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11392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30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子二章对比阅读.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越王勾践自回国后。天天冥思苦想。把胆放置于座位上。坐着躺着都要抬头看着那胆。尝尝那胆的苦味。一边尝。一边自言自语说:“你难道忘记会稽山上的耻辱了吗?”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

2、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奋起,指有所作为,经常,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4.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

3、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一点1分。共2分),(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阅读孟子二章,完成1-4小题(15分),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使受苦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A,D,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c,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

5、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

6、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郑国的一个乡下人学做雨具,三年学会了但碰上大旱,他做的雨具没有用处。他就放弃雨具改学桔槔(打水的用具),学做了三年却碰上大雨,又没有用处了。于是他就回头又重做雨具。不久盗贼蜂起,人们都穿军装,(军装能挡雨)很少有使用雨具的人。他又想学制作兵器,可他老了,不行了。,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越国有一个善于搞农业的人,垦荒造

7、田种水稻,但是三年都遇上水灾。人们说应排水后改种黍米,他不听从,而按原来的干,又干旱连续两年。他算了一下收获,已补偿了以前的欠收还有赢余呢。因此说:“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缝制裘皮衣。真是世间的名言啊。”,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同“弼”,辅佐,边境,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3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防患于未然,卒章显志,四、阅

8、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解释加点的字。(3分)衡()于虑 而后喻()以光()先帝遗德,通“横”,梗塞,不顺;,明白,了解;,发扬光大,2(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乙)文

9、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3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五甲鱼,.贤者勿丧耳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注】弘范:元军元帅。扞(hn):

10、保卫。泫(xun)然:水滴下的样子。捄:同“救”,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2)天祥泫然出涕 涕: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文:(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译文:,通“避”,躲避。,眼泪,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

11、同?(4分),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2分),六、(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

12、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注:廪丘:地名。养:供养之地。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丘:孔子,名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1)是亦不可以已乎?(2)此之谓失其本心。,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感激,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3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对

13、比论证法。,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节选)鱼,贤者能勿丧耳。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1)故不为苟得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3)所恶有甚于死者(4)留取丹心照汗青2翻译下列句子。(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苟且,假如、假使,厌恶,史册,(如果)二者不可同时得到,(那么就)舍弃鱼而取得熊掌。,不

14、仅仅是贤人有这样的心,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4请摘录原文中的语句,填写下表。(5分),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山河破碎/风飘絮,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舍生取义,(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注释:景公:齐景公。霁:雨雪停止,天放晴。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景公在位

15、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逸:安乐,安闲。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孔子听到后

16、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万钟于我何加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3)公被狐白之裘 乃令出裘发粟,有什么好处。,得,同“德”,感激。,同“披”,披着,穿着。,皮衣,御寒的衣物。,2翻译下列句子。(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3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4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