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095972 上传时间:2023-09-2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意思维训练第八讲1笔9点.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创意思维训练 第八讲,做题前请先写下:“创(一)或创(二)”班、顺序号、姓名。,做题前先写下“创(一)或创(二)”班、顺序号、姓名。【训练题】请不重复地用一笔划4条折线把右下图的9个点都串起来。(注意:不能有复笔。如画了中间过程的草图,一并交。),此道训练题的特点是一定要有中间过程。被测试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或回答得出来,他必须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大学生,就是从事数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般也要思索一会,有的还要简单地画一画。,【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这道训练题与我们讲的创意规律有什么关系?,此题特点,本道训练题的特点是被测试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看出来或回答得出来,他必须经历一个或

2、长或短的思维过程。不仅是大学生,就是从事数学工作的专业人员,一般也要思索一会,有的还要简单地画一画。因此区分独立完成者与抄袭者的标志就是有无中间过程。,什么叫“过滤式”分析法,这道题的一个有用的启示就是告诉我们思维过程是从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开始的。对问题情境的分析有两种形式:一是逐渐淘汰无效尝试的“过滤式”分析;另一种是综合地有方向地分析。此题说明被试者是通过一系列尝试,最后找到解题的方法。过滤式分析法:以逐渐淘汰无效尝试即“过滤式”为特征的分析方法。它适于解答简单课题或者复杂课题的初级处理。,什么叫思路,思路就是思维的路径。这道题鲜明形象地说清楚了路径是怎样一回事。这个图是我们训练题中最简单的

3、一个,九个点,谁不会画呢?但要解它,还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还得花点功夫,有的还需要很多时间。人们说:有时“越简单就越复杂”,用于这道题倒挺合适。,思路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学习、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我们做作文,分析问题,尤其是思索一个复杂的问题都会出现一个思路的问题。在这里,直觉没有用,直觉只能简单判断你的答案可能正确和可能不正确。它帮助不了你的思考,更无法代替你思考。,思路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思路错了,就象钻进诸葛亮的八卦阵中,左冲右突均冲不出来;思路对了,就能一步步地接近答案或者目标。我们看看一些同学思路错了,他们老是突不破,而且可能在这段时间永远也突不破,从而深深陷入困惑和苦恼中,因此我们在工作

4、和学习中,在分析困难的重大问题时,首先便是选择思路,然后在后面的实践中还要不断地检验我们的思路对不对头;不对,就要及时调整;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我们常听见别人说“这思路是对的”;“这个思路有问题,需要调整”。,思路除了方向还有个路径复杂与简捷问题。正如爬高山,只要方向对了都能爬上去。但登到山顶一看,我们走了许多弯路,有一条路最近也最省事。其实在爬山的过程中只要及时发现问题作调整,完全可以找到这条近路。,我们说,读书要讲究方法,就是这个问题。同样的时间,别人读了那么多书,掌握了那么多知识;而你不仅少,而且学得比别人困难。这个方法,就含着路径。用今天的现代语汇来讲,就是路径决定效率。在科

5、学研究中就是方法论的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要锻练自己的思路。选择思路是一种能力。它与你的知识、经历和阅历有很大关系。,思路的要素及特征这道题,也是上个世纪西方企业在求职中常用的一道测试题。经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最正确最简捷的思路。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正确的案例,看看思路有些什么要素与特征。,(1)图是被测试者初试绘的,他仅用直线连结,结果出现中心点连不上,4条线正好围成四边形。他的第一个思路出来了:不能全用直线联结,一定要用斜线。,(2)图用先直后斜的办法,这样中心点的问题解决了,但边框上有一个点解决不了。第二步思路出来了:起笔直线终笔斜线不行,当改为直线斜线交叉进行。,(3)图用

6、前两笔是直线斜线交叉画出的,但效果与(2)图相同。他认识到他的直斜线交叉只是第一二笔,后面是两个直线,这就是说,只出现了一条斜线,因此,该图必须有两条斜线才行。注意,粗看起来,两图好象大致一样,但图(3)是他经思考在直线后紧接斜线,与前图的路径不同。,(4)图用直斜交叉的方法画了两条斜线,结果更糟,出现了两个不能连接的点。,(5)现在,他能用的手段基本上已经用完。该总结经验了:他发现问题不仅是直线斜线交叉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的一根线段虽说连接了三个点,但两头是公用的,实际只穿透了一个点。症结找到了:4根折线,9个点,这就必须要3根穿透两个点,一根要穿透3个点才行;而要做到穿透两个到三个点,这

7、就必须在三个点之外下笔。即延伸到它的延长线上。有了这个思路,他很快发现原来这9个点是个无形的框框,以前他的思维就被束缚在这三个点连接的距离上,在这个框架里,左冲右突,越搞越糟。现在,一旦突破,就踏上了胜利的坦途。,分析这个被测试者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思路的几个要素和特点:1、思路具有阶段性。我们看到解这道题,突破这个框框,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认识它有个过程。用哲学的语言来讲,凡事物有个过程,它的发展就必然会出现阶段。每个阶段都为最后的成功积累着成功的因素和经验。,【提问】请用皮亚杰的图式论解释思路。,我们来小结下解题人走过的路径,5个图形,除第一个外,其余4个标志着他走过了3个阶段。第一个

8、阶段他认识到只用直线不用斜线是不行的;第二个阶段他认识到只用一条斜线是不行的,要用两条;由于一共只有4条折线,又不可能连续画两条斜线,因此必须直斜线交叉使用;第三个阶段,用了两条斜线,而且是直斜相互交叉,表面上看情况似乎更糟;这时他没有气馁,他知道用原来的思路是不行的,认真进行了分析总结,必须在三点外用笔一条折线必须穿透两点和三个点,终于找到解此题的诀窍。,比较那些错误答案,你就会发现,很多错误答案其实是他们的思路并没有出来,这就说还没有形成思路。因此思路的第一个特点是,思路必须包含着解决问题阶段性的成果。这也是检验思路是否正确的标志之一。,这些阶段性的成果非常重要,它象一步步通向成功的阶梯。

9、懂得了这个,我们理解培根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会体验到它的深意。书籍是固化的人类在探寻真理中积累的智慧,所以非常珍贵。当然这是指好书,不是现在的跟风书,坏书。,2、这3个阶段不是平衡发展的,最后的这个阶段是认识的“飞跃”;只有这个飞跃才称得上创意。现在我们知道了这道题的答案,反过来看,症结就清楚了。前两个阶段的思维都停留在这个无形的框架里;只有第三个阶段,他的认识才得到飞跃,他才突破了先前思维的框框。因此这个飞跃是几个阶段中起决定作用的阶段。,所以哲学的认识论称这是“惊人的一跳”,是“伟大”的飞跃。这告诫我们,无论是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也好,取得阶段性的成果相对

10、是容易的,难就难在“飞跃”上,不花大力气去总结,去思考,这个飞跃就不可能完成。很多学者就是因为这样,因此他一生中也就没有什么建树,碌碌无为。但是这个飞跃不是平空飞来的。它们的关系是:没有前两个阶段认识的积累,人的认识走不到飞跃这个阶段;没有飞跃阶段,前面的阶段性成果得不到肯定和实现。我们看到,只有有了这个阶段,事物才真正具有创意,具有了它的生命意义。,3、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我们看到,这个成功者,在思维突破框框后,第5图这个正确的答案便立即出来了。其实,有了这个突破,有的人还会走弯路的。我们看到,突破框架用一线穿三点后还可以画出与前面相类似的图来。,这个成功者显然吸纳了前面两个阶段的成果。他再

11、也没有去重复这些已经试过成为成果的东西。因此,他的成功不是老在想什么新玩艺,凡是前面肯定了的进步在下一次都继承下来,但每步又有新的尝试。这些正反的成果他都继承了。这充分说明了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生活中这样原地打转、思维得不到发展和深化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我们写一编难度大的文章,弄得觉都睡不好,脑子里在翻江倒海,但脑子都是反复出现同样的内容。有经验的作者知道,这时只有赶紧起来,将思索的这些东西记下,那怕是些思维的碎片也行,这样你才能平静下来安心入睡;即使仍睡不着,但这时想的,一定是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思索出的新东西,不会原地打转。那是最耗精力、成效又最低事情,实在划不来。创意一定是在继承与创

12、新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可以说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一个简单的事情或项目中,继承是后阶段继承前阶段的成果;在一个复杂的事情或项目中,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是大大不够的,需要继承别人的成果,更多的不要吸取前人的成果。我们一个人享受的很多东西都是前人的成果:电灯、汽车、飞机、火车。没有前面几代人的努力,我们不会一下跳到现在的水平。爱迪生试验电灯,找了6000多种材料作灯丝,最后选了钨丝,我们现在的照明已经大大超越了他们。,从90年代后期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一股思潮:“代沟”。那里年轻人很是自信,以为他们的父母辈不行了。其实这个思潮是有人蓄意制造的,我在论代沟的起源和发展(待粘)里研究了它,指出这是一个阴

13、谋,其实质是人为地割断两代人之间的联系,没有继承,何来的创新。这些受害者,可能永远也创不出来什么新。,4、不断总结经验是创意生成的必 要条件 这个成功者的思路告诉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在创意生成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它是创意产生的必要条件。我们看到,他每总结一次,就前进一步,当然这一步有高有低,但总是在前进。这里我们看到思路的第二个特征,思维的路径不是平坦的。思维不喜走平路而是在登山。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法文版有有段名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也证明了,为什么科学家的勤奋和执着是最重要的素质。,突破无形的框框 思路错误常见的一种类型是思

14、考者被一种无形的框框套住。我们这道题好就好在形象地这道测试题还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其实学生的错误多数出在思维都囿于这9个点结成的无形范围或框架中,始终就跳不出来;只要一跳出这个框架,灵感就出来了。测试教师能观察到这些学生由衷的惊喜。而且,思维一旦进入正路,后面的错误就少得多,速度快得多。,生活中有大量被无形框架束缚住的案例。常听人们议论:“这人脑子活套,找他商量六人行”,“他就是个死脑筋,哪里斗得过人家”,“你这人哪,怎么脑子里就一根筋”。四川人形容这种人最形象,叫“岩脑壳”,说脑髓是石头做的,更有甚者,叫“岩板”,这就不仅是石头做的,还象石板,没有一根曲线。棒棒军中有“方脑壳”,看来脑壳还

15、是多些折线和曲线好。突破框框使用的范围更广。人们常说“换个思维方法”,这实际上是已经认识到原来的思路不对,要换一个角度和方法思考问题。政府的公文里常常提到要“解放思想”、“拓宽思路”,这就是要突破原来认识的框架。可见创意是与框框不相容的。,五、非智力因素在创意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以前的练习中,淘汰卷比重很大。学生遇到的一个首要问题是对“折线”的理解,他们把折线理解为成折线形的两条或几条线段。后来,我在改造这个测试题时已经意识到有不少学生会在这里进入误区。后想,理解概念是思维开始阶段的一个极其重要环节。故仍保留了北京师范大学公共课心理学教材的语言,但加了个“注意:不能有复笔”。课后,有学生说,正是

16、这个提示他才没进入误区。对折线概念的误解。但仍有学生画的图形都是5条折线或6条折线。也有不少学生理解到了,但画不出来也只有用5条折线或6条折线的图交卷。此题的错误答案竟有18种之多(见图910)。这是个奇怪使人深思的总是: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能正确理解,只有少数学生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正是应该下力气培训自己的地方。,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我们看到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有认真、执着、严谨。有的学生画了10多个中间图形终于解出来了,有的学生画了两三个,解不出来,就不解了,停会后,偷偷瞟别人的答案,待别人的图出来后,就抄袭上。这样人对亦对,人错亦错。除课堂上观察外,教师从他的思路(中间图形

17、)离他的答案还很遥远也可以判定他不可能很快走向正确。更有甚者,思考会后,干脆不做,等别人答案出来后抄袭,这样就没有中间图形,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很显然,这两种答案都是淘汰卷。值得重视的是这两部分学生的比重很高。,问题还在于,这不是在高中千百次学习和重复过的内容么。这就只有从非智力因素中去找答案,人不是机器,一旦遇到困难,问题想绕道走,总是想给自己找一些借口和解释。我们看到,写文章,尤其是写剧本,遇到人物纠葛冲突时学生最喜欢用话外音。这在心理学中叫“归因”。其实,文章喜山不喜平,这是创意的规律。写剧本,越是有冲突有纠葛才有“戏”,只有把冲突写好了,剧本才有人看,才能叫成功。当然对于学生,这不是大不了的缺点,恰恰这是心理障碍造成的。这些同学一定要有意识地消除和改正。改正得越彻底,进步就越快。,无形框框与心理眩惑的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无形的范围或框架给人造成的茫然和困惑有些类似于心理眩惑的客观情境因素,但二者大不相同。在这道题中,找不到答案的原因不是客观情境因素的干扰,而是缺乏突破无形框框的勇气能力。对那些不愿继续做中间图形的学生来讲,是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因此心理眩惑是客观因素的干扰,突破无形框架是主观因素的干扰。,新增训练题 你能否在前面三排9个点的图上画10条直线,要求每条直线上至少有三个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