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干外形及内部结构陈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干外形及内部结构陈通.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脑 干,解剖学教研室陈通,一、脑干的外形,1.延髓:,下端:于枕骨大孔水平与脊髓交界;,人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及小脑6部份,通常将延髓、脑桥和中脑合称脑干。,上端:腹侧面以桥延沟与脑桥交界,背侧面以髓纹为界。,锥体:位于前正中裂两侧,内有锥体束。锥体交叉:延髓下端,皮质脊髓束交叉至对侧形成。橄榄:位于锥体的背外侧,内含下橄榄核。,橄榄前沟:有。橄榄后沟:自上而下有、。桥延沟:从内向外有、。,(1)前面观结构,(2)背面观结构,上份中央管开放参与形成第四脑室,构成菱形窝下部。,下份有薄束结节(内有薄束核)和楔束结节(内有楔束核)。,2.脑桥,(1)腹侧面结构,基底部:宽而膨隆,正中
2、线上有基底沟;向外侧在三叉神经根附着处移行为小脑中脚。桥延沟由内向外:、神经根附着。,位于脑干的中部,下界为延髓的上界,上界腹侧面为脑桥上缘,背侧面为下丘下缘滑车神经根附着处。,(2)背面结构:,形成第四脑室底上部,此部室顶两侧壁为小脑上脚,两脚间的薄层白质板为上髓帆,构成第四脑室上半的顶。神经根丝在上髓帆内交叉后穿出,是唯一从脑的背侧穿出的脑神经。,菱形窝(第四脑室底),边界:由延髓上部和脑桥背侧面形成。下部边界为薄束结节、楔束结节及小脑下脚;上部边界为小脑上脚;两侧角与背侧小脑间为外侧隐窝。,结构:横过两侧角稍下方的数条纤维称髓纹;窝底正中线上有纵行的正中沟,其两侧有纵行的界沟,两沟间为内
3、侧隆起。,界沟外侧为前庭区(内含前庭神经核);外侧角处稍隆起称听结节(内含蜗神经核);界沟上端外侧在新鲜标本有一呈蓝灰色的小区称蓝斑(内含带色素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内侧隆起髓纹以上的圆形隆起称面神经丘(内含核和膝);髓纹以下被一斜沟分为内上方的舌下神经三角(内含舌下神经核)和外下方的迷走神经三角(内含迷走神经背核)。,第四脑室,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的菱形室腔,顶朝向小脑。顶前部由小脑上脚和上髓帆构成,顶下部由下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形成。底为菱形窝。,脉络组织:由室管膜、软膜和血管组成,其上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脉络丛,可产生脑脊液。,第四脑室借
4、正中孔(菱形窝下角尖的正上方)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向上经中脑水管通第三脑室,向下通脊髓中央管。,3.中脑,是脑干中最短的部份。,(1)前面观结构,上界为间脑的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有一对大脑脚底,两脚间凹陷为脚间窝,窝底称后穿质,大脑脚底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2)背面观结构,背面可见两对圆形隆起称上丘和下丘(合称四叠体),上丘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下丘与间脑的内侧膝状体连结的条状隆起分别称上丘臂和下丘臂。,二、脑干的内部结构,主要由灰质和白质组成,二者交织的区域即为网状结构。,(一)脑神经核团,脊髓与脊神经纤维成份相对应,传导4类神经冲动。,一般躯体感觉:传导皮肤(脊丘束),骨
5、骼肌、肌腱和关节(薄束、楔束)的冲动入中枢。,一般内脏感觉:传导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冲动入中枢。,一般躯体运动:发自脊髓前角,分布于骨骼肌。,一般内脏运动:发自胸腰段脊髓侧角、骶副交感核,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控制腺体分泌。,在脊髓灰质中,感觉性核团与运动性核团是背腹排列。,在脑神经核中,与脊髓共有的机能则为“一般”:,一般躯体感觉:接受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一般内脏感觉:接受脏器和心血管的初级感觉纤维;一般躯体运动:支配眼外肌和舌肌;一般内脏运动:支配头、颈、胸、腹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但脑神经核除了“一般”外,还包括与头部相联系的特殊核团,如视觉、听觉等。,因此,脑神经核
6、与脊髓在性质上共有的称“一般”,仅见于脑干的则称“特殊”。,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由鳃弓演化的骨骼肌,即咀嚼肌、面部表情肌及咽喉肌。因在种系发生上,鳃弓与属于内脏的呼吸功能相关,因此,将其演化的骨骼肌归为“内脏”。特殊内脏感觉核:接受初级味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核:接受初级听觉和平衡觉纤维。,特殊脑神经核有:,因此,脑神经核共有7类核团。每一类功能相同的核团,排列在脑干内同一功能柱上。但因孤束核上部为接受味觉的特殊内脏感觉核,下部为一般内脏感觉核,因此,每侧脑干只有6个脑神经核功能柱。,功能柱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感觉柱位于界沟外侧,运动柱位于界沟内侧。,一般躯体运动核:支配眼外肌及舌肌。,一般内脏
7、运动核:支配头、颈、胸、腹的心肌、平滑肌及腺体。,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均为腮弓演化的骨骼肌视为内脏)等。,一般躯体感觉:接受头面部及口鼻腔粘膜的初级感觉纤维。,特殊躯体感觉:接受听觉及平衡觉纤维。,脑神经核的6个功能柱:,1.一般躯体运动柱:,邻近正中线,自上而下为核、核、核、核,主要支配眼球外肌、舌肌。,(1)核:位于中脑上丘平面,经,大脑脚底内侧出脑,支配上睑提肌、大部份眼外肌(除外上斜肌、外直肌)。,(2)核:位于中脑下丘平面,经,支配眼上斜肌。,(3)核:位于脑桥中下部面丘深面,经,自桥延沟出脑,支配外直肌。,(4)核:位于延髓舌下神经三角深面,经,自锥体与橄榄
8、间出脑,支配舌内、外肌。,2.特殊内脏运动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腹外侧。由上至下为运动核、核、疑核和核,支配面部表情肌、咀嚼肌、软腭和咽喉肌等。,(1)运动核:位于脑桥中部,经3,支配咀嚼肌。,(2)核:位于脑桥下部,发出纤维绕展神经核构成面神经膝,自桥延沟出脑,支配面部表情肌。,(3)疑核:位于延髓橄榄上部,发出纤维自上而下分别加入(支配茎突咽肌)、(支配咽喉肌)、副神经脑根(出脑)。,(4)核:位于锥体交叉至颈4节段的前角外侧区,发出纤维在椎管内上行,形成副神经脊髓根,经枕骨大孔入颅腔,与脑根合并一段距离,出颈静脉孔后二者分开,脊髓根即成为副神经(),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脑根并入,支
9、配咽喉肌。,3.一般内脏运动柱:,位于一般躯体运动柱外侧,靠近界沟。由上至下为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支配头、颈、胸、腹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1)副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至睫状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支配眼球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2)上泌涎核:位于脑桥下部,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经鼓索下颌下神经节换元后管理舌下腺、下颌下腺分泌。经岩大神经翼腭神经节换元后,管理泪腺分泌。,(3)下泌涎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经鼓室神经岩小神经耳神经节换元后(通过三叉神经耳颞神经)管理腮腺分泌。,(4)背核:发出副交感节前纤维加入,至所支配的效应器官旁或内的终节,换元后支
10、配颈、胸、腹大部份脏器及心的活动。,4.内脏感觉柱:,位于界沟外侧,由单一的孤束核构成。,头端(味觉核):接受特殊内脏感觉(味觉)的传入纤维。,尾端(心呼吸核):接受动脉、肺及消化道等处的一般内脏感觉的传入纤维。,5.一般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腹外侧,自上而下为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中脑核:传导咀嚼肌、面肌和牙齿的本体感觉。,脑桥核:传导头面部皮肤、口腔软组织及牙的触、压觉。,脊束核:传导头面部痛觉、温度觉。,6.特殊躯体感觉柱:,位于内脏感觉柱的外侧,菱形窝前庭区深面,包括蜗神经核及前庭神经核。,蜗神经核:接受蜗神经初级听觉纤维传入,并发出二级听觉纤维交叉至对侧的外侧丘系上行,将
11、听觉冲动传至下丘。,前庭神经核:接受前庭神经初级平衡觉传入纤维及小脑传入纤维,发出前庭脊髓束调节眼球运动、头部姿势和抗重力肌张力。,(二)长的上、下行纤维束,1.长的上行纤维束,(1)内侧丘系:薄束核、楔束核丘系交叉(延髓中央管腹侧)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延髓:锥体的背侧,中线和下橄榄核间;,脑桥:移向腹外侧,在被盖腹侧与基底部相邻;,中脑:移向被盖腹外侧边缘,红核外侧;,若损伤,则致对侧深感觉障碍。,(2)脊髓丘脑束:,由传导对侧躯干和肢体浅感觉的纤维交叉后形成,经脊髓侧索前部上行至脑干。,脑桥、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3)三叉
12、丘系:,由三叉神经脊束核及大部份三叉神经脑桥核发出的纤维,越边至对侧上行,组成三叉丘系。紧随内侧丘系上行,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皮肤、牙、口腔及鼻粘膜的浅感觉。若三叉丘系以上损伤,则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压觉障碍。,2.长的下行纤维束,(1)皮质脊髓束:,锥体束为大脑额、顶叶皮质发出的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的下行纤维束。由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构成。,起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等处皮质,下行至延髓,大部份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沿途终止于同侧前角细胞,支配四肢肌。,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仅达上胸节,沿途终止于双侧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肌(受双侧大脑皮质支
13、配)。,若一侧皮质脊髓束在锥体交叉前受损,则致对侧肢体瘫痪,躯干肌运动不受明显影响;锥体交叉后受损,则致同侧肢体瘫痪。,(2)皮质核束:,起于中央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向下发出纤维大部份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小部份完全交叉至对侧,终止于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支配对侧眼裂以下面肌及对侧舌肌。,一侧皮质核束受损(核上瘫):则致对侧(健侧)眼裂以下面肌及对侧(健侧)舌肌瘫痪。口角歪向同侧(病灶侧),舌尖偏向对侧(健侧)。,一侧面神经受损(核下瘫):则致同侧所有面肌瘫痪。口角歪向对侧。,一侧舌下神经受损(核下瘫):则致同侧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三)脑干各部代表性横切面,1.延髓经锥体交叉横
14、切面,(1)中央管位居中央,较大而明显,周围为中央灰质。,(2)在腹侧部,左右锥体束纤维经中央管腹侧,越边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使前正中裂倾斜,前角被冲断;前角的外侧部有副神经核。,(3)后索中出现薄束核、楔束核,但相对较小。楔束外侧有脊束,脊束内侧有脊束核。,2.延髓经内侧丘系交叉横切面,(1)中央管扩大并后移。中央灰质内出现核及背核。,(2)前正中裂恢复矢状位,其两侧的锥体束大而完整。,(3)薄束核、楔束核增大,发出纤维呈弓形走向中央管腹侧,越边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折向上行,构成内侧丘系。,3.延髓橄榄中部横切面,(1)中央管移至背侧,并敞开成为第四脑室。,(2)中
15、线两侧,由腹侧至背侧分别为:锥体束、内侧丘系、顶盖脊髓束和内侧纵束(由前庭神经核发出,部份越边至对侧形成,在第四脑室底的浅层,沿中线两侧走行)。锥体束背外侧为口袋状的下橄榄核。,外形略呈蝶形。,(3)在第四脑室底,由内侧向外侧依次:核(发出纤维沿内侧丘系外侧前行,经下橄榄核与锥体束间出脑)、背核、孤束核及被其围绕的孤束、前庭神经核。,(4)前庭神经核腹外侧为脊束和脊束核,二者间有楔束副核。在脊束、脊束核与下橄榄核间为疑核。,(5)下橄榄核背外侧、脊束的腹侧有脊丘束。,在此平面,若一侧损伤,其主要表现为:,锥体束损伤:对侧肢体瘫痪;,根损伤:同侧舌肌瘫痪;,内侧丘系损伤:对侧深感觉障碍;,脊髓丘
16、脑束损伤:对侧肢体浅感觉障碍;,脊束损伤: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4.脑桥下部(经面丘)横切面,(2)以斜方体前缘为界,分为腹侧部膨大的脑桥基底部,背侧的脑桥被盖部。,(1)上橄榄核与蜗神经核发出的横行纤维,穿经上行的内侧丘系而交叉形成斜方体,交叉后的纤维在被盖腹外侧转折向上组成外侧丘系。,(3)脑桥核发出的纤维横行越至对侧,向后外侧汇集形成小脑中脚。,(4)在脑桥被盖部室底中线两侧,面丘深面为展神经核,发出展神经根斜向前下方,经桥延沟出脑。界沟外侧可见前庭神经核。,(5)面神经核位于上橄榄核背外侧,发出纤维绕展神经核形成面神经膝。,(6)面神经核背外侧为脊束和脊束核,脊束和核与内侧丘系间的
17、被盖腹外侧部边缘有脊髓丘脑束等。,若脑桥基底部损伤,主要表现为:,锥体束:对侧肢体瘫痪;,展神经根: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若脑桥被盖部损伤:,展神经核:同侧眼球外直肌麻痹;,面神经核:同侧面肌瘫痪;,脊髓丘脑束:对侧肢体浅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对侧深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浅感觉障碍;,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5.脑桥中部(经根)横切面,(1)背侧第四脑室变小,靠近侧壁的纤维束为小脑上脚。,(2)被盖部的背外侧有三叉神经根分隔内侧的运动核和外侧的脑桥核。,(3)其它结构与脑桥下部平面基本相同。,6.中脑上丘横切面,(1)第四脑室已闭合形成中脑水管,管周围为中央灰质。以此为界将中脑分为背侧的顶盖部和腹侧的大脑脚。,(2)大脑脚被黑质分为腹侧的大脑脚底和背侧的中脑被盖部。,(3)中央灰质腹侧有核及副核,发出纤维走向腹侧,从大脑脚内侧出脑。,(4)中脑被盖部有大而圆的红核,其背外侧有呈“牛角状”的上行纤维束,含内侧丘系、脊髓丘脑束、三叉丘系及外侧丘系。,(5)在大脑脚底部,中3/5为锥体束、内1/5为额桥束、外1/5为顶枕颞桥束。,若大脑脚底损伤(大脑脚底综合征),锥体束损伤:对侧肢体瘫痪;,动眼神经根损伤:同侧除上斜肌、外直肌外的所有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