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614787 上传时间:2021-05-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But everyone has forgotten that, no matter how warm and happy, and no matter how spring is approaching, it will also not be able to prevent the coming of the next winter.整合汇编简单易用(页眉可删)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

2、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学重点】1.郑和下西洋。2.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二、课中学习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5)通过“航海日”的设

3、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4.帆之盼

4、国家富强,祖国统一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XX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唐朝对外海路交通路线、大都会和市舶使;唐朝和朝鲜的交往;唐和日本的往来以及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唐和印度的友好往来及其玄奘对唐印交往的重大作用。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分析唐和亚洲、欧洲等国的来往出现的历史条件,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能力。(2)通过联系世界史讲唐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等国的

5、关系,培养学生综合中外历史知识的能力。二、重难点1、重点: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唐和朝鲜、日本的交往2、难点:唐对外交往的条件和对各国的影响。三、主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1、教学方法:提问法、讲解法2、教学时数: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上课前老师要问大家几个问题。(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和服吗?和服与中国哪一个朝代的服饰相似?(众答:略)出示和服图片对,和服与中国唐朝的服饰很相似。它是日本人根据中国唐装改装来的。除此之外,日本国的建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生活习俗以及道德都与中国很相似。为何日*化与唐朝文化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呢?唐朝的对外关系又如何呢

6、?想知道答案就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第五课吧!(板书)第五课唐朝的对外关系同学们,回顾前面几课我们学习的内容,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上都高度发达。特别是开元盛世时,唐朝的繁荣达到顶峰。那么,同学们来总结一下唐朝对外交往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众答略你们总结的都很哈,老师带着大家来综合一下。(板书)一、唐朝对外交往的条件1、国家的安定统一。隋唐是我国历史上又一个大一统时期。特别是唐朝时期,疆土的辽阔(结合唐朝地图讲解),政治的清明、军事的强大等使得唐朝安定统一。2、经济文化的繁荣。经济方面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如制瓷业、造纸业、纺织业以及长安等大都市的商业发达。文化方面唐诗、舞曲、绘画、书法、医学等也高度

7、发达。3、开明的对外交往政策.。唐朝的对外交往开放到可以让外国人来中国学习、经商、考科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3学习目标:1、记住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唐与新罗的往来、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2、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3、感悟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中体现的奋斗精神,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认识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学习重点: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学习难点: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自主学习:学生阅读22-26页,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勾出重点知识,圈点出五个重要人物,对疑惑点做出批注;完成知识建构:

8、1、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都称中国人为“”。2、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遍及_,亚洲_,_,_,“”指今印度半岛;“”指今阿拉伯半岛;“”指今伊朗。3、隋唐,中日两国交往非常频繁。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4、唐与日本的关系:(1)遣唐使:日本为了学习我们唐朝先进的文化,派遣了许多使者来到中国,这些使者被称为“”。除了使节外,还有“”,“”时间:从 年间开始,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和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影响:政治: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进行改革,当时日本孝德天皇的年号为大化,故这次改革叫做 。这次改革是日本由落后的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文

9、化:参照 创制日*字片假名。社会生活:保留了唐朝人的某些风尚。如“”,“等5、唐玄宗时,高僧东渡日本,为中日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传播作出重大的贡献。6、唐太宗时,高僧西游取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为后世研究这些地区的历史,地理提供了宝贵资料。1 二,合作探究: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 、读材料、链接、 答题 。一、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二、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

10、、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三、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四、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

11、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

12、;四忌堆积词藻。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 1,材料一: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请回答(1)材料一和材料二描绘的两位唐代文化使者分别是谁?他们有哪些共同点?(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3唐朝对外交往繁荣的原因?这对于我们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何启示?2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材料二,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

13、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1想一想,日本为什么要向唐朝学习?有哪些人?23从材料中,你感悟到日本民族具有怎样的可贵精神?三反馈测试1.为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鉴真先后几次东渡日本? () A.4次B.5次C.6次D.7次2.“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唐李白哭晁卿衡)李白在诗中所哭的“晁卿衡”指的是()A.空海B.阿倍仲麻吕C.吉备真备D.玄奘3.“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现代郭沫若)该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遣唐使者来华 B.鉴真东渡日本 C.玄奘西行印度 D.文成公主入藏4.我国古代

14、著名的高僧、旅行家和佛经翻译家是A.空海B.鉴真 C.玄奘 D.晁衡5.为日*字“平假名”的创制作出重要贡献的是()A.空海B.阿倍仲麻吕 C.吉备真备D.鉴真6.ABCD四位同学在看完动画片西游记之后有如下叙述,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 )A.唐僧走了那么远应该被称为旅行家B.唐僧去的“西天”实际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岛C.别看他带回了这些经书,实际上没人看得懂,因为那都是梵文写成的 D.哎,你别说,唐朝的皇帝还真够开明的,外国的东西都敢学7、唐朝时为中日两国人民的效作出最突出贡献的中国人是A 空海 B 晃衡 C 鉴真 D 玄奘8如果你想了解7世纪印度半岛的历史地理情况,最好的参考书籍是( ) A,

15、马可波罗游记 B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 一千零一夜9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那个国家最多?( )A新罗人 B阿拉伯人 C日本人 D天竺10七一班小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 政权的分立与民族的融合B 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社会四,巧记历史六、唐朝对外关系 (一)32唐朝文化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你举两个例子说明。中日关系渊源长, 日派遣使来隋唐, 鉴真东渡到日本, 文化交流美名扬。 (二) 唐与新罗是邻居, 来往频繁好关系, 仿唐建制用科举, 中国文化传过去。 (三) 高僧玄

16、奘最杰出,西天取经有功绩, 历经艰险到天竺, 写成大唐西域记。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4一、说教材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我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属于人教版(20XX)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本课的主题是通过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两件史事,使学生认识到明代对外关系政策的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关系,二是在面对侵略的情况下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从而感受我国自古以来作为大国的气度与骨气,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二、说学情分析完教材,我来说说对学生的认识。 知识上,初一学生对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有粗浅的印象,知道这两件史事的存在,但没

17、有具体细节支撑,也不能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两件史事。思维上,学生经过近一年的历史学习能够对历史文本进行初步归纳与解读,并开始有意识地去辩证分析问题,但理性思维仍旧较弱。情感上,学生对这两件史事的发生有着直觉的钦佩与自豪,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细节根据,因此这种钦佩与自豪只停留在感觉层面。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史实;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图文资料,概括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特点及戚继光鸳鸯阵的优势,提升历史信息归纳收集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分小组讨论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及影响,树立论

18、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同时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从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中感受郑和不畏艰辛、大局为重的精神,能够从戚继光抗倭高超卓越的军事智慧中感受其保家卫国的民族情怀,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 【难点】体会戚继光的军事智慧。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图示法、小组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六、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说说教学过程,以践行前面

19、对本课的分析与设计。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了三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小结作业。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采取了创设情境导入法。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在非洲发现明朝工艺品的视频,并提出问题:我国明朝时期的工艺品怎么会出现在万里之外的非洲呢?由此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利用播放视频创设情景进行导入,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为下一步学习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环节二:新课讲授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个部分,一是针对本课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学习,二是关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一)郑和下西洋对于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首先,我会先让学生分享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郑和的故事,使同学们对郑

20、和其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之后我会提出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明成祖为什么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学生在结合相关史料思考回答之后,我会加以总结帮助学生认识到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郑和的个人素质,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郑和出生于回族家庭,受家庭的影响,有丰富的航海知识经验;三是郑和对朱棣的忠诚。此外,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寻找建文帝,及当时拥有先进的航海技术及造船技术,这也是郑和能够下西洋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史料分析法,可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通过合作探究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21、,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点知识。接下来我会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特色,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郑和航海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程和经历的国家地区等信息,从而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并归纳出“航程远、次数多”的特点。再比如通过观察郑和的宝船图片和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可以归纳出郑和船队“规模大、分工明确”的特点。在了解完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和特点之后,我会通过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郑和下西洋场景表演,让学生更加直观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壮观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明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使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励他们为国家复兴而努力学

22、习。【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实现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最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组织学生进小组讨论思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在学生组织讨论后,我会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航海等多种角度总结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从而挖掘历史表象背后深刻的社会含义。【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和史料分析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二)戚继光抗倭对于戚继光抗倭斗争的学习,首先我会播放相关纪录片,引导学生直观了解倭寇的概况及其肆虐的表现。之

23、后我会补充关于戚继光的相关材料及其来到浙江前线准备进行抗倭的相关史实,通过表格对比敌我双方的实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面临的严峻困难和挑战。接下来,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戚继光练兵的具体实践,比如招募新兵、训练新兵、研究新型战法等,归纳戚继光抗倭的特点,感受戚继光的军事智慧,并且为之后理解戚继光抗倭的胜利奠定基础。之后我会展示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戚继光的抗倭过程及其辉煌战绩。在这一过程中我会着重对戚继光的鸳鸯阵进行介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及观察后人还原的历史场景,能够分析出来鸳鸯阵的巧妙之处在于充分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回避了我方因地形产生的军事劣势,可攻可守,从而更加深刻直观地感受戚继光的

24、军事智慧,也能够体会到在这智慧背后戚继光保家卫国的决心。最后,我会向学生提问:在你们心中,戚继光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通过提问,完成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才能,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民的称颂。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在小结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对比郑和与戚继光这两位历史人物,总结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从而锻炼学生历史对比的能力,并且提升宏观把握历史的能力。2.作业在课程的最后我设置了开放性的作业:课下收集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下节课分享。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

25、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加深对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七、说板书设计根据历史课程的特点,我采取了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既简明扼要,又条理清晰。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

26、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材分析】本课重点是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是我国古代经济发达的体现,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学习这一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郑和下西洋后,中国文化进一步影响到亚非地区,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教学过程】一、郑和下西洋1、郑和下西洋的概括将郑和的航海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并引导学生得

27、出结论:郑和下西洋不仅时间早,而且航海规模之大、远航次数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区范围之广,在世界航海都是空前的。人物 地点 时间 次数人数船数郑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号宝船63艘(共百余艘)哥伦布 到达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达?伽马 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说3艘)船只大小大号宝船长44.4丈,宽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长151.8米,宽61.6米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其他二舰50吨、40吨120吨100吨50吨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归纳。(1)明朝前期国力的强盛;(2

28、)指南针的广泛使用;(3)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4)明朝造船技术的发达。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4枚),请学生结合各枚邮票的内容,弄清各幅画面所反映的史实,概括一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好关系。二、戚继光抗倭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1、倭寇骚扰中国沿海2、戚继光抗倭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可分组讨论后回答)基本概括为四点:首先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

29、勇;三是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则无可争议地成为另一个原因。小结: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肃清侵扰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这是历我国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胜利,捍卫了中国的主权,保障了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学习这一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体会到“得道多助”、正义必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特别是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间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历,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戚继光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斗志的旗帜。)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出示闻一多

30、的七子之歌歌词片段:“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为什么澳门被称为“妈港”?由学生在课上简要讲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国澳门居住权的。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侵略活动;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3、1557年后,长期居住,但澳门主权属中国;4、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小结:明前期,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七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频繁,属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然而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国澳门的居住权,并在那里开始了殖民活动。后两者表现为冲突和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作业:课后作业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