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81878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尹慧丝2015讲义.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讲人:尹慧丝 职称:医 师 单位:辽宁大学校医院,常见传染病防治 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痢疾,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长约9m,病毒性肝炎,定义,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按病原学分类,目前已确定的有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经粪-口途径传播,多表现为急性感染;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大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

2、癌。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甲型和乙型可通过疫苗预防。,甲肝传染源: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人类对HAV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流行病学,1988年上海甲肝爆发,自1988年1月19日起,上海市民中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厌食、乏力和黄疸等症状的病例,发病急骤,当日报告病例由18日的33例急增至134例,之后数日内成倍增长,4个月内共发生31万例,流行波及面广,主要限于上海12个市区,呈现出突发性紧急疫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专家们明确了本次甲型病毒性肝炎暴发是因毛

3、蚶产地的毛蚶受到甲肝病毒严重污染,上海市民缺乏甲肝的免疫屏障,又有生食毛蚶的习惯,最终酿成暴发。在确定了病因后,政府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禁捕、购、销毛蚶;进一步教育市民不生食毛蚶,防止污染水源和食品等,使疫情在个月内得到控制。,乙肝传染源: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 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传播途径: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粘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主要有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及血制品、注射、血液透析、共用牙刷等,性传播)。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检测项目 参考范围 检查意义 乙肝表面抗原(

4、HbsAg)阴性 体内是否存在乙肝病毒 乙肝表面抗体(HbsAb)阴性/阳性 无保护性/有保护性 乙肝e抗原(HbeAg)阴性 病毒是否复制及具有传染性 乙肝e抗体(HbeAb)阴性 病毒复制是否受到抑制 乙肝核心抗体(HbcAb)阴性 是否感染过乙肝病毒,乙肝检查正常数据,乙肝病毒携带者(AsC),是指感染了乙肝病毒(HBV),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正常,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血清ALT 和AST 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的群体。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AsC中大部分属于病毒复制不活跃的,传染性比较弱。只有少部分病毒复制

5、活跃,具有传染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存在一定数量的乙肝病毒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传染性大小和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以及活跃程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判断乙肝病毒携带者会传染吗,需要检查乙肝病毒DNA来最终确定。,鉴于“携带者”又有可能发生炎症活动,有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性,因此,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应该每612个月检查1次转氨酶,HBsAg阳性且HBV DNA阳性者应该每36个月检查1次转氨酶,这样能够及时发现病情的活动,以便及时治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卫生部2010年2月10日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入学和就业体检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和就业权利的通知。通知要求,取

6、消入学、就业体检中的乙肝检测项目,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学、就业权利,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隐私权。权威的医学观点认为,这 部分人除不能从事献血、幼托和饮服行业外,可照 常工作、学习。,丙肝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大于急性患者,相对于急、慢性患者,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有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注射、针刺、器官移植、血液透析传播,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丁肝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HBV以同时感染或重叠感染形式存在。戊肝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甲肝

7、相似。,临床表现,潜伏期 甲肝2-6周,平均4周 乙肝1-6个月,平均3个月 丙肝2周-6月,平均40d 丁肝4-20周 戊肝2-9周,平均6周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衰竭),淤胆型肝炎,肝炎肝硬化。,1、急性肝炎 各型病毒均可引起。甲、戊型不转为慢性,成年急性乙型肝炎约10转为慢性,丙型超过50,丁型约70转为慢性。(1)急性黄疸型肝炎 甲戊型起病急,可有畏寒,发热,约80%患者有发热,体温在38-39之间,一般不超过3天。乙丙丁型少有发热。,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有压痛及叩痛,尿色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皮肤瘙痒、肝脾增大、

8、肝功能受损ALT升高的表现。(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2、慢性肝炎 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者,仅见于乙、丙、丁3型肝炎。上述症状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肝病面容:表现为面部皮肤色泽逐渐变暗,脸色发黑没有光泽弹性差,皮肤干燥、粗糙,甚至出现“古铜色”面容;有的患者眼圈周围灰暗尤其明显;有的患者颜面部或鼻尖部出现细小的毛细血管扩张,好像纤细的网络。,肝掌:双手手掌两侧的大、小鱼际和指尖掌面呈粉红色斑点和斑块,色如朱砂,加压后即变成苍白色,解除压迫后又呈红色,掌心颜色正常。蜘蛛痣:形态似蜘蛛,痣体旁有放射状排列的毛细血管扩张。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增高有关

9、。好发于躯干以上部位,尤以面、颈和手部多见。,3、重型肝炎(肝衰竭)是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病死率高。所有病毒性肝炎均可引起重型肝炎,甲、丙型少见。主要症状: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出血倾向,皮肤、黏膜出血,出现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腹水等。,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2、尿常规: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是早期发现肝炎的简易有效方法。3、肝功能检查:谷丙ALT,谷草AST,乳酸脱氢酶LDH,胆碱酯酶,血清蛋白,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等。4、病原学检查:各型肝炎的抗原、特异性抗体、DNA、RNA。5、影像学检查:彩超、CT、MRI6、肝

10、组织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衡量炎症活动程度及评估疗效的金标准。,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甲肝:病前是否在甲肝流行区,有无进食未煮熟海产品如毛蚶、蛤蜊及饮用污染水。多发生于冬春季,儿童多见。乙肝:输血、不洁注射史,与HBV感染者接触史,家庭成员有无HBV感染者,特别是婴儿母亲是否有HBsAg阳性等有助于诊断。丙肝:有输血及血制品、静脉吸毒、血液透析、多个性伴侣、母亲为HCV感染等应怀疑。,丁肝:同乙肝戊肝:基本同甲肝,爆发以水传播为多见。2、临床表现3、病原学诊断,预后,1、急性肝炎:多数患者在3个月内临床康复。2、慢性肝炎:慢性HBV感染者约25最终死于重型肝炎、肝硬化或肝细胞癌。3、重型肝炎:

11、预后不良,病死率50-70。,治疗,1、目前还缺乏可靠的特效治疗方法。2、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足够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损害肝脏药物。3、急性肝炎一般不采用抗病毒治疗,急性丙型肝炎除外,可用干扰素加用利巴韦林。4、慢性肝炎: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和恢复肝功能。,5、防治并发症6、人工肝支持系统7、肝移植8、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可照常工作,但应定期检查,随访观察,必要时行肝脏穿刺活检9、中医药治疗,预防,1、控制传染源: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患者应隔离治疗至病毒消失。慢性患者和携带者可根据病毒复制指标评估传染性大小。复制活跃者尽可能予以抗病

12、毒治疗。凡现症感染者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保育等工作。对献血者严格筛选,不合格者不得献血。,2、切断传播途径:(1)甲型和戊型肝炎 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等工作,防止“病从口入”。三管一灭:管水、食物、粪便,灭苍蝇。,(2)乙、丙、丁型肝炎 严格执行餐具、食具消毒制度。理发、美容、洗浴等用具应按规定进行消毒。养成文明健康的卫生习惯,不共用牙刷、剃须刀、餐饮具等,避免接触传播。有正确的性健康观念。采取主动和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3、保护易感人群(1)甲型肝炎:抗HAVIgG阴性者可接种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以获得主动免疫,主要用于幼儿、学龄前儿

13、童及其他高危人群。接种后免疫期至少五年。对近期有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用人丙种球蛋白进行预防注射以获得被动免疫,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期为23个月。,(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疫苗,易感者均可接种,新生儿应进行普种。与HBV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医务工作者、同性恋者、药瘾者等高危人群及从事托幼保育、食品加工、饮食服务等职业人群亦是主要接种对象。,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共三针,采用按0、1、6个月接种程序证实是有效的。如母亲为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和意外被阳性血清污染者最好联合应用高效价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目前对丙、丁、戊型肝炎尚缺乏特异性免疫预

14、防措施。,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一起细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2005年9月2日晚11时,在某大学北校区食堂就餐的学生陆续出现恶心、呕吐、腹疼、腹泻、发热等症状,经流行病学筛查有367人因食物中毒发病;经认定这次集体食物中毒是由鸡肠球菌污染食品所致,中毒食品是芹菜炒肉、凉拌包菜和包菜炒肉。,定义,细菌性食物中毒系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胃肠型和神经型食物中毒两大类。,胃肠型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较多见,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为主要特征。流行病学1、流行特征 夏秋季多发;病例集中,有时集体发病,有共同进食的可疑食物;常

15、因食物采购疏忽、保存不好、烹调不当、饮食卫生监督不严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2、传染源 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或人,野生动物,鱼类,家畜家禽,蛋品,患者带菌时间较短,做为传染源意义不大。,胃肠型食物中毒,3、传播途径 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 进入消化道而得病。食品本身带菌,或在加工、贮存过程中污染。,胃肠型食物中毒,病原学 引起胃肠型食物中毒的细菌,常见的有下 列5种:1、沙门氏菌 为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杆菌,需氧。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但不耐热,60,10-20min死亡。多种家畜、家禽、鱼类、飞鸟、鼠类及野生动物的肠腔及内脏中能查到此类细菌。细菌由粪便排出,污染饮水、食物、餐具以及

16、蛋制品等,人进食后造成感染,致病食物以肉、牛奶、内脏和蛋类为主。,胃肠型食物中毒,2、副溶血性弧菌 为革兰阴性、椭圆形、荚膜球杆菌。对酸敏感,食醋中3min即死。不耐热,56,5min即可灭活。海产品带菌率极高,其他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咸菜、咸肉、咸蛋亦可带菌。3、大肠杆菌 革兰阴性短杆菌,为人和动物肠道正常寄居菌,特殊条件下可致病。,胃肠型食物中毒,4、变形杆菌5、金黄色葡萄球菌 此菌污染食物后,在37经6-12h繁殖而产生肠毒素,此毒素对热的抵抗力很强,经加热煮沸30min仍能致病。常因带菌炊事人员的鼻咽部粘膜或手指污染食物致病。,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超过72小时的病例可基本排除食物中毒。临

17、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病程多在1-3天内。,胃肠型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夏秋季节多发不具备传染性,不流行;病因:饮食不洁、过分贪 凉饮冷、饮食不节、某些药物等;,胃肠型食物中毒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夏秋季节多发肠道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病例集中,有共同进食的可疑食物;病因:食用被细菌或毒素 污染的食物;,胃肠型食物中毒,诊断 1、根据短期内爆发大批急性胃肠炎患者,结合流行季节及饮食情况(厨房卫生条件、食物质量、保管及烹调方法的缺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2、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及血清学检查: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进行细菌学培养,分离鉴定菌

18、型。,胃肠型食物中毒,鉴别诊断1、非细菌性食物中毒 包括化学性食物中毒(砷、升汞、有机磷农药等)和生物性食物中毒(发芽马铃薯、生鱼胆、苦杏仁、河豚鱼或毒蕈等)潜伏期仅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发热,以多次呕吐为主,腹痛、腹泻较少,但神经症状及肝肾功能损害较明显,病死率较高。经可疑食物、排泄物等分析可确定病因。,胃肠型食物中毒,2、霍乱 为无痛性泻吐,先泻后吐为多,且不发热,吐泻物呈米泔水样,多伴不同程度脱水、酸中毒、周围循环障碍。粪便悬滴镜检及培养找到霍乱弧菌,可确定诊断。3、急性细菌性痢疾 一般呕吐较少,常有发热、里急后重,为粘液脓血便,左下腹明显压痛,大便镜检有红细胞、脓细胞及巨噬细胞,粪便培

19、养见痢疾杆菌生长。,胃肠型食物中毒,4、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肠炎 起病急骤,突发剧烈腹痛,暗红色大便伴坏死组织,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易出现休克、肠麻痹、腹膜炎。,胃肠型食物中毒,治疗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宜清淡,多饮盐糖水。2、对症治疗 吐泻腹痛剧者暂禁食,给复方颠茄片口服或注射6542,腹部放热水袋。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脱水严重甚至休克者,积极补充液体及抗休克处理。高热者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精神紧张不安时应给镇静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过敏型,以抗组织胺药物治疗为主,如苯海拉明等,必要时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胃肠型食物中毒,3、抗菌药物 症状较重考虑为感染性

20、食物中毒者,应及时选用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或根据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定义是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及咽肌瘫痪为主要表现。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病原学 肉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厌氧梭状芽胞杆菌,能产生外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剧毒。,神经性食物中毒(肉毒中毒),流行病学1、传染源:家畜、家禽及鱼类为传染源。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传播,多见于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3、易感性:普遍易感,无病后免疫力。,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肉毒毒素(嗜神经

21、毒素),上消化道,吸收,颅N核、外周N 肌肉接头 植物N末梢,传导,阻断,胆硷能N纤维,乙酰胆硷释放,肌肉收缩障碍,临床软瘫,肉毒杆菌 最初发现肉毒杆菌是在1895年,到了1950年才开始将肉毒杆菌A应用于临床,但仅限于治疗神经肌肉亢进疾病。1992年有人尝试将肉毒杆菌毒素注射除皱法引进到美容医学的治疗上,就是我们所说的除皱术。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除皱的原理,是将收缩造成皱纹的肌肉麻痹掉,使肌肉不收缩,连带的也去除了皱纹。改善国字脸及萝卜腿的原理,是让肥厚的肌肉不收缩,进而导致萎缩,达到瘦脸及瘦小腿的目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1236h,最短为26h,长者可达810天。中毒剂量愈大则潜伏期愈短,

22、病情亦愈重。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胃肠炎症状很轻。早期:头痛、头昏、眩晕、乏力、恶心、呕吐 后期:眼内外肌瘫痪 眼部症状:视力模糊、复视、眼睑 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咽肌瘫痪 吞咽、咀嚼、发音困难,甚至呼吸困难。肌力低下主要见于颈部及肢体近端,腱反射对称性减 弱,头向前倾或倾向一侧。,病程中神志清楚,感觉正常,不发热。顽固性便泌、腹胀、尿潴留。轻者59日内逐渐恢复,但全身乏力及眼肌瘫痪持续较久。重症患者抢救不及时多数死亡,病死率3060%。死亡原因多为延髓麻痹所致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及误吸肺炎所致继发性感染。,神经性食物中毒,诊断1、有进食可疑食物(特别是腊肉、罐头等腌制食品或

23、发酵的豆、面制品),同餐者集体发病。2、有特殊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复视、眼睑下垂、吞咽、咀嚼、发音困难,呼吸困难等。3、确诊可用患者所进的可疑食物进行厌氧菌培养,分离病原菌。或用动物试验查患者血清及可疑食物中的肉毒毒素。,神经性食物中毒,治疗1、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 洗胃 灌肠(患者于食后4h内可用5%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服泻剂清洁灌肠,以破坏胃肠内尚未吸收的毒素)。咽肌麻痹宜用鼻饲及静脉输液。呼吸困难者吸氧,及早气管切开,呼吸麻痹者用人工呼吸器。应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剂及防治继发性细菌感染等措施。,神经性食物中毒,2、抗毒素治疗 多价抗毒血清 早用(24h内或瘫痪前)、足量

24、,6h后可重复使 用,病程已过2天者,抗毒素效果较差,但应继续注射,以中和血中残存毒素。大剂量青霉素可消灭肠道内的肉毒杆菌,以防其继续产生肠素。,神经性食物中毒,预防 严格管理与检查食品,特别是罐头食品、火腿、腌腊食品或发酵的豆、面制品的制作和保存。食品罐头的两端若有膨隆现象,或内容物色香味改变者,应禁止出售和禁止食用,即使煮沸也不宜食用。遇有同食者发生肉毒素中毒时,其余人员应立即给予多价抗毒血清预防。,细菌性痢疾,定义,简称菌痢,由志贺菌属细菌(痢疾杆菌)引起的常见急性肠道传染病,亦称为志贺菌病。以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为主要病理变化。以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黏液脓血便为主要

25、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肝病。本病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在我国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的重要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1、传染源:急、慢性菌痢病人和带菌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 志贺菌随病人和带菌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感染 苍蝇具有粪、食兼食习性,可通过食物引起传播。,3、易感人群: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时间短 各菌群、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易于反复感染。4、流行特征:终年散发,但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5月开始上升,8-9月达到高峰,10月以后逐渐减少。可能与降雨量多、苍蝇密度高以及进食生冷瓜果机会多有关。年龄分布有两个高峰,

26、一为学龄前儿童;二为青壮年期,可能与活动中接触病原菌多有关。,病理解剖,菌痢的肠道病变主要累及结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最为显著,重者可累及整个结肠,甚至回肠下段。,临床表现,(一)急性菌痢1、普通型(典型):起病急,有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量少,故失水不多见。初为稀便或水样便,1-2d后出现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更明显,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自然病程为1-2周,如早期治疗,一般1周左右痊愈,少数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潜伏期数小时至7d,多数为13d。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和慢性二型。,里急后重,里急即形容大便在腹内急迫,欲解下为爽,即肚子里面的内急,一

27、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形容大便至肛门,有重滞欲下不下之感,肛直肠及髓尾部坠胀,持便意感。即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因为基本上都排完了,即使排出来也只是水样便或极少量的伴有脓血样的大便,但是病人一直有里急后重的感觉,老觉得想排便,就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2、轻型(非典型):全身毒血症状轻微,不发热或低热,表现为急性腹泻,腹泻每日不超过10次,大便有粘液但无脓血,里急后重较轻或缺如,可有腹痛及左下腹压痛,病程36d,亦可转为慢性。3、中毒型:多见于27岁体质较好的儿童。成人偶发。起病急骤,突起畏寒、高热体温达40以上,伴全身严重毒血症症状,精神萎靡、面色灰青

28、,四肢厥冷、烦躁、反复惊厥,昏迷等,可迅速发生循环及呼吸衰竭。消化道症状较轻甚至开始无腹痛、腹泻,发病数小时后可出现痢疾样大便。,(二)慢性菌痢 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1、慢性迁延型:急性发作后,迁延不愈,常有腹痛、腹泻,粘液或脓血便,亦可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左下腹可有压痛。伴有乏力、营养不良及贫血等症状。2、慢性隐匿型:一年内有急性菌痢史,近期(2个月以上)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大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乙状结肠镜检查有肠粘膜炎症甚至溃疡等病变,也为重要传染源。3、急性发作型:有慢性菌痢史,因进食生冷食物、劳累或受凉等诱因引起急性发作,出现腹痛、腹泻及脓血便,但发热及全身

29、毒血症状多不明显。,实验室检查,一、常规检测1、血象: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高,多在(10-20)109/L。2、粪便检查:粪便量少,外观多为粘液脓血便,常无粪质。镜检可见满视野散在的红细胞及大量成堆的白细胞(15个/高倍视野)和少量巨噬细胞。二、病原学检测:便培养出志贺菌有助于确诊及抗菌药物的选用。三、免疫学检测四、核酸检测,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确诊则须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根据夏秋季节、病人不洁饮食史、接触史,当地本病流行情况及流行地区旅游史等,结合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夏秋季节多发肠道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病因:

30、食用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病例集中,有共同进食的可疑食物;恶心、呕吐明显、腹痛、腹泻,黄色水样便,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少见。腹部压痛多在脐周,急性菌痢夏秋季节多发肠道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流行性;“粪-口途径”传播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粘液脓血便,压痛在左下腹,治疗,急性菌痢:一般治疗消化道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大便培养连续两次阴性。采用适宜的对症治疗、抗菌治疗及支持治疗。中毒性菌痢:病情凶险、变化迅速,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对症治疗为主的综合抢救措施。慢性菌痢:采用全身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去除诱因,适当锻炼,生活规律及避免过度劳累和紧张,同时

31、积极治疗并存的慢性病。病原治疗,灌肠疗法,中医药治疗。,预防,采用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同时做好传染源的管理。1、管理传染源:对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应隔离或定期进行访视管理,并给予彻底治疗,直至大便培养阴性。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个人及环境卫生,注意饮食及饮水卫生。3、保护易感人群:可口服FS双价活疫苗。,注意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少吃或不吃生冷食物,尤其是容易被苍蝇叮咬的食物。吃瓜果应洗净、削皮。粘液便或脓血便,应尽快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尽力治疗。夏秋季儿童不明原因的急骤高热,并伴抽痉或昏迷者,应注意确定是否为中毒性菌痢,应及时请医生检查,以明确诊断。,风疹,定义,

32、风疹为风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为特点。传染源:风疹病人,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中含大量病毒,出诊前后传染性最强。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传播。易感人群:幼龄儿童,但在学校、军营等易感人群较集中、环境拥挤的场所,可出现爆发流行。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临床表现,潜伏期:12-19天。常以低热、全身不适、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轻咳和流涕。(全身症状轻微)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细小色淡,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皮疹经2-3日消退,一般不遗留色素沉着。隔离期为出疹后5天。,麻疹,定义,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

33、:麻疹病人,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飞沫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流行季节:冬春季,临床表现,潜伏期:约10天(6-18天)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急起发热 上呼吸道炎,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 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科普利克斑,出疹期:于发热3-4天开始出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皮疹高峰期高热可达40。出疹期约为3-5天。恢复期:出疹3-5天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

34、样脱屑,历时约1-2周。,预防,患者隔离至出疹后5天,伴有呼吸道并发症者应延长到出疹后10天。,狂犬病,定义,狂犬病又名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恐声、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传染源: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家畜中以犬为主,其次为猫、猪、牛、马等;野生动物,如蝙蝠、浣熊、臭鼬、狼、狐狸等。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咬伤传播。蝙蝠群居洞穴中的含病毒气溶胶也可经呼吸道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临床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5日-19年或更长,一般1-3个月。

35、1、前驱期:2-4天,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继而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2、兴奋期:1-3天。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怖表情、恐水、怕风。体温常升高(38-40)。咽喉肌严重痉挛、声带痉挛、呼吸肌痉挛。大量流涎、乱吐唾液,大汗淋漓,心率加快,血压上升。3、麻痹期:6-18小时。肌肉痉挛停止,进入全身驰缓性瘫痪,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预防,1、伤口处理:尽快用20%肥皂水或新洁尔灭反复冲洗至少半小时,力求去除狗涎,挤出污血。冲洗后用70%酒精擦洗及浓碘酒反复涂拭,伤口一

36、般不予缝合或包扎。局部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免疫血清。还要预防破伤风及细菌感染。,2、预防接种狂犬病疫苗:共接种5次,每次2ml,肌注,于0、3、7、14、30日完成。,总结,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临床表现。胃肠型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特点。急性菌痢普通型的临床表现。,同学们再见!,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培养文学情趣;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鼓舞我们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