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90934 上传时间:2023-09-22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8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民素养与终身学习.ppt(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課教育、公民素養與終身學習,課前引言,美國心理學家華特生(J.B.Watson,1878-1958)曾說:給我一打健康的孩子,不論他們祖先的智慧、品性、職業、和種族是什麼,在我的特別環境裡教養他們,我可以保證使他們成為任何專門人才醫師、律師、畫家、企業家、,也可以使他們成為乞丐、盜賊。教育有這麼大的功能嗎?教育與我們個人發展有什麼樣的關係?教育對公民社會的營造有何貢獻?我們可以透過哪些管道來接受教育?我們對教育應該抱持何種觀念與態度?,從國小一年級新生報到的那一天開始,至今,你已經在學校接受教育有十餘年的時間了,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什麼是教育?人為什麼要受教育?教育對我的影響是什麼?一般人

2、常常將教育與學校畫上等號,以為只要到學校上學,就是受教育。其實,教育的範圍很廣泛,並不侷限於學校的圍牆內;教育的管道很多元,只要有意願,處處是學校。處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為落實社會理想,教育的重要任務便在於培養公民素養,本課將特別對此做介紹。最後,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終身學習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期待你讀完本課,能善用多元的教育管道與教育機會,為自己帶來源源不絕的內在財富!,一、教育的意義與功能,(一)教育的意義1.說文解字:教是指上所施,下所效也。;而育則 是養子使作善也。2.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指長者對於下一代有形、無形的教導,其中又以品德的陶冶為要。3.就教育的英文字義言,Educat

3、ion含有引出的意 思。即教育是以引導或啟發的方式,使我們的身心得 到發展。4.廣義的教育是指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中,經由無固定的 場所、組織、時間與方式,接受具有正面或良善功能 與價值的教育內容。5.狹義的教育則指有組織的、有計畫的、有一定形式的 教育設施與活動。,Shutterstock,一、教育的意義與功能,蘇格拉底 古代西方的哲人教育家 蘇格拉底喜歡採用對話(dialogue)的方式啟迪學生。他常常提出問題(例如什麼是正義?法律能代表正義嗎?),但不提出解答。當對方提出回答後,他就針對對方的答案再提出詰問,指出對方答案的不足。透過這個來回的方式,去非而得是,以尋求事情的真相。蘇格拉底有許多

4、學生,其中最知名者為柏拉圖。,Shutterstock,一、教育的意義與功能,(二)教育的功能1.教育的社會功能(1)幫助個人社會化(2)促進社會流動(3)導引社會變遷,教育是影響個人社會流動的主要因素之一。,2.教育的文化功能(1)保存文化(2)傳遞文化(3)創新文化,透過教育達到傳遞文化的功能。,意念圖庫,一、教育的意義與功能,3.教育的政治功能(1)培養國民的國家意識(2)培養政治領導人才(3)增進個人民主意識(4)維護世界和平,透過教育歷程學習民主的價值與內涵,培養國民的民主政治意識。,一、教育的意義與功能,4.教育的經濟功能(1)傳授經濟生活所需的知能(2)帶動經濟成長(3)適應經濟

5、結構,教育是維繫經濟制度的力量,藉由教育能培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人力資源。,Dreamstime,二、教育與個人發展,(一)教育與自我發展1.教育與潛能開發(1)人生來具有潛能,然有賴教育開發與引導,始有 發展的可能性。(2)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賈德納(Howard Gardner)研究 發現,人類具有多元智慧(multiple ntelligence),即語言語文、邏輯數學、身體動覺、音樂韻律、視覺空間、自然探索、人際和內省等智慧。(3)接受學校中的各科課程,其目的就是透過教育歷 程,增進自我瞭解,發展個人隱而未顯的潛能。,Shutterstock,二、教育與個人發展,2.教育與學習成長 教育就是

6、以有組織、有計畫的設計環境,以使我 們獲得較多的和較有組織的經驗,以獲得學習與 成長。所以,教育就是學習成長的歷程。3.教育與人格陶冶(1)陶冶健全的人格是教育的首要目的。例如周代,以鄉三物教萬民,陶冶其人格氣質;古希臘教育 則透過音樂、詩歌、戲劇、演說、科學及體育等 課程,使學生的身心達到真、善、美的境界。(2)培養個人成熟的人格特質與高尚的道德品格,是 教育的重要目的。,二、教育與個人發展,4.教育與生活準備(1)英國哲學家斯賓塞主張教育的目的在為完滿生活 做準備。(2)美國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主張,也 就是要實施以學生生活經驗為中心的教育,即強 調知識必須實用於生活中。(3)197

7、1年,美國教育部部長馬蘭提出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主張教育的目的除知識外,應該使學生兼備就業的技能,成為社會上具有生 產力的一員。,二、教育與個人發展,5.教育與社會適應(1)人類出生時並無社會能力,應該接受教育,並參 與社會活動,塑造社會化人格,以培養個人適應 社會的能力。(2)我們在求學階段,除學習學校課程外,並應藉交 流與合作,參與社會活動,學習社會行為模式與 生活方式,以因應社會快速變遷。,二、教育與個人發展,6.教育與自我實現(1)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級論,自我實現是人類 的基本需求之一,同時也是最高境界的需求。(2)自我實現指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身心各方面

8、的 潛能獲得充分發展的歷程或心理狀態,一位自我 實現的人比較能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環境,對 現實環境的認知能力也較佳,也較易於發展出良 好的人際關係,且較常經歷高峰經驗。(3)教育就是配合個體發展的可能性,提供適宜的引 導與啟發的環境,協助個人瞭解自己,並逐漸確 立自我的理想與方向;努力超越自我,追求卓 越,以促成自我實現。,二、教育與個人發展,(二)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 學校適應是指學生們在學校生活中,對自己、對他人、對環境與對事物互動時,獲得和諧的狀態。1.學校適應的評估面向評估學校適應是否良好,能從下列四個面向來觀察:(1)個人適應方面 良好的學校適應牽涉個人自我瞭解的能力。例如,具有正向

9、的自我概念與價值觀,能確立個人的目標與價值觀。反之,對自己與環境抱持過度負面的想法,便可能產生適應不良的現象。,二、教育與個人發展,(2)情緒管理方面 如何有效因應負面情緒或學校生活的壓力,也是 評估學校適應是否良好的指標之一。(3)人際關係方面 學校中師長同學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力量,是影響 學校適應良好的因素之一。(4)學習方面 學業壓力一直是青少年最困擾的問題,因此,學 習狀況常是評估學校適應的重要指標。,二、教育與個人發展,2.如何增進良好的學校適應(1)增進正向的自我價值觀念(2)培養情緒管理的能力(3)學習社交技巧與人際關係(4)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學業上的挫折是造成學生在學校適

10、應不良的來源之一。,Shutterstock,三、教育與公民素養,一個國家人民教育水準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國力的一項標準。所以我們可以說,教育是培養公民素養的重要條件。(一)公民素養 美國學者帕翠克(John Patrick)等人的研究,認為公民素養包括:1.公民知識:公民知識的內容包括:瞭解民主的概念與原則、認 識不同政體的組織與功能、理解民主發展的歷史及 過程等。2.公民認知技能與參與技能:,三、教育與公民素養,2.公民認知技能與參與技能:(1)公民認知技能是指公民能確認、描述、說明與評 估公民生活中各種事件與議題,並進一步採取立 場,為所持立場辯護。(2)公民參與技能是指公民能以實際行動

11、參與公共議 題。(3)公民認知技能與參與技能是現代公民行使公民權 的工具。3.公民德行:公民德行是指能為社會大眾的整體利益而行動的一 種特質(disposition),是生活在民主社會中的現代 公民必須具備的特質。,三、教育與公民素養,(二)重視與加強培養公民素養1.倫理道德 泛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遵循的行為規範,其功能 在協助我們判斷生活關係中的是非善惡價值,以建 立行為判斷的準則。2.民主法治 有尊重民主法治的公民,才有民主法治的社會。(1)所謂民主指的是重視主權在民、多數決、責任政 治等特色的政治制度。(2)法治包含四種內涵:(1)國家基本組織與作用由憲 法規定;(2)人民權利義務由法律

12、規定;(3)政府行 使權力由法律規定;(4)依法行政,依法審判。,三、教育與公民素養,3.生活素質(1)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是指經濟社會中人民生活 的品質。(2)提升高品質的生活素質,是具備公民素養的現代 公民共同的目標。4.媒體識讀 媒體識讀教育在使個人透過學習歷程,培養自 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透 過理性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Shutterstock,三、教育與公民素養,5.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係指國家採取各項教育途徑與措施,培養 國民具有國家意識,獲得參與公民生活的知識、德 行和技能,使國民成為國家與世界的良好公民。6.環境教育

13、環境教育已成為世界各國關切的重要議題。因此,建立正確的環境觀念,遵守改善與保護環境的行為 準則,是現代公民所應具備的公民素養之一。,建立正確的環境觀念,並採取行動改善與保護環境。,Datacraft,四、教育管道與終身學習,(一)多元的教育管道 1.家庭教育(1)家庭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後最先接觸的環境,也 是我們初次接受教育的場所。(2)家庭教育的內涵,不只是指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概括而言,凡具有增進家人關係與家庭功能的各 種教育活動,皆稱為家庭教育。2.學校教育 臺灣目前的學校教育管道多元,教育制度也亦趨完 備,針對特殊教育學生,學校教育亦提供特殊教育 的服務與措施,家庭教育法,四、教育管道與

14、終身學習,3.社會教育(1)社會教育是在正式的學校教育以外,以全體國民為施教對象的非正式教育活動。(2)透過社會教育,我們能在接受學校教育之餘,隨時隨地把握多元的學習機會與資源,補充新知。4.回流教育(1)回流教育是指離開學校進入職場工作的成人,再次回到學校接受有組織的教育活動。(2)回流教育是達成終身教育的重要策略,也應成為現代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四、教育管道與終身學習,(二)變遷的社會與終身教育 1.聯合國21紀教育委員會,於1996年指出21世紀 是終身學習的世紀。我國在1998年發表邁向學習 社會白皮書,亦在2002年制定終身學習法。2.終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15、理念的興起與發展乃 受人類壽命延長、社會快速變遷、知識社會來臨、經濟結構改變、科技進步與資訊社會等諸多因素的 影響。3.終身教育係指個人在一生中持續進行有計畫、有組 織的學習活動。它涵蓋個人一生中所受各種教育的 總和,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領域。,賈德納的多元智慧,賈德納(Howard Gardner)他將智慧視為一種身心潛能,但是這些智慧能力通常是不平均的,會隨人的天賦和後天環境的經驗而不同,例如,有些人的數學邏輯能力很強,有些人則具有自然探索的敏銳度。假如每個人和相關的他人能瞭解他所擁有的智慧特質,將有利於每個人成功的適應環境,並發展他的潛能。,鄉三物,周禮中鄉三物的鄉,指周代的行政單

16、位。三物指六德(知、仁、聖、義、忠、和)、六行(孝、友、睦、婣、任、恤)和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個人在生活中因為經驗到某些異常美好的事物,讓自己覺得個人與外在世界合而為一,所留下的永難忘懷的愉快經驗。高峰經驗會發生於當個人達成某種成就,或展現自己最佳能力時,另外有些人登高望遠,面對大自然遼闊壯麗的大地景物,而體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能感受到高峰經驗。,終身學習法,1.立法要旨:在於鼓勵終身學習,增進學習機 會,提升國民素質。2.內容:由中央機關教育部、各直轄市政府,到各縣市政府,各級單位致力於建立各級各類回流教育制度,例如於各地舉辦讀書會

17、,推動全民外語學習及全民上網終身學習等,以增加終身學習機會,滿足國民終身學習需求。此外,因應日漸增多的外籍勞工、外籍新娘等特殊族群,政府有關部門亦提供其適宜的終身學習機會。,家庭教育法,立法要旨:為增進國民家庭生活知能,健全國民身心發展,營造幸福家庭,以建立祥 和社會,特制定本法;本法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家庭教育範圍:一、親職教育。二、子職教育。三、兩性教育。四、婚姻教育。五、倫理教育。六、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七、其他家庭教育事項。,賈德納,賈德納(Howard Gardner)為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賈德納推翻一個人的智慧在出生時便底定的想法,強調每一個人都擁有多面向(至少八

18、種)的智慧內涵,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我們可藉由瞭解自己的優勢智慧,發展自我潛能。賈德納曾於2006年訪臺,其理論稱為多元智慧論(Multiple Intelligences,簡稱MI)。,斯賓塞,斯賓塞(Herbert Spencer)為英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以及教育學家。斯賓塞從未讀過大學,其學術成就全靠自學而成。在教育理論方面,他承襲科學家達爾文(Charles R.Darwin)提出的生物進化論,發表何種知識最有價值之論文,強調科學知識的重要性;他並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為未來的完滿生活做準備。,杜威,杜威(John Dewey)為美國著名教育學家,實用主義集大成者,著有民主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1916)。杜威主張以民主的方法教育人民,使人民成為具有社會品格的公民。他批判傳統的教育忽視兒童興趣,只重視識字及相關職業技能的課程內容與教學方式,他強調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之間的聯繫,重視個人經驗的改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