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21622 上传时间:2023-09-2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ppt(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三章 毫针刺法的临床应用,临床常用刺法,分部腧穴针刺操作,针刺异常情况,2,(一)概念:指一针透达两个或多个穴位,治疗疾病的针刺方法。(二)操作方法直透法:直刺进针,由一侧腧穴向其对侧相应腧穴透刺。斜透法:斜刺进针,从一穴透至与病变经络、脏腑相关的腧穴。横透法:横刺进针,由一穴向相关腧穴透刺。,一、透穴刺法,第一节 临床常用刺法,3,(三)透穴刺法的临床应用,1.直透法:主要用于病变涉及肢体表里、阴阳两经的病症。,2.斜透法:多用于病变涉及相邻经脉、穴位的透刺。,3.横透法:一般多用于皮肉浅薄处,以及邻近有血管、深层有重要脏器处的部位。,4,(四)透穴刺法的特点,1.精简用穴。对难以直接

2、针刺的部位,用透穴刺法可采用定向深刺透穴,以达到治疗目的。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5,(五)注意事项,1.透穴刺法应因人施术。2.手法要轻柔。3.透穴刺法在进针时要注意避开邻近血管。4.透穴刺法以相关腧穴得气为度。,二、局部多针刺法,(一)概念:在病变局部或腧穴处,用多支毫针刺入的方法称局部多针刺法。,齐 刺,扬 刺,傍针刺,(二)操作方法1.傍针刺法 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7,2.齐刺法 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8,3.扬刺法 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齐 刺

3、,扬 刺,傍针刺,9,4.围刺法 用4支以上毫针,分别由患部边缘处斜向或沿皮刺向病变中心,并在病变中心处再直刺一针。,10,三、病位深浅刺法,(一)概念 依病变部位而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称为病位深浅刺法。,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11,素问刺齐论“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谓之反也。,灵枢官针“凡

4、刺有五,以应五藏”,又名五脏刺。半刺、豹纹刺、关刺、合谷刺、输刺,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写刺、毛刺、巨刺、焠刺。,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结,以应十二经”,又称“十二节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阴刺、傍针刺、赞刺。,13,1.毛刺、直针刺和半刺 刺皮法,“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九刺之一。“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十二刺之一。“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五刺之一。,(二)操作方法,14,2.分刺、合谷刺及浮刺 刺肉法,“分刺者,刺分肉之间也”。九刺之一。“合谷刺者

5、,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五刺之一。“浮刺者,傍人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十二刺之一。,15,3.恢刺、关刺刺筋法,“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十二刺之一。“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或日渊刺,一日岂刺”。五刺之一。张景岳:“尽筋,即关节之处也。”,16,4.短刺、输刺 刺骨法,“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至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十二刺之一。“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五刺之一。,17,四、运动针刺法,运动针刺法,是指针刺得气后,医者实施手法的同时,指导患者活动患处或相关处,调动患者

6、自身潜能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一)操作方法 针刺得气后,实施手法1一2分钟后,指导患者活动,5一10分钟后再次实施针刺手法。,18,一、背、腰骶部腧穴,第二节分部腧穴针刺操作,(一)背腰部腧穴督脉膀胱经 夹脊穴,棘 上韧带,棘 间韧带,黄韧带,1.督 脉,解 剖,操 作 方 法,大 椎:直刺 胸椎:向上斜刺 腰椎:直刺,皮肤 皮下脂肪 棘上韧带 棘间韧带 空松 稍紧 紧,深度层次和指感,角度和方向,2.背俞穴和夹脊穴,操 作 方 法,气海俞以上各穴:朝向脊柱斜刺 以下各穴:可直刺,皮肤 皮下脂肪 各层肌肉及筋膜 空松 稍紧,深度层次和指感,角度和方向,26,(二)骶部腧穴 八髎穴,2

7、.05,1.65,1.45,1.37,27,(二)骶部腧穴 八髎穴,25mm,20mm,15mm,10mm,28,(一)胸部腧穴 1.任脉2.乳 根3.日月、期门,二、胸腹部腧穴,解 剖 层 次 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30,(二)腹部腧穴,巨阙、鸠尾、上脘、不容、承满?,31,(一)项部腧穴:风府、风池、哑门(二)面部腧穴:四白(三)眼部腧穴:睛明、承泣(四)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五)颈部腧穴:天突、人迎,三、头面颈项部腧穴,风池、风府、哑门,哑门,四 白,睛明,定位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解剖层次,睛明穴危险因素小结,1.眼球,2.血管:,3.视神经,4.眶上裂

8、,20,32,眶上动脉分支、內眦动静脉分支,筛前动脉、筛后动脉,45,大脑颞叶前端,睛明穴操作要点,1.针具:选用0.20*25mm0.25*40mm的毫针2.体位:仰卧位,3.进针法:指切进针法,4.角度和方向:在眼球与眶内侧壁之间 向后直刺,针刺层次:,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内直肌,5.深度:不要超过1.8寸(45)。,7.出针:分层缓慢出针1寸(25mm)以内:可分2层出针1寸(25mm)以上:可分3层出针,睛明穴操作要点,6.行针手法:既不提插也不捻转,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听宫:皮肤 皮下组织 关节后韧带组织 关节与耳道软骨的结合组织,耳部腧穴: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翳

9、风:皮肤 皮下组织 弹性阻力面神经总支,颈部腧穴:天突、人迎,人 迎,天 突,49,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 手法 留针 症状 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 冷汗、恶心呕吐、精神疲惫、脉沉细;严重者四肢厥冷、神智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处理 出针 平卧保暖 灸治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第三节 针刺异常情况,晕针,50,原因 精神紧张或疼痛、手法、留针时间现象 针体活动困难 或伴疼痛处理 放松(精神 局部)转移注意力/调整针体预防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 注意正确操作手法,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滞针,51,原因 体位、手法、外力、滞针现象 方向角度改变-

10、针体活动-疼痛处理 放松局部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弯针,52,原因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处理 保持镇静 保持原有体位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断针,53,原因 针具质量 手法过重 刺伤血管 现象 疼痛 肿胀 皮肤青紫 处理 按压 冷敷 加压包扎 热敷 预防 检查针具 注意手法适度 熟悉解剖,异 常 情 况 的 处 理 与 预 防,血肿,54,气胸,内脏损伤,55,刺伤心肝脾肾胃肠及膀胱,内脏损伤,刺中心,一日死;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脾,十日死;刺中肾,六日死;刺中胆,一日半死;刺少腹,中膀胱,令人遗尿,56,刺伤脑脊髓:针具刺入脑延髓,引起头痛、恶心现象。,刺伤周围神经:是指针刺引起的周围神经损伤,出现损伤部位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等现象。,神经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