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属于尼多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具有包膜,包膜上存在刺突,刺突末端为球形。刺突有规则地排列在整个病毒颗粒的表面,似日冕或王冠状。整个病毒粒子直径为60-200nm不等,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特点。,冠状病毒的形态,冠状病毒的分类,依据起源的亲缘关系,冠状病毒可以分成3个群,3个群间病毒的抗原没有或者很少有交叉反应。第1群和第2群为感染哺乳动物的冠状病毒,其中第1群包括人冠状病毒229E(HC
2、oV-229E)、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呼吸道冠状病毒(PRCoV)、猫呼吸道冠状病毒(FCoV)和狗呼吸道冠状病毒(CCoV)等;第2群的哺乳动物的冠状病毒包括人冠状病毒OC43(HCoV-OC43)、鼠冠状病毒(RCoV)、牛冠状病毒(BCoV)和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HEV)等;第3群为禽的冠状病毒和火鸡冠状病毒,冠状病毒的分类,冠状病毒的分类,冠状病毒的分类,冠状病毒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目前所发现的各种动物冠状病毒极少对人类有致病性,而且各种冠状病毒一般只对本宿主致病,种间传播极为罕见。,冠状病毒的基因结构及表达产物,冠状病毒是正链单股RNA病毒,是基因组最大的RNA病毒
3、,长度为27-32kb,至少编码四种结构蛋白和参与复制、转录的及功能未知的非结构蛋白。,基因排列顺序为聚合酶-S蛋白-E蛋白-M蛋白-N蛋白,冠状病毒RNA的合成方式,冠状病毒的复制周期,冠状病毒编码的主要结构蛋白,至少编码4种结构蛋白N蛋白:核衣壳磷蛋白M蛋白:一种糖蛋白 E蛋白:小包膜蛋白S蛋白:糖蛋白,IBV的发现及分类地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确诊于1931年,5年后IBV被鉴定为此病的病原IBV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冠状病毒IBV为第3群的冠状病毒,宿主为禽类最初认为鸡是IBV的唯一易感动物,但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IBV不但可以感染鸡,同时也可以感染包括鸟类等一些其他的动物,IBV电镜图,直径
4、120nm纤突20nm,IBV结构模式图,对一般消毒剂敏感。56经15min,45经90min可以灭活大部分IBV病毒。-20 下不稳定,但-30 下可以存活24年。冬季户外可以存活56天。,IBV理化特性,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具有感染性,全长27.6kb。纤突蛋白(S),裂解为S1和S2(HI抗体和VN抗体由S1诱导)膜蛋白(M)核衣壳蛋白(N),形成RNP小膜蛋白(E),少量,IBV结构组成,血凝试验:不能直接进行血凝,需要1%胰酶或磷脂酶在37处理3h。IBV培养系统:鸡胚、原代和传代细胞、20日龄胚的气管环培养。,IBV生物学特征,S1蛋白决定了IBV的血清型,而S1蛋白具有很大
5、的变异性,导致了IBV血清学众多。已有27个血清型,而且新的血清型还在出现。HI和VN进行血清分型。IBV S1基因的基因分型,以RFLP和序列同源性分析最为常用。单克隆抗体分型,针对纤突蛋白S1抗原表位。,IBV血清分型,S基因的点突变、插入、缺失或重组是IBV产生新的血清型或变异株的主要原因,且主要集中在S1蛋白上。S1蛋白的高变区与中和表位有关。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构像依赖于其中的某些氨基酸,单个氨基酸的改变都可能产生1个新的变异株。,血清型的分子机制,IBV的变异,基因组RNA的点突变、插入、缺失、不同毒株间的重组是造成IBV变异的主要分子基础。免疫压力造就“新毒株”自然选择、饲养环境,亚单位疫苗:大肠杆菌表达、酵母表达、杆状病毒表达S1基因。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表达S1和S2蛋白的鸡痘病毒重组疫苗,检测到了IBV的中和抗体。DNA疫苗:疫S1蛋白基因作为免疫原性基因,构建质粒,结果表明诱导了IBV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疫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