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后半部分知识点总结.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后半部分知识点总结.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壳的运动和变化(1)1.D 2.C 3.C 4.A5.答案:(1)褶皱背向(2)在流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的(3)(4)储油构造储水构造(5)增大滑坡和泥石流(6)ABD6.(1)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分化侵蚀成谷 岩层中间老,两翼新(2)略(3)AC(4)峨嵋山万佛顶、泰山、庐山等等地壳的运动和变化(2)1.D 2.A 3.C 4.D 5.A 6.C 7.A 8.D9.(1)背斜断层(2)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3)D(4)A背斜构造中岩层向上拱起,能起到支撑隧道上覆岩层的作用,又能使地下水顺岩层向两侧渗流,减小渗漏;背斜顶部岩层受张力大,相对疏松,采石工程难度较小,也可降低工
2、程成本。(5)A背斜中的不透水岩层能够防止石油、天然气的挥发与渗漏,使地质时期的油气逐渐富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3)1.C 2.C 3.D 4.C 5.B 6.C 7.B 8.C 9.D 10.B 11.B 12.D 13.B 14.A 15.C 16.B,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1)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最主要、直接的热源。(2)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关的现象,(3)、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 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
3、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吸收作用:臭氧和氧原子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4)大气运动,(5)热力环流: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垂直方向规律:受热的地方垂直(运动),高空(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受冷的地方水平(运动),近地面(近地面或高空)形成高压。水平方向规律:在同一水平面上,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6)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气压梯度力。
4、高空大气风向是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大气风向是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剃度力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分布之间的水分和热量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2)三圈环流所对应的地面气压带风带:(注:风向指南北半球的风向)低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低纬信风带(风向:北半球 东北风、南半球 东南风)中纬环流: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中纬西风带(风向:北半球 西南风
5、、南半球 西北风)高纬环流: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东风带(风向:北半球 东北风、南半球 东南风)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有3个低气压带。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做周期性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7月)北移,冬季(1月)南移。,(3)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热低压,切割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上形成冷高压,切割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别写出名称: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4)季风环流,(5)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
6、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1)认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的名称。,组成内陆循环的各环节 蒸发、植物蒸腾、凝结、降水(4个)组成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气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地表、地下)(6个)组成海上内循环的是蒸发、凝结。降水(3个)台风登陆属水汽输送环节,江河入海属径流环节,它们都属于海陆间循环。塔里木河只参与内陆循环。(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的联系,同时进行物质迁徙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过程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水循环还能塑造地表形态。,课标: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四
7、大渔场的成因。北海渔场位于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处北海道渔场位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处纽芬兰渔场位于拉布拉多寒流和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秘鲁渔场形成的原因:秘鲁海区冷海水上泛。,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如右图2所示,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岩浆岩:由于岩浆活动岩浆喷出地表或停留在地壳中冷凝成岩浆岩。(内力作用)沉积岩:露出地表的岩石经过外力作用(风化、侵蚀使其成碎屑,搬运到较低区域沉积压实,固结成岩)形成沉积岩。(外力作用)变质岩:岩石在地下高温高压经变质作用成变质岩。(内力作用),造成地表形态
8、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引起地表形态发生改变的力量包括来自地球内部的内力和来自太阳的外力,我们统称为地质作用。内力和外力是一对矛盾,内力形成高生低谷,而外力削低高山填平低谷,二者总是同时作用。,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褶皱:形成的地貌是高山、谷地,绝大部分山脉是褶皱山脉;地堑:地貌常呈狭长的凹陷地带 如:渭河平原、东非大裂谷地垒:地貌形成块状山地 如:华山、庐山风力和流水的侵蚀、沉积形成的主要地貌形态: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洼地、风蚀沟谷、戈壁、裸岩荒漠风力沉积:沙丘、沙垄、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水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科斯特地貌流水沉积:山前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课标: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