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50673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27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克己复礼.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克,约束,克制。复,回归。礼,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主要指周礼),“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情欲、邪恶的思想和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归到“天人合一,物我同体”的“仁”的境界,也就是“天下归仁”。这是孔子思想的总纲,儒家的其他思想,乃至其苗裔流变,全是从这“克己”与“复礼”中生发出来的。,“仁”的途径是“礼”,“仁”的根本是“孝悌”,“仁”的途径之一是“乐”,礼教、乐教、孝道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孔子认为西周是理想完美的社会,而现实又“礼崩乐坏”。,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的破坏。,“礼”是颇为繁多的,其起源和核心则

2、是尊敬和祭祀祖先。从字的结构上来说,是在一个器皿里面盛两串玉具以奉事于神。大概礼之起于祀神,故其字后来从示,其后扩展而为对人,更其后扩展为各种仪制。”,1、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仪礼各篇中描述规定得那么琐碎的“礼仪”,既不是后世所能凭空杜撰,也不是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

3、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孔子说:“丘闻之,民之所由生,礼为大。非礼,无以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礼记哀公问),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弒其君,子力多则弒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

4、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说苑修文,钱穆先生说:“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实为周公。”“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3.14)如果没有周公创制的这一独特形态的周文传统,恐怕就不可能产生孔子这一独特形态的儒学。,“觚不觚,觚哉!觚哉!”(6.25)周礼是不是完全没有需要改革的地方呢?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交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其,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回顾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认为殷礼是以夏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

5、的;周礼是以殷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的。由此推论,继周的一代也必须以周礼为基础而有所损益。他说:“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论语雍也),2、西周封建领主制社会主要特点:周天子是最高一级的领主,名义上是天下土地所有者,“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由于分封关系所形成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不同,西周封建领主贵族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构成上对下控制,下对上服从的“王(天子)臣公(诸侯),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左传昭公七年)的关系。,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

6、,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周礼的特点(1)、礼与等级 周礼中虽然也有一些原始全民性礼俗的遗存,但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的反映。如周礼中的尊尊亲亲的基本原则,就是在人事方面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微信三级分销 枏痋爿,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2.1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1),孔丘认为,“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正名”。子路曰:

7、“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信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孔丘认为,每一个名都有它的意义。代表社会的各种关系的名的意义,就是周礼的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孔丘不是改变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符合实际的情况,而是用旧的名及其所代表的条条框框以纠正当时他所认为是不符合的实际情况。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12.1)卫灵公 太

8、子蒯聩 卫出公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 离娄下,(2)、孝与礼的关系“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

9、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17.21)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3、礼的核心是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7.1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10、?人而不仁,如乐何?”(3.3),12.1,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非礼:不合礼节古义;调戏(妇女)今义敏:聪明请:希望事:做,观点:要约束自己(克己)。,3.14,从:依从,7.5,甚矣吾衰也:主谓倒装(吾衰也甚矣)复:再,观点:推崇周礼(崇古),3.1,6.25,孰:什么,觚不觚前者:名词,一种饮酒器。后者:动词,像个觚。,观点:要严守秩序,不可僭(jin)越。(秩序),观点:反对礼崩乐坏、名实不符。(礼乐),16.2,自:从出:发出,发布盖:大概,大约执:执掌命:政令庶:平民,观点:主张政治有道。(道),13.3,正:纠正名:名分待:等待奚:什么迂:不切实际野:粗鲁阙:缺,空缺中:适

11、当苟:马虎已:罢了,观点:要“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相违背的各种名分)。(正名),12.11,君君:按君主的要求去做。臣臣:按臣子的要求去做。父父:按父亲的要求去做。子子:按子女的要求去做。诸:之乎,语气助词,相当于“吗”。,观点:要恪守本分。(恪守本分),1.2,弟:同“悌”,敬爱、顺从兄长。本:根本道:做人的原则与:语气助词,观点:孝悌是仁之本(孝悌),是以为孝:介宾倒装(以是为孝),观点:敬爱、顺从为孝。(孝悌),2.8,17.21,为礼:修习崩:崩溃期:时间期:一周年女:同“汝”为之:做处:居,观点:要为父母守丧三年以报恩。(报恩),17.11,观点:“仁”是“礼”的内核。(仁),3.

12、3,探究问题一: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明确:1,孔子认为,“礼”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即“仁”是“礼”的内核。(17.11:“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3.3:“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3、1.2章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悌,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

13、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探究问题二:宋儒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明确: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在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的情况也同样应该反对。而宋儒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则把君臣父子关系

14、片面化与绝对化,即只讲臣子的义务,而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明确: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倒装句析例:,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后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孔子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乐何?”,这里的“乐”不是我们经常说的音乐吗?,答:不同。在孔子看来,“

15、乐”具有教化的功能。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中国古代乐教,又称为礼乐教育,“礼”为本,“乐”为体,“乐”只是“礼”的手段与途径而已。乐教不只是形式上的情感性,它是一种蕴含着深厚浓郁的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的有意味的形式,所关怀的也是人的道德境界的完善。儒家乐教与礼教相配合,从审美的纬度提高人的生命境界。乐教,陶冶性情,使之达致中和,促使人的生命精神向与礼教相适应的方向转变。“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诗、歌、乐、舞,是礼仪与礼俗中的重要组成要素:“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乐”充分表现了“礼”的善美精神。,【写作实践】孔子认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与现代教育主张张扬和尊重个性有什么矛盾?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个人实际,谈谈看法,写一篇不少于200字。注意: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可能是见仁见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