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57669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翻译历史及理论.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翻译的定义辞海: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牛精英语词典:在保留意义的情况下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1)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范存忠,1985:80)(2)翻译是将一种文字之真义全部移至另一种文字而决不失其风格和神韵。(吴献书,1949)(3)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4)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王克非,1997)(5)翻译是语际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萧立明,2

2、001),翻译的本质(1)翻译的界定(2)翻译的标准既是翻译活动需要遵循的准则,又是翻译成果进行鉴定的尺度翻译标准讨论必须基于两种条件:任何翻译标准的表述都必须以原文为参照,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任何标准都可能随时间、作者、译者等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3)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翻译标准“信、达、雅”“神似”与“化境”“功能对等”“多元互补”(4)翻译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践说 理论说 结合说,翻译的类别:1)从译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入语(target/receptor language)角度来看,翻译可分为本族语译为外语,外语译为本族语两大类。2)从涉

3、及的语言符号来看,翻译可分为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即通过同一语言中的一些语言符号解释另外一些语言符号,如把古汉语译成现代汉语,将古英语译成现代英语等)、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即通过一种语言符号另一种语言符号,如把英语译成汉语,将日语译成俄语等)、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即通过非语言的符号解释语言符号或用语言符号解释非语言符号,如用手势语言解释新闻,用语言符号解释旗语等)。3)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oral translation)、笔译(written tranlati

4、on)和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4)从翻译的题材来看,翻译可分为专业性翻译(specializedsubject translation,如翻译法律、科技文献专业学术论著、因特王语言等)、文学翻译(literary translation,如翻译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和一般性翻译(general translation,如翻译各种应用文和新闻报道等。)5)从翻译方式来看,翻译可分为全译(absolute translation)和编译(translation with reconstruction)。,翻译的功能与作用功能1、翻译的社会价值:翻译至于社会的推动作

5、用体现为翻译可以开启读者的心灵,打开他们狭隘的思想疆界2、翻译的文化价值:许钧先生曾言:不同民族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一种需要。3、翻译的语言价值:翻译不仅帮助现代白话文构建语句、文法、输入了语料语汇4、翻译的文学价值:翻译在文学发展进程中具有很大作用 作用 翻译是运用两种语言相互表达的活动。有人称之为“再铸造作业”,意思是说把甲模型铸造出来的产品溶解之后,再浇注进乙模型,制造出两者具有同等质量的产品。各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把日文译成中文,就是要把日文的表现方式改变为中文的表现方式,即从日文的模型转移到中文的模型中,反之亦然。这种形象性的说法是很贴切的。翻译是一项艰巨的劳动。鲁迅先生

6、曾经说过:“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无须构思。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来,创作的时候可以回避,翻译却不成,也还得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在脑子里摸一个急于要开箱子的钥匙,却没有。”日本翻译家幸德秋水说:“翻译远比著述困难,至少不亚于著述(创作)。”这些翻译前辈的经验之谈,说明翻译不仅是“再创作”,而且是一项比创作还难的艰巨劳动。翻译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是沟通两个民族、两个国家之间语言障碍的桥梁,通过两种语言的相互往来,达到交际和交流思想的目的。,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对翻译标准问题的探讨历来是中外翻译界的热点问题。在我国,翻译标准一直

7、是翻译理论界讨论的焦点问题。,中国翻译理论简介,中国翻译理论,从时间上看,可以分为传统、现代和当代三个时期。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是指不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方法论的翻译理论研究,其具体又可以分为“发生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转型期”等。这四个时期分别见证了中国的几大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及清末明初的西学翻译及“五四”新文学翻译。,发生期:所谓中国翻译理论的“发生期”是指传统译论从无到有的时期,它以支谦224年的法句经序为肇始,而以988年的宋高僧传.译经篇为结束。发生期的翻译理论建立在佛经翻译的基础上,它对于哲学、综教、文学、音乐和舞蹈都有很大影响。发生

8、期重要的翻译理论有如支谦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颜宗的“八备说”、鸠摩罗什的“意译”主张等。发展期:发展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这一时间中,译论家开始思考翻译的社会功能,其分别以1604年徐光启对译书目的的论述,及1894年马建忠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为起止时间。这一时期翻译的多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书籍,借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发展期的一大典型特征便是中外翻译家的合作,期间所涌现的外籍翻译家有庞迪我、高一志、罗雅各和艾儒略等。,成熟期:成熟期是指传统翻译理论的完善时期,具体表现在:翻译思想日蓁充实完善,表达方法日益精密得

9、当。成熟期所对应的乃是西学翻译与“五四”新文学翻译,以1898年严复的天演论为标志,其代表性的译论有如严复的“信达雅”、林纾的谈译书之难、金岳霖的“译意”与“译味”、郑振铎的“文学可译”、矛盾的“文学翻译创造论”、鲁迅的“信译”、傅雷的“神似”与钱钟书的“化境”等。成熟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有几个特点:翻译理论倾向的文学性质、团体论争的精彩纷呈,如严复与梁启超等关于翻译的文体、语言的论争;胡适、刘办农等对于严复、林纾的批评等、大量大翻译家及文学家的出现,如严复、矛盾、鲁迅、朱生毫等。转型期:转型期是指传统译论的核心问题开始转移的时期,主要对应于新中国的成立至语言学翻译研究期间的翻译理论。这一时间的翻

10、译理论相对比较贫瘠。,按照现在的观点,传统翻译研究乃是所谓“古典文论学派”。传统的翻译研究,仍然只关心译作的文学性和译文的选词造句等方面的问题,理论上没有突破。传统翻译研究着眼的乃是翻译的本体性研究,而非主体性研究,它强调文本内结构与意义的转换,主张指涉文本自身的“内向性忠实”,其基本的理论命题有如写作与翻译的等级喻说、翻译的价值中立、语言的透明性,以及语言规律(或文本文内结构)对于意义的预设等。这一点既解释了王宏印等提倡重释“古典文论学派”的主张,又解释了林克难、罗新璋、吴立诚与王东风等对于传统翻译研究的不断批评。作为具有典型规范性特征的“古典文论学派”翻译理论其典型缺陷在于它的演绎式研究模

11、式,即以点代面,将某些基于经验和语言分析的论断的作用普泛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国内开始摆脱翻译理论研究的这种传统,并开始了历时三十年的西方当代语言学翻译理论的介绍与研究。此间,学界所关心的主要是翻译的技法、英、汉双语在技术层面的比照、九十年代末期之前,这种方式甚至一度规约着翻译文本与翻译教学研究乃至翻译著作的述评,造成了翻译研究与批评在理论性上的局限与偏颇。步入九十年代后期,国内如赵家琎(1996)、韩加明(1996)、刘军平(1997)、罗选民(1997)、林克难(1998)、张美芳(1998)以及仲伟合(1999)等开始提及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体系中有关“多元系统说”、“解构主义”与“女性

12、主义”等理论字眼,算是对于西方当代翻译理论自觉研究的肇始。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张美芳(2000)、孙会军(2000)、马会娟(2001)、张德让(2001)、蔡新乐(2001)、傅勇林(2001)、佟立(2001)、林克难(2001)、张南峰(2001)、孟翔珍(2002)、廖七一(2002)、闫建华(2002)、刘亚儒(2002)、刘勇(2002)、葛校琴(2002)、刘艳丽(2002)与王东风(2003a、b)穆雷(2003)、孙艺风(2003a、b)、王友贵(2003)、蒋骁华(2003;2004)、王东风(2004)、刘军平(2004a,b)、徐来(2004)以及张景华(2004a、b)

13、等无疑是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2005年,中国翻译更是另辟专栏探讨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关系问题。可以说,六十年代之前的中国翻译理论乃是中国本土所生发出的翻译理论,而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就其整体而言却是对于“舶来品”的形式多样的消化。,毋庸讳言,中华民族有十分灿烂的文化交流史,曾经涌现出无数闻名世界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从玄奘到严复,从林纾、鲁迅、瞿秋白到傅雷,他们的翻译和翻译思想“至今仍有方法论和价值论的生命力。,比如支谦的“循本旨,不加文饰”,道安的“尽从实录,不令有损言游字”,玄奘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这些有关翻译的观点都是他们在翻译佛经过程中的一些主张。后来又出现了严

14、复的“信”、“达”、“雅”之说,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而这些标准是针对文学翻译而言的。,优点:支谦和道安的方法都体现了“忠实”二字。严复的“信”、“达”、“雅”,被翻译界公认为对翻译的基本要求,不够通俗化,实际上,这正是严复的明智之处。傅雷的“神似”说,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钱钟书的“化境”说,与传统的“信、达、雅”说相比,“化境”说更为严谨、含义更为深远。,不足:支谦的“循本旨,不加文饰”,过于拘泥于原文,不够灵活,显得不够生动。道安的方法亦是如此,显得死板,都是古代直译的代表。严复的“信、达、雅”,由于太“雅”而

15、失去了“达”和“信”,不太容易理解。傅雷的“神似”说,不足之处在于过于注重美学,偏离了原文的主旨,显得有点夸张。,西方翻译简史,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号理论。,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

16、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这期间主要的代表译家有:,(一)西塞罗(二)贺拉斯(三)昆体良 古代翻译(四)哲罗姆(五)奥古斯丁(六)波依提乌(七)布鲁尼 中世纪翻译(八)维尔(九)路德(十)阿米欧(十一)多雷 文艺复兴时期(十二)查普曼,西塞罗,是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的突出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西塞罗打破了翻译之限于实践、不过问理论的局面,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7、,因而是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理论家。,昆体良,昆体良的思想是,罗马人在一切翻译、写作中,都必须与希腊人比高低。他说:“我所说的翻译,并不仅仅指意译,而且还指在表达同一意思上与原作搏斗竞争”。这就是说,翻译也是创作,这种创作必须比原作美,译作应力争超过原作。翻译同样是创作的观点,早先已由西塞罗提出。但具体堤出与原作“竞争”之说的,却源出于昆体良的演说术原理。,哲罗姆,早期西方基督教会四大权威神学家之一,备认为是罗马神父中最有学问的人。酷爱拉丁文学,精通希伯来语也希腊语,出色的翻译家。最为著名的是他主译的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它结束了拉丁语中圣经混乱现象,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

18、经译本,并在后来成为罗 马天主教所承认的惟一文本。,奥古斯丁,1.译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通晓两种语言;(2)熟悉并“同情”所译题材;布道者和译者必须以自己读懂弄懂为前提。(3)具有一定的校勘能力。能对圣经的各种文本进行对比。2.翻译个必须注意三种风格:朴素、典雅、庄严。三种风格的选用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要求;翻译成了一项“教学”活动,如果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不同于作者的要求,那就无法起到“教育”读者的作用,翻译也就算不上翻译。,波依提乌,中世纪初期翻译领域的中心人物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翻译的理论问题也有自己的简介在译文中,他力求通过采用确切的哲学术语,准确地再现原文内容。

19、他仿效西塞罗的做法,遇到难译的希腊术语时不急于套用原词,而是找出一个与原词意思部分相同的现成拉丁词,然后始终用它翻译相应的希腊词,从而使这个拉丁译词增添新的含义,等同于希腊原词。,路德,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文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与古希腊语的七十子希腊文本、古罗马翻译家安德罗尼柯奥德赛、哲罗姆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以及后来英语版钦定圣经译本齐名,在西方翻译史占有极其重要的席。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谈论翻译问题的。他与罗马教廷决裂,抨击陈腐的经院哲学,但也不完全接受入文主义思想,而只借用人文主义者的某些观点为自己的神学理念服务,在十七至十九

20、世纪,巴特的“作者是主人”(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翻译理论;德莱顿的“词译”、“释译”、“拟译”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译的区分;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理论;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巴特,18世纪法国在翻译理论研究上贡献最大的人物在论文学原则中阐述了他对于翻译问题的种种思想和看法,观点新颖,论述精当,是西方18世纪翻译理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1、。其中第五部分探讨翻译问题,主要从一般语言技巧而不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探讨翻译原则。基本翻译思想是:翻译是用一种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的事物、思想、用词和风格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得对原文做任何增减,不得改变原作的意思。,德莱顿,17世纪最伟大的翻译家大量的译作,系统的理论主要译作:维吉尔的伊尼特德莱顿论文集收录了他所有的关于翻译的论文和序言:1.翻译是艺术;英国翻译史上第一次2.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译者要善于区分并再现这些特征,使所译作品保持鲜明的个性,德莱顿,3.翻译必须考虑读者;4.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5.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特别是译诗;四步骤:1)断定所要引进的词在原语中

22、是不是个好词2)仔细斟酌,看是否符合英语特征3)征求精通两种语言的友人的意见4)适可而止,不得滥用6.翻译分为三类:1)词译(或逐词译metaphrase)2)释译paraphrase3)拟译imitation德莱顿认为词译和拟译诗两个极端,都应避免。他主张折中,采取介于过分随便于过分呆板之间的释译。在释译中,译者重意不重词。他提出的翻译三分法,对西方翻译传统上的两分法,即意译于直译的区分法,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泰特勒,论翻译的原则给所谓的“优秀的翻译”下了个定义,认为在“优秀的翻译”中,“原作的优点完全移植在译作语言之中,使译语使用者像原语使用者一样,对这种有点能清楚地领悟,并有着同样强烈的

23、感受”。翻译要遵守三个原则: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者必须精通原作的语言,并十分熟悉所译题材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译者必须具有很快辨认原作风格特色的本领,泰特勒,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最困难部分,”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相对重要性:要忠实于原作思想,往往需要偏离原作的笔调,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因笔调而偏离思想,也不能只顾译作文笔的流畅和优雅而牺牲原作的思想和笔调。另一主要特点就是精辟地论述了文学风格和译诗这一传统艺术。诗应译成诗,而不应译成散文。即使是译诗,也不可无限制的活译,在这种活译中,“对原作的中实行仅仅是第二位的东

24、西”,翻译因而变成了“释义”。,翻译策略是翻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们探讨翻译策略,直译、意译在传统译论里讨论得最多。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又出现了其它的提法,例如:奈达(Nida 1964)提出的“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与“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在本质上和意译与直译是一致的。还有其他学者提出的二分法,例如:霍斯(House 1977)的“显性翻译”(overt translation)与“隐性翻译”(covert translation);格特(Gutt 1991)的“直接翻译”(direct translation)与“间

25、接翻译”(indirect translation);图瑞(Toury 1980,1995)的“适当性”(adequacy)与“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纽马克(Newmark 1981/1988)提出的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与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以及温努提(Venuti 1995)的异化翻译(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与归化翻译(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直译与意译,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1)用于翻译科技资料;(2)用于外语教

26、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3)也用于文学翻译,,在原语与目的语有共同的表达方式时,直译是最快捷的方法。例如:(1)He ran his administration as a one-man show,and loved to exercise authority Arthur Krock reported that he was“the boss,the dynamo,the works”.(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2)(译文)他在政府里惯唱独脚戏,喜欢发号施令。阿瑟克罗报道说,罗斯福“是老板,是发电机,是钟表的发条。”(,意译法有以下特点:(1)以目

27、的语为导向;(2)用规范的目的语语言把原文的意思表达出来;(3)注重译文的自然流畅,不一定保留原文的结构及修辞手段。,当原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如:(2)If Main Street didnt understand this,Wall Street did.(The Glory and the Dream p.85)(译文)这一点,一般人不理解,华尔街那些大老板们却是明白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Peter)Newmark 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

28、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Newmark 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参阅语义翻译),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

29、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1981/1988:22)。即是说,交际翻译的重点是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译者在交际翻译中有较在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由于译者要达到某一交际目的,有了特定的目的读者群,因此他所生产的译文必然会打破原文的局限。通常采用交际翻译的文体类型包括新闻报导、教科书、公共告示和其他很多非文学作品。,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间有什么差异呢?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尽量为这些读者排除阅读 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使交际顺利进行。在语义翻译中,译者仍然以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

30、阵地之中,只是解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异化翻译法(或异化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or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和归化翻译法(或归化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创造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异化翻译法包括以下特点:(1)不完全遵循目的语语言与语篇规

31、范;(2)在适当的时候选择不通顺、艰涩难懂的文体;(3)有意保留源语中的实观材料或采用目的语中的古词语;(4)目的是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2)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3)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4)插入解释性资料;(5)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6)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Venuti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直译、语义翻译和异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共同之处是比较靠近原文;意译、交际翻译和归化翻译三者之间的共同点是比较靠近目的语或目的语读者。虽然有交叉重叠的地方,但是也有区别。这三者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当人们讨论直译/意译时,他们的焦点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当人们讨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时,他们心里想到的是语言的意义及其交际功能;而人们讨论异化翻译与归化翻译时,他们的关注点是抵制外来文化还是引入外来文化。,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