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42565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臭氧层形成与破坏.ppt(5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臭氧层形成与破坏 环评3101第三小组 刘尧芳 夏淑萍 蒋雨栖 何伟伟 张斌,目 录,案例导入,南极上空出现历史上最大臭氧空洞,南极大陆的面积约为1 4 0 0 万平方公里,其上空的臭氧层保护着地球生物免遭太阳紫外线的侵害。但日本气象厅根据观测说,今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的扩展比往年提前了1 2 周,空洞面积在9 月1 0 日已超过1 9 9 8 年2 7 2 4万平方公里的高峰值,达2 9 1 8 万平方公里,约为南极大陆面积的2.0 8 倍。1 9 9 8 年高空臭氧的被破坏量为8 9 0 8 万吨,为历史之最。但观测表明,2000年9 月1 2 日的高空臭氧的被破坏量突破了这一记录,达到

2、9 6 2 2 万吨,创历史新高。,案例分析,美国科学家莫里纳和罗兰德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CFC,俗称氟里昂)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那么,氟里昂和哈龙是怎样进入平流层,又是如何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呢?,就重量而言,人为释放的CFC和Halon的分子都比空气分子重,但这些化合物在对流层是化学惰性的,即使最活泼的大气组分自由基对CFC和Halon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

3、,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均匀混合。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和Halon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溴原子自由基也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

4、,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实际上,当CFC和Halon进入平流层后,通常是以化学惰性的形态而存在,并无原子态的活性氯和溴的释放。南极的科学考察和实验室的研究都证明,化学惰性的ClONO2和HCl在平流层云表面会发生化学反应,结果造成Cl2和HOCl2组分的不断积累。因此,南极臭氧洞的形成是包含大气化学、气象学变化的非均相的复杂过程,但其产生根源是地球表面人为活动产生的氟里昂和哈龙,曾经是一个谜团的臭氧洞得到了清晰的定量的科学解释。但是令人忧虑的是,CFC和Halon具有很长的大气寿命,一旦进入大气就很难去除,这意味着它们对臭氧层的破坏会持续一个漫长的过程,臭氧层正受到来自人类活动

5、的巨大威胁。,知识链接,大气的成分大气层结构臭氧层的定义 形成 分布 生成机理 作用 危害及防治对策,大气,1.大气的主要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氧,氮,二氧化碳,臭氧等,氧气占大气体积的21%,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占大气体积的78%,是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体保温作用。,吸收太阳强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在大气中的含量很少,但变化很大。影响地面温度,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层的结构,臭氧层,定义: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6、主要来源:臭氧层、雷电作用等。,臭氧层的形成,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大家知道,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02)。同样的,与氧分子(O2)反应时,就形成了臭氧(O3)。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

7、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臭氧层的时空分布,在标准状态下,全球臭氧层的平均厚度约为300DU(Dobson,单位DU,是表征平流层O3总量的最常用的单位)。臭氧层在大气中是极其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0下,沿着垂直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mm左右。,分布规律,臭氧层总量在地理分布上是不均匀的,其最低值出现在赤道附近,随着维度的增大,抽样厚度也逐渐增大。南半球臭氧总量最大值位于南纬550650附近;北半球臭氧总量最大值位于北纬650750附近。接近两极地区臭氧厚度开始减少。大气中臭氧总量还呈规律性的季节变化,其最大

8、值出现在两个半球的春季,最小值出现在秋季。,最低值出现在赤道地区,约260DU,55S-65S,南半球最大值340DU,65N-75N,南半球最大值390DU,臭氧的生成机理,大气层的臭氧主要以紫外线打击双原子的氧气,把它分为两个原子,然后每个原子和没有分裂的氧合并成臭氧。臭氧分子不稳定,紫外线照射之后又分为氧气分子和氧原子,形成一个继续的过程臭氧氧气循环,如此产生臭氧层。,臭氧形成后:由于其比重大于氧气,会逐渐的向臭氧层的底层降落,在降落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上升),臭氧不稳定性愈趋明显,再受到长波紫外线的照射,再度还原为氧。臭氧层就是保持了这种氧气与臭氧相互转换的动态平衡。,臭氧层的作用,

9、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 中的波长306.3nm以 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 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在着 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

10、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其三为 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臭氧层破坏现象的发现,1974年6月28日,美国化学家一一雷利罗兰和马里奥莫利纳,在英国自然界杂志上发表了“氯氟烃(CFC)会严重地损害地球的臭氧层”的论文。1976年,美国国家自然科学院正式了这一发现。1985年5月16日,英国化学家乔法曼也在此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以强有力的充足数据证明罗兰和莫利纳理论

11、是正确的。同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臭氧层空洞,引起世界各国极大关注。臭氧层的臭氧浓度减少,使得太阳对地球表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作用,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有机体的正常生存。,臭氧层破坏的现状,臭氧空洞增大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有恶化的趋势。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耗损。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1987年10月,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下降到了1957-1978年间的一半,臭氧洞面积则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欧洲大陆。,目前,不仅在南极

12、,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 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 年 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臭氧破坏的原因,人为消耗臭氧层的物质主要是:广泛用于冰箱和空调制冷、泡沫塑料发泡、电子器件清洗的氯氟烷烃(CFxCl4-x,又称Freon),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灭火的溴氟烷烃(CFXBr4-x,又称Halons哈龙)等化学物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在大气的对流层中是非常稳定的,可以

13、停留很长时间。CF2C12在对流层中寿命长达120年左右。因此,这类物质可以扩散到大气的各个部位,但是到了平流层后,就会在太阳的紫外辐射下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活性很强的游离氯原子或溴原子,参与导致臭氧损耗的一系列化学反应:,臭氧层破坏的催化反应机理,(1)水蒸气、甲烷等的影响平流层中存在的水蒸气、甲烷,可与激发态氧原子形成含氢物质(H,OH与HO2),例如H2O+O2HOCH4+OCH3+HOH2+OH+HO这些物质可造成O3损耗约10%。反应:HO+O3 HO2+O2 HO2+O HO+O2总反应:O+O3 2O2,(2)Ox的催化作用,平流层中的2O(超音速飞机排放)可为紫外线辐射分解为2

14、和O,其中,约有1%的2O又与激发态的氧原子结合,经氧化后产生O和O22O+O 2O O+O3O2+O2经氧化后产生O和O2是造成O3损耗的重要过程,估计约占O3总损耗量的70%。O+O3 O2+O2 O2+O O+O2总反应:O+O3 2O2,(3)天然或人为的氯、溴及其氧化物的催化作用,平流层中ClOx的天然源是海洋生物产生的CH3Cl:CH3Cl+h CH3+Cl(该过程贡献cl很少)ClOx的人为源是制冷剂(主要来源)CFCl3+h CFCl2+Cl CF2Cl2+h CF2Cl+Cl光解产生的Cl 可破坏O3Cl+O3 ClO+O2 O+ClO Cl+O2总反应:O+O3 2O2,(

15、4)总结,总结上述O3层破坏的反应过程,可得到:Y+O3 YO+O2 O+YO Y+O2总反应:O+O3 2O2/Y,思考题,臭氧层的破坏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保护臭氧层的个人行为有哪些?,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臭氧层被破坏后,其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降低,使得人类接受过量紫外线辐射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的自身免疫系统出现障碍,患呼吸道系统传染性疾病的人数大量增加;另一方面,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病率。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大多数病例与过量紫外线辐射有关。臭氧层的臭氧每损耗1,皮肤癌的发病率

16、就会增加 2。另外,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诱发各种眼科疾病,如白内障、角膜肿瘤等。,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实验表明,过量的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减少了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面积,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同时,过量紫外线辐射还会影响到部分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使农作物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一项对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臭氧层厚度减少25,大豆将会减产2025。,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引起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幼体鱼类以及整个水生食物链的破坏。研究人员测定了南极地区UV-B辐射及其穿透水体的量的增加,证据证实天然浮游植物群落与臭氧的变化直接相关。,对臭氧空洞范围内和臭氧空洞以

17、外地区的浮游植物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产力下降与臭氧减少造成的UV-B辐射增加直接有关。一项研究表明,在冰川边缘地区的生产力下降了6%12%。由于浮游生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浮游生物种类和数 量 的减少还会影响鱼类和贝类生物的产量。另一项科学研究的结果显示,如果平流层臭氧减少了25%,浮游生物的初级生产力将下降10%,这将导致水面附近的生物减少35%。,高层臭氧破坏增加低层臭氧造成的破坏 臭氧在平流层起保护作用,在地面却是有害污染物。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地面臭氧阻碍农作物和树木的生长,限制能见度,损害肺功能。植物遭到臭氧的侵袭后,叶面就产生大量的白色斑点,影响光合作用。因平流层臭氧损耗

18、导致阳光紫外线辐射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聚合物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特别是在高温和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这种破坏 作用更为严重。由于这一破坏作用造成的损失估计全球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无论是人工聚合物,还是天然聚合物以及其它材料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当这些材料尤其是塑料用于一些不得不承受日光照射的场所时,只能靠加入光稳定剂和抗氧剂或进行表面处理以保护其不受日光破坏。阳光中UV-B辐射的增加会加速这些材料的光降解,从而限制了它们的 使用寿命。研究结果已证实中波UV-B辐射对材料的变色和机械完整性的损失有直接的影响。,解决臭氧层破坏问题的技术措施,最根本的措施在于尽早开

19、发代用品 1985年,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推动下,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198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8种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简称受控物质)提出了削减使用时间的要求。中国于1992年加入了蒙特利尔协议书。代用品的开发应考虑:1、具有优异的物化性能;2、价格适宜,能被市场接受;3、对臭氧破坏潜能低;4、温室效应潜能低,回收和再生 开发CFCs回收再生技术对控制排放、节省资源,降低成本,代用品顺利转换等有重要的意义,而且这项技术还可以延用于代用品的回收。美国环保局认为美国CFCs消费量的2/3均可回收。回收再生的方法是一句CFCs的种类、排气量、浓度

20、、生产员来选择的,以求经济合理及保证再生品的质量。IBM公司在原联邦德国的一家工厂的一个循环装置可回收本厂的70%-80%的容积;丹麦和挪威在使用的一种技术能在发泡阶段抽集氯氟烃,回收总排放量的40%-50%,分解和破坏 在CFCs混有多种杂志或回收后的二次处理等不适于采用回收再生技术的情况下,采用分解破坏的方法也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保护臭氧层的个人行为,爱护臭氧层的消费者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爱护臭氧层的一家之主合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在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碳和氟氯烃制冷剂;爱护臭氧层的农民不用含甲基溴的杀虫剂,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选用适合的替代品,如果还没有使用甲基溴杀

21、虫剂就不要开始使用它;爱护臭氧层的制冷维修师确保维护期间从空调、冰箱或冷柜中回收的冷却剂不会释放到大气中,做好常规检查和修理泄漏;,爱护臭氧层的办公室员工鉴定公司现有设备如空调、清洗剂、灭火剂、涂改液、海绵垫中那些使用了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并制定适当的计划,淘汰它们,用替换物品换掉它们;爱护臭氧层的公司替换在办公室和生产过程中所用的消耗臭氧层物质,如果生产的产品含有消耗臭氧层物质,那么应该用替代物来改变产品的成分;爱护臭氧层的教师,告诉你的学生,告诉你的家人、朋友、同事、邻居、保护环境、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性,让大家了解哪些是消耗臭氧层物质。,有了科学的方法,再加上我们的实际行动,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将拥有一片美丽而完整的蓝天。人类共同寄居的地球和共同享有的天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了地球上的生命,为了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臭氧层,使已经缺失的天空早日恢复原状,使人类早日从臭氧空洞的威胁中摆脱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