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83805 上传时间:2023-09-2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5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健按摩-按摩的专业知识.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按摩的专业知识,主讲:黄茂武教授,传统医学中按摩学以医学为宗旨,以病人为对象,保健按摩是医疗按摩学的一部分,它以保健为目的,对象以正常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按摩施术解除人的疲劳,放松肌肉,疏通经络,以达到强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保健按摩基本手法与医学按摩是相同的,理论也是相同的。都足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为了能更好地做到理论指导实践,有必要在学习基本手法的同时,学习一些基础理论,如阴阳、脏腑、经络、穴位、四诊、辨证等知识。这无疑有助于指导按摩施术,为深入学习、提高技能打下良好基础。,1.脏腑与经脉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2.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

2、小肠、大肠、膀胱、三焦。3.五脏之外还有一个叫心包络的,实际是六脏,但因心包络是心的外围,它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它的病理变化与心一致,所以习惯上仍称五脏,但当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时称六脏。4.五脏六腑是人体最主要器官,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的生理活动是以精、气、血、津液这四种物质为物质基础的。这些物质在内脏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被消耗,同时又不断得到滋生与补充,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功能。,第一节 脏腑经脉初步知识,5.五脏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也有其共同之处。五脏的主要功能是储藏精气;而六腑则是主持消化、吸收和排泄。所以,心、肝、脾、肺、肾被称为脏,脏含有“藏”的意思;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被称为

3、腑,腑含有“府舍”的意思,即有出有入。6.五脏六腑通过传统中医理论的经络系统加以联系,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7.五脏六腑按中医的阴阳学说的理论来归类,五脏归属阴,六腑归属阳。8.脏腑与经络相连属的规律是:五脏属阴,它连属的经脉叫阴经;六腑属阳,与它连属的经脉叫阳经。经脉偱行到手的叫手经;偱行到足的叫足经。,9十二脏腑与十二经脉连属并配上阴阳属性的叫法是: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10.归纳起来有偱行到手的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偱行到足的也有三条阴经、三条阳经,就是我们

4、常说的十二经脉,也叫手足十二经脉。11.另外经络系统中还有八条经脉,称为奇经八脉。这八条经脉,分阴阳,但不与内脏连属,它分别叫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以上八条奇经,只有任脉与督脉上有穴位、任脉行于人体的前正中线上,督脉行于人体背部正中线上。任脉属阴经,督脉属阳经,这两条有穴位的任、督脉与前面提到的十二经脉,合称十四经脉。这十四条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体,在针灸、按摩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对指导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第二节 十四经络的起止穴位,十四经各有偱行的路线,每经又有若干穴位,这些穴位统称经穴,经穴总共有361个。各经的起止穴如下:手三阴、三阳经:

5、里 肺经(阴),行内上,左右各11穴位,起中府止少商(大拇指桡侧指甲内)表 大肠经(阳),行外上,左右各20穴,起商阳(含桡侧甲旁)止迎香,里 心包经(阴),行内中,左右各9穴,起天池(乳头外旁一寸)止中冲表 三焦经(阳),行外中,左右各23穴,起关冲(无名指甲尺侧旁)止丝竹空里 心经(阴),行内下,左右各9穴,起极泉止少冲(小指腹)表 小肠经(阳),行外下,左右各19穴,起少泽(小指甲尺侧旁)止听宫,足三阴、三阳经:里 脾经(阴),行内上,左右各21穴,起隐白(大指甲内侧旁)止大包穴(腑中线下6寸)表 胃经(阳),行外上,左右各45穴,起承泣止厉兑(二指甲外旁)里 肝经(阴),行内中,左右各

6、14穴,起大敦止期门(乳头下2寸,肋下)表 胆经(阳),行外中,左右各44穴,起瞳子髎止足窍阴(四趾甲外侧),里 肾经(阴),行内下,左右各27穴,起涌泉止俞府(璇肌穴旁开1寸)表 膀胱经(阳),行外下,左右各67穴,起睛明止至阴(小趾甲外侧)任脉(阴),腹中线,单穴,共24穴,起会阴止承浆(气海穴阴脉之海)督脉(阳),脊中线,单穴,共28穴,起长强止龈交(大椎穴阳脉之海),第三节 30个常用穴位的名称、体位,一、头面部常用穴位1百会【位置】在头部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采用坐位和卧位取穴均可。【效能】开窍宁神,平肝熄风,升阳固脱。【主治】头痛,眩晕,高血压,脱肛等。,2.太阳【位置】在眉

7、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1寸凹陷处。采用坐位或卧位取穴均可。【效能】疏风止痛,清热明目。【主治】头痛,偏头痛,眼疾,面瘫。3.阳白【位置】前额,目直视瞳孔正中直上,眉上1寸。【效能】祛风,明目。【主治】面瘫,眼疾,眼睛疾患等。,4.攒竹【位置】前额眉毛内侧端。【效能】止痛,明目。【主治】头痛,眼疾,眉棱骨痛,面瘫。5.睛明【位置】闭目,在目内眦角上方0.1寸处。【效能】疏风清热,通络明目。【主治】眼科各种病症,面瘫。,6.风池【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处。【效能】疏风解热,止痛明目。【主治】感冒,头痛,头晕,项强颈痛,眼疾,高血压病。,二、胸腹部常用穴位1.膻中【位置】两乳之间,胸骨正中

8、线上,平第四肋间。【效能】调气降逆,宽胸利膈。【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胸痛,肋间神经痛,冠心病。,2.中脘【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效能】调胃理气,化湿降逆。【主治】胃痛,胃溃疡,慢性胃炎,呕吐,呃逆等。3.天枢【位置】腹部,肚脐旁开2寸处。【效能】疏调肠腑,理气消滞【主治】急慢性胃炎,肠炎,痢疾,便秘等。,4.气海【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效能】调气机,补虚强身【主治】腹胀,腹痛,气虚体弱5.关元【位置】腹部,前正中线,脐下3寸【效能】补肾固本,调气回阳【主治】腹痛,腹泻,痢疾,尿路感染,月经不调,性功能障碍。,三、腰背部常用穴位1大椎【位置】在背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

9、椎之间正中处。【效能】解表通阳,清热宁神.【主治】发热,中暑,疟疾,精神分裂症,呼吸道疾病,颈背部疼痛。,2.肩井【位置】肩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主治】肩背部疼痛,中风等。3.风门【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宣肺,疏风,调气。【主治】感冒,呼吸道疾病,肩背部疼痛。,4.肺俞【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肺理气,退热。【主治】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自汗,盗汗,悲痛等症。5.心俞【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宁心安神,理血调气,。【主治】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冠心病,心跳过速,精神分裂症,背痛症等。,6.肝俞【位置】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

10、5寸。【效能】利肝胆,清湿热,调气机,明目。【主治】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痛,眼痛,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月经不调,背腰痛等症。7脾俞【位置】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脾胃,助消化,除水湿。【主治】胃病,神经性呕吐,胃炎,浮肿,贫血,背腰痛,慢性出血性疾病等。,8.肾俞【位置】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补肾气,强腰脊,平耳眼。【主治】肾病,腰痛,遗精,遗尿,月经不调,哮喘,耳鸣,耳聋,脱发,腰肌劳损等症。9.华佗夹脊【位置】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效能】调理气机,调理内脏机能。【主治】背腰部疼痛,神经衰弱,五脏六腑机能失常等。,四、上肢部常用穴位1,曲池【位置

11、】曲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正中。【效能】祛风解表,清热利湿,通经活络。【主治】上肢关节痛,瘫痪,麻木,高血压,高烧,过敏性疾病,皮肤病等。,2.合骨【位置】第一二掌骨之中点。【效能】疏风,解表,镇痛,通络。【主治】感冒,五官斜,眼科疾病,面神经麻痹,神经科疾病,各种疼痛等。3.尺泽【位置】在上肢肘窝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外侧处。【效能】泻肺热,降逆气。【主治】咳嗽,哮喘,咽喉肿痛,臂痛,肘关节疼痛,皮肤病等。,4.内关【位置】伸臂,仰掌,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效能】宁心安神,理气镇痛。【主治】心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障碍,胃痛,呕吐,各种疼痛等。5.劳宫【位置】手掌中心,握掌时,中指

12、尖处。【效能】清心,泄热。【主治】中风昏迷,心绞痛,癔病,手指麻,掌痛等症,五、下肢部常用穴位1.环跳【位置】在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效能】利腰腿,通经络。【主治】腰腿痛,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麻木等。,2.足三里【位置】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效能】平肝和胃,降逆和中,通调经络。【主治】肝胃不合,恶心呕吐,胃痛,急性胃肠炎,关节炎,下肢麻痹,半身不遂等。3.阳陵泉【位置】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效能】利肝胆,清湿热,强筋骨。【主治】肝胆疾病,高血压,偏瘫,下肢麻木,疼痛等症。,4.委中【位置】胭窝横纹之中点。【效能】泄热清肺,利

13、腰痛络。【主治】急性胃炎,呕吐,腰腿痛,坐骨神经痛,关节炎,偏瘫,腰痛,牛皮癣等症。5.三阴交【位置】内踝尖直上3寸,在胫骨后缘。【效能】健脾化湿,疏肝益肾【主治】腹胀,月经不调,失眠,水肿,下肢痿痹,脚气等。,第四节 常用十种按摩手法,一、推法推法用指或掌在皮肤经络上作前后、上下或左右推动的手法,也可以用手指在穴位或某一个固定的点上吸定再推动。推法的作用力可大可小、可深可前浅。手法要领:力量腰由轻而重,频率由慢而快。对初次接受治疗者,须随时询问其感觉,观察其反应,以调节手法的力度和快慢。分类:1、拇指平推 2、拇指尖推法 3、拇指侧推法 4、掌推法(掌根、大鱼际、小鱼际)频率:50150次/

14、分钟。,二、拿法拿法用手提拿肌肉的一种手法,可拿某一肌腹,也可结合穴位提拿(如拿肩井)。手法要领:在迅速拿起肌肉(组织)后,稍待片刻再松手复原,以提拿时感觉酸胀、微痛、放松后感觉舒展的强度微合适。拿后疼痛不消,说明用力过大。分类:1、三指拿 2、五指拿 3、抖动拿 4、弹筋法三、按法按法是指用手指、手掌、肘、足或其他器械(如棍子)按压身体某一部位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按时力量要稳稳地由轻而重,使受按者感到一定的压迫感后,持续相当时间,再慢慢放松减压。也可间断性的有节奏地一按一放。分类:1、指按法 2、掌按法 3、肘按法 4、踩压法 5、膝压法 6、机械按法 7、自动按压器,四、摩法 摩法是指用

15、手指或手掌再身体某个部位摩动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操作时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表面作回旋性的摩动,作用温和而浅,仅达到皮肤及皮下。本手法用于推拿前的导引和推拿后的放松。分类:1、指摩法 2、掌摩法 3、掌根压法频率:一般慢的3060次/分钟,快的100200次/分钟五、揉法揉法是用手指或手掌在身体某一部位作揉的一种手法。手法要领:操作时指或掌紧贴皮肤而不移动,发力使该处的皮下组织随指或掌的揉动而滑动。手法要温和,多在疼痛部位或强手法后应用。分类:1、揉指法 2、掌揉法频率:5060次/分钟,六、拨法拨法是用手指拨动肌肉的一种手法,也拨络法或抻法。手法要领:操作时是手指端深掐于肌腹之中进行拨动。拨动

16、方向与肌纤维的走向垂直。该手法对缓解肌肉的痉挛和松解粘连有一定作用。七、捶法捶法使用拳捶击身体的一种手法,多用于四肢及腰背部。此法重而快速地捶打可使筋肉兴奋;轻而缓慢则可使筋骨舒展。手法要领:以腕发力,由轻而重,由慢而快或慢一阵快一阵地交替进行,动作要求协调、灵巧、着力要有弹性。分类:1、卧拳捶法 2、直拳捶法 3、侧拳捶法,八、拍法拍法是用指或掌轻巧地拍打身体的一种手法。与捶法相似,但着力较轻。手法要领:适用于胸廓、背部及表浅的关节等部位。以腕发力、着力轻巧又有弹力。分类:1、指拍法 2、指背拍法 3、掌拍法九、摇法摇法是摇动关节的一种手法。常用来预防和治疗各种关节环转活动功能障碍。手法要领:摇的动作要稳当,速度宜慢,摇的幅度由小到大,直到最大可能的幅度范围,但不能超出最大幅度。分类:1、摇肩 2、摇肘 3、摇腕 4、摇髋 5、摇踝,十、抖法抖法是抖动肢体的一种手法,适用于上肢。有舒展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手法要领:术者握住患肢的末端,象抖绳子一样用揉劲来抖动肢体,使肢体随着抖动的力量象波浪一样起伏。分类:1、抖手腕法 2、抖上肢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