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中学课程.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学课程单选 简答 5%郭敏慧,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1、学科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知识中心主义课程,主要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斯宾塞、巴莱特等。主要观点:第一,知识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第四,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第五,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一、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评价:优点:(1)有利于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继承人类文化遗产(2)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局限性:(1)把各门知识割裂开,不能在整理、联系中学习(2)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不
2、能学以致用。,2、活动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经验主义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罗杰斯等。主要观点 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评价 优点:(1)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2)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局限性:(1)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2)忽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又称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主要代表有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等。主要观点:
3、第一,社会改造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建造新的社会秩序为方向;应该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一员;第三,课程知识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课程的价值应该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反思,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使命;第四,社会问题而非知识问题才是课程的核心问题;第五,吸收不同社会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评价 社会改造主义树立了一种新的课程观念,开辟了课程研究的新方向。但夸大了学校变革社会功能,把课程设置的重心放在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上,取消了课程问题的独特性。,二、制约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需求)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水平知识)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
4、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课程理论,三、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a学科课程(the subject curriculum)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地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分科设置,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但不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重视对知识的系统学习,但不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且忽视学习的过程。,b活动课程(activity curriculum)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强调从做中学,代表人物是杜威。认为分科课程违反了儿童的天性,是一种为成
5、人而牺牲儿童的设计类型。他主张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生活的需要,在模拟生活活动中,组织活动作业,让儿童“从做中学”,通过主动的活动获得经验的转化与改造。,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 学 科 课 程 活 动 课 程 认 识 论 知识本位 经验本位 方 法 论 分 析 综 合 教育观念 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教育为生活作准备”“教育即生活”知识的传递方式 间接经验 直接经验 知识的性质 学术性知识 现实有用的经验性知识 课程的排列 逻辑顺序 心理顺序 课程的实施 重学习结果 重学习过程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灵活多样 学习的结果 掌握“双基”培养社会生活能力、态度,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
6、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在多数情况下显性课程是以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的方式呈现。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也称为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则时常带有非预期性、非计划性,以非正式的、非官方的和潜在性。,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主要标志,从课程呈现方式划分,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是
7、指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评价:综合课程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提高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密切学生的学习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减少课程门类,避免重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尚存在许多问题,受到一些限制,如综合课程教材的编写存在较大的难度,综合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必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选修课程指教学计划中向学生推荐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的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满足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4、必修课
8、程与选修课程,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5、国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亦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2、地方课程地方组织开发并在本地实施,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3、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划分,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校本课程是在克服国家课程诸多弊端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课程形式。在推广国家课程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脱节现象。第一,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之间的脱节。第二,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条件之间的脱节。第三,国家课程与学校教师之间的脱节。第四,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校本课
9、程的优势:由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具有诸多优势如: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也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校本课程的负面效应:第一,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常由全体教师参与,涉及的范围较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师可能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专门理论
10、和专门技能。第三,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提供额外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所耗费的教育资源明显高于实施国家课程的需求。第四,在教师流动比较频繁的学校,流动教师无法正常参与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修订及质量追踪,这势必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课程改革的理念,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纲要规定:“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二)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六个改变:课程功能:知识、技能、价值观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内容:密切与生活和时代联系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整体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初中高中,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