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07062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基基础技术讲座.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概念设计(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内在潜力),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 周同和 2006年11月,一、复合地基与复合桩基的概念与区别 墩、桩、复合地基中桩的区别,复合桩基,复合地基,柔垫层,桩基,二、地基处理、桩基技术的发展与创新,1、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排水固结:堆载预压、真空预压、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电渗法、降水固结法。,强夯:柱锤冲扩、孔内强夯、强夯置换。,水泥土:深层搅拌、双向搅拌法、高压喷射、夯实水泥土桩、喷射搅拌、压力灌浆法(渗入性灌浆、压密性灌浆、劈裂性灌浆)。,置换与密实:垫层、抛石挤淤、砂石桩置换、强夯置换、石灰桩、爆破挤密、土桩灰土桩挤密、夯实水泥土桩、孔内夯扩。,加

2、筋土垫层:土工织物、土工格栅、土工格室、金属板条。,刚性桩复合地基:CFG桩、低标号素砼桩、预制钢筋砼静压桩、预应力管桩、无砂砼小桩。,冷热处理:冻结、烧结。,2、复合地基技术的创新,异性桩复合地基技术 CFG桩+灰土桩 水泥土桩+振动碎石桩 碎石桩+压浆 形成无砂砼小桩 组合桩,异性桩复合地基2,实散组合桩,复合载体夯扩桩,长短桩复合地基技术 长桩控制沉降、短桩控制承载力 依基础刚度、荷载分布决定长短桩结合形式 依应力场分布决定长短桩布置范围 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与检测、沉降计算方面带来新的课题,长短桩复合地基示意图,垫层加筋与桩网复合地基技术 水平排水板+振动碾压 竖向排、降水+强夯,多种地

3、基处理方法的联合运用技术,垫层加筋复合地基技术 水平向加筋+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 调整桩土应力比、使桩承担更多的荷载 减少水平向路基变形或减少工后沉降量 改善了柔性基础条件下的刚性、半刚性桩复合地 基的应用条件可采用疏桩理论按沉降控制设计。,水平加筋与竖向增强体复合地基,小桩技术,小桩技术实现了系列化和理论化,很多新技术措施使小桩能更好地应用于复杂的建筑结构、土质和环境中。主要有:(1)对小桩进行二次灌浆;(2)对桩间土进行补强;(3)预加荷载;(4)变节技术的应用。,瑞典1983年成功研制一种扩底小桩,解决重荷载基础的地基处理问题。马来西亚1987年推出了造价低、施工 快、沉桩简易的预制静压小

4、桩。南非1985年成功地运用小桩处理了湿 陷性土层中,房屋基础的托换工程。,1971年Mc Quire通过对木桩的埋藏试验,确认经正常防腐处理的木桩使用年限可达100年。澳大利亚小木桩被用于膨胀土中作为住宅基础。新加坡小木桩用于软粘土地基以建造街坊式单层工业厂房。新西兰使用小直径软木桩取代混凝土桩和硬木桩作为房屋基础。,已有建筑物,帽梁,喷射混凝土,开挖面,小 桩,网状小桩群图,承受水平荷载的小桩群为“有筋土墙”“有筋土墙”的计算可模拟钢筋混凝土梁的计算。有下列三种情况:(1)完全不考虑小桩与土体间的粘结;(2)考虑小桩与土体之间完全粘结;(3)考虑小桩与土体之间部分粘接。,纵断面,原有建筑物

5、,横断面,开挖线,1,2,3,4,小桩在基坑、托换工程中的应用,已有建筑物,可能滑动面,理想块体,地面,开挖面,网状群桩外部稳定验算图,后处理复合地基技术,后处理技术概念,图1 路基先处理,图2 先部分填方后处理,后填土,图3 全填方后处理,加宽路基,先处理桩,后处理桩,原道路路基,施工桩长部分位于填土内,利用桩土间的摩擦力形成锚固段,可阻止地基土变形时桩向上的“刺入”,和使后部分填土荷载通过该段桩侧摩阻力或桩顶设置的桩帽向桩身的转移,有效地调整和增加桩土应力比。,后处理技术机理,在被加固场地先填土形成附加应力后用碎石桩置换,对碎石桩体及桩周土体进行渗入式灌浆、二次压密注浆,使桩周土体受到压密

6、灌浆处理,形成较高强度的无砂砼小桩竖向增强体。后处理技术具有堆载预压、快速排水、排气固结、固化、竖向置换增强等综合作用机理。“刚性基础条件”,大大改善了“柔性基础条件”下复合地基工作性状。具有固结沉降快、工后沉降变形小、稳定时间短的特点。,无砂砼小桩后处理技术,复合地基平面及剖面设计布置图,某工程软弱路基位移沉降变形过程曲线,注浆碎石桩后处理技术 原理基本同无砂砼小桩 桩径大于350400mm 有时需设计垫层和桩帽,加劲水泥土桩复合地基后处理技术 在已施工的水泥土桩中设置劲性材料形成刚度较大的刚性桩体,充分发挥水泥土桩与土间较大的摩阻潜力和桩端承载力。桩侧阻力与桩身的变形模量桩体刚度、桩土界面

7、状态和接触面积及围压有关。,加筋水泥土组合桩,静压小桩(管桩)复合地基后处理技术,静压预制砼小桩、预应力管桩复合地基引入了桩土相互作用理论,充分发挥桩间土承载力和提高单桩承载力,有较好的控制复合地基变形的能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具有较好的承载力保证和质量稳定性,作为环保型(无振动、噪音及粉尘污染)复合地基,具有发展前景。,CFG桩、后插钢筋笼CFG桩复合地基后处理技术,PHC桩后处理技术,第二次压桩面,第三次压桩面,原路堤,CFG桩后处理技术,第一次压桩面,第二次打桩面,第三次打桩面,原路堤,3、桩基技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变节技术变节技术与扩底技术的联合运用组合桩技术桩侧、桩底注浆技术变节技

8、术、扩底技术与后注浆技术的联合运用预制、现浇预应力砼管桩技术后处理技术,后处理桩(逆筑法)技术,桩端条件、埋深、土性对桩侧阻力的影响,桩侧阻力的强化效应和退化效应 强化效应 极限侧阻力在桩端附近得到加强的形象,桩侧阻力与桩入土深度有关“9494”规范有预制桩的修正系数对长钻孔灌注桩具有同样的概念与土的剪缩、剪胀有关与胶结体损伤程度有关,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试桩桩周摩阻力桩深关系曲线,0.5,1.0,1.5,2.0,h=4m,h=59m,h=53m,h=43m,h=24m,h=19m,h=12m,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试桩桩周摩阻力荷载关系曲线,荷载(MN),桩周摩阻力(kPa),开封黄河公路大桥试桩桩周

9、摩阻力桩深关系曲线,180,160,140,120,100,80,60,40,20,0,5,10,15,20,h=42m,h=3m,h=21m,h=26m,h=60m,h=10m,h=54m,开封黄河公路大桥试桩桩周摩阻力荷载关系曲线,荷载(),桩周摩阻力(kPa),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桩周摩阻力桩深关系曲线,180,160,140,120,100,80,60,40,20,0,2,10,20,h=40.8m,h=52.4m,h=30.4m,h=20.4m,东明黄河公路大桥桩周摩阻力荷载关系曲线,荷载(),桩周摩阻力(kPa),4,6,8,12,14,16,18,h=9.4m,国外几种桩侧阻力的取值

10、方法,挤密作用与径向应力共同作用理论,I,III,II,IV,P,Meyerhof 桩基础破坏模式,成拱作用理论,成拱作用模式,05倍桩径,桩与土滑动距离,P,上覆土约束区,由于成拱作用应力集中,成拱作用影响区,成拱区,塑变区,压缩区,虚底、实底桩侧阻力分布的比较,不同端阻条件下桩载荷试验结果比较,退化效应 同标高处桩侧阻力随桩入土深度增加而减小的现象,qs1,qs2,桩侧阻力退化效应示意图,变刚度调平设计理论,均匀布桩导致碟形沉降均匀布桩导致筏板整体弯矩和冲切力增大箱筏承台变形性桩因变刚度调平而改善,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三、复合地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理论与技术前沿,1、理论的发展与创新,(1

11、)复合地基中的桩土相互作用理论(2)复合地基“桩”的上刺入与变形预测理论(3)桩土共同作用理论与复合桩基技术(4)上部结构、地下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理论(5)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6)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技术(7)变刚度调平设计、塑性支承桩理论与技术(8)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预测与控制理论,复合地基中的桩土相互作用,桩的环向应力图,kafs,最大应力点位置变化,由于垫层的存在,桩土发生了相互作用,土的压缩和侧向压力的增加(夹持作用)提高了桩的侧摩阻力。桩的存在提高了桩间土在桩的“有侧限”作用下的承载力。可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应力复合式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单桩承载力R值应乘以1个大于1的系数。,式中,=

12、1.21.6;=11.2,桩的上刺入与负摩阻力问题,理论研究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柔性基础”与刚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有很大差别。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桩周土体下凹,桩顶刺入褥垫层较多,桩侧产生负摩阻断且负摩阻力深度较大,在某一深度存在正负摩阻力转换的“中性点”。,上刺入量和中性点位置的确定 自由单桩与桩的比较,自由单桩侧阻力分布,复合地基中桩侧阻力,复合地基中,单桩在集中荷载Q作用下,考虑桩的负摩阻力(假定为三角形分布),其最大轴力,对于桩周基土,中性点以上土的压缩变形为,中性点以下桩压缩变形为,复合地基桩下刺入变形为,柔性基础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模型,S3,S1,S2,Pz,P0,中性点位

13、置的确定,令 其中 为桩承载力发挥系数,根据复合地基桩中性点处上下轴力相等关 系,确定中性点的位置。即,令,解上式得中性点位置为:,n0不仿定义为桩土应力比特征值,或特征桩土应力比,“柔性基础”条件下复合地基变形计算,柔性基础大间距桩复合地基桩土分算传统模式,复合地基变形示意图,复合地基复合土层变形示意图,垫层的压缩变形S1 一般很小,可忽略,复合土层的变形S2 桩顶刺入垫层的刺入变形 S1 桩身压缩变形 S2 桩刺入下卧土层的刺入变形 S3,复合土层下卧层变形S3 S3 由Pz按分层总和法按规范方法计算,柔性基础“复合地基法”计算新建模型,忽略桩身压缩量,上刺入量,考虑桩身压缩量,上刺入量计

14、算,S1也可采用倒置式方法,由“柔性基础”与碎石土(垫层)组成的“人工地基”作为桩顶部的地基,采用弹性力学方法求解,中性点以下桩压缩变形为,复合地基桩下刺入变形为,下卧土层附加应力计算,采用“中性点”平面以下扩散方法,设复合地基中性点位置处压力P,复合地基基底附加应力为:,桩土共同作用理论与复合桩基技术,当地基土承载力满足荷载要求时,用桩控制地基变形,此时可按单桩极限承载力设计复合桩基当地基土承载力不满足荷载要求,多余荷载由桩基承担,此时应按疏桩理论设计复合桩基桩与土共同承担上部结构荷载,桩承台下土极限承载力的提高有利考虑复合桩基,欠固结土、静压桩引起超孔隙水压力的粘性土地基不适合使用复合桩基

15、,上部结构、地下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理论,竖向荷载下的共同作用水平荷载下的共同作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共同作用,上部结构、地下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理论,支护结构影响基底以下土附加应力及变形提高上部结构稳定性、增强抗倾覆和抗滑移能力,以差异沉降控制为目的的变刚度设计理论、塑性支承桩技术,桩基的变刚度设计1,桩基的变刚度设计2,桩基的变刚度设计3,变刚度垫层与塑性支承,数值模拟与可视化技术数值模拟、科学计算可视化 科学计算可视化指的是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图象处理技术,将计算过程中产生的数据及计算结果转换为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科学计算数据的可视化 工程计算数据

16、的可视化,如有限元分析的结果等。测量数据的可视化,如用于基坑工程监测的墙体位移分析。,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沉降后浇带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桩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 根据地基变形监测、预测结果决定沉降后浇带浇注时间;同一场地后建工程要汲取先建工程的经验、数据;预制桩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分层沉降与测斜仪同轴电缆电磁波反射技术监测土体位移光纤传感网络技术进行位移监测水平向连续沉降测试技术GPS全球定位系统,常用变形监测仪器,分层沉降仪,沉降标安装,测斜仪读数仪,测斜仪读探头,测斜仪测量原理图,同轴电缆电磁波反射技术监测土体位移,三种光纤传感器原理图,BOTDR的应变测量原理图,SOFO 光纤

17、变形监测系统组成,光纤传感器健康监测原理图,剖面沉降仪,高层建筑复合地基变形预测与控制理论,复合地基变形的影响因素,复合土层土性及变形模量(不变);下卧土层的埋深(可变)土性及各土层变形模量(不变);周围建筑与地面荷载(不变),支护结构对其产生的约束(不变可利用);地下水渗流及水位变化(不变可利用);桩的类型与桩土相互作用程度(可变可利用);桩体模量桩端土层的压缩性及桩底虚土状态(可变),基础的尺寸及刚柔特性(可变);桩与桩间土的荷载分担及桩间土附加应力(可变);桩底土附加应力(可变),土的动荷反应即土的动力特性(可变);复合地基的应力历史与岩土工程的施工方法(可变可利用)。,变形预测理论模型

18、,Pz,l,s s,桩土分算模式,整体模式,桩土分算模式,整体模式,按桩长径比和间距确定采用:应力扩散法、假想实体法计算模型,复合土层应力扩散法,q=qsqsik,假想实体法,变形预测数学新方法运用 灰色系统理论;损伤力学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复合地基变形控制技术与措施,采用刚性桩 提高桩间土变形模量 增加应力扩散角 控制桩底刺入量 减少下卧土层变形 人工智能控制变形,打桩施工与基坑工程施工对沉降变形的影响,基坑降水时间和方法,降水挖土顺序,地下水渗流也将通过对孔隙水压力和固结应力的影响,影响着土的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和沉降量计算结果。先开挖后处理与先处理后开挖,基坑的回弹不同。对抗拔桩、承压桩

19、的承载力与变形影响有时较大。,四、施工力学、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与对策,环境岩土工程 人类工程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和作用日益密切。与环境相关联的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垃圾填埋等。岩土工程中的环境问题,CFG桩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静压桩施工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基坑开挖与支护、降水、地下工程施工黄土地基条件下的建、构筑物损害可液化土地基条件下的建、构筑物损害膨胀土地基条件下的建、构筑物损害振动施工对周围土工环境的扰动,CFG桩施工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现象:周围地面、建筑物下沉或开裂原因:,动水压力引起流土郑州粉土、砂土的剪切液化泵送砼引起孔隙水压力上升,对策设置止水帷幕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打桩速度减少

20、桩底产生真空调整设计方案,预制静压桩施工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对策,现象:周围地面、建筑物下沉或开裂原因:,挤土效应孔隙水压力变化,还将对后期支护降水施工产生不利影响,对策设置减压井设应力消散井、隔离沟降低地下水位调整设计方案,五、概念设计、优化设计及按承载力与变形控制设计,概念设计 运用已有科技理论、工程经验、技术标准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环境、建筑物变形等条件从方案选择到施工、检测、监测、工程验收的全过程的概念、思路性质的设计。,优化设计,对满足耐久性、抗震、承载力和变形条件下考虑工程造价、工期、环境保护、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技术、经济和环境因素的过程设计。,按承载力与变形双控设计

21、理论与技术基础复合桩基、复合地基技术;疏桩、减沉桩设计理论;基础变刚度设计理论与技术;上部结构、地下结构与地基基础相互作用理论;方法论设计变量、建立目标函数、考虑边界条件、建模求解,高层建筑基础设计的内在潜力挖掘,选择复合地基和进行复合地基优化设计按承载力与变形双控设计,选择复合桩基和进行变刚度调平设计考虑支护结构、地下室结构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内力、变形、水平荷载的影响推广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技术,呼吁,加强地基基础的内力与变形实测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区域数据库,以实现资源共享;应与岩土工程师加强合作,使每一项工程都能为提高我省地基基础和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作出贡献!,谢谢各位!Thanks for atten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