其他人之安全的行为(或情绪和思想)。(四)认知标准:和应有状态相距太远的行为(或情绪和思想)。(五)社会常模标准:偏离社会文化所能接受的行为(或情绪和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