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81924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颍上县疾病预防中心王政,主要内容,传染病概述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概述,一、传染病的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病毒、细菌、螺旋体、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人体后所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可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二、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把传染病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真菌性传染病,衣原体、支原体传染病等;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把传染病分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和血传

2、播传染病等。,传染病概述,由于部分传染病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利用医疗卫生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传染病概述,我国传染病防治法将39种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传染病概述,(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

3、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虽被纳入乙类,但要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概述,(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

4、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传染病概述,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传染病概述,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是一组特殊的疾病,与其它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具有下列四个基本特征。(一)、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的病原体所引起。了解病原体对确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确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的依据。,传染病概述,(二)、传染性传染性是指感染容易传播给新宿主的程度。所有的传染病都有一定的传染性,这是传

5、染病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例如耳源性脑膜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在临床上都表现为化脓性脑膜炎,但前者无传染性,无须隔离,后者则有传染性,必须隔离。,传染病概述,(三)、流行病学特性在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出各种各样特征。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可分为散发、暴发、流行及大流行。,传染病概述,(1)、散发:是指某种传染病在某地区近几年来发病率的一般水平,病例以散在的形式发生,各个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与发病地点上没有明显的联系。(2)、暴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批病例。这些病人大多来自同一传染来源或同一传播途径,多数病人发生于该病的最

6、长潜伏期内(3)、流行:当某个地区某病的发病率显著地超过该病常年的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若干倍时称为流行。(4)、大流行:如果某病在定时间内迅速传播,发病率大大超过该地区般的流行水平,波及范围又相当广泛,如波及全国甚至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传染病概述,2、季节性:一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在每年都有一定的季节性升高称为季节性。季节性升高的原因主要与气温的高低及昆虫媒介密度有关。3、地方性:有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环境、气温条件、生活习惯等原因,常局限于一定地区范围内发生,称为地方性传染病。4、周期性:有些传染病,如流感、麻疹等,由于人群免疫水平的下降,易感人口的积累,往往若干年出现一

7、次较大的流行,此为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传染病概述,(四)、感染后免疫人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或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一次得病后几乎不再感染。而其它许多传染病其病后免疫状态均不能持续终生,当免疫力下降或消失时,可第二次得病。,传染病概述,四、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的流行过程,即病原体从已受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即流行过程三环节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

8、系,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就会终止。,传染病概述,(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发育、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具体地说,就是患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概述,1、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染病病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病原体,而且病人的某些症状有利于病原体排出,如麻疹、百日咳及一些呼吸道传染病的咳嗽;痢疾、霍乱及一些肠道传染病的腹泻等症状使易感者增加了受感染的机会。有些无病原携带者的传染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对于传染病的不同病程如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而言,各期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以及排出的量和频度等因素

9、。,传染病概述,(1)、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到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主要与病原体在机体内繁殖时间、病原体的数量、定位部位及其达到定位器官的途径等因素有关。传染病潜伏期的意义:1)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以追踪传染源;2)根据潜伏期长短可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或医学观察期限;3)可确定接触者免疫接种时间,如麻疹只有在潜伏期最初5天内施行被动免疫才有效;4)可根据潜伏期评价已采取预防措施的效果,如实施某项预防措施以后,经过一个潜伏期后病例下降,可认为可能与该项预防措施有关;,传染病概述,传染病潜伏期 的意义:5)潜伏期的长短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短潜伏期传染病

10、来势猛,常呈暴发型,如流行性感冒;而长潜伏期传染病的流行持续较长;6)根据潜伏期评价疫源地的消灭。只有在传染源被消灭,采取了终末消毒措施,并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后不再有新发病例,才能宣布消灭疫源地。,传染病概述,(2)、临床症状期:出现疾病特异性症状和体征的时期。某些疾病的病人在临床症状出现的前驱期或稍后,已开始排出病原体,并可传染他人。许多疾病对他人的危害性往往随病程的发展而加重,重症病人所排出的病原体量较多,轻型患者排出量较少,例如细菌性痢疾、伤寒、百日咳等。此外,有些疾病在临床症状期开始不久,病原体的排出即告停止,如麻疹、水痘;也有的逐渐减少,如百日咳。,传染病概述,临床症状期病人的传染源作

11、用不仅取决于所排出的病原体的数量,也有赖于病人的行为特点,因为这些特点可以限制或促进疾病的传播。如重症病人在隔离条件下,其向外传播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如果隔离条件不好则有可能导致传播。轻型或非典型病人往往不加隔离,可以自由活动,故流行病学意义相对较大。,传染病概述,个别轻型病人由于从事膳食工作或托幼机构工作,而导致疾病在该单位暴发或流行,屡见不鲜。有些呈慢性临床过程的病人,由于持续排出病原体,因而对周围健康人群威胁拖长,例如结核病病人。(3)、恢复期:在此期,病人的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一般不再起传染源作用,如天花、麻疹。但有些传染病如白喉、伤寒、痢疾、病毒性乙

12、型肝炎等,在恢复期仍可排出病原体。有些疾病排出病原体的时间很长,甚至可以终身作为传染源,如部分伤寒病例可成为慢性带菌者。所以,不同类型疾病的恢复期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意义。,传染病概述,(4)、传染期: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其长短因病而异,即使同种疾病,它的传染期也未必完全相同。传染期可通过病原学检查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定。传染期的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流行特征。传染期短的病,所引起的续发病例往往成簇出现,每簇病例之间有一定间隔,间隔期限相当于该病的潜伏期。传染期长的病,续发病例会陆续出现、拖的时间很长。传染期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最重要依据。,传染病概述,2、无症状病

13、原携带者:指未曾患过传染病,但却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整个传染过程无明显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者称为无症状病原携带者。这种携带者只能由实验室检验方法证实。例如,白喉、猩红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脊髓灰质炎、霍乱、乙型肝炎等。,传染病概述,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大小不仅取决于携带者类型、排出病原体数量和持续时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病原携带者的职业、生活行为、社会活动范围,以及环境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及卫生防疫措施等。,传染病概述,3、受感染的动物:人类的某些传染病是由动物传播所致。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动物间传播,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给人,所致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等。也有些疾病是在

14、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并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称为人畜共患病,如血吸虫病、狂犬病等。,传染病概述,动物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主要取决于人与受感染的动物接触的机会和密切程度,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和密度,以及环境中是否有适宜该疾病传播的条件等。,传染病概述,(二)、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1、经空气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经飞沫、飞沫核和尘埃。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流行特征为: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冬春季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传染病概述,2、经水或食物传播

15、:经水或食物传播的传染病包括许多肠道传染病和某些寄生虫病,个别呼吸道传染病也可通过食物传播。经饮水传播的疾病常呈暴发流行。其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传染病概述,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传染病概述,3.经接触传播:(1)、直接接触传播:是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如性病,狂犬病等。(2)、间接

16、接触传播:是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传播。被污染的手在此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许多肠道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及某些人畜共患病均可通过间接接触传播。,传染病概述,4、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其传播方式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传播。肠道传染病病原体如伤寒、痢疾等可以在苍蝇、蟑螂等体表和体内存活数天。节肢动物通过接触、反吐和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食物或餐具,感染接触者。,传染病概述,吸血节肢动物通过叮咬血液中带有病原体的感染者,再感染易感者。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发育、繁殖,经过一段时间的增殖或完成其生活周期中的某阶段后,节肢动物才具有传染性。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17、地区性分布特点;明显的职业性;一定的季节性;青壮年发病较多。,传染病概述,5、经土壤传播:有些传染病可通过被污染的土壤传播。一些能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等污染土壤后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有些寄生虫卵从宿主排出后,需在土壤中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新易感者的能力。,传染病概述,经土壤传播的传染病往往与病原体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个体与土壤接触的机会和个人卫生条件有关。如赤脚下地劳动与钩虫病,皮肤破损与破伤风等。,传染病概述,6、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如医疗器械消毒不严,药品或生物制剂被污染,病人在输血时感

18、染艾滋病、丙型肝炎等。,传染病概述,(三)、人群易感性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的比例。与之相对应的是群体免疫力,即人群对于传染病的侵入和传播的抵抗力,可以从群体中有免疫力的人口占全人口的比例来反映。,传染病概述,群体免疫的获得受到病原体特征和人工免疫方案及其覆盖程度的影响。那些传播易于实现的疾病通常要求较高的群体免疫水平来阻断其流行。,传染病概述,1、导致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传染病概述,2、导致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计划免疫

19、;传染病流行。,传染病概述,五、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原则传染病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传染病概述,流行病学资料通常要询问患者居住地有无该病发生和流行,有无到过该病疫区、有无接触该病的患者或病畜、年龄职业、个人及周围环境的卫生状况、既往传染病病史、预防接种史,是否处于发病季节。,传染病概述,临床表现包括起病方式、热型、热程、伴随症状、皮疹形态、出疹时间、部位及顺序、有无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等。尤其注意某些传染病的特殊表现。,传染病概述,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对传染病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因为病原体的检出和分离培养可直接确定诊断,免疫学检查亦可提供重要的依据。,传染病概述,

20、六、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传染病报告和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传染病概述,(一)、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一经诊断为传染病或可疑传染病,就应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管理。只有尽快管理传染源,才能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传染病概述,2、病原携带者:对病原携带者应做好登记、管理和随访至其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后。在饮食、托幼和服务行业工作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离开工作岗位。艾滋病、梅毒、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做献血员。,传染病概述,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

21、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1)、留验:即隔离观察,即在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限制活动范围,实施诊察、检验和治疗。,传染病概述,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2)、医学观察:传染病接触者可正常工作、学习,但需接受体检、测量体温、病原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等医学观察。,传染病概述,3、接触者:凡与传染源有过接触并有受感染可能者都应接受检疫。检疫期为最后接触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3)、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对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如麻疹可对接触者施行预防接种。此外还可采用药物预防,如服用青霉素预防猩红热,服用乙胺嘧

22、啶或氯喹预防疟疾等。,传染病概述,4、动物传染源:对危害大且经济价值不大的动物传染源应予彻底消灭。对危害大的病畜或野生动物应予捕杀、焚烧或深埋。对危害不大且有经济价值的病畜可予以隔离治疗。此外还要做好家畜和宠物的预防接种和检疫。,传染病概述,(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对传染源污染的环境,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去除和杀灭病原体。肠道传染病通过粪便等污染环境,因此应加强被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呼吸道传染病通过痰和呼出的空气污染环境,通风和空气消毒至关重要;艾滋病可通过注射器和性活动传播,因此应大力推荐使用安全套,杜绝吸毒和共用注射器;而杀虫是防止虫媒传染病传播的有效措施。,传染病概述,消毒是用

23、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的一种措施,包括:(1)预防性消毒: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施行消毒。如乳制品消毒、饮水消毒等。(2)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经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其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致病性微生物。疫源地消毒分为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传染病概述,随时消毒是当传染源还存在于疫源地时所进行的消毒;终末消毒是当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所作的一次性彻底消毒,从而完全清除传染源所播散、留下的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概述,只有对外界抵抗力较强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如霍乱、鼠疫、伤寒、病毒性肝炎、结核、炭疽、白喉等。对外界抵抗力较弱的疾病如

24、水痘、流感、麻疹等一般不需要进行终末消毒。,传染病概述,(三)、针对易感者的措施1、免疫预防:传染病的免疫预防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其中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流行的重要措施。此外,当传染病流行时,被动免疫可以为易感者提供及时的保护抗体,如注射胎盘球蛋白和丙种球蛋白预防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甲型肝炎等。,传染病概述,高危人群应急接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免疫力来及时制止传染病大面积流行,如麻疹疫苗在感染麻疹三天后或潜伏期早期接种均可控制发病。,传染病概述,2、药物预防:药物预防也可以作为一种应急措施来预防传染病的传播。但药物预防作用时间短、效果不巩固,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其应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传染病概

25、述,3、个人防护:接触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配置和使用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有可能暴露于传染病生物传播媒介的个人需穿戴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腿、鞋套等。疟疾流行区可使用个人防护蚊帐。性生活建议使用安全套。,传染病概述,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卫生部于2006年制定印发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职责和任务如下:一、传染病信息报告(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

26、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二)、报告病种1、法定传染病2、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三)、填报要求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2、病例分类与分型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

27、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28、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传染病信息报告与管理,全国个案数据库,传染病报告流程图,突发公共卫生事

29、件概述,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一)、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 主要指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传染性疾病区域性暴发、流行;预防接种出现的群体性异常反应;群体性医院感染等。(二)、食物中毒 指人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后或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物食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疾病,属于食源性疾病的范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三)、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性疾病: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

30、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多位患者,且病例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原因的疾病。(四)、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 这类公共卫生事件由于污染所致,如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污染等,波及范围较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五)、职业中毒 职业危害性因素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中毒事件。(六)、自然灾害 主要指地震、洪涝灾害、干旱等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疾病流行等。(七)、三恐事件 主要指生物、化学、核和辐射恐怖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特征(一)、突发性和意外性突发事件虽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往往很难对其做出准确预测和及

31、时识别。首先由于其确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其次,突发事件的形成常常需要一个过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二)、危害的严重性由于突发事件涉及范围广,影响范围大,一方面会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可能在很长时间内在人们心灵深处产生阴影;另一方面,一些突发事件涉及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敏感性、连带性很强,处理不好可造成社会混乱,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三)、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公共性和群体性是指突发事件危害的不是少数的个体,而是牵涉面较大的社会群体,具有公共卫生属性。(四)、阶段性突发事件不论其大小都具有阶段性。一般将经历酝酿期、暴发期、消退期和消除期四个时期。,

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五)、国际性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国际互动性。首先,一些重大传染病可以通过交通、旅游、运输等各种渠道进行远距离传播;其次,由于突发事件影响主要是社会公众,一旦某个地方发生突发事件,将很快成为媒体及公众关注的焦点。一个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时效和策略反映了政府对公众的关心程度,因此,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否得当势必影响到政府的国际声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及响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多样,其性质、影响的范围以及造成的社会危害也各不相同,因此,采取的控制措施和管理的主体也不尽相同。为了加强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处理,确定突发公共卫

33、生事件管理的主体,体现分级管理、分工负责、责任明确,有必要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我国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根据危害第一、区域第二、行政区划第三的原则,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严重(I级)、严重(级)、较重(级)和一般(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进行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常处于不断地演进过程中,因此,分级是动态的,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势不够明朗时,分级应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另外,对敏感时间、敏感地点和敏感性质的事件定级应从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的主要意义在于:规定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对突

34、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辖范围。一般和较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由县和地级市人民政府领导,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省级人民政府领导,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国务院统一领导。这是因为我国应急资源的配置特点是:政府的行政级别越高,所掌控的应急资源越充沛,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越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为了进一步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确保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有效地开展预测、预报、预警工作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卫生部于2006 年制定下发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其中与医疗机构相关的职

35、责和任务如下:,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三、报告内容(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二)、事件发

36、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2

37、、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 2 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四、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

38、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接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

39、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业务流程图,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一、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监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来防范风险的管理工作。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监测是指有计划地、连续和系统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0、在人群中的发生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数据,并及时对监测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发送、反馈给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用于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识别是指发现、确认并描述风险要素的过程。风险识别必须建立在风险监测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才能做到准确识别已经存在或潜在的可能会对公众健康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评估是指对收集到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进行分析,通过专家会商等方法判

41、断潜在的威胁,进行初步、快速的风险分析和评价,量化风险不确定性的程度和可能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并提出风险管理建议。,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控制是指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控制风险。通过降低其损失发生的概率,缩小其损失程度来达到控制目的。,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控制风险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方案,编制多个备选的方案,最大限度地对所面临的风险做好充分的准备。当风险发生后,按照预先的方案实施,可将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二、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

42、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规范填写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医疗机构门诊日志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诊断病名、发病日期、就诊日期、初复诊等九项。14以下儿童增家长姓名,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出入院登记薄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如死亡增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化验室登记基本项目包括:姓名、检验日期、检测结果、检测方法等项。同时设立传染病检测阳性结果专用登记簿,由专人负责

43、送交诊治医生,并做好签字。放射科登记:-医疗单位使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出入院管理的,可每月打印报表保存。,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三、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一)、报告程序与方式。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机构,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传染病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按相关要求通过电话、传真等方式进行报告,同时向辖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

44、构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二)、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发现其他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时,应按有关要求于2小时内报告。发现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应于24小时内报告。,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三)、订正报告和补报。发现报告错误,或报告病例转归或诊断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对传染病报告卡和/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等进行订正;对漏报的传

45、染病病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进行补报。,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一)、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按照有关规范要求,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隔离、医学观察等措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伤者进行急救,及时转诊,书写医学记录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二)、传染病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管理。协助开展传染病接触者或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追踪、查找,对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者提供必要的基本医疗和预防服务。,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

46、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医疗机构发现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应当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

47、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三)、流行病学调查。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协助对本辖区病人、疑似病人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和提供病人、密切接触者、其他健康危害暴露人员的相关信息。,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是指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主要用于研究疾病、健康和卫生事件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通过这些研究将提出合理的预防保健对策和健康服务措施,并评价这些对策和措施的效果。,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

48、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一般而言,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查明病因,或寻找病因线索及危险因素,为进一步调查研究提供依据;控制疾病进一步发展,终止疾病暴发或流行;预测疾病暴发或流行的发展趋势;评价控制措施效果。,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四)、疫点疫区处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做好医疗机构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的处理工作。协助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开展杀虫、灭鼠等工作。,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传染病防治法针对疫点给出的定义是:病原体从传染源向周围播散的范围较小或者单个疫源地。传染病防治法针

49、对疫区给出的定义是:传染病在人群中暴发、流行,其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时所能波及的地区。,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不同的传染病由于病原体、传播途径及人群易感性等因素有所不同,因而在疫点、疫区的具体划定上考虑的因素也有所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举例如下:,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1、霍乱疫点、疫区的划定疫点:指发生病人,疑似病人或带菌者的地方。一般指同门出入的住户,或与病人、疑似病人及带菌者,有生活密切接触的若干户为范围。,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疫区:为防止疫点外污染,造成续发感染和向外传播,根据疫点的地理位置,水系分布,交通情况,自

50、然村等特点,来划分疫区。一般在农村以一个村或几个村,一个乡镇或毗邻乡镇;城镇以一个或几个居委会,或一个街道为范围划定疫区。,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2、登革热疫点的划定疫点:是指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能够造成周围人群感染的范围。主要是根据伊蚊活动距离,通常以病家或与病家相邻的若干户、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划定半径100米之内的空间范围。,社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置方法,疫区:是指当登革热发生或流行时,由于登革热病人、隐性感染者和蚊媒的活动范围可能引起扩散的区域。农村一般以疫点周围自然村、屯,或以乡、镇划为疫区。在城市一般以疫点周围若干街巷、居委会或街道划为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