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58608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8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行为动力的心理学研究,郭永玉 华中师范大学大学心理学系,1 动机的性质与分类1.1 动机的性质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从事各种活动的内在原因。具体而言,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1动机本身不是活动,而是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2.对个体的活动而言,动机不但具有促动作用、导向作用与维持作用。3.对于一个行为而言,刺激是自变量,反应是因变量,动机则是中介变量。如食物是刺激,吃是反应,但个体只有在饥饿(动机)时才会吃食物。,由于动机是中介变量,中介变量是不能直接观察测量的,只能根据自变量(刺激)或因变量(反应)去推测。推测的结果未必准

2、确,可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可能相反。相同的动机,行为可能不同,可能因害怕而逃跑,也可能因害怕而攻击;,不同的动机可能导致相似的行为同样是用功学习,可能是为了求知,也可能是为了名利,还可能是为了某种理想或报复,也可能多种动机并存。因此,在心理学的各类主题中,动机是最不容易研究的。,1.2 动机的分类动机如何分类?历来心理学家的论点不一。但一般都以二分法将动机分为两大类来研究。但两大类的名称很不一致。这里采用生理性动机(physiological motives)与心理性动机(psychological motives)这种分法。,2 生理性动机人类主要的生理性动机,主要有饥饿、渴、性、母性

3、等等。涉及性与母性的图片与瞳孔反应。Warden(1931)设计了一个障碍箱,用来测量和比较这些动机的强度。,3 心理性动机心理性动机比生理性动机还要多,而且更为复杂,以下只探讨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几种。3.1 亲和动机亲和动机(affiliation motive)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亲近、交流、往来以获得他人的关心、理解、合作的动机。这种动机促使人去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社团活动等。,这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社会性动机。当它引发的交往行为得以顺利进行时,个人就感受到安全、温暖、自信;当交往行为受到挫折时,个人就感到孤独、无助、焦虑和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

4、个健全社会的重要标志。,研究表明,个体亲和动机的强度与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有关,而依赖倾向又与母亲的抚育方式有关。西尔斯(Sears,1953)等人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首先观察学前儿童(共40人)在各种场合所表现的对教师、同伴、及游戏情境中代表父母的角色等的依赖行为。,然后访问这些儿童的母亲,以了解其婴儿期的抚育方式。母亲的抚育方式分为两类:(1)自我需求制:对喂奶时间、奶量和断奶等都以婴儿自己的要求为准;(2)定时制:完全按成人的一套规定来抚育。结果发现,婴儿期接受自我需求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少的依赖。,自我需求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男孩为-0.08,女孩为-0.38)。

5、接受定时制抚育的孩子,在学前阶段表现出较多的依赖。定时制与依赖行为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男孩为040,女孩为054)。之所以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定时制易使婴儿遭受挫折,挫折林其依赖性增强,进而使其在以后的交往活动中表现出较多的依赖性。,亲和动机的强度还与个人所处的情境有关。个人在焦虑恐惧的情境下,会产生较强的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动机。沙赫特(Schachter,1959)以62名女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这一问题。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被试,主试先让她们看一些令人生畏的仪器,并告诉她们将用这些仪器在她们身上实验,实验会有电击,能使人痛苦但无伤害。,对控制组的被试,既不让她们看见仪器,也不告

6、诉她们电击之类的事。然后对两组被试说,实验开始之前要提前几分钟到实验室等候,可一个人到实验室来等候,也可与别的同学结伴而来。每个人在纸上选择:独自来 愿结伴而来实验到此结束。,结果,实验组有625 的人选择结伴;控制组只有333 的人选择结伴。说明越是在焦虑、恐惧的清境下,合群或亲近他人的倾向越强烈。沙赫特等人的研究还发现,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如老大强列。,3.2 成就动机3.2.1 成就动机的概念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是指个人在从事某种重要的活动时力求获得成功

7、的内在动力。它使个人不断进取以追求新的目标;使人克服困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使人对所从事的活动精益求精,力求达到完善的地步。,心理学中最早重视研究成就动机的是默里(H.A.Murray),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将成就需要作为20种需要中的重要的一种加以研究(他未对需要和动机进行严格区别)。40年代末期以后,麦克里兰(McClelland)等人系统地展开了成就动机的研究,并于1961年出版了成就动机这本名著。以下仅介绍麦克里兰等人关于成就动机与个人实际成就、成就动机与社会发展这两个课题的研究。成就动机与新教伦理,麦克里兰改造了墨里的主题统觉测验(TAT),形成了一种测量成就动机的技术。这种测验

8、以一系列图片构成,要求被试用4分钟时间对每张图片写出一个故事例如:“这是一个学生正在准备即将到来的考试。他读得很努力,因为上次考试他只得了B,这回他想得A。他正在想可能会考些什么题目。看起来他会考得不错,而且毕业后大概会找到个好工作。”如果另一个被试写道:“这是一位学生刚看了一篇小说,小说引起了他的联想”,3.2.2 成就动机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麦克里兰等人先用测验法测出被试成就动机的水平,然后让这些被试完成各种作业,如解字谜或解算术题,发现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做得好。研究还发现,智力接近的学生,成就动机较高者比较低者的学业成绩好。,劳威尔(E.L.Lowell,1950)把大学生分为高成就

9、动机组(19名)和低成就动机组(21名),进行词序排列的测验,这种测验对大学生不存在认知上的困难。把20分钟的测验时间平均以4分钟为单位分为5个时期,两组在各时期分别完成的平均单词数的结果如图所示。从图中看出,在最初的4分钟期间两组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随后的测验中,高成就动机组的成绩表现出向上的趋势,低成就动机组在测验中后期成绩却下降了。,麦克里兰以总贸易额、电力消费量等作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客观量数,以该国家重要的文献(诗歌、戏剧、学生语文课本等)中与成就有关的词汇或主题数量代表社会成员成就动机的水平,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例如,他研究了一些国家1925年使用的儿童语文课本

10、,并以此作为成就动机的评分依据,进而预言这些国家到1950年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因为1925年使用这些课本的孩子,在25年之后就长大成人,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了。结果,当年的成就动机分数与后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相当高的相关(r=0.53)。当年成就动机分数高的国家比分数低的国家,在50年代的经济发展成就要高。这些研究表明,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制度、政治背景、地理环境等因素,社会成员的成就动机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力量。,3.2.3 成就动机的结构成就动机由哪些心理因素构成?阿特金森(J.W.Atkinson,1958,1964)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一种是希

11、望成功(hope for success),另一种是害怕失败(fear of failure)。前者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后者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一事当前,这两种力量往往同时起作用。,当希望成功的倾向在力量上大于害怕失败的倾向时,个体就去追求目标;当害怕失败的力量占优势时,个体就会退缩不前;当二者力量相等时,就会造成心理冲突,使人焦虑和痛苦。希望成功与害怕失败的力量组合形成如表中所示的四种情况:,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这两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影响个体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对于追求成功的力量高于害怕失败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成就动机的力量最强,任务的吸引力也最大。如体育比赛,对手

12、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易激起队员的积极性;当对手的水平与自己的水平相当时,获胜的劲头最足。,对于害怕失败的力量高于追求成功的力量的人而言,面临中等难度的任务时,逃避的力量最强,而非常难或非常容易的任务对他的吸引力最大。对于追求成功与害怕失败两种力量相等的人而言,任务难度不会改变其犹豫不决的焦虑状态。,后来有认知心理学家(Dweck,1986)从目标取向来解释不同成就动机的人对不同难度的任务的选择。认为人所设定的目标有两种,即学习目标与表现目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学习目标取向者,一方面追求成功,另一方面追求自我成长,使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有所长进。这种人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成功了,有成就感

13、;失败了,也能从中学到东西、受到锻炼,仍会有所收获。,但表现目标取向者,追求的并非工作成功本身,而是想得到他人的好评和赞许。这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困难或最容易的任务。困难的任务,成功了,能成为英雄;失败了,也不会丢面子。容易的任务,则能保证成功。3.3 权力动机McClelland(1975)在其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一奇怪现象,凡是对工作成就动机高的人,对人事问题均无兴趣。换言之,对工作成就动机高者均无领袖欲。,就是说虽然人们通常将社会上追求权力而且位居要职者,也视为一种成就,但在这种人行为背后的动机,并非心理学家所指的成就动机,因此将这种动机称为权力动机。所谓权力动机(power motive),是

14、指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此一说法有点像一般人指的“权力欲”,但在心理学上的涵义,两者业不完全相同。,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以其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但权力动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personalized power motive),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socializedpower motive)(Lynn oldenquist,1986);前者之动因为己,后者之动因为人。,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上多表现为:(1)喜欢参与社会活动,尽量利用机会表现自己,在团体中如有才能相当或胜于自己的人,就会与之

15、为敌,非将之击败不可。这种人表面热心社会事物,事实上是利用社会形象,达到满足私欲的目的。(2)热衷于追求权位,将权位本身视为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手段达到目的。,(3)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所能去聚积财富;并企图藉优于别人的财富条件,炫耀自己社会地位,从而达到影响别人甚至控制社会的目的。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行为表现上的特点主要有:(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只在个人专长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影响别人、助益社会。如一些教师、作家、编辑、记者等等;这些人怀有强烈的正义感和对社会的关怀,但主要靠他们作品影响社会。,(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

16、专长为人群服务;或是解除别人的痛苦,或是维护社会安全,从而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社会上凡是不专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如有些医师、律师、牧师、传教士等就属于这一类。(3)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爱人类,爱社会,对社会公益与人民福祉,怀有很深的使命感,企图以其才能领导大众,从事改革,藉以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在他们居于团体领袖地位时,虽然他们也拥有支配别人的权力,但他们不重视行施权力的当时得到的个人满足,而重视在行施权力之后所产生的利民效果,藉此而实现自己的理想。4 动机理论所谓动机理论(theory of motivation),是指心理学家对动机所作的理论性与系统性的解

17、释。动机理论很多,主要有如下几种:,4.1 本能论本能论的动机理论将个体行为的动力归结为本能,即生来就有的倾向。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认为本能就是遗传的倾向。它是人的行为的天生的推动力也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他把本能区分为特殊的和普通的两大类。特殊本能主要有求食、逃避、好奇、拒绝、争斗、生死、求知、自夸、自卑、父母爱、建设等。普通本能主要有同情、暗示、模仿等。本能是一种原始的动态的过程,它使人对特定的刺激格外敏感在认知上优先注意这一刺激,并产生相应的情绪,进而使个体的行为趋向特定的目的。,在后天生活中,本能虽受学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本能的核心不变

18、。如争斗本能以愤怒情绪为核心,逃避本能以恐惧情绪为核心,父母爱本能以柔情为核心。争斗的对象或行为可以改变,但与之相伴的愤怒情绪则不变,若干本能以某一对象为中心结合起来,形成某种心理组织,就是情操(sentiment),它是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动力,如爱情、爱国心等,它们是由许多本能和相应的情绪构成的。沿着这个思路。任何行为都可用本能解释。有多少种行为,就有多少本能。实际上等于没解释,如用积蓄本能解释积蓄行为。所以这种理论受到很多批评。,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把人的身心组织看成一个能量系统,能量可能被压抑,但不能被消除。它必须寻找释放的途径、这些能量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弗洛伊

19、德早期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自我本能是回避危险,使自我不受伤害的本能。他最重视的是性本能。将性本能的能量称为力比多(libido)把它看成人类行为的最重要的动力。力比多寻找满足的过程通常是不顺利的,往往要受到压抑,真正通过两性活动得以释放的力比多仅仅是一小部分,那些被压抑的欲望通过做梦、玩笑、变态行为等释放出来。他甚至把艺术、科学等创造性活动都看成是性欲的升华。力比多被压抑后就作为无意识动机来支配人的行为。这样。人的许多行为都可用性本能来解释。弗洛伊德的这种理论被称为“泛性论”。,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弗洛伊德修正了他的本能理论。他把本能分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统称为生本能。生本能

20、使人倾向于爱和建设,死本能使人倾向于恨和破坏。死本能表现于外,使人去破坏、攻击、侵略、战争;向外表现受挫折,就可能退回到自我内部成为一种针对自我的力量,使人自虐甚至自杀。弗洛伊德在这种本能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庞大的体系,用以解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受到广泛的批评。,本能论的主要困难是循环推理:一个人经常争斗,为什么?因为他有强烈的攻击本能。怎么知道他有这种本能?因为他经常争斗。这样一来,本能解释一切行为,又解释不了任何行为。所以1913年行为主义兴起以后,本能论的影响越来越小,赫尔等人用驱力论代替了本能论。但 30年代以后,以洛伦兹(K Lorenz)为代表的动物学家创

21、立了在自然环境中研究动物行为的习性学(Ethology),使本能概念得以复兴。他们的研究在1973年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习性学将本能定义为某种动物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其行为(1)是天生的;(2)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它是不变的;(3)在同一种属的所有成员身上都可以见到;(4)这种模式是那一种居所特有的。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动作特殊能量,一是符号刺激。前者是由遗传而得的,每积累一定程度就要求释放;后者是环境中的某种特定的能使动作特殊能量释放出来的刺激。如松鼠埋藏坚果的动作模式,可由任何又硬又圆的物体所激发。把一个钢珠放在水泥地上,松鼠也会做出一系

22、列动作企图埋藏它,尽管不是坚果,也没有松土。,洛伦兹的著名发现是所谓印刻现象(imprinting)。这种现象是指动物对自己种属成员的依恋行为,形成于早期的一个很短的时期,可将这一时期称为关键期。通常小灰雁鹅排成整齐的一行跟在母鹅的后面,如果幼鹅出生后遇见的第一个大的运动物体不是母鹅而是别的什么(如割草机或洛伦兹这个人),那么它们以后就跟随洛伦兹或别的什么移动着的大物体,而不是跟随母鹅。习性学家急于把他们对动物的研究推及到人,如他们推论人有攻击性的本能、保卫领土的本能,这样,他们又回到用本能来解释战争(如阿拉伯人与以色列人的冲突)等人类社会现象的老路上。,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23、psychology),D.M.Buss,4.2 驱力论坎农(W.B.Canon)指出,行为的动力是有机体内部失去平衡(如饥饿)后所产生的驱力,这种驱力使个体通过某种行为从而恢复到平衡状态。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CHull)提出了驱力降低论(drive-reduction theory)。,认为个体的行为起于驱力,如果行为结果导致驱力降低,那么以后同样的驱力就会引起同样的行为反应。使驱力得以降低的刺激物与行为之间的多次联结就形成习惯,习惯又会成为一种驱力来影响行为。由于这种理论只能解释简单的动机,所以在现代心理学中已不再受重视了。,4.3 需要层次论按马斯洛(Maslow)的理论,个体成长发

24、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need)所组成,而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所以叫需要层次理论(need hierarchy theory)。1.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2.安全需求(safety need)3.爱与归属需求(love and belongingness need)4.尊重需求(esteem need),5.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具有层次性。在通常情况下,以上五种需要按顺序依次排列,形成需要的层次结构(如图)。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

25、的需要。4.4 归因论归因(attribution)就是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给予解释的心理过程。归因主要是社会心理现象,但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会影响今后同类行为的动机,所以也可用归因论来解释动机。,如一个学生将某次考试成绩不佳归因为运气不好,或归因为自我努力不够,这两种归因会影响其学习动机。归因为运气不会提高其学习动机,归因为努力不够很可能会使其提高学习动机。归因论创始人海德(FHelder,1958)将人的归因倾向分为两种:外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环境因素,如工作难易、运气好坏等;内向归因,将行为原因归结为个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低、努力程度等。,他发现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因素,把别

26、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部因素。韦纳(B.Weiner,1972,1980)提出,一个人对自己行为成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对自己能力高低的评估,对自己努力程度的反省,对工作难度的评价,对运气好坏的感受,对身心状况(心情或身体好坏)的认知,以及别人对自己工作表现的褒贬的评价(别人反应)。,即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反应6个方面。但不同人在面临成败时的归因倾向,在这6个方面的组合是不同的,组合的方式可以从三个惟度去分析:,4.5 自我效能论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班杜拉(A Bandura)于1982年提出自我效能论用以解释动机的形成。认为个人在目标追求过程中,面临一项具体工作时,对这一工作动机的强弱,取决于个人的自我效能的高低。所谓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个人对某种活动有过一些成败经验后,对自己相应的能力所形成的一种评估。,自我效能的形成过程也是一种认知过程。自我效能高,则动机水平高。所谓“艺高人胆大”“艺高”是自我效能,“胆大”是动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