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10.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65596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五行学说10.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阴阳五行学说10.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阴阳五行学说10.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阴阳五行学说10.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阴阳五行学说10.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五行学说10.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五行学说10.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技能培训小组-汤如喜,2023/10/1,2,学习目标,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的定义。2、熟悉事物阴阳属性归类、五行属性 归类。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应用。4、掌握五行的特性。5、掌握五行相生、相克。,2023/10/1,3,概述,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2023/10/1,4,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阴阳学说认为:

2、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2023/10/1,5,阴阳学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2023/10/1,6,阴阳学说,阴和阳在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凝散、推动、温熙、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属于阳。相对的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属于阴。,2023/10/1,7,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2023/10/1,8,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3)阐解人体的病理变化(4)用于疾病的诊

3、断(5)用于疾病的防治,2023/10/1,9,(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部位: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腹背四肢内外侧:背为阳,腹为阴;四肢 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肝脾肾居于下属阴。,2023/10/1,10,素问金匱真言論,背为阳,阳中之阳,心 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2023/10/1,11,(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之气而言: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阳气主温熙、推动、兴奋、升发。

4、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2023/10/1,12,(3)阐解人体的病理变化,1、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2、分析病因的基本规律(1)阴阳偏胜:“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023/10/1,13,分析病因的基本规律,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阴胜是阴邪侵犯人体,“邪并于阴”而使阴气亢盛所致的一类病症。由于阴气特性是寒,故说”阴胜则寒”。由于阴能制约阳,故在阴气亢盛时必然会损耗和制约机体的阳气,导致其虚衰,故说“阴胜则阳病”。,2023/10/1,14,分析病因的基本规律,(2)阴阳偏衰:即阴虚则热、阳虚则寒(3)阴阳互损:阳损及阴,阴损及阳 阴

5、阳两虚。”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热、阳虚则寒“,是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2023/10/1,15,(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分析四诊资料:观察色泽的明暗,观察呼吸气息的动态听其发出的声音,动静喜恶,脉象等分阴阳。2、概括疾病的症候: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2023/10/1,16,(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养。2、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胜:“实则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阴阳偏衰:”虚者补之“3、分析和归类药物的性能,2023/10/1,17,药物阴阳属性归类表,2023/10/1,

6、18,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属元素论的宇宙观,是一种朴素的普通系统论。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2023/10/1,19,五行的特性,(1)“木日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即能曲能伸之义。木具有生长、能曲能伸、升发的特性。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木”。,2023/10/1,20,五行的特性,(2)“火日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火具有发热、温暖、向上的特性。火代表生发力量

7、的升华,光辉而热力的性能。凡具有温热、升腾、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火”。,2023/10/1,21,五行的特性,(3)“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和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于“土”。,2023/10/1,22,五行的特性,(4)“金曰从革”:“从”,顺从、服从;“革”,革除、改革、变革。金具有能柔能刚、变革、肃杀的特性。金代表固体的性能,凡物生长之后,必会达到凝固状态,用金以示其坚固性。引申为肃杀、潜能、收敛、清洁

8、之意。凡具有这类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均可归属于“金”。,2023/10/1,23,五行的特性,(5)“水曰润下”:“润”,湿润;“下”,向下。水代表冻结含藏之意,水具有滋润、就下、闭藏的特性。凡具有寒凉、滋润、就下、闭藏性能的事物或现象都可归属于“水”。,2023/10/1,24,五行属性归类表,自然界五人体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行五脏六腑五官形体情志五声变动角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呼握徵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笑忧宫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歌哕商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毛悲哭咳羽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骨恐呻栗,2023/10/1,25,五行的相生与相克,2023/10/1,26,五

9、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二)说明五脏病变的互相影响(三)指导疾病的诊断(四)指导疾病的治疗,2023/10/1,27,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2023/10/1,28,相生,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2023/10/1,29,相生,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

10、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2023/10/1,30,相生,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卷之四)。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2023/10/1,31,根据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抑木扶土法: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属此法范畴,适用于木旺克土之证。,2023/10/1,32,相克,培土制水法:是用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药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方法,又称敦土

11、利水法、温肾健脾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候。,2023/10/1,33,相克,佐金平木法:是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肝清肺法。临床上多用于肝火偏盛,影响肺气清肃之证,又称“木火刑金”。,2023/10/1,34,相克,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本法为泻南补北,这是水不制火时的治法。,2023/10/1,35,情志疾病的治疗,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12、,惊则气乱,思则气结。,2023/10/1,36,小结,1、阴阳的定义?2、阴阳归类?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4、五行的定义?特性?属性归类?5、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023/10/1,37,复习题:,1、下列属阴的:()A、晦暗的 B、明亮的 C、推动的 D、滋润的E、右降的2、A、滋水涵木法 B、培土制水法 C、益火补土法D、佐金平木法E、金水相生法 F、抑木扶土法G、泻南补北法 H、培土生金法以上()属于相生()属于相克3、以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病理变化的总纲()()()()?4、情志相胜中,悲胜(),恐胜(),怒胜(),喜胜(),思胜()。,2023/10/1,38,复习题答案:1、ADE2、ACEH BDFG3、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4、悲胜怒 恐胜喜 怒胜思 喜胜忧 思胜恐,2023/10/1,39,谢谢大家的聆听!,2023/10/1,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