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的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的工作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噪声污染防治行动的工作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声环境的新要求新期待,努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按照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为民宗旨聚焦突出噪声污染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推动创建宁静社区、宁静城市;坚持系统施策,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增强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统筹谋划提升噪声污染综合防治水平;坚持精准管控,聚焦各类噪声污染源项,严格落实重点领域监管要求,鼓励创建典型示范项目,实现噪声污染的科学精准治理;坚持共同缔造,加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公众参与,逐级落实噪声污染防治责任,构建政
2、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良好噪声污染共治氛围。二、整治目标到2025年,基本掌握全省重点噪声源污染现状,逐步完善声环境质量监测体系,有效落实治污责任,各地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稳定保持在85%以上;到2027年,全面掌握重点噪声源污染状况,噪声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健全,各地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力争达到87%;到2035年,声环境质量持续稳中向好,广泛形成宁静和谐的公众文明意识和社会氛围。三、推进措施(一)严格噪声源头预防管控。1.完善规划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要求。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交通运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时,应合理安排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业集中区、乡村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之间
3、的布局,落实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要求;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新建排放噪声的工业企业。2 .细化交通基础设施选线选址要求。根据道路、轨道、铁路、机场位置及建筑物不同功能要求,督促合理规划新城区土地用途,预留交通线路和两侧防护区域,从国土空间规划上严格预防噪声污染,避免形成新的区域性噪声污染。划定现有机场周围噪声敏感建筑物禁止和限制建设区域,并落实规划管控要求。3 .优化噪声敏感建筑物建设布局。科学规划住宅、学校等噪声敏感建筑物位置,中小学校合理布置操场等课外活动场地,加强校内广播管理。噪声敏感建筑物隔声设计、检测、验收等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科学布局临街建筑,在各设计阶段落实噪声防护措施要求
4、。4 .严格落实噪声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或修改相关规划、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时,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积极采取噪声污染防治对策措施。督促建设单位依法开展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5 .紧抓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及时更新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录,组织对区内生产、销售有噪声限值国家标准的重点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对各类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进行检测。落实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噪声与振动国家先进技术目录的推广和应用。(二)严格工业噪声管理。1 .强化工业园区噪声排放监管。鼓励工业园区进行噪声污染分区管控,优化设备布局和物流运输路线。严控噪声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乡村居住区
5、域转移,噪声污染严重或群众投诉问题较多的工业园区应制定实施噪声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推动声环境质量有效改善。2 .实施噪声重点排污单位管理。组织对生产、销售有噪声限值国家标准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查,及时向社会公布结果,禁止生产、进口、销售不符合噪声限值国家标准的产品;组织对电梯等特种设备使用时发出的噪声进行监督抽测;根据国家要求,强化对汽车、摩托车噪声污染的认证监管。严格按照国家综合性产业政策目录,在规定期限内停止生产、进口、销售和使用噪声污染严重的设备,停止采用噪声污染严重的工艺。(三)强化建筑施工噪声管理。1 .落实施工场地噪声管控责任。按照国家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内容,明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
6、噪声污染防治责任和措施等要求。建设单位应当监督施工单位编制并落实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鼓励创建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根据低噪声施工设备指导名录,推广应用低噪声施工设备。2 .突出建筑施工管理重点。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施工应优先使用低噪声工艺和设备,采取减振降噪措施,加强进出场地运输车辆管理;建设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噪声自动监测系统,与监督管理部门联网。规范完善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夜间施工证明的申报、审核、发放,明确施工内容、时限及减震降噪等施工管理要求。夜间施工单位应依法公示公告。(四)加大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1 .严格机动车监管。优化机动车禁行、禁鸣路段和时段,依法设置相关标志、标
7、线,向社会公告。鼓励在禁鸣路段设置机动车违法鸣笛自动记录系统,抓拍机动车违反禁鸣规定行为。禁止驾驶拆除或损坏消声器、加装排气管等擅自改装的机动车以轰鸣、疾驶等方式造成噪声污染。2 .加强公路和城市道路养护。强化公路和城市道路路面、桥梁的保养,定期开展公路和城市道路声屏障等既有噪声污染防治设施的检查维护,保障其经常处于良好技术状态,鼓励铺设低噪声路面。3 .完善铁路和民航噪声污染防治要求。落实铁路监督管理机构噪声污染防治责任部门与防治措施,建立工作联系机制。联合铁路运输企业推动铁路列车鸣笛噪声污染综合整治,按国家规定开展噪声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鼓励通过中心城区的铁路两侧设置封闭防护栅栏。(五
8、)细化社会生活噪声管理。1.严格经营场所噪声管理。严禁商业经营活动噪声扰民行为,督促引导对使用可能产生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设备、设施做好减振降噪措施,对其噪声超标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并责令整改。2 .加强公共场所噪声监管。督促公共场所管理者明确街道、广场、公园等场所活动区域、时段、音量等管控要求,鼓励设置噪声自动监测和显示设施。各类文化场馆内部视情况设置宁静管控区域,张贴保持安静的提示标识和管理规定。将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旅游宣传内容,倡导文明开展娱乐、旅游活动。3 .完善社区噪声管理举措。新建居民住宅区安装电梯等共用设施设备的,应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相关标准要求。新建居民住房的房地产开发经营者应当
9、在销售场所公示住房可能受到室内外噪声影响的情况和采取的防治措施,并在买卖合同中明确。室内装修活动应在规定时间内开展作业,物业管理单位应告知装修人和装饰装修企业相关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并做好巡查。4 .鼓励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开展宁静小区创建试点,并向全社会宣传推广。加强社区居委会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建设,发挥其在指导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人、业主等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将噪声污染防治法纳入社区工作者培训内容,增强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知识和调解处理噪声纠纷的能力;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和普及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知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共管共治氛围。(六)健全声环境管理机制。1.开展声环境功能区评估与
10、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划定。各市、县(区)开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情况评估,按国家要求率先完成划分情况评估工作,其他地2023年底前完成。各地适时开展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划定工作。2 .发布噪声污染防治信息。按年度公开发布声环境质量状况信息和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按小时发布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数据。3 .适时开展噪声管理评估。将噪声相关规划及实施情况等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治理评估重要内容,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等创建,逐步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七)加强噪声监管能力建设。1.加强声环境质量监测管理。统筹规划布设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编制地级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清单并报送生态环境部,统一纳入国家声
11、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管理。2023年底前,各地完成国家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增设、调整工作。4 .推动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2023年底前,完成现有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与国家、联网,各地统一采用自动监测数据评价声环境质量现状。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城市开展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5 .强化噪声污染防治领域工作。将噪声污染防治相关活动纳入检查计划,实施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依法查处违法行为。加强有关部门之间,以及沟通协调,健全噪声监测工作机制,提高效能和依法行政水平。4提升基层监管能力。加强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和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专家库,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员行政资格管理。各地要将噪声污染防治经费
12、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为有关队伍配备便携式噪声监测等设备,推动过程中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使用。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化检测机构参与辅助性监测工作。(八)深化噪声全民共治。1 .推动完善地方立法。适时推动制定出台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的地方性法规,鼓励设区的市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方面的地方性立法,落实法规配套制度建设。2 .加强科教支撑和成果转化。开展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和监测科学研究,提升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根据要求,在中小学法治教育中增加噪声污染防治等相关内容,推动相关高校开设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相关课程。3 .优化噪声纠纷解决方式。对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应及时劝阻、调解,因劝阻
13、、调解无效的,可向相关监管部门或政府指定部门报告或投诉,并应当依法处理。对经劝阻、调解和处理未能制止噪声扰民行为,并持续干扰他人正常活动的,或有其他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机关处理。4 .常态化开展绿色护考。持续加强中高考等重要考试期间噪声污染管控,加强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营造安全宁静的考试环境。三、落实要求(一)强化责任落实。严格落实噪声污染防治相关要求,确保各级、部门、企业责任清晰、履职尽责,压紧压实噪声污染防治责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各责任部门按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确定行业主管、主体、责任单位和投诉举报方
14、式,并对社会公开,根据需要建立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信息共享。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轻噪声污染。(二)加强统筹调度。应当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本级政府预算。各有关部门应当将本部门承担的噪声污染防治责任进行分解,制定年度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噪声污染防治清单化管理。相关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污染防治攻坚战三个一日常工作推进机制进行动态调度,并及时通报有关情况。(三)完善投诉机制。建立健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噪声投诉的受理、分类、分办、督办、统计、考核等政策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各地应在官方网站、报纸等媒体公开噪声污染举报的受理渠道、受理部门、举报管理工作程序、办理时限等信息。各地各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本部门或本系统职责范围内的公众举报受理和处理机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四)严格监督考核。加快建立噪声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内容。严格考核问责,对未完成考核目标、声环境质量改善规划设定目标,以及噪声污染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依法约谈,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