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53057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4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和句.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鉴赏词语和句子,三轮查缺补漏,答题思考,在理解词句在文中含义的基础上,思考:题干所问为何考点有何艺术手法有何效果(目的、作用),明确答题模式,手法+文本+效果与主题接轨即:明手法+举实例+析作用手法:1、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2、修辞 3、描写(景物、人物)4、表达方式 5、句式特点 6、表现手法 7、句子单独成段 8、其他作用:主旨、情感、思想、人物、理论、结构,1、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很多重点句往往是通过某几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达成表达效果的。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轻吻着岩石,像蒙眬欲睡似的。一个动词“吻”字,写出了海浪亲昵温柔的情态。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疯

2、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形容词、副词,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2、修辞,掌握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效果及赏析术语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通感、设问、反问、反语、双关、博喻,2、修辞,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土,瘠薄而细密;它又不辞辛苦地从远处茂密树林里捎来种子,让雨水把它们唤醒。坡上青翠的小苗讨得阳光喜欢了,阳光便慷慨地抚爱它们。本句用拟人手法,赋予风、雨水、小苗、阳光以人的灵性,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获取原来如此的诗意,与峡谷的凄清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下文。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

3、的,轻轻的,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作者捕捉到大海清波微漾的特征,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多个比喻来描摹海潮的几种情态。用“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来比喻海浪声的 轻柔;用“情人的蜜语”来比喻海浪声的甜美;用“落花飘零在水上”来比喻海浪声渐闻渐远,直至杳然无声的情态。这种多角度的设喻,将落潮时大海的轻柔、静谧刻画得细致入微,使人如临其境。,3、描写(景物、人物),景物描写思考:景物本身的特点描写对象时的角度烘托气氛、营造意境切莫脱离主题思考人物描写思考:人物本身的品性情节方面塑造人物的作用即从表现人物或小说角度思考,3、描写(景物、人物),景物描写我特别喜欢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

4、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冯亦代向日葵文章第段前半部分对向日葵的描写细腻传神,请对此作简要赏析。(4分),作者从形态、色调、布局、位置等多方面入手,描摹生动,尤重神韵。文中反复突现画面的主色调,即明亮的黄色,写向日葵时用比喻表现其“耀人眼目”,之后一再

5、强调明亮的黄花又“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色调之浓烈跃然纸上。此外,作者还反复描述自己对画面的主观感受,将向日葵“孤零零”的形态置于“空荡荡”的背景中,渲染出“凄凉”、“孤清”的意境。,3、描写(景物、人物),人物描写“噢没什么。”老妇人惊醒过来,她那温柔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玛丽亚帕弗洛娃一枝红玫瑰有人认为,第段中加点词语“惊醒过来”表述不确切,应改为“平静下来”,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述理由。(4分),我认为用“惊醒过来”一语表述确切。照应前面的描写:老妇人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之中,姑娘的询问才使之惊动和觉醒;如果改用“平静下来”,会与后一个句子“她那温柔

6、的蓝眼睛里流露着毫不掩饰的喜悦和自豪,流露出慈母般的深情”矛盾。,4、表达方式,掌握表达方式的基础知识,4、表达方式,Ipad!手机!你们要把中国的年轻一代引向哪里去?赏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用第二人称(呼告)的手法,把IPad、手机作为对话的对象,以问句的形式,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合理地选择并利用科技工具,表达了强烈的焦虑心情。(手法1分、内容1分、情感1分),5、句式特点,常见的句式有:排比句、对偶句、反复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倒装句、长句与短句相间、整句与散句结合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如对偶句、排比 句、反复句。相反,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

7、组句子叫散句。整句形式整齐,声音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散句表达生动活泼,明快自然。整句和散句灵活搭配,交替使用,会使语言变化多姿,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长句与短句是相对而言的,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为长句;反之,为短句。长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严谨、精确、细致,短句的修辞效果是表意简洁、明快、有力。长短句交替使用不但能使文章表意丰富,增强抒情效果,而且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5、句式特点,分析下面选自乌有先生历险记的一组句子的特点。先生缘鸟道,披荆棘,援藤葛,履流石,涉溪涧,越绝壁,登之弥高,行之弥远,力竭而未克上。这组句子以整句为主,连用6个动宾短语,一组对偶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8、,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动词“缘”“披”“援”“履”“涉”“越”“登”“行”运用巧妙,变化多端,文采斐然,令人叫绝,给人乱花迷眼之感,极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乌有先生为救老友不辞辛劳,不惧生死的高大形象。,6、表现手法,明确表现手法的类型: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诗歌鉴赏为多,7、句子单独成段,在结构上单独成段,或处在句首句尾的句子,从句子的位置和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首句: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人物;或为事件作铺垫;或点题;或交代故事的汽油或缘由等中间句:内容上起转换或深入一层的作用;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照应前文,点题,卒章显志,总结全

9、文,深化主旨,引发思考,言有尽而意无穷,7、句子单独成段,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4分)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8、其他,语法上看似矛盾,或重复出现,或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句子可从语法角度赏析,强调特征或情感;或抒发对某人某物的情怀,或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明确答题模式,手法+文本+效果与主题接轨即:明手法+举实例+析作用手法:1、具有表现力的词语 2、修辞 3、描写

10、(景物、人物)4、表达方式 5、句式特点 6、表现手法 7、句子单独成段 8、其他作用:主旨、情感、思想、人物、理论、结构,可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赏析第段画线句“驻”字的妙用。,手法:“驻”的意思是长久停留,化抽象为具象+文本+效果:形象地表现了大千画作的美感在我心中刻骨铭心+主题/结构:但画没了,表达了失去画作后的遗憾,引出下文除画作之外进一步认识张大千,好像是两只眼睛在招呼着每一个人第段画线句运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手法:比喻+文本+效果:形象地描写出两只核桃的光滑和似乎通人性的灵动+主题/结构:而下文萧红把灵性的核桃送给海婴,表现其慷慨热情。,多么珍贵的印章啊!联系上下文,从表达方式

11、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手法:直接抒情+文本+效果:吴冠中的印章有很高的价值,却被他自己主动磨掉,真切而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此+主题/结构:惊讶、惋惜、敬佩等感情,他们把手中的镰刀在场院旁的磨刀石上磨了一遍又一遍,蘸上汗水蘸上心血把期待的镰刀砺得飞快,攥着这把镰刀他们扑向麦地,把腰肢弯曲成一个古老的文字,弯曲成一台不知疲倦的机器。第段画线句集中描述了黄土地麦收季节的景象,请从句式角度加以赏析。,手法:长句+文本+效果:把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叠加在一起,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语言流畅,富有气势,节奏感强,具有独特的形式美+主题/结构:突出了北方庄稼汉们劳动的繁忙艰辛,清风徐徐地一摇,

12、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手法+文本+效果:1、“摇”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清风吹动葡萄藤的样子;2、“掉”字将无形的阳光描绘成有形的物体,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3、把几片阳光比喻成梦的碎片,写出了阳光的投影给人的迷离倘恍 之感。+主题/结构:这句话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出了阳光透过葡萄叶子撒在地上的情景,从侧面表现了葡萄藤叶繁密茂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每天潮来的时候,听见海浪冲击岩石的音响,看见空际细雨似的,朝雾似的,暮烟似的飞沫升落;有时它带着腥气,带着咸味,一直冲进我们的窗棂,黏在我们的身上,润湿着房中的一切。上文画线句可从哪些方面入手来赏析,请举例简析。(5分),手法+文本+效果1、关键词:用“冲”、“粘”、“润湿”形容潮来时的动作,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轻纱般的柔美。2、修辞:“细雨”、“朝雾”、“暮烟”三个比喻来描摹海潮,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是春雨蒙蒙,是晓雾弥漫,还是暮烟霭霭给人以沾衣欲湿且虚幻迷离的感觉,形象生动的表现了海潮梦幻般的神奇。3、描写手法: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个角度分别描写了潮来时的声音、形态、气息、动作,生动真切。+主题/结构:抒发了作者沉浸在听潮中(欢欣、喜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