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614781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37.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Our actions are our final judge.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3、学习*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作者的观点。【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教学准备】1、自学。2、勾画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

2、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课是游记。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请同学们注意*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作者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

3、,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三、点拨*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的写作线索。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4、了解*写作特色。5、掌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6、背诵。四、整体感知1、听录音,正音:庐冢 谬其传 无物以相 深父 窈然 瑰丽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3、理清课文结构思路:

4、 本名与别名的由来。 记游洞经过。 抒发游洞的感慨(全文重点)。 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五、分析解读一、二段1、补充注释: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起初。舍:建房。 而卒葬之 卒:死。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名:给命名。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盖:大概,可能。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穷:走到尽头。 不出,火且尽 且:将要。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加:更加。 火尚足以明也 明:照明。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其:自己。极:尽。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舍: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

5、其址B、锲而舍之,朽木不折C、便舍船,从口入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E、退避三舍 余: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B、余与四人拥火以入C、游刃有余D、其余,则熙熙而乐 穷: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B、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C、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D、复前行,欲穷其林 然: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奚以知其然也D、吴广以为然3、下列句中哪些词是词类活用?请具体解释之。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此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则其好游直不能穷也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余亦悔其随之而

6、不能极夫游之乐也4、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5、分析理解: 褒禅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现在的华山。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而尚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讨论) 从文中所写来看,作者为什么要进山洞?又为什么半路撤出?答:如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现在时兴一种运动,叫做探险运动,你认为这种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讨论)六、熟读课文一二段,课后用通顺的语言认真翻译一遍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研读三、四、五段。2、小结*。3、练习。教学步骤一、复习背读第一二段(或抽查词语理解情况)二、分

7、析解读三四五段1、补充注释: 于是余有叹焉 焉:语气词,不译。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因为,由于。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夫:那。以:而,并且。 其熟能讥之乎 其:岂,难道。 何可胜道也哉 胜:完全。2、下列词语在句中应怎样解释? 焉:A、于是余有叹焉B、而人之所罕至焉C、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焉用彼相矣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其熟能讥只乎D、其真不知马也E、汝其勿悲 观:A、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名:A、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B、北冥有鱼,

8、其名为鲲C、神人无功,圣人无名D、莫名其妙E、不名一文F、以奇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往往有得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4、比较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 于是余有叹焉 往往有得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识: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四人者:庐陵箫君圭君玉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

9、临川王某记 临川先生文集 今之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6、分析后三段: 王安石基于这次旅游产生了一点感想?请具体说明。答:赏非常之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对于古书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王安石分析要赏非常之观必需哪些条件?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学习了*,你有了怎样的体会?你将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讨论)三、朗读后三段,边读边翻译四、小结*1、古人在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请找出*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2、因事见理,叙议结

10、合。*前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应,结构谨严,具体生动,浅显易懂。五、布置作业:1、课堂作业:课后练习。2、课后作业: 背诵全文。 完成高考神梯。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2“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这话我信。游褒禅山记在高中学过;读大学时,老师讲过;现在自己再读,和学生一起赏析,每次阅读、学习都有收获。有人说,“唐以前诗是长出来的,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宋以后诗是仿出来的。”这话我更信。宋诗是想出来的,产生了大量的哲理诗,宋文何尝不是想出来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游褒禅山记叙述作者和几位

11、同伴游褒禅山“半途而止”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通过记游言志。*因事说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结构严谨,文笔简洁,语言凝练,体现宋人游记善于议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主要先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让学生做积累。在课文分析中让学生了解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严谨结构。这篇*名为游记,实则说理,构思奇特,别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叙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以记叙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了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12、,具体说来*在写作上有三奇。一奇。*开头就别开生面,有别于一般的游记。虽然一、二句也按游记常格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第三句以下却愈变愈奇,至“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才知道这个开头其实是考证,以考证山水得名、音读确否作游记开头,这是前所未见的,此一奇。读到这里,读者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但要真正体会到这种“奇”,就必须读完全文才能豁然。二奇。接着*记叙游洞过程。一般游记*,都以叙述描写为主,而这篇*的记叙部分却非常简略。记叙游前洞,着眼点在地势“平旷”而“记游者甚众”;写后洞,着眼点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来而记之者”则愈少。对比写来,其目的则是为

13、后文议论作铺垫,特别是段末处从乘兴而来败兴而出作结,更为思考作一层准备,这就是记叙用笔之奇,则为二奇。三奇。全文若在此结束,仍不失为一篇游记佳作。因一般游记*,进行叙述描写之后,只是用极简省的笔墨,或感叹,或议论,画龙点晴。可*作者到此结束总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阐发悔思之得。*首先从古人观察事物而有得开始,探究的结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极夫游之乐”的原因,辩证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众”,“险以远,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辩证法则;二是治学的严谨求实的态度。*以考证起,实则讲的是治学。

14、治学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态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结合,成功才有把握。这样叙议结合,缝合紧密,实为三奇。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们说出了他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态度,其实运用了“归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准确说是游洞)的成功归为四个条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当然还有难度:“险以远,则至者少”。但是他调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许的情况下,要“尽吾志而无悔”。王安石这段议论,意义深刻,既说出了不怕艰难,勇往直前,领略险峰上的无限风光的人生态度。也说出了“尽吾志而无悔”改革决心。总之,此文以游山探胜而未能尽兴为出发点,因事见理,说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处,要想到达那里,必须具备坚强

15、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要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此外,还从仆碑文字的读音情况,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诫,这对今天我们的治学、处世、创业,都有借鉴意义。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解题。2、理解掌握文中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用法。3、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4、体会借鉴*即事明理的写法,领会治学处世皆须深思慎取的道理。教学重点:熟读背诵。积累卒、文、道、名、奇、舍、穷、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掌握虚词者、以其的意义与用法。教学难点:领会*所阐述的道理。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程序设计:(一)课题导入及解题导语设计:以前我们写游记主要写哪些内容?学生:旅游的时

16、间、地点、和谁一起去等等,然后写所见,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或者抒发对古代文明遗迹的赞美,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赞颂以及由此引发的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等等,可这篇游记却不是如此,它通过作者的亲身游历探险,发幽微之思,阐发深邃的哲理,那么作者为我们阐发了哪些哲理呢?他的观点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篇*。(板书课题)解题:(展示课件)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 ,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晚号半山。神宗时,曾推行变法,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

17、,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关于文体 记是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游褒禅山记:是游褒禅山后所记,所以它是一篇游记。(题目中有记不见的就是游记。)(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初读课文,读准字的读音。(课件展示字的读音)2、听录音范读,初步感知课文。3、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三)研读第一、二段1、研读第一段(1)指名朗读、口译。如有疑难则请其他同学回答或由教师点拨。重点掌握以下词、句:一词多义:A、卒:死。卒葬之。终于。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士兵。夫以疲敝之卒(赤壁之战)B、文:碑文,整篇*。其文漫灭。文字。独其为文。、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

18、(公输)C、道:道路。有碑仆道。说、讲。何可胜道也哉。道理。传道受业(师说)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D、极: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词性活用:A、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B、名: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C、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

19、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些词语的掌握揉进翻译通课文时。(2)然后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根据文中的方位,画出虚拟示意图。(提示: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3)引领学生背诵这一段。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名来由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2、研读第二段(1)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提示: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

20、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2)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3、指导背诵:师生共同讨论本段层次划分: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前洞(平旷、记游甚众)后洞(窈然、寒、深

21、)进入(深、难、奇)怠俱追记洞中所见(盖余所至又加少矣)追记自身,伏悔字(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以悔结束记游(既其出游之乐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研读第三、四段1、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古人之观于天地意思就是古人观察天地。之,助词,无义,有舒缓语气作用。于,这里表示观察的对象,译成现代语时可省略。险,这里用的是本义,即高山,因为后洞在山上。夷,指平地,说的是前洞地势。至于幽暗昏惑中的至于是实词性词组,意思是到了的地方。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中的也,在一般情况下可省,但此处不能省,它表示肯定的语气,意思是确实尽了自己的努力。此余之所得也:这是特殊形式的判断句,读时此后应作一顿。要提示学生注意焉也夫

22、则而故矣然其乎等虚词在表达语气上的作用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2、研读第四节段这一段有写到仆碑上的文字,和第一段中的有关仆碑的描述相应。(前面的描写为后面的议论埋下伏笔。) 写这些仆碑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治学必须深思慎取)思路: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

23、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二)讲析第五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三)指导背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四)课堂巩固练习题做课后研讨与练习的第一、第二题。(五)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记叙 记山 (山 院 洞 碑) 仆碑(1节)(1、2节) 游洞 (前洞 后洞) 后洞 (2节)议论 怠出而悔 有志、力、物 (3节)(3、4节) 漫灭谬传 深思慎取 (4节)因事见理、叙议结合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结构严密、前后照应游褒禅

24、山记优秀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相关文言常识;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3.理解课文主旨,借鉴古人智慧。【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讨论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以前学过的文言游记导入课文。二、整体感知1.介绍游记。(师生共同回忆。)“记”是一种文体,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2.介绍王安石。(师生共同回忆。)3.相关背景。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4.相关山水资料。(1)褒禅山

25、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_”中被炸掉了。当地农民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大石塔的西南坡下为褒山寺旧址,即王安石所谓“慧空禅院”。褒山寺在一九五二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二百三十米,相对高度一百九十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

26、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文中的前洞。由于“其下平旷”,因而引起一些争论:有人认为“其下”是指山下,有人则认为“其下”是指洞下,其实洞口与山脚齐,洞前就是稻田,洞下平旷就是山下平旷。(3)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五十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伏约二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三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五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径约一尺许,钻进后另是一番洞天,洞高十余丈,

27、白色的钟乳石倒垂而下,道前溪水湍急、寒气逼人、阴森恐怖。马山北洞在前洞的东北五里处,与王安石所说的“后洞”距离、方位皆相同;马山是含山北境的一座山,地处偏僻,人迹罕至;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5.学生听课文朗读,正音正字。6.学生朗读课文,疏通字词。7.学生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初知文意。8.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虽以游记命题,但所写重点却不在于记游,而在于写作者在游览中的

28、心得和体会。第1段,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第2段,从“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至“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记叙游览褒禅山后洞的情形;第3段,从“于是余有叹焉”至“此余之所得也”,写未能深入华山后洞所产生的感想和体会;第4段,从“余于仆碑”至“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写由于仆碑而引起的联想;第5段,从“四人者”至篇末,记同游者姓名和写作时间。三、合作探究1.*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又由“仆碑”生发出“深思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明确: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

29、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

30、略它的次要方面。(“古人之观于天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句话,即可看出上述两个观点的联系。)2.最后一段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这种格式的好处在于:(1)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2)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3.讨论: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4.写作特点。明确:(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31、。*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

32、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

33、改换。文中的一些句子,如“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四、梳理积累1.一词多义。(1)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2)道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何可胜道也哉(动词,

34、说、讲)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3)盖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4)文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过饰非(动词,掩饰)(5)然至于_,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6)其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

35、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第三人称代词,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则或咎其欲出者(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指示代词,指代“好游者”,译作“那些”)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指示代词,译作“这”)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用作副词A.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B.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是之谓乎!C.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其可怪也与固定用法“

36、何其”,译作“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多么衰落啊!)2.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3.词类活用。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名之曰褒禅(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在一侧)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好游者亦不能穷也(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37、何可胜道也哉(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4.文言句式。(1)省略句而卒葬之(“葬”后省略“于”)有碑仆道(“仆”后省略“于”)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以”后省略“之”)有志矣,不随以止也(“随”后省略“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后省略“之”)然力足以至焉(“焉”后省略“而不至”)(2)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请辞于军(“于军”作状语限定动词

38、“辞”的对象,“向军队”)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于星火”表示“比星火”)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表示“比蓝”表比较)皆断头注槊上,植(于)市门外(“(于)市门外”表示“在市门外”)具告以事(“以事”表示“把事情”)(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强”作为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可使报秦”作为中心语“人”的宾语,后置)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数量词“一双”作为“白璧”的定语,后置)(4)文言固定句式其孰能讥之乎(难道吗)何可胜道也哉(哪里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五、作业1.熟读课

39、文并掌握相关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笔译全文。附: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游记重在感悟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1.掌握*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

40、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结构。思考“*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5):补叙、简介其他人。(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山”是“音谬”

41、?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hu”。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3.看游山心得这一部分,作者有什么心得?明确:现在的人要想做事情有所成就,也必须具有古人那种探索的精神。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就以游览风物来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种现象

42、,就正是缺乏探索精神的表现。天下的珍奇异景往往在一些偏僻、常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而大多数人会因为其艰险、难找而选择放弃,所以越奇特的地方被人发现的越少。5.既然奇景异观常人很难看到,那么怎样才能看到奇景异观呢?从文中归纳概括。明确: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一个人要有远大志向,目标明确,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地。(板书“志”)二是“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如果气力不足,心有余而力不足,也很难到达理想境地。(板书“力”)三是“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客观的条件也是我们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不借助火把之类的物来照亮前进的道路,也是不能到达理想境地的。(板书“物”)总之,志、力、物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条件。6.虽然作者讲到“志、力、物”三者缺一不可,但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对此,作者又有什么心得呢?明确:尽了自己的努力而未能达到,也就没有什么遗憾的了。(四)拓展延伸王安石在游览了褒禅山后得出了“有志”“尽吾志”的观点,抒发了其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什么启发作用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怎样做?(五)小结作业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查找一下王安石生平的相关资料,了解王安石其人。五、板书设计游褒禅山记优秀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