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72944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217 大小:5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7页
《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17页
《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故案例分析》教案.ppt(2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页,第一章 安全生产事故预防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第二节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第2页,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控制 考试大纲要求: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案例分析(第一大类案例分析)1了解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2掌握各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方法 3熟悉针对各类危险、有害因素的相应控制措施,第3页,第一节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控制,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与类别 基本概念 危险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损害的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有害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2、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或者简称为危害。,第4页,(一)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1、能量、危害物质 是产生危险、有害因素的根源。造成危险或危害后果的原因可归结为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存在能量和危害物质;能量和危害物质失控,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危害物质泄漏和散发。,第5页,2、失控 失控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或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环境因素等方面,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作用。(1)设备故障(包括生产、控制、安全装置和辅助设施):指系统、设备、元件等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性能(含安全性能)低下而不能实现的预定功能(包括安全功能)的现象。发生故障

3、、误操作时的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设备在强度、刚度、稳定性、人机关系上有缺陷。,第6页,(2)人员失误:人员失误泛指产生不良后果的不安全行为(即职工在劳动过程中,违反劳动纪律、操作程序和方法等具有危险性的做法)。我国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附录中将不安全行为归纳为13类。,第7页,(3)管理缺陷 安全生产管理是为保证及时、有效地实现目标,在预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检查等工作,是预防事故、人员失误的有效手段。管理缺陷是影响失控发生的重要因素。(4)环境因素 温度、湿度、照明、噪声、振动、色彩等环境因素都会引起设备故障或人员失误,是发生失控的

4、间接因素。,第8页,(二)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别(重点)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便于进行危险有害的分析与辨识。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是“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健康”的方法进行分类。,第9页,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如下六大类37小类:第1类: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2)防护缺陷(无

5、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等);,第10页,(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射线、粒子、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地区、其他运动物危害等。)(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

6、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第11页,(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晰、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

7、志缺陷等);(15)其他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第12页,第2类: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2)自燃性物质;(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5)其他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第13页,第3类: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2)传染病媒介物;(3)致害动物;(4)致害植物;(5)其他生物危险和有害因素。,第14页,第4

8、类: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1)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2)健康状况异常;(3)从事禁忌作业;(4)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5)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6)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第15页,第5类: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1)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错误);(2)操作错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错误);(3)监护错误;(4)其他错误;(5)其他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第6类:其他危险、有害因素(1)搬举重物;(2)作业空间;(3)工具不合适;(4)标识不清

9、。,第16页,2、参照事故类别类别进行分类 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20类:(1)物体打击 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第17页,(2)车辆伤害 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3)机械伤害 是指机械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

10、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第18页,(4)起重伤害 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5)触电 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 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透水淹溺;(7)灼烫 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第19页,(8)火灾 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企业火灾事故。不适用于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如:居民火灾蔓延到企业,这是由消防部门统计的事故。(9)高处坠落 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

11、触电坠落事故;,第20页,(10)坍塌 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架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车辆、起重机械、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 指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适用于矿山、地下开采、掘进及其他坑道作业时发生的坍塌事故。;,第21页,(12)透水 指矿山、地下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13)放炮 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火药爆炸 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5)瓦斯爆炸 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

12、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爆炸浓度的混合物遇到火源发生的爆炸事故。主要是用于煤矿,也适用于空气不流通瓦斯煤尘积聚的其他场合。;,第22页,(16)锅炉爆炸 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17)容器爆炸 容器(压力容器)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承受压力载荷密闭装置。;(18)其他爆炸 不属于上述爆炸事故均列为其它爆炸。如:蒸汽、粉尘、钢水包都属于此类爆炸;,第23页,(19)中毒和窒息 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呼吸有毒气体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活在通风不良的地方作业因为缺乏氧气而引起的晕倒、甚至死亡事故。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的职业病导致的死亡。(20)其他伤害 不属于上述伤害

13、的事故均属于其他伤害。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第24页,3、按职业健康分类参照卫生部、劳动部人事部、财政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等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七类:(1)生产性粉尘(2)毒物(3)噪声与振动(4)高温(5)低温(6)辐射(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7)其他。,第25页,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分析方法,(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内容(按顺序)(1)厂址 从厂址的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2)厂区平面布局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

14、、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第26页,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3)建(构)筑物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操作、安全、检修)通道等。(4)生产工艺过程 物料(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物料)、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第27页,(5)生产设备、装置 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

15、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第28页,)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6)作业环境(7)安全管理措施,第29页,(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安全生产法第九十六条规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我国于2000年颁布了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2004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

16、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可以依据该标准和指导意见。,第30页,(三)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重点)1、直观经验法(重点)直观经验法包括对照、经验法和类比方法。1)对照分析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缺点是容易受到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对此,可采用安全检查表、事故隐患检查表的方法加以弥补。2)类比方法是利用相同或类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因素。,第31页,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

17、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ETA)、事故树(FTA)等。,第32页,三、危险、有害因素控制,(一)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1.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基本要求(重点)采取事故预防对策时,应能够:(1)排除工作场所的危险和有害因素。(2)预防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3)处置危险、有害物并减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4)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条件。,第33页,2、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顺序原则 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

18、要求,选择时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消除: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管理,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危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预防:当消除危险、危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风装置等;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危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第34页,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危害因素

19、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毒服、各类防护面具)等;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消除 预防 减弱 隔离 连锁 警告,第35页,3.选择事故预防对策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1)针对性原则是指针对行业的特点和辨识评价出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及其产生危险、危害后果的条件,提出对策。(2)可操作性原则提出的对策应在经济、技术、时间上是可行的,能够落实、实施的。(

20、3)经济合理性原则是指不应超越项目的经济、技术水平,按过高的劳动安全卫生指标提出事故预防对策。,第36页,(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技术对策 根据预防伤亡事故的原理,应按下列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选择技术措施: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生产设备本身具有本质安全性能,不出现事故和危害(消除危险)。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若不能或不完全能实现直接安全技术措施时,必须为生产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或危害的发生(隔离与减弱危险)。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也无法实现时须采用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等措施,警告、提醒作业人员注意,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或紧急撤离危险场所(警告)。个

21、人防护安全技术措施若间接、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仍然不能避免事故、危害发生,则应采用个人防护技术等来预防、减弱系统的危险、危害程度(个体防护)。,第37页,(三)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管理对策 1.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四条“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本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2.建立并完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规定: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3.建立

22、健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安全生产法第十八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第24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 要满足“三同时”要求。,第38页,(四)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教育培训对策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工作分3个层面进行。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侧重面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各种技术标准、规范,了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脉络,掌握对整个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的能

23、力,取得安全管理岗位的资格证书。2、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 在于了解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3、特种作业人员安全培训教育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第39页,举例:(一)锅炉爆炸危险安全管理对策措施 使用定点厂家合格产品:购置、选用锅炉压力容器应是定点厂家的合格产品,并有足够的产品图纸、技术文件和质量证明文件。登记建档:锅炉压力容器在正式使用前,必须到当地安全监察部门登记,经审查批准入户建档、取得使用证,方可启用。在使用单位,也应建立锅炉压力容器的设备档案,保存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修

24、理、检验、改造等过程的技术资料。专责管理:使用锅炉压力容器的单位,应对设备实行专责管理,即设置专门机构、责成专门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管理设备。持证上岗:锅炉司炉、水质化验人员及压力容器操作人员,应分别接受专业安全技术培训并考试合格,持证上岗,操作相应的设备。,第40页,照章运行:锅炉压力容器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及其他法规操作运行,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违章作业。定期检验:定期对锅炉压力容器进行检验,认真处理缺陷。监控水质:水中杂质可使锅炉结垢、腐蚀及产生汽水共腾,降低锅炉效率、寿命及供汽质量。必须严格监督、控制锅炉给水及锅水水质,使之符合锅炉水质标准的规定。报告事故:锅炉压力容器在运行中发生事故

25、,除紧急妥善处理外,应按规定及时、如实上报主管部门及当地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部门。优化环境:锅炉房及压力容器操作间均为生产重地,必须按规定进行建造、精心管理,使设备及操作人员经常处于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之中。建立锅炉房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第41页,举例:(二)化学危险品贮运安全对策措施。,1、危险货物包装应按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设标志;2、危险物句运输应按危脸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执行;3、应按 化学危险品标签编写导则编写危险化学品标签;4、应按 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对上述物质进行妥善贮存,加强管理;5、应按 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编写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6、根据国务院第34

26、4号令 危险化学品 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须储存在专用仓库内,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并由专人管理。危险化学品出人库,必须进行检查登记。,第42页,第二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 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于2006年9月20日发布,2006年11月1日正式实施)考试大纲要求:二、应急预案案例分析(第二大类案例分析)1掌握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和编制方法 2了解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3熟悉应急预案的评审和改进,第43页,第二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 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以下简

27、称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风险种类、生产规模等特点,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调整。,第44页,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 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应急预案是应急救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第45页,2.2 应急准备,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

28、保障。包括应急体系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与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第46页,事故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一、应急响应的核心功能和任务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和紧急公告通讯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2.3 应急响应,第47页,二、应急响应分级(分级)1.一级紧急情况:通常政府需要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二级紧急情况:需要两个或更多部门响应的紧急情况 3.三级紧急情况:能被一个部门处理的紧急情况。,第48页,三、应急响应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

29、应急响应过程按接警、响应级别确定、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几个过程。如图所示:,第49页,第50页,2.4 应急救援,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为消除、减少事故危害,防止事故扩大或恶化,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有关应急队伍进入事故现场后,迅速开展事故侦测、警戒、疏散、人员救助、工程抢险等有关应急救援工作,专家组为救援决策提供建议和技术支持。当事态超出响应级别无法得到有效控制时,向应急中心请求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第51页,2.5 恢复,事故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也为紧急恢复,是事故被

30、控制后所进行的短期恢复。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将现场恢复到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但仍有潜在危险。主要内容包括:宣布应急结束的程序,撤离和交接程序,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现场清理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监测;事故调查与后果评价等。,第52页,3.1 编制准备,编制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a)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b)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c)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d)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e)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f)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

31、验。,3 应急预案的编制(重点),第53页,3.2.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重大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急各方,需要应急各方在相互信任、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密切的配合和相互协调,因此,应急预案的成功编制需要各个部门和团体的积极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尤其是应寻求与危险直接相关的各方进行合作。成立工作组有利于统一应急各方的不同观点和意见。,3.2 编制程序,第54页,3.2.2 资料收集,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

32、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第55页,3.2.3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第56页,危险分析应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危险分析的结果应能提供:(1)地理、人文(包括人口分布)、地质、气象等信息;(2)功能布局(包括重要保护目标)及交通情况;(3)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及主要危险物质种类、数量及理化、消防等特性;(4)可能的重大事故种类及对周边的后果分析;(5)特定的时段(

33、如人群高峰时间、度假季节、大型活动等);(6)可能影响应急救援的不利因素。,第57页,3.2.4 应急能力评估,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依据危险分析的结果,对已有的应急资源和应急资源和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包括城市应急资源的评估和企业应急资源的评估,明确应急救援的需要和不足。应急资源包括应急人员,应急设施、装备和物资等;应急能力包括人员的技术、经验和接受的培训等。应急资源和能力将直接影响应急行动的快速、有效性。,第58页,3.2.5 应急预案编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

34、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应急预案的编制必须基于重大事故风险的分析结果、应急资源的需求和现状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此外,编制预案时应充分收集和参阅已有的以及预案,尽可能地减小工作量和避免应急预案的重复和交叉,并确保与其他相关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性。,第59页,3.2.6 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重点),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

35、,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预案编制后应组织开展预案的评审工作,包括内部评审和外部评审,以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与实际情况的符合性。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并按规定报送上级有关部门备案。,第60页,4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应急预案是一个由各级文件构成的文件体系。它不仅是应急预案本身,也包括针对某个特定的应急任务或功能所制定的

36、工作程序等。一个完整的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可包括预案、程序、指导书、记录等,是一个4级文件体系。,第61页,(1)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层次,综合预案,危化专项预案,防洪专项预案,地震专项预案,现场预案1,现场预案2,现场预案 n,图 事故应急预案层次,第62页,(2)应急预案的基本结构(重点)不同的应急预案尽管内容和侧重点不同,但都可以采取相似的基本结构:如下图所示的预案编制结构。,综合预案,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第63页,基本预案 基本预案是应急预案的总体描述,主要阐述应急预案所要解决的紧急情况、应急的组织体系、方针、应急资源、应急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各应急

37、组织在应急准备和应急行动中的职责以及应急预案的演练和管理等规定。,第64页,应急功能设置 应急功能是指针对各类重大事故应急救援中通常采取的一系列的基本应急行动和任务,如指挥和控制、警报、通信、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现场管制等。设置应急功能时,对每一项应急功能都应明确其针对的形势、目标、负责机构和支持机构、任务要求、应急准备和操作程序等。,第65页,特殊风险管理 特殊风险指根据某类事故灾难、灾害的典型特征,需要对其应急功能作出针对性安排的风险。应说明处置此类风险应该设置的专有应急功能或有关应急功能所需的特殊要求,明确这些应急功能的责任部门、支持部门、有限介入部门及其职责和任务,为制定该类风险的专

38、项预案提出特殊要求和指导。,第66页,标准操作程序 由于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置并不说明各项应急功能的实施细节,因此各应急功能的主要责任部门必须组织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为应急组织或个人提供履行应急预案中规定职责和任务的详细指导。标准操作程序应保证与应急预案的协调和一致性,其中重要的标准操作程序可作为应急预案附件或以适当方式引用。,第67页,支持附件 支持附件主要包括应急救援的有关支持保障系统的描述及有关的附图表,如危险分析附件,通信联络附件,法律法规附件,机构和应急资源附件,教育、培训、训练和演习附件,技术支持附件,协议附件,其他支持附件等。,第68页,4.1 综合应急预案,综合应急预案是从

39、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综合预案相当于总体预案,从总体上阐述预案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应的职责,应急行动的总体思路等。通过综合预案,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应急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及预案的文件体系。更重要的是,综合预案可以作为应急救援工作的基础和“底线”,对那些没有预料的紧急情况也能起到一般的应急指导作用。,第69页,4.2 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

40、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专项预案是在综合预案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某种特定危险的特点,对应的形势、组织机构、应急活动等进行更具体的阐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第70页,4.3 现场处置方案,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第71页,现场预案是在专项预案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而编制的。现场应急预案的特点是针对某一具体场所的

41、该类特殊危险及周边环境情况,在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应急救援中的各个方面作出具体、周密而细致的安排,因而现场预案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对现场具体救援活动的指导性。,第72页,5.1.1 编制目的,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1)事故应急预案的目的 避免事故蔓延与扩大,采取措施尽快予以消除;尽量减少事故造成的人与财产的损失。,5 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内容重点),第73页,(2)事故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应急预案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是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有利于作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的危害程度;成为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通过编制基本预案,起到

42、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当发生超过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上级协调;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意识。,第74页,5.1.2 编制依据,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1)与应急有关的法规可分为4个层次:由立法机关通过的法律,如紧急状态法、公民知情权法和紧急动员法等;由政府颁布的规章,如应急救援管理条例等;包括预案在内的以政府令形式颁布的政府法令、规定等;与应急救援活动直接有关的标准或管理办法等。,第75页,(2)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具有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职责。第三十三条规定:“

43、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第六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第76页,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制定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第五十条规定:“危险化学品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和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负责化学

44、品安全监督管理综合工作的部门备案。”,第77页,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第七条规定:“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应当制定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国务院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规定:“从事使用高毒物品作业的用人单位,应当配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对应急预案适时进行修订,定期组织演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记录应当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备案。”,第78页,中华人民共和国

45、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第79页,2006年1月8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之后又相继发布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等9个事故灾难类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第80页,5.1.3 适用范围,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

46、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第81页,5.1.4 应急预案体系,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参照前述应急预案文件体系),应急体系,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保障系统,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救援队伍,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公众动员,紧急状态法,应急管理条例,政府令,标准,物资装备,信息通讯,经费财务,人力资源,第82页,5.1.5 应急工作原则,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应急救援体系首先应有一个明确的方针和原则来作为指导应急救援工作的纲领。方针与原则反映了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如保护人员安全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

47、先,保护环境优先。此外,方针与原则还应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以及持续改进的思想。,第83页,5.2.1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5.2 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5.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第84页,5.3 组织机构及职责5.3.1 应急组织体系,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包括管理机构、功能部门、应急指挥和救援队伍。管理机构指

48、维持应急日常管理的负责部 门;功能部门包括与应急活动有关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消防、医疗机构等;应急指挥是在应急预案启动后,负责应急救援活动场外与场内指挥系统;救援队伍由专业和志愿人员组成。,第85页,5.3.2 指挥机构及职责,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现场指挥系统模块化的结构由指挥、行动、策划、后勤以及资金/行政 5 个核心应急响应职能组成,如下图所示。,第86页,第87页,5.4 预防与预警,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49、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尽可能防止事故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措施,降低或减缓事故影响和后果的严重程度。,第88页,5.4.2 预警行动,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1)接警与通知接警作为应急响应的第一步,必须对接警要求做出明确规定,保证迅速、准确地向报警人员询问事故现场的重要信息。接警人员接受报警后,应按预先确定的通报程序,迅速向有关应急机构、政府及上级部门发出事故通知,以采取相应的行动。,第89页,(2)警报和紧急公告 当事故可能影响到周边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公众可能造成威胁时,应及时启动警报系统,向公众发出警报,同时通过各种

50、途径向公众发出紧急公告,告知事故性质、对健康的影响、自我保护措施、注意事项等,以保证公众能够及时作出自我防护响应。,决定实施疏散时,应通过紧急公告确保公众了解疏散的有关信息,如疏散时间、路线、随身携带物、交通工具及目的地等。该部分应明确在发生重大事故时,如何向受影响的公众发出警报,包括什么时候,谁有权决定启动警报系统,各种警报信号的不同含义,警报系统的协调使用、可使用的警报装置的类型和位置,以及警报装置覆盖的地理区域。如果可能,应指定备用措施。,第90页,5.4.3 信息报告与处置,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1)信息报告与通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