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38851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ppt(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宋亚平二O一一年四月二十八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乡镇经济综合体的内涵、特征及规律,目录,乡镇经济综合体面临的主要问题,积极稳妥推进乡镇经济综合体的建议,乡镇经济综合体的重大意义,一、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及规律,内涵、特征,“城镇化”是指农村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迁移与聚集的历史过程。具体表现为:(1)绝大多数农村人口逐渐进入城镇生活并与市民融为一体;(2)非农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并成为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3)农村的地域自然景观、产品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组织体系、行政管理制度等等也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变化,使整个社会形态由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城市社会转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1)城镇人口

2、增加;(2)城镇数量增加;(3)城镇用地面积扩大;(4)城镇产业结构升级。城镇化是“五个过程的统一”:第一,城镇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第四,城镇化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第五,城镇化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100%,规 律,城镇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城镇得以健康、顺利、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城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是一定区域要

3、素集聚的结果。因此,城镇的形成过程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心。,城镇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1957年,美国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H.Chenery)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人均GDP越高,城镇化水平也就越高。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城镇化的更高品质也会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城市作为物质空间载体,能够提供现代经济和社会活动所需要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这意味着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收益。,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化犹如同胞兄弟,同生共长: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

4、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从人类城镇化阶段性看:城镇化发展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前期,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往往呈明显的正相关。,初期阶段。判定标准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该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因此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城镇人口比重才能提高到30%,表明该国的城市化刚刚起步。中期阶段。判定标准是城市化水平在30-70%之间。该阶段由于工业基础已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城镇人口比重可在短短几十年内突破50%而上

5、升到70%。后期阶段的判定标准是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该阶段是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农村人口的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已经不大。为保持社会必需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最后相对稳定在10%左右。后期的城市化不再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是城镇人口内部职业构成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基本实现了现代化,城市进入了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城镇化与国外的比较,中国已进入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1981-2003年,我国城镇化率从20.16到40.53只用了22年,这个过程比发达国家平均快了一倍多。进入2000年后,这一进程进一步加快,9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10.4

6、(36.2%-46.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就得提高1.13个百分点。,从20%到40%城镇化率,各个发达国家经历的时间:英国 120年;法国 100年;德国 80年;美国 40年(1860-1900);前苏联 30年(1920-1950);日本 30年(1925-1955)。所以,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城镇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自觉选择,相对农村而言,城镇有更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通讯网络,优质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等等。因此,跃农门进城镇一直以来是广大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年梦寐以求的事情。,从全国“百村千户”农民调查来看,有66.7%的农民想过或很想离开

7、本村到城市工作生活;有80.53%的农民希望自己的子女到城市工作和生活。这显示农民进城具有广泛的现实需求。,城镇得以健康、协调、持续发展壮大的条件,楼兰古城消失的启示:宜居的生态环境,充分就业机会,健全的公共服务,完善的基础设施,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城镇化与工业化一样,是任何国家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知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过来城镇化又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城乡差异、三农问题等重点社会难题的解决,也必须借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所以,城镇

8、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意义,一,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正确把握重要机遇期的战略选择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步骤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有效手段,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正确把握重要机遇期的战略选择,1,“三驾马车”到扩大内需的战略调整2,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最优选择3,城镇为生产要素高效聚集构筑平台4,现代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动机,有关部门的测算,若未来20年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30年,约有3亿农民将转

9、为市民。由农民转为市民的过程中,由于收入增加所带来的基本生活、住房、教育、卫生和对其他消费品的直接消费需求,由城镇化推进所带来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气、供水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由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带来的农村消费扩大,将创造出一个以万亿元为单位计算的巨大的市场空间。,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路径,1,城镇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2,城镇化推动产业换代升级3,城镇化带动区域平衡发展4,城镇化加速统筹城乡进程。,A,湖北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增加60万城镇人口,按每个(完全化)城镇人口所必须的供水、供电、通信、交通、治安、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投资和商业服务、文化、教

10、育、卫生、社保、环保、住房等设施最低投资需求30万元计算,即每年增加1800亿元投资。如按50万元计算的话,则为3000亿元投资。B,2010年,湖北省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1450元,是农村人口的3倍,“十二五”期间增加300万人城镇人口的话,每年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343.5亿元。C,按人均节约宅基地0.3亩计算,6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之后,每年可以节约18万亩土地用于农业与工业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步骤,1,要想繁荣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就是减少农民。2,统筹城乡发展,核心是推进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市场体制、城乡基础设施

11、、城乡公共服务、城乡管理体制这六个一体化。最现实的路径就是城镇化。3,新型城镇化才能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包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坚实的“焊接熔面”和高效的制度平台。,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走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发展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省实施“两圈一带”战略的有效手段,“两圈一带”战略的基本元素是具体的城镇 1,武汉城市圈实质上就是典型的城镇圈。2;没有沿江城镇布局就不可能有长江经济带。3,支撑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的节点,只能是富有生态文化特色的城镇建设。,城镇成为国

12、家发展的战略据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一是城镇化建设速度从而不断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1996-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5个百分点,而1950-1977年每年仅为0.25个百分点。到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6.6%。是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二是城镇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相互呼应、相互支撑的空间布局。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的功能作用与综合承载力不断加强。2009年和今年110月,我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93左右(全国为86)。四是城镇在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

13、越重要。,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已经成为我国行政区体系中重要的战略节点,在经济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以中小城市为例,截至2009年底,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96.57%;总人口达9.9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5.2%。2009年,中小城市及其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经济总量达16.61

14、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55.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11811.74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41.23%。,三、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2009城镇化率(%)山西46.0%安徽42.1%江西43.2%河南37.7%湖南43.2%湖北46%中部地区 43.0%全国 46.6%,在中部地区,我省城镇化率一直位列中部六省前列,但增幅最低,优势不断缩小。2000年以来我省城镇化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中部六省中增幅最低的:20012009年年均增幅为0.6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7个百分点,低于湖南的1.74,江西的1.72,安徽的1.71,河南的1.58,山西的1.

15、20。由于增长速度偏低,城镇化水平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被山西省赶超,领先地位正在遭遇严峻挑战。,1、空间布局不协调,东部城镇数量多、密度高、规模大,西部城镇数量少、密度低、规模小。如果以丹江口远安宜昌宜都一线分界,将省域划分成鄂东、鄂西,鄂西面积占全省的40.8,而设市城市的数量不足20,建制镇数量也仅占23,城市人口占全省城市总人口的10左右,建制镇人口也仅占16。与鄂西相比,鄂东不仅城镇数量多、密度高、规模大,而且还出现了武汉鄂州(黄冈)黄石城市连绵区(雏形)。在武汉附近100公里(直线距离)的范围内,设市城市达13个之多,城镇人口占全省城镇总人口的36。,2、建设进

16、程不均衡,2010年,武汉城市圈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6%,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城镇化水平仅为38.3%。低了18个百分点。武汉“一城独大”,人口已高达533万人。但其他城市都远远掉在后面,从500万至100万人口的城市“断档”。宜昌73万人、襄樊76万人、荆州67万人、十堰50万人、黄石50万人、鄂州39万人、荆门32万人、孝感28万人、黄冈27万人、咸宁26万人、随州31万人、仙桃35万人、潜江34万人、天门25万人、恩施20万人。,截止2009年底,全省拥有20万人(按城镇化率统计口径)以上的县城仅为10个;1020万人口的为11个;接近10万人的为19个;5万人的为12个,不足5万

17、人的为10个。建制镇虽然有740个,但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长江汉江沿线和国道省道沿线,平均间距为56公里,平均人口规模仅有1.2万人。包括许多县城的城关镇在内,镇区常居人口在3万以上的仅为46个,绝大多数城镇人口均在1万人以下甚至不足2000人。,3、要素集聚不合理,据统计部门数据显示,2000年以后我省人口外迁逐步加剧,净迁出县市从48个上升到71个,净流出人口从2001年的298.68万人增加至2009年的421.88万人,到2010年,全省农村人口迁出约1000万人(964万),其中到外省的约600万,净流出趋势进一步显现,极大地影响了我省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关统计数字表明,2000年到

18、2008年,中国城镇人口仅增长3.55%,建成区面积则拓展了6.2%,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更是扩张了7.4%,是人口增速的两倍。中西部地区某地级市每平方公里城区本来只有4000人,近10年来又新增加20平方公里,人口则仅增加了7.5万人,即每平方公里承接3850人,低于原来人口密度。,2010年,武汉市人口仅占全省9%,但GDP占到全省的34.9%(5515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投资3439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32%,贷款余额占全省的62%。,4、公共服务不均等,现行统计的 6.09亿城镇人口中,包括有在城镇常住(指居住半年以上)的 1.4亿农民工和因行政区划调整而一夜之间变成市民的1.45亿

19、。这些农民工和农民虽然被算成是城镇人口,但他们在劳动就业、工资福利、子女就学、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购买等方面仍很难享受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并没有真正地完全城镇化。,表 城镇户口优于农村户口的主要权益,四、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社会为载体,与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区域联动,促进整个区域长期健康发展的新型之路。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传统城镇化是人口转移型的城镇化,强调的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空间转移;新型城镇化,强调的是集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城镇化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坚

20、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20042010年连续七个关于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进一步肯定了城市化(城镇化)在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湖北省“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化,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2%以上。其中,特大城市与大城市由6个增加至15个左右,中小城市由40个增加至50个左右,3万人口的建制镇由46个增加至100个左右。实现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其中大城市吸纳90万人以上,中小城市

21、和县城吸纳130万人以上,中心镇和其他小城镇吸纳80万人以上。,湖北省城镇化政府年度成本概算,目标、原则、取向,目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原则: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发展取向:五个转变 1、由追求城镇数量向追求城镇质量转变 2、由注重发展速度向注重发展内涵转变 3、由关心空间布局向关心地域特点转变 4、由单抓经济建设向经济社会都抓转变 5、由只顾城市发展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建议,1,以经济为基础,精心培育城市基因的成长 2,以产业为支撑,大力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 3,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行体制机制的创新 4,以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公共

22、服务的品质 5,以县城为核心,带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1、以经济为基础,精心培育城镇基因的成长,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不是依靠政府的行政动员和财政支撑,而来自于本地区生产力的自然增长。城镇化建设能否协调、健康、可持续地进行,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如果不立足于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的富裕,城镇化建设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苦旅,再好的“鲜花”也最终必然凋萎。因此,城镇化建设如同一棵参天大树,需要本地区经济社会包括工业化一定程度的繁荣发展来作为自己吸取营养以茁壮成长的“沃土”。所以,要切实纠正“平铺摊子、乱搭架子、到处甩票子,最后一片空壳子”的错误搞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

23、集中投入到真正地具备城镇发展条件的区域经济中心上来。,2、以产业为支撑,大力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产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支撑。一是要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二是要注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兼顾城镇劳动就业和社会稳定。三是城市产业结构特别是二、三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要保持协调性。,3、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一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二是从行政区划、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地改革创新。三是变“发展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把政府的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逐步转移到社会建设与

24、社会管理上来。,4、以民生为重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品质,公共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建设和经济、政治、社会等公共事业。这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品质,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和体现现代城市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标志。一是公共设施建设。如水、电、气,交通与通讯基础设施,邮电与气象服务等。二是公共事业建设。如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加强行政管理、环境保护,提供社会保障与公共安全等。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备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既显示城市竞争实力和综合价值,也体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城市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才能够实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而促进城市更好地发展。,5、以县城为核心,带动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城镇化的主战场放在县城有四个条件:一是县城为县域社会的中心,生产力诸要素的聚集度较高;二是因地缘、亲缘、血缘的联系而比较容易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关系;三是经济成本相对较低,比较容易实施“生态优先、低碳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策措施;四是随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县城的规模经营和边际效益正在呈现广阔的开拓空间。如果在未来的10年间即到2020年,我们能够让县城的人口规模平均达到30万人的话,则62个县城的总人口将达到1890万,比现在净增加1000万人。仅此一项,全省的城镇化率便可提升15个百分点。,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