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讲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艺术讲座.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书法文化,书法艺术,山河日月总成对,一句悠然尘世间,一、中国汉字的书写艺术及概括,二、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简史,三、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四、唐代鼎盛的书法及作品赏析,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善舞红袖传飞鸿,莫言深闺空寂寞,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
2、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起源:甲骨文,还有象形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刀)、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而且,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
3、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善舞红袖传飞鸿,莫言深闺空寂寞,发展历程:中国的历史文明是一个历时性、线性的过程,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
4、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骑马射鹿,窦中亮,甲骨文的书法艺术是为学者们所公认的,它一般是用刀直接刻字,有的刻好后还填以朱砂,也有个别不是刀刻而是用朱砂直接写成的。所以,甲骨文的刀法就体现了它的笔意。从刻划的线条犀利苍劲来看,线条起止有度、转折恰当,且有粗有细,有长有短,说明有用单刀,也有用双刀的。字形结构一般呈瘦长形,有大小、长短、方圆之别;各种长短线条的排列疏密有序,各种横竖斜直线的组合也恰如其分,既保持了平衡对称的结构,又表现出丰富而有变化的笔意。既是成熟的文字,也是高水平的书法艺术。,钟鼎铭文一则,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
5、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书法,是以金文笔意创作的书法。西周时期的金文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历史推溯至 多年前。商代的金文书法,字体瘦长,笔道遒劲雄美,行气疏密有致,结构严谨,情势凝重,各有风韵。有人曾归纳为两种风格,一种是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起止多露锋芒,间有肥笔,另一种则是运笔有力,形体瘦筋,笔划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锋芒。西周早期的金文从书体和书法风格来看,总的情势是清秀隽美,笔道首尾出锋,有明显的波磔,结构严谨,行款章法自如。后期的风格凝重雄放,已显出金文的独特艺术。,大篆,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大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
6、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周宣王时,太史籀作大篆十五篇,因其为籀所作,故世称“籀文”。“籀文”乃据古文而作,是在古文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故其与古文或同或异。,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是
7、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为后来楷、隶、行、草诸书的变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小篆的笔划较细,所以也有“玉箸篆”之称;在字形上呈长方形,结构往往有左右对称的现象,给人挺拔秀丽的感觉。李斯被称为小篆的鼻祖。书断论曰:“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斯虽草创,遂造其极。”其传世书迹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和会稽刻石等。,隶书,隶书,亦称汉隶,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 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
8、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在两汉,隶书不但通过隶变过程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品格和美学特征,同时还有着向草率和规范两极方向发展的整体趋势。隶变过程中的很多随意性书写看似很朴拙、很简淡、很平凡,而实际上却蕴涵着无穷的美学价值,是人的生命系统中的真实流露。,张旭草书,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草书
9、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越了其实用价值。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乱写。草书符号的 主要特征之一是笔画带钩连,包括上下钩连和左右钩连。,行书,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
10、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代表作中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前人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形容其字雄强俊秀,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颜真卿所书祭侄稿,写得劲挺奔放,古人评之为“天下第二行书”。而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畅达而腴润。还有如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祝允明、董其昌、王铎,清代的何绍基等,都擅长行书或行草,有不少作品传世。,原称今隶、楷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系汉隶省改波磔、增加钩趯而成,至魏钟繇、晋王羲之改变体势、创制法则,隶、楷遂完全分流,别为两体。楷书
11、,亦称真书、正书。真书又分为楷书、正书。铭石书、大楷、中楷、小楷、蝇头书。章程与楷法同义,东汉八分书有了楷法,六朝人称之为楷书。真书作为“传秘书,教小学”的章程书,又称真书为楷书,称八分为楷隶。真书成为通行正体字,所以也称正书。真书在应用中不断发展。东晋王洽写给王羲之的信中,回顾他们兄弟在真书、草书书法上的创新时说,“俱变古形,不尔,至今犹法钟(繇)、张(芝)”。但是六朝、隋、唐都把真书视为隶书的新体,所以把魏晋名家,包括王羲之、王献之的真书都称为隶书。隋唐的真书在书法风格上有了新的发展,如智永真草千字文(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真书和欧阳询的醴泉铭。,转彩流光纳美景,描形绘影画缤纷,中国书法与中
12、国文化,物质文化:中国书法从其使用的工具、材料、载体,以及它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价值来看,从其所包含的“搦笔濡墨”的“活动”来看,它和物质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书法的书写工具毛笔和书写材料纸张的改革,书写载体由甲骨片、青铜器到石刻,由简牍到纸张的变化,都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中生产工具有直接关系;更重要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书法的作用和价值也不断发生变化,在古代,书法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所有文字和语言记录都靠书写来完成。东汉许慎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视古。”而到今天,硬笔代替毛笔,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使用,使得书法的实用价值几乎消失,导致它在整个社会的价
13、值也发生了改变,几乎变成一种纯为审美的对象。书法家的书写活动,已经纯粹成为从事书法事业者的个人活动,中国书法在物质文化中,从其工具、材料、载体以及活动看,都依赖于当时的物质文化水平的发展,是物质文化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书法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社会价值;,山河日月总成对,一句悠然尘世间,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制度文化:中国书法和制度文化也有很深的关系,周礼就记载: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可以说是书法开始设立制度的滥觞。随后,在选官、教育和科举等制度中,都有有关书法建设的内容,如西晋首设书博士,隋设书学博士,又设书学,唐承隋制,又以身言书判取士,宋代于科举制度的誊录制等,但从根本上说
14、,有关书法的这些制度都是当时统治者为了选拔人才,巩固和维护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另外有关书法内容的制度与统治者对书法的态度很有关系,因此与书法有关的制度也是经常废除,并不具有长久性;更重要的是,书法在古代只是作为一门技艺,本身地位很低微,史载唐太宗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异日”。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实际上也承认了书法只是一门小技艺。因此,在古代,书法在中国文化的制度文化中,只是占有很小的一个方面,它是受制于其他的社会制度的.,黑白纵横三千里,经天纬地一点通,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精神文化: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中国文化的精神
15、是天人合一、贵和尚中。这种强调整体和谐的思想,肯定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主张以广阔的胸襟、海纳百川的气概,兼容并包,使社会达到“太和”的理想境界。书法的理想境界也是和谐,但这种和谐不是简单的线条均衡分割,状如算子的等量排列,而是通过参差错落、救差补缺、调轻配重、浓淡相间等艺术手段的运用,达到的一种总体平衡,即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黑白纵横三千里,经天纬地一点通,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精神文化:儒道互补、刚柔相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基本内容。儒家倡导刚健有为、自强不息,论语用“任重而道远”来勉励“弘毅”的“士”;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引导士人以清静
16、无为从喧嚣的尘世中得到解脱,成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中国书法艺术对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追求,毫无疑问受儒道两家追求理想人格的影响。当然,书法艺术中对阳刚与阴柔的表现,不是二者仅取其一,非此即彼,而是兼而备之,有所侧重。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由于晋代士人的价值取向,崇尚高迈俊逸的精神风格,洒脱清远的精神气度,其书法艺术总体上以阴柔为基调,含蓄蕴藉,寓俊宕之骨于清逸之气,柔中带刚;反之,清代又由于汉民族在心理上有着抑郁愤懑之情结,特别是金石之学昌盛,使书家从中获取一种强劲的动力,以释抑郁之怀。,黑白纵横三千里,经天纬地一点通,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精神文化:先秦哲学中,道家的虚无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影
17、响深远。书法艺术中注重对空白的经营,强调在无墨处施展才华,计白当黑,正是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在书法艺术中,一纸之上,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有墨处为实,无墨处为虚;有墨处为字,无墨处亦为字;有字处固要,无字处尤要。白为黑之凭,黑为白之藉,黑白之间,相辅相成;虚为实所参,实为虚所映,虚实之际,互为所系。老子的对立统一思想,被书法艺术中计白当黑之实践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为心画。就个体而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线条,是书者情感的倾诉,心性的抒发,怀抱的展示:兰亭序可见王右军之飘逸,祭侄稿可睹颜鲁公之悲愤;就整体而言,自古至今的书法珍品,凭借着千姿百态的线条构建,共同聚集着对中国文化的陈述,对民族精神的彰显
18、。,黑白纵横三千里,经天纬地一点通,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精神文化:中国汉字的书写形成一门点线艺术:句有力度感的竖画,具有劲健感的横画,具有潇洒干的撇画,具有舒展感的捺画,具有坚毅感的方画,具有流媚感的圆画,具有稳重感的点画,具有节奏感的波画,具有韧性的钩画,等等。线条的运动节奏,形成“势”而表现为“骨力”;墨色得淋漓潇洒,则积蓄着“韵”,表现出“气”。通过骨势气韵的流动变化,又写出了作者的波动节奏,个性的阴阳刚柔,人格的刚正邪佞,理想的追求寄托,生活的进退沉浮等。人们就是利用这些极富表现力的线条,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练的技巧,来组合其书法形体结构,从而书舒自己的思绪情怀。所以,透过书法线条的形式妍
19、美,呈现出来的却往往是“人”的文化。书法是以表现书家的精神世界尤其是形式美意识为主的创造活动,因而它自觉的流淌出现实生活中人的本质,成为其思维、性格、气质、品德、意志、情感、理想等精神因素的物化形态,特别是它集中了千百年数不胜数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书法的本质在于用一种形象化的符号表现客观事物的同时着重反映了人的精神世界。远在西汉,思想家杨雄就已清楚地认识到书法一般可以表现人的思想感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黑白纵横三千里,经天纬地一点通,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书法不仅由于使用而地位较高,也由于它通过点线变化体现其音乐的节奏感,赋予书法
20、本身以活的生命,使人产生美感;这也不仅仅是因为书法是展开与空间、表现为静态、诉诸视觉的单一艺术,同时也是因为书法通过书写性是来叠合自然精神与人的精神。在很长时期内,书法是人们文化教养的主要标志之一和沟通信息的中介,而且它在作为连接人们心里美感的纽带时,因可以含蓄或隐蔽的表现时代不能容忍的美丑观念,所以能够不同于其他文化艺术形式,在特定的时代里生存发展,成为古代知识分子如痴如醉的一种爱好。几千年来,书坛名家辈出,流派纷竞。“书法艺术所表现所传达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情绪与感受、内在心理秩序结构与外在宇宙秩序结构直接相碰撞、相斗争、相协调、相协奏的伟大生命之歌。这远远超出了任何模式或借助具体场景人
21、物所可能表现再现的内容、题材和范围。,黑白纵横三千里,经天纬地一点通,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化,艺术文化:显而易见,书法艺术既可以表现客观事物的美,也可以表现人的主观精神的美;书法形象即来自对客观事物的概括,也来自人的神采风韵特征的概括;在使用雄伟、峭拔、遒劲、秀丽、沉着、圆浑、奇宕、婉转等概念形容书法艺术特色时,也使用温雅、端厚、平和、豪迈、潇洒、妩媚、娟秀、流利等更抽象的概念来表现人的主观精神。苏东坡说“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刘熙载也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态,总之曰如其人而已”这些论述都十分精辟的解释出书法艺术的实质是反映人的思想修养、性格气质、情感风度等精神活动。诚然
22、,书法形象并不是人的主观精神和具体的言行的直接显现,而是通过客观事物的形象来表现人的精神特征,正是两者得到统一的再现。只不过千百年来,它却被人们蒙上一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面纱,有相当重的神秘色彩,因而,自觉的从文化角度来揭示内涵极其丰富的书法艺术,将会为人们开掘其奥妙提供广阔的艺术天地。,与君弹做天籁曲,行遍天涯谁知音,书学鼎盛的唐代书法,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
23、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Songci,点滴皆为天作物,千杯品来都是香,唐代著名书法家,1.欧阳询(公元557-641),2.虞世南(公元558638),3.褚遂良(公元596658或659),5.张旭,6.颜真卿(公元709785),7.柳公权(公元778865),8.释怀素(公元725785),9.孙过庭(公元648703),10.李白(公元701762),欧阳询书张翰帖,化度寺碑-敦煌唐拓本,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倪宽赞,阴符经,终年帖,肚痛帖,祭侄季明文稿,自书告身,金刚经,神策军碑,论书帖,书谱,上阳台帖,试问天下谁英雄,七尺清锋仰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