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062975 上传时间:2023-09-1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9.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T-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说明.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编制组二。二三年四月项目名称: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项目统一编号:20221144承担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目录1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11.1 任务来源11.2 起草单位11.3 主要起草人1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22.1 必要性22.2 意义33主要工作过程44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54.1 制定标准的原则54.2 制定标准的依据54.3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65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75.1 主要条款的说明75.2

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76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147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147.1 国外研究进展147.2 国内研究进展158作为推荐性标准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179强制性标准实施的风险点、风险程度、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1810实施标准的措施(政策措施/宣贯培训/试点示范/监督检查/配套资金等)1811其他应说明的事项18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1.1 任务来源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关于“实现 生态质量监测全覆盖”和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推动开展

3、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的要求,满足建成面向生态管理需求,服务决策,布局 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具备统一技术标准体系的生态监测网络,为生态环 境资源监测、管理决策、公众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提供数据支撑,为北京生态系统 恢复与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拟立项编制生态质量监测网 络建设技术规范。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022年3月22日印发的2022年北京市地方标准 制修订项目计划(第二批)(京市监发(2022) 30号)文件中,生态质量监测 网络建设技术规范作为第20221144号(一类、制定、推荐性)列入计划,由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主要起草单位牵头开展,要求2023年11月底

4、前完 成标准报批工作。1.2 起草单位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1.3 主要起草人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鹿海峰、刘保献、陈韵如、李令军、赵文慧、张蔷、李 琪、秦丽欢、周伟奇、王静。2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2.1 必要性生态质量监测是开展生态工作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二 十大报告将“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 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中央领导高度重视生 态质量监测工作,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国家对生态质量 监测的战略构想日益清晰,出台多个文件支持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中共中央国

5、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要实施生物 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调 查、观测、评估。完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 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力度。加强生物遗传资源保护和管理, 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 见提出要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技术标准体 系,统筹衔接各类资源调查监测工作,全面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和黄河 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京津冀、近岸海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 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

6、“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环生态(2022) 15号提出要有序推进生态保 护监管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监测,以及区域独特 生态系统状况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调查。开展重点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哺乳类、 鸟类、两栖类和蝶类等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原生生态 系统群落建群种生物量监测。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环办监测 (2020) 9号提出要优化生态监测一张网,完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2025年前建 立天地一体的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基本覆盖典型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重 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区域,突出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

7、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环监测(2021) 117号要求构建生态质量监 测体系,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涵盖生态格局、生态功 能、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等内容,总体反映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变化。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京政发(2021) 35号规划目标中 提出,要按照“一站多点”的布局模式,建设覆盖森林、湿地、河湖水库、农田等 典型生态系统的地面生态监测网络,到2025年,初步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 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内人为干扰、 生态系统质量状况等常态化监测。研究制定重要生态空间监管技术规范,探索推 进无人机、激光雷达等新技术

8、应用,实现无人机监测、遥感监测、地面监测有效 衔接。北京市积极落实国家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因此对加快建设现代化 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北京位于华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和东北 平原三大地理单元的汇接之地,拥有多种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拥有丰富生态 资源的地区,北京市对生态质量的监测仍存在着不足,目前全市未形成完整的监 测网络。监测站点的分布及监测指标非常有限,未形成系统,难以综合反映全市 生态质量状况,无法支撑全市的生态评价工作。监测标准体系不统一,难以为政 府的生态环境考核与监管提供直接有效的数据支撑。因此,有必要也亟需构建统 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完善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需求。

9、2.2 意义目前北京市的监测站缺少统一的建设规范,存在监测体系不统一、数据共享 困难等问题。本规范在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现 行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结合北京市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系统类型情况,规范 了北京市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架构,明确了地面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的 定义和建设要求。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的制订工作,能够为生态监测、管理决 策、公众服务和科技创新等提供数据支撑,切实发挥“顶梁柱”“生命线”作用,为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结合新形势,建 成面向生态管理需求,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高效,具备统一技术标准体系

10、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实现由点到面、短期到长期、基础研究到为政策决策和公 众服务的转化,长期持续为政府提供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的动态信息。3主要工作过程截至目前为止,编制组已经开展如下工作:1 .标准申报2020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了相关技术调研,并收集了相关技术 文档,为规范制订工作做好准备。2020年10月,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向北 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递交了北京市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申报书,申请对本标 准立项。2 .起草工作大纲2020年标准立项后,由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具体组织开展,中国科学 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参与指标体系的设计、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规划等工作。编 制组包括地面定位生

11、态监测、遥感监测、网络设计共计10人组成。工作组成立 后,先后就编制大纲、标准技术等内容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修改。3 .开展研究和论证编制组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生态监测网络构建技术为核心,先后查阅和收集了 大量相关文献作为技术支撑。4 .列入制订计划2022年3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北京市地方标 准制制订项目计划(第二批)的通知,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技术规范作为 制定、一类、推荐性项目列入计划,编号20221114。5 .标准开题和启动阶段受疫情影响,2022年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召开了规范开题会(视 频)。会议邀请行业专家和相关处室参会,会上对规范编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12、2022年3月1日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作为主编单位,组织召开了规范 启动会,会议确定了规范编制大纲、工作分工和工作计划。会后根据工作计划安 排,完成了规范初稿第1稿的编制工作。2022年3月14 S,召开了规范编制工作会,会议对规范初稿第1稿进行了 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2稿。2022年6月30日,根据规范内容,召开了第二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范初稿第2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3稿。2022年8月18日,根据规范内容,组织召开了内部专家咨询会,对规范初稿第3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4稿。2022年10月21日,根据规

13、范内容,召开了第三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 范初稿第4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5稿。2022年11月10日,根据规范内容,召开了第四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 范初稿第5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初稿第6稿。2023年1月29日,根据规范内容,召开了第五次规范编制工作会,对规范 初稿第6稿相应章节进行了研讨。会后根据意见修改形成了规范征求意见稿。4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 的关系4.1 制定标准的原则标准的制定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 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适用性、可操作性原则。本标准

14、的内容应具有普遍适用性,方法应具有可操 作性,能为相关生态质量监测的实施提供技术参考。科学性、先进性原则。本标准在编制过程中应积极借鉴和利用国内外相关研 究成果,运用可靠的原理、成熟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方法,保证制定的标准具有 科学性和先进性。技术可行性原则。标准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应具有可行,确保按照该标准开展 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具有可操作性。4.2 制定标准的依据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经建立和完善,为规范的编写提供了的有力的支 撑。规范编写中主要参考的规范、标准如下: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14950-2009测绘基本术语GB 15618-2018 土壤环境质量

15、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T 30115-2013卫星遥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规范GB/T 32740-2016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GB/T 33027-2016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GB/T 35377-2017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GB/T 39612-2020低空数字航摄与数据处理规范HJ 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710-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 核查HJ 1167-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

16、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LY/T 2990-2018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CJJ/T 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QXfT 466-2018微型固定翼无人机机载气象探测系统技术要求QXfT 614-2021多旋翼无人机机载气象探测系统技术要求DB 11/T 1877-2021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4.3 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目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已经建立和完善,为规范的编写提供了的有力的支 撑。规范严格遵守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开展起草工作。该标准是 对现行生态系统监测

17、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补充,完善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 设的技术要求。5主要条款的说明,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 的论述5.1主要条款的说明本标准的主要条款包括:第3章术语和定义,给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及相关建设内容中、英文名称 和定义。第4章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架构,给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总体构 成。第5章监测指标,给出了反映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整体状况的监测指标体 系。第6章地面监测,给出了地面生态监测站的布设原则、样地、样方和样线的 布设要求。第7章遥感监测,给出了遥感监测的监测原则,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 遥感监测方法及要求。第8章生态监测网络数据管理,给出了数字化管理建设、数

18、据质量控制等内 容。附录A (规范性)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监测指标,给出了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 参考性指标及各指标的含义。5.2主要技术指标、参数、实验验证的论述1 .基本建设原则(I)面向管理原则。从实际需求出发,以服务生态环境管理核心,重点布 设典型生态系统监测点,对生物多样性、典型生态系统的质量和功能进行监测。(2)合理布局原则。从北京生态建设整体出发,对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 设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对站点的布设选址要合理、野外观测设施的建设要得 当。(3)开放共享的原则。加强对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规划、制度规范、数据管理与信息发布的统一组织与部门协同。2 .建设技术路线按照面向管理、全面覆盖、资

19、源共享的思路,综合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生态 系统类型、生态功能区划、基础设施条件等,分层次分类型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网 络建设。形成以数据管理平台为核心,在全市森林、草地、湿地、农田、城市等 不同生态系统布设相应生态监测站,同时按照“单站多点模式在生态监测站附近 布设长期固定样地的地面监测网,结合遥感手段,逐步建立功能完善、层次清晰、 布局合理的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具体如下:天地一体化生态质监测网络地面监测网络遥感监测网络图1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架构3 .术语和定义(1)生态质量 ecological quality参考HJ1172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3.1 对生态质量进

20、行定义,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整体状况,功能强弱, 稳定程度和受胁迫状况。(2)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ecological quality monitoring network按照国办发(2015) 56号印发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到2020年 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的要求,参考中国生态系统 研究网络,对生态质量监测网络进行了定义,指由地面监测网络和遥感监测网络 两部分构成,通过设置地面固定监测站点和长期固定样地,结合遥感等手段,对 生态质量进行长期、系统监测的网络。(3)地面生态监测站 grou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station

21、参考LY/T2989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和LY/T2007 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对地面生态监测站进行定义。地面生 态监测站是指对生态系统的格局、过程、功能、胁迫进行长期监测,通过自动或 手工等方式获取连续监测数据的固定站点,揭示生态质量的动态变化。(4)固定样地 permanent sample plot参考LY/T 1708-2007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3.4对固定 样地进行定义。固定样地指为开展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定位监测,设置 的具有一定面积、能表征所监测生态系统特征的样地。(5)样方 quadrat参考GB/T32740-2016自

22、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3.7,对样方 进行定义。样方指在监测样地内,为调查群落特征而设置的取样地块,根据群落 类型、观测对象,设置相应大小的地块面积。(6)样线 transect参考HJ 710.3-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3.2对样线 进行定义。样线指在观测地段内选定的调查路线,记录沿该路线一定空间范围内 出现的目标物种相关信息。(7)航天遥感 Spaceborne remote sensing参考GB/14950-2009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3.4对航天遥感进行定义。以 人造卫星、航天飞机、火箭等航天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因生态工作中主要使用 卫星遥感,因此在本文件中

23、航天遥感主要指卫星遥感。(8)航空遥感 airborne remote sensing参考GB/14950-2009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3.3对航空遥感进行定义。以 飞机、飞艇、气球、无人机等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遥感。本文件中使用的荷载平 台主要为无人机遥感。(9)地面遥感 ground remote sensing参考GB/14950-2009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3.6对地面遥感进行定义,指 传感器位于塔台、脚架、车、背包等地面平台的遥感技术。本文件中的传感器主 要指激光雷达。4 .监测指标的设置监测指标的设置准确反映北京市生物及其生境的整体状况,科学的体现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复杂性。因为本标准中

24、既涉及到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又涉 及到城市等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因此指标设置要考虑到城市生态和人居环 境。监测指标的设置参考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DBl 1/T 1877)、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一湿 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II69-202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 自然生态系统土壤长期定位监测指南(GB/T32740-2016)、土壤环境质量农 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 测指标体系(LY/T2990-2018)和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25、GB/T 35377-2017)o监测指标的设置服务于北京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气、声相关指标可用于监测人居生活空气质量;水相关指标主要用于湿地生 态系统野外监测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监测;土壤的相关指标可用于研究土壤养分循 环、评价土壤质量;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相关指标可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评 价生态环境质量,详细见表1 表1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指标体系监测手段监测内容监测指标单位遥感监测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系统覆盖面积m2有水河流长度/河流总长度km河流、湖库自然岸线长度/岸线总长度km生态系统质量林地生物量、草地生物量、耕地生物量kg生态系统服务公园绿地15分钟到达覆盖率%林荫道路推广率%绿视率%人均公

26、园面积m2生态胁迫人工地表面积比例%耕地面积比例%未利用地比例%重点点位干扰强度指数-干扰点位未整改指数-地面监测大气二氧化氮(NO2)gm3二氧化硫(SO2)gm3一氧化碳(Co)mg m3臭氧(O3)g m3PM25 PMiog m3总悬浮颗粒物(TSP)g m3氮氧化物(NOx)gm3铅(Pb)g m3苯并花(BaP)g m3温室气体(CO2、CH4)g m3风向C)风速m/s空气温度0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mm太阳辐射Wm2空气负(氧)离子cm3水湿地蒸散量mm径流量m3s积水水深m叶绿素a (chia)mg/L总磷(TP)mg/L总氮(TN)mg/L透明度(SD)-高钵酸盐指数(CoD

27、Mn)mg/L土壤土壤含水量gcm3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容重gcm3土壤速效养分(氮、磷、钾)mg/kg土壤污染物(镉、汞、珅、铅、珞)mg/kg土壤阳离子交换量mmol/kg土壤动物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声噪声dB植物种类种数量株胸径cm树高m冠幅%郁闭度%生物量kg叶面积指数m2m2物候-入侵植物的种类种入侵植物的数量株生态系统的类型数个动物珍稀动物、保护动物的种类种珍稀动物、保护动物的数量只微生物大型真菌的种类种大型真菌的数量只5.地面监测地面监测网络由地面生态监测站和固定样地构成。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设置 相应的地面生态监测站。北京市有森林、草地、湿地、城市等各类生态系统,每 个地面生态监

28、测站原则上应只监测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按照“单站多点”的模式于 地面生态监测站周边设立同生态系统类型固定样地。若存在不宜建站区域也可单 独布设固定样地。监测站具有水电等设施,可以放置各类仪器,可以长期稳定的监测各类生态 指标,通过自动或手工等方式获取连续监测数据,并且数据可以便利的储存和传 输。固定样地作为监测站的延伸,可以有效地开展生态系统内物种组成、群落结 构等方面的定位监测,完成广范围、大面积的现场监测,监测数据可以汇总到最 近的监测站内,通过监测站保存和传输。北京市主要包括森林、城市、农田、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类型,监测站应 依据监测目的和生态系统类型,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植被类型等因素后

29、进行布设。 各类型监测站的数量应与生态系统构成相适应,避免过于集中,分布不均。森林生态系统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生物群落,包括天然林和人工林。森林 生态系统地面生态监测站数量应最多。北京市为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交界处,地 势西北高,东南低,落差高达2000 mo不同山脉以及不同区域的植被类型存在 差异,因此建立监测站的应考虑深山、浅山等不同地形地貌。另外生物多样性为 重点监测内容,所以监测站应建设于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首先考虑建设在自然 保护区内,因为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自然保护区内设立监测站对于调 查自然本底,研究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过程和生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 意义。北京市森林生

30、态系统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山区,生长于南、北等不同 方位,存在阴坡和阳坡之分。建立监测站应考虑光照对植被类型的影响,尽可能 覆盖不同方向的全部植被类型。北京市同时存在天然林和人工林,监测站的建立 应考虑不同森林类型特点建立相应的监测站。城市生态系统指由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共同组成的综合系统。 北京市人口众多,城镇面积广泛,具有典型的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地面 生态监测站应以监测人居环境为主,建立在人口密集、活跃的地区。城市中包括 综合公园、历史名园、专类公园、生态公园、自然公园等,各类公园的属性特征 和服务对象都各不相同,因此监测站的建立应覆盖各种公园类型。农田生态系统:指农

31、业生物群落与农业无机环境构成的生态整体。农田生态 系统地面生态监测站的建设应考虑耕作年限和作物类型,包含北京市主要作物。草地生态系统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北京市天然 草地主要为暖性灌草丛类、山地草甸类和低地草甸类,三类草地分布环境差异很 大,因此草地生态系统地面生态监测站应根据监测目的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建设。 因北京市草地面积较少,因此监测站数量不应过多,避免重复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指由湿地植物、栖息于湿地的动物、微生物及其环境组成的统 一整体。湿地生态系统地面生态监测站首选在湿地公园等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建 设。湿地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在湿地公园内设立监测站对于调查自然本

32、底, 研究生态系统的自然变化过程和生物的生态、生物学特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应 考虑周边环境,湿地环境会随季节发生变化,例如冬季结冰或雨季水位上升,因 此监测站应建立在环境稳定的地方,避免水位过深,仪器管理困难。6.遥感监测遥感监测主要由航天遥感(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无人机遥感)、地面遥感 (地基激光雷达)等部分构成,实现全市域、全天候生态系统属性特征和变化信 息获取,进而分析和判定生态系统质量状况。(1)航天遥感生态工作中主要指卫星遥感。综合利用多源卫星数据,获取与北京市生态格 局、过程、功能、胁迫等相关信息。(2)航空遥感生态工作中主要用到无人机遥感。利用无人机搭载光学相机、红外相机、成

33、像光谱仪等任务载荷对生态格局、过程、功能、胁迫和人类活动进行实时动态监 测。无人机可实现样地全覆盖巡航,获取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实现资源动态监测。(3)地面遥感生态工作中主要用到激光雷达。主要包括地基激光雷达、背负式激光雷达和 车载激光雷达。地基激光雷达主要采集样地地形地貌、植被等信息,记录监测区 域交通状况。背负式激光雷达主要应用于样地移动扫描,采集样地内所有树木信 息,可实时获取样地内植被的高精度三维信息。车载激光雷达主要用于快速获取 线状生态系统(道路、河流)树木的三维信息。6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本标准在编写过程中无重大意见分歧。7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7.1 国外研究进展

34、自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国际长期生态研 究网络(IntemationaILongTermECoIogiCaIReSearch, ILTER)逐渐建立,成为全 球表层过程观测网络之一,其目的是对生态过程进行长期的监测,研究各种生态 因子的相互作用及生态过程,从而揭示出生态系统和环境的长期变化,为生态系 统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IUrER主要研究与监测领域有5个方面,分别为生 物多样性监测评估、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与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生态系统服 务评估。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UTERNetwo

35、rk),英国环境变化网络(ECN) 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国家级生态网络。其宗 旨是以已有的和拟建的国家、区域和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为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联合开展对资源、环境状况的监测和研究,为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改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尺度乃至洲际尺度的 长期生态研究网络,于1980年启动。早期的LTER重点以研究站所代表的自然 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生态系统的过程与格局方面的研究并系统采集 与存贮了相关数据。90年代人类主导的生态系统成为学者们新的研究兴趣,研 究

36、核心发展为跨站点研究,并加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建立国家生态观测站网络(NEON),监测指标体系囊括了生态系统各要素,包括 生物种类、植被、水文、气象、土壤、降雨、地表水、人类活动、土地利用、管 理政策等。英国环境变化网(ECN)筹建于1992年,从1993年开始正式运行,是一项 多机构协作的长期研究计划,负责收集有关地球生物圈中导致变化的因子及其对 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数据信息,旨在记录、分析和预测英国的环境变化。目前, 它由54个监测站组成,其中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站12个,淡水生态系统(河流和 湖泊)观测站42个,观测的指标达260多个。7.2 国内研究进展中国生态系统

37、研究网络(CERN)建于1988年,由1个综合中心,5个学科 分中心(分别为水分、土壤、大气、生物和水体)和42个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站 组成,覆盖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湖泊、海湾、沼泽、喀斯特及城市9类生 态系统,观测指标达280多个,建立了 42个综合观测试验场,113个对比观测 试验场,1100多个定位监测点和15000多个调查样地的国家层次的生态环境综 合观测系统,覆盖中国主要气候地带和经济类型区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 前已经构成了中国区域长期生态观测-水、碳通量观测-生物多样性观测-陆地样带 观测研究一-体化的野外综合平台体系,探究了我国主要类型生态系统长期监测和 演变规律,主要类

38、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典型退化生态 系统恢复与重建机理,生态系统的质量评价和健康诊断,区域资源合理利用与区 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生产力形成机制和有效调控,及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与农 业高效开发试验示范。其中北京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站是CERN中首个、也是目前 唯一的以城市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生态环境定位监测站。十三五期间,上海市林业局率先开展了构建上海城市森林生态定位观测网 络建设,重点实现“多功能组合、多站点联合、多尺度拟合、多目标融合”的网络 观测和研究目标。依据空间分析方法,以上海市地貌指标、土壤指标、植被指标、 生态规划指标和城市化度为基础分类依据,依据布局原则,通过图层

39、叠加分析, 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得到4个生态区的12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 究站,构建了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网络。浙江省由省生态环境厅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已经建立了5个国家级和8 个省级生态站的构成的省级生态观测研究网络,初步建成了覆盖全省主要流域、 重要区位、典型植被类型的定位研究体系。四川省生态监测体系已开展了森林生 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土流失、重要生态功能区评价等方向的监测,共40个 生态站(基地、点),包括省林草局15个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生态环境厅5个 野外生态观测基地,水利厅20个水土流失监测点位。吉林省林业厅规划至2020 年建成森林、湿地、沙地监测站14个,形成较为完

40、善的省级生态观测网络。内 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省区也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牵头,自治区国土 资源厅、林业厅、水利厅、农牧业厅及气象局等部门配合,初步形成了自治区生 态系统监测网络。在相关标准技术规范方面,西藏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监测技术规范 (DB54/T0117-2017)是西藏第一个正式发布的生态环保技术规范地方标准,是 指导西藏生态安全屏隙生态监测体系建设、质量控制和综合评估的重要技术标准; 国家林草局组织发布了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技术规范(LY“ 2989-2018)和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制 订了全国范围内城市和森林生态系统定

41、位研究站的建设规范;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组织编制了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建设规范(DBl 1/T 1989-2022),规定了 园林绿化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的建设原则与建设要求。相比较于国内外同类标准主要针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定位监测站点的建设,本 标准主要重点突出具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特征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建设, 更符合国家和北京市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需求。与已有的LY/T2989、LY/T 1626、DBll“ 1989相比,本标准:1.监测范围更广泛。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 技术规范包含范围更广。城市是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的生态系 统,除关注城市绿地外,同时关注集中建设区人

42、工地表、耕地等城市绿地以外的 因素。2.监测指标更丰富。本标准服务于北京生态质量评价与监管,除关注自然 因素外,同时关注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功能、胁迫等相关指标,例如生态系统 覆盖面积、人均公园面积、公园绿地15分钟到达覆盖率等。3.监测手段更加多 元。不是采用单一的地面或者遥感监测方法,而是采取卫星、无人机、地基遥感 和地面观测和核查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天地一体化”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提高 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8作为推荐性标准或强制性标准的建议及其理由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工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 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是客观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43、反映污染治理成效、实施环境 管理与决策的基本依据。“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构建生态质量监测 体系,建立天地一体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和指标体系,涵盖生态格局、生态功能、 生物多样性、生态胁迫等内容,总体反映区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变化。“十四 五”时期北京市要求按照“一站多点”的布局模式,建设覆盖森林、湿地、河湖水 库、农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监测网络。目前北京市缺少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相 关规范,建设标准的空白亟需补充。北京市有必要也亟需构建统一的技术规范和 标准,完善生态监测网络的建设需求,因此形成北京市地方标准生态质量监测 网络建设技术规范是极为有必要的。本标准可以用于规范和指导北京市生态质

44、 量监测网络的建设,通过统筹规划和统一规范,实现北京市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 构建,形成“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综合反映全市生态质量状况,支撑 全市的生态评价工作,为政府的生态环境考核与监管提供直接有效的数据支撑。9强制性标准实施的风险点、风险程度、风险防控措施和预案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10实施标准的措施(政策措施/宣贯培训/试点示范/监 督检查/配套资金等)本标准首次建立了北京市“天地一体化”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建设规范,本标准 可有效提高区域生态系统研究相关基础能力和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综合能力。北京 市生态环境局作为该标准的行业主管部门,将在该标准发布后通过文件解读、组 织培训、监测评价等方式实施。11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本规范不涉及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