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社会构建读书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实的社会构建读书报告.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现实的社会构建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2013年12月9日,1,彼得伯格(Peter Berger)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著 江涌译,作者简介,2,彼得伯格(Peter Berger)奥裔美国社会学家,美国社会学理论家和宗教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卢克曼同为舒茨的学生。代表作:漂泊的心灵(1973)、社会学邀请(1963)、现实的社会建构(与卢克曼合著,1966)、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1967)等。托马斯卢克曼(Thomas Luckmann)出生于南斯拉夫,在维也纳和美国攻读哲学和社会学,
2、后在美国和德国任教。代表作:现实的社会建构(与伯格合著,1966)、无形的宗教:现代社会的宗教问题(1967)、生活世界的结构(与舒茨合著,1973)等。,理论背景,3,1、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实证的传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实证主义相对的思潮2、后现代主义的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前期强调解构在解构的废墟上重建新的解释框架3、传统知识社会学名不副实,4,第一部分 绪论和基础概念,绪论,6,1、明确提出:20世纪20年代,马克斯谢勒,德国哲学家2、直接近代源头:19世纪德国思想史的三大发展马克思主义尼采哲学历史主义3、曼海姆、默顿、帕森斯、盖格、斯塔克等 知识社会学一直都是在理论上侧重认识论
3、问题,在经验上侧重思想史。,7,再正名:性质:经验性质的社会学的一部分,是一种社会学理论研究。范畴:常识性的“知识”。主题:现实是由社会建构的;必须分析这种建构的过程。概念:现实(reality):存于人类意志之外的现象性质 知识(knowledge):一种真实的、拥有特定特质的现象 相关理论:舒茨:日常生活知识研究对象与重点涂尔干&韦伯:社会的双重特征知识社会学的任务马克思的辩证法、哲学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第一章 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8,一、日常生活现实日常生活世界:以人们诠释的事实呈现自身,并且是生活中的人在主观上认为具有意义和一致性的世界。日常生活中知识的基础:主观过程或意义的客观化
4、,以及透过客观化过程而建构的互为主观的常识世界。日常生活现实的特征:(1)在各种现实中最典型、最重要;(2)一个井然有序的现实;(3)核心是“此地此刻”;(4)互为主观的世界,常识即与他人共享的知识;(5)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现实;(6)包含其它现实,特定意义领域转移注意力;(7)具有时空结构,9,二、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日常生活现实可以被理解成一个各种类型的连续统:面对面情境中经常见到和深入互动的伙伴具有高度匿名性的抽象事物类型图式互动双方就各自依据其对于日常生活实在的看法和经验,将不了解的对方身份的复杂性尽可能减少,将对方纳入到他认为最可能适合的类型范畴中,而不是当成一个具体的具有个性的人。,
5、10,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知识语言将互动推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来源于日常生活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分类和定型的能力使个体经验客观化超越时间、空间和社会涵盖不同的现实领域,建构象征表征,也使象征表征回到生活建构了语意与意义的领域知识的社会储存受实用动机和适用的知识所支配与生活世界的类型图式相关联日常生活知识的有效性是理所当然的呈现的日常生活知识的小部分产生知识的社会分配,第二部分 作为客观现实的社会,第一节 制度化,一、有机体和活动动物生活在一个为其生物属性所决定的封闭的世界里,人类与其所处环境的特点却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成为人的过程是在与环境(自然与人为)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人类有机体&人
6、类自我;人性与社会属性密不可分人类有机体的发展会持续不断的由社会决定。作为社会产物的自我 举例:“作为一个男人”的性别认同社会秩序先于个体的有机体发展。世界开放性为社会秩序制止。社会秩序是人类的产物。外在化过程创造。外化的必然性基于人类的生物性。为了理解社会秩序出现、维持与转型的原因,需从制度化这个角度来进行分析,惯习化(habitualization)正在谈论/当前的行动在未来正好可以按照相同的方式同样经济省力地去操作。1.选择集中,活动方向性和专门化 2.理解活动意义,活动被预期惯习化典型化(定型化)制度化,二、制度化的起源,制度也意味着史实性/历史因素与控制。社会世界处在构建的过程中,这
7、一过程中包含着扩大的制度性秩序的根源。制度化的客观性。制度世界是一个客观现实。制度世界的客观性,不管它看上去对个体来说有多巨大,都是一个由人创造、构建的客体、人类活动外在化的产物获得客观性特点的过程就是客观化。,外化、客观化与内化是持续不断的辩证过程中的三个时刻。与之对应的社会世界的基本特征:社会是人的产物(外化);社会是一种客观现实(客观化);人是社会的产物(内化)。,各种制度趋向于“相互关联”。制度是整合的。通过社会共享的意义共同体,我们才能理解制度整合的需要。制度秩序的“逻辑”正是社会知识储存的一部分,并被视为理当如此。知识储存界定了行为的制度化场域,并安排其中的各种情境,是制度化行为的
8、动力。知识与现实:1、在理解客观化社会世界的意义上;2、在持续不断的产生这一现实的意义上。,三、沉积与传统主体间的沉积(intersubjective sedimentation):(几个人共同享有某种体验)可被称作真正的社会沉积,只有当他在某种符号系统中被客观化,即此种共享经验的客观化反复出现时,才可能发生。语言是最重要的符号系统。语言将共享的体验客观化,成为集体知识储存的基础和工具,是集体传统中客观化及具体沉积得到传递的最重要的方法。语言中得到体验的客观化,通过道德指导、鼓舞人心的诗篇、宗教力量等,将其整合入更大的传统中。,四、角色 角色类型的建构与行为的制度化必然相关。角色起源于重要的客
9、观化与惯习化过程。角色代表着制度秩序:1)角色的表现代表它自身 2)角色代表了行为的整个制度关联社会的知识储存有普遍相关的知识和仅与特定角色相关的知识两部分组成。知识的社会分配涉及一般相关具体角色相关。,角色分析和知识之间的关系:1.角色是制度的表征,是制度所客观化累积知识的传输者,每个角色都携带着社会确定的知识。2.制度秩序只有在其通过展现出的角色得到实现时才是真实的,角色是制度秩序的代表,制度秩序确定了角色的特质。,五、制度化的范围和模式制度化的范围取决于其相关结构的普遍程度。制度秩序的区隔化,出现分隔的意义亚共同体(局内人、局外人)。具有相当自主程度的亚意义共同体,会拥有反过来影响产生它
10、的集体的能力。知识与社会基础间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社会产物&社会变迁因素)制度与亚共同体有着不同变迁速度,特殊社会问题,制度秩序的全然合法化和特殊制度与亚共同体的特定合法化变得困难。,社会现实物化(reification):将人类现象当做事物来理解,从非人或超人的角度来看人类现象。物化是人类世界中人自身客观化的一种形式。角色的物化会缩小个人与角色扮演之间的主观距离。对角色,知识的社会分配与意义亚共同体、物化分析的现实反思。制度世界也需要合法化(legitimation)。社会通过制度化与合法化实现自身的客观化和外化。,第二节 合法化,一、符号/象征性意义共同体的起源,合法化:概念:“次级秩
11、序”的意义客观化过程 功能:使已经制度化的“初级秩序”客观化 目的:整合与不同制度过程相连的意义 出现的条件:制度秩序中的客观化事物想要传给下一代时 作用机制:通过客观意义的认知有效性/正确性来“解释”制 度秩序,通过赋予制度秩序实际的强制性一种规范的尊严为其合理性进行辩护。特点:既有认知因素,也有规范因素(二者关系)层面:词汇中的合法化 理论命题 直接的理论 符号/象征性意义共同体,符号/象征性意义共同体:介入方式:制度角色 形成过程:伴随着客观化过程、知识的沉淀,是历史的社会产物 运作方式:为个体体验提供合法化 为制度秩序提供合法化 功能:安置死亡 赋予制度秩序的保护结构以终极合法性,使个
12、体免受最终恐惧 提供社会现实的界定 给历史安排秩序,起源:人类建构(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省),制度秩序受到无意义现实的威胁制度秩序的合法化,要极力避开持续不断的混乱秩序,二、维持共同体的概念机构,情形:偏常的符号/象征性意义共同体挑战最初建构的共同体的现实地位(内部异端)一个社会遇到另一个与其有着巨大差异的社会(文化冲击)形式:神话;神学;哲学;科学,注意:维持共同体的概念化机构是社会活动的产物特定概念化机构的成功,与操作者的权力有关应用方式:治疗:预防或阻止共同体的“居住者”发生“迁移”(共同体瓦解)无效:在概念上将所有事物都从共同体中清除出去(负面合法化;为偏常定义正名),2023/9/18
13、,三、维持共同体的社会组织,Why要维持共同体:所有社会建构的共同体都会发生改变专家:无竞争;竞争;垄断社会中所有终极现实定义统治者:通过统一的权力结构来维持权威统治意识形态:特定的现实定义与具体的权力利益相联系多元社会:加速变迁的因素,鼓励怀疑主义与创新革命:指出革命知识分子向维持现状的合法者转变的可能性,第三部分 作为主观现实的社会,第一节 现实的内化过程,内化:对一个表达意义的客观事物的直接理解或诠释,作为另一个主观过程的展现,由此变得对我自己具有主观意义。内化过程包括:初级社会化次级社会化,主观现实的维持与转变主观现实:在个体意识中得到理解的现实客观现实:作为制度确立的现实现实维持的两
14、种类型:1、常规维持2、危机维持,第二节 内化与社会结构,社会化在特定社会结构背景中完成,其“成功完成”程度与社会结构有关。社会化不成功的三种可能性1、不同的重要他人向个体传授不同客观现实2、重要他人相互矛盾的世界观的传递3、初级社会化与次级社会化间矛盾,第三节 关于认同的理论,此处用了心理学上的分析认同是主观现实的一个核心元素认同是一种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辩证中浮现的现象在社会巨变中产生新的认同,第四节 有机体与认同,有机体(生物体的人)有机体与现实的社会建构是辩证关系1、有机体会限制社会化2、社会化也会影响有机体此辩证过程常以生物基础对抗社会模塑展现出来。,结论:人在生物性上注定要与他人共同
15、建构、共同生活在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会变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确定的现实世界,一旦构建起来,会反作用与自然天性。在自然与社会构建的世界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中,人类有机体自身被转化。人创造了现实,并由此创造了自身。,第四部分 总述和反思,本书的逻辑和主线反思问题,一、逻辑和主线整体逻辑梳理,主线:“人创造了现实,并由此创造了自身”两个层次:社会实体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性质,社会对我们来说不仅是外在的客观事实,也是内心所认同的事实。三种辩证过程:外化、客观化和内化。人类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外化的过程,人将自己外化而建构了世界,也将自己的意义注入了世界;并通过内化过程将个人融入社会及完成文化的传承。,现实的社会建
16、构中的边缘情境合法化部分重点讲述共同体的维持:概念机构、纯理论和传统主义、专家;多元化情境中的知识分子“整个社会中的异端或者异见分子”(接受社会结构的规制或者革命)主观现实的维持(常规维持和危机维持),二、反思社会建构作为一种分析方法 社会建构,或者社会建构论,比起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其更像是一种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的方法。现实的社会构建这本书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的纲领,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本书实际上就是在社会建构的分析框架内置入和对知识社会学的分析,也就是说社会建构是一种分析框架,而不是理论内涵。,本书的论述逻辑清晰,但是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社会建构基础在客观现实,重点应置于主观现实的讨论 人在现实的构建
17、中起到关键作用,而人的建构自然是一种主观建构,所以说社会建构也就意味着主观在现实建构中起到的作用更大。,主客观两种层次的分析视角客观:问题所处的社会背景(包括社会结构和具体的现实处境);主观:社会化阶段所涉及的重要他人或者一般他人的影响;基于客观现实的主观现实的维持与转变心理认知上的考量。,与现实问题的结合政策分析 客观现实情境与制度化中的角色政策制定、实施和反馈所涉及的社会情境的状况、变化;政策行动者的角色分析、互动;行动情境和行动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制度研究社会工作实务 交谈(维持现实的工具)叙事治疗和个案工作方法 初级、次级社会化需求评估和问题评估社会问题 成功的社会化等级制度;精英循环流动
18、;工人权利等;不成功的社会化留守儿童问题;精神健康问题。,三、讨论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建构论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建构论有区别吗?有学者认为社会建构论超越了后现代主义,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总体上是一种相对主义、解构主义和虚无主义,排斥“整体”的观念,强调异质性、特殊性和唯一性以及价值的相对性)虽说书中“社会建构”和“知识社会学”都是关键构成,但从本书的整体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来说哪一个更为核心?本书所说的社会建构是一种理论创新,还是一种有关社会化、主客观等研究的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整合?,44,推荐阅读,(法)E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商务印书馆,1995.(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美)乔治H米德.心灵、自我与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美)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美)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钟开斌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奥)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M.游淙祺译,商务印书馆,2012.网易公开课 加州伯克利John F.Kihlstrom社会认知心理学之现实的社会建构(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