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78094 上传时间:2023-09-20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各段词语解释.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

2、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

3、,原居轵(zh)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导语:,“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在几千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

4、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学习目标,目标一:通过对以往知识的回顾和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目标二:通过自由朗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解决字音的疑惑目标三:通过诵读,落实1-9段常见实虚词的用法,如“微”“顾”“以”“之”等,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目标一:通过自主学习新课标P31,了解战国策的相关知识及写作背景,战国策是一部

5、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补充介绍:,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

6、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战国四大刺客,专诸,聂政,荆轲,要离,注意生字词:给红体字注音,虏赵王 樊於期 拊心戮没 骨髓 自刎揕其胸 约契 变徵偏袒 扼腕 濡缕匕首 惶急 提秦王被八创 箕踞,(l),(w),(f),(l m),(s),(wn),(zhn),(q),(zh),(tn),(wn),(r),(b),(hung),(d),(bi chung),(j),1.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2.刺秦的结果如何?,(时代背景),(历史悲剧)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

7、2年灭燕。,整体感知,3、概述故事情节,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课文结构,故事情节围绕一个“刺”字展开,全文可以分为四部分:,(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

8、刺准备。,(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问题引领,阅读1、2自然段,注意重点实虚词思考第一段连用六个动词有何作用?,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 全部 占领北略地,至燕南界。名作状,向北掠夺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 名作状早晚 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 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 拜会,拜见 表假设 信物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重金征求,自主探究:解释重点词语和句子意思,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果真 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一定 通“

9、悦”,高兴 有用来的办法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已之私 因为 走投无路 因为 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德高望重的人 改变,拓展练习,1、下列文句中加颜色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句是()A进兵北略地 略:抢掠,掠夺B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信物C诚能得樊将军首 诚:如果,果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贫穷困苦,D,拓展,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处理政事担忧什么?”晏子回答说:“担忧不分善恶。齐景公问:靠什么明察这个问题?(晏子)回答说:审慎选择近臣。”,总结归纳,翻译句子的原则:信达雅

10、。信,即忠于原文;达,即语句通顺;雅,即有文采翻译的方法:字字落实 发语词或主谓之间的“之”可不译 古今异义 语序 省略句补成分,思考第一段连用六个动词有何作用?(第一段的作用),内容上,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奠定了悲剧的基调。结构上,为下文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埋下伏笔。,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问题引领,阅读39段,掌握重点实虚词在阅读过程中思考:荆轲在行刺前都做了哪些准备?细读第9段思考:音乐描写有何作用?,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 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主谓间 对待 刻毒 被动句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

11、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眼泪 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只是,不过 可以用来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 前曰:“为之奈何?”名作动,走上前 对付,动词 怎样,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好好地 抓住 刺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这样,那么 被动句 侵犯,欺侮 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今:袒露一只胳膊 表修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判断句 副词,才,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 表修饰 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 名作状,用匣子之。于是太子预

12、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 在这时 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使工以药淬之。省略句 用以(之)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介词用 浸湿沾湿 准备行装,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之)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他)正眼看 忤:逆,相对。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其人居 和(他)一起去远未来,而为(之)留待。形容词名词远方,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时间词后,补充音节 意动,以为迟 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已”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 请允许我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返”)秦,仆所以留者

13、,待吾客与(之)俱(往)。的原因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意动 请允许我 辞别“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定语后置 名作动,穿上白衣戴上白帽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 唱歌 名作动 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名作状,向上 乘,登 离开顾。回头看一眼,课文分析,行刺前的准备:易水诀别音乐的作用:,信物(头)、匕首、副手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气氛,拓展练习:阅读下文,完成有关问题:,(1)写送别场面着重写了荆轲唱歌,这样写的目的是()

14、A 表现荆轲不是一个赳赳武夫,而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B 表现荆轲一去不复还,以身殉国的决心。C 渲染悲壮的气氛,表现荆轲的英雄气概。D 为荆轲的悲剧结局六下伏笔。(2)写荆轲“终已不顾”,意在表现他()A 虽然内心激动,但不作女儿态。B 不忍心看“士皆垂泪而泣”的场面。C 怀恨太子丹疑心他有悔改,故忿忿而走。D 意志坚定,态度坚决,义无返顾。,C,D,(3)易水送别是非常成功的场面描写。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下面是对其成功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其成功在于写景。若无萧萧秋风,刺骨易水,读来就会淡然无味。B 其成功在于荆轲行为本身就是壮烈的,加上景物烘托,给了这壮士行

15、为以活动的空间和气氛,从而有了立体感。C 其成功在于借景言情,秋风寒水与一去不复返的冷意悲情相为表里,催人泪下。D 其成功之处在于作者通过环境、歌声、神态、行为描写的场面,烘托了一幅悲壮的画面,能招来人们普遍的激烈情怀,唤起人们身受感同的共鸣。,B,学习目标,1、通过诵读,落实10-18段常见实虚词的用法,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及特殊句式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3、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用正确观点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复习检测,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秦之遇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而燕国

16、见陵之耻除矣顾计不知所出耳函封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拜会、前往表假设困窘,走投无路主谓之间被被只是,不过用匣子的原因。乘;回头看,翻译句子,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悬赏他的头。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太子以及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送他。,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 已经 礼品 赠送臣中庶子蒙嘉。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 替(他)向进言 确实 惧怕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来 抵抗 全 比(于)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先并,列,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

17、头,恭谨地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介词结构后置 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派使者 闻:动词的使动用法 希望(听凭)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 名作动,穿起上朝的礼服燕使者(于)咸阳宫。,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两手捧着 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按次序 殿前台阶下 意动,对感到奇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之)谢曰:“北蛮夷 回头名作动:上前 谢罪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 稍微 原谅 借之,使(之)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让 完成 使命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打开 穷尽,全部打开 通“现”因左手把秦

18、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趁机 刺 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 身子向上起 表修饰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环”,绕着 表修饰 跑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于)通“猝”,突然发生,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 定语后置 宫廷侍卫(古义)排列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因此“猝”仓促间 没有用来的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这 用自己 掷(古义)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正在“环”跑“猝”仓促怎么办 古:近臣,“王负剑!王负剑!”遂拔

19、剑以击荆轲,断其左 股。荆轲废,乃引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大腿 拿 掷击王复击轲,被八创。受了 创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成功 表修饰 名作状 像箕一样张开两腿坐着 连词来,“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 的原因 就是 强迫威逼以报太子也。”连词来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合作探究,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分析,荆轲:沉着勇敢,有勇有谋,善于言辞,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合作探究:你怎样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荆轲刺秦王,

20、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为。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荆轲的评价】:,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陶潜说他“其人随已没,千载有余情”。不管怎样,荆轲刺秦王不是为一己之私,是为“国家大事”,所以他的故事才会流传千百年,历久而不衰。,定语后置P489一、中心词+定语+者1、

21、太子及宾客 知其事 者2、群臣 侍殿上 者(第15段)3、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二、中心词+之+定语+者1、马 之 千里 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2、石 之 铿然有声 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拓展延伸,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知识回顾之使动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既东封郑。4、富国强兵5、无案牍之劳形6、烛之武退秦师,谓语使宾语怎么样,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包括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名词使动。,意动用法,1、吾妻之

22、美我者,私我也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3、渔人甚异之4、群臣怪之,谓语动词具有“以之为何”的意思,即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怎样。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区别两种用法的关键是:看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否发出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如果发出动作、产生变化,则为使动用法,反之,则为意动用法。,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苏洵)轲不足道也。(鲍彪)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忘也哉。(司马迁)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左思)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陶渊明)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刘伯承挽叶挺诗),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23、,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语出本文,又作“切齿腐心”。形容愤恨到极点。一去不复返 语出本文。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后亦称人或者已成陈迹。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发上指冠 语出庄子盗跖:“盗跖闻之大怒,目如明星,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形容极度愤怒。本文“士皆目真目,发尽上指冠”暗引此语。图穷匕见 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无可奈何 语出本文。没有办法,无法可想。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悲歌击筑 亦作“悲歌易水”。典出本文。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变徵之声 语出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4、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读。,知识点总结,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返回)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慑)4、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5、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7、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8、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重点词,微太子言,(假如没有)(信物)(果真)(因为)(悬赏,重金购买)(认为迟),今行而无信,诚能得樊将军首,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闻购将军之首,今太子迟之,终已不顾,(回头)(赠送

25、)(全)(成功)(举起)(身子向上起),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愿举国为内臣,轲自知事不就,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自引而起,一词多义,军队(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士兵(不及召下兵)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兵:,上(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完成、成功(轲自知事不就),挣着(自引而起,绝袖)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谒见(秦王必说见臣)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出现(图穷而匕首见),就:,引:,见:,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携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投掷(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乃引其匕首提

26、秦王),顾:,提:,古今异义1、【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如: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今义:年长之人 3、【可以】古义: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4、【有意】古义:同意,愿意;如:将军岂有意乎 今义:故意,古今异义5、【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 6、【于是】古义:在这时;如: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7、【鄙人】古义:粗鄙的人;如:北蛮夷之鄙人 今义:卑鄙的人 8、【假借】古义:宽容,原谅;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古今异义9、【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如:诸郎中执兵。今义:称中医医生 10、【左右】古义:身边侍臣;左右既前 今义:方位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