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学说3.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65599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1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阴阳五行学说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阴阳五行学说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阴阳五行学说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阴阳五行学说3.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阴阳五行学说3.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阴阳五行学说3.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阴阳五行学说3.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阴阳五行学说,谭远忠2013.4.23,慨 述,中医的基础理论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基 本 慨 念,阴阳五行,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合称。是上古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阴阳学说认为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在阴阳

2、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孳生着、发展着和变化着的。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来源于实践,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它用于古代各种自然科学。也用于中医学。成为中医学理论之一。阴阳学说,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存在着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这就是阴和阳。而这两个方面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和不断运动。是事物生长、变化、消亡的根源。这就是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起源,起源于夏商时代,阴阳学说的形成,则不晚于春秋战国。,阴阳的定义,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凡是活

3、动的、外在的、上升的、明亮的、温热的、功能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下降的、晦暗的、寒冷的、物质的、抑制的、减退的,都属于阴的范畴。,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一、阴阳的相互对立;二、阴阳的相互依存;三、阴阳的相互消长;四、阴阳的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以大体部位言:阳上部、体表、背部、四肢外侧、五脏。阴下部、体内、腹部、四肢内侧、六腑。以生理功能言: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脾为阴中之至阴。,(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固护、温煦肌表作用的卫气,称为卫阳。具有化生血液、濡养作用的营气,称为营阴。,(三)说明人

4、体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则热,阳虚则寒。,(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分析色泽、声音、症状、脉象和病变部位的阴阳属性(1)色阳:黄、赤;泽阳:鲜明 阴:青、白、黑;阴:晦暗(2)声音阳:宏亮高亢、呼吸有力 阴:声低气怯、呼吸微弱(3)症状阳:热躁动为主要表现 阴:寒润静为主要表现(4)脉阳:洪、滑、数 阴:沉、迟、细、涩(5)病变部位阳:在表、外、上 阴:在里、内、下,2、辨别证候的阴阳属性在八纲辨证中,阴阳为总纲。阳表、实、热 阴里、虚、寒,(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指导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

5、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2、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 药物性能由药物的气(性)、味和升降浮沉 来决定。药性阳:温、热 阴:寒、凉药味阳:辛、甘、淡 阴:酸、苦、咸升浮阳沉降阴,五行是一种文化。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物质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是由于这五种最基本物质之间的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运动变化而构成了物质世界。这个行,不是走路的意思。是代表运动。用现在的解释有动能的意思。,金,不是黄金。是坚固和凝固的意思。特性:清肃,坚劲。肺属金。木,代表生的功能和根源。中国

6、字“生“就是一个很好的五行中对”木的解释。生是一个象形字,下面是一个“土”字,上面代表破土生发出来的一个枝一片叶。特性:生发,柔和。肝属木。水,代表流动,具有循环和周流的意思。特性:寒润,下行。肾属水。火,代表热能。特性:阳热,上炎。心属火。土,代表地球本身。所以土在五行的方位上居中。特性:长养,变化。脾属土。,五行是说这五种物质是相互变化的,相互影响的。这种变化和影响就是生和克。生和克是阴阳学说里面的说法。,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说明机体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从五脏的资生来看,肾水之精以养肝木,肝

7、木藏血以济心火,心火之热以温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金,肺金清肃下降以助肾水。这说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从五脏之间的相互制约来看,肺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上亢,即金克木;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郁滞,即木克土;脾的运化,可以避免肾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能够防止心火的亢烈,即水克火;而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即火克金。中医学还用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与自然环境及气候、饮食等的关系。,人体在病理情况下的改变,也是可以用五行学说来说明的。由于脏腑分属五行,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依据五行学说的规律的。如肝病传脾,即木乘土;而脾病及肝,即土侮木;而肝脾之间的相互病理影响,则为

8、木郁土虚或土雍木郁。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影响肺,即木侮金;影响肾,即子病及母。,根据五行学说,治疗疾病时不仅要考虑发生病变的脏腑本身,还应根据脏腑之间的生克关系,控制疾病的传变。正如难经所论述的:“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当先实脾。”,中医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提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1.补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虚证,可以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治疗肝虚证时,选取肾经合穴阴谷。此即虚则补其母,补母则子安。2.泻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在针灸疗法中,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少府,或本经荧穴行间治疗。此即实则泻其子,

9、泻子则母安。,根据母子相生的关系,提出以下治疗原则:1.滋水涵木法,即滋养肾(水)阴以养肝(木)阴的方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导致的肝阴不足之证。2.益火补土法,即温肾阳(火)以补脾(土)阳的方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导致的脾阳不振之证。在五脏配属五行中,火指心,但自命门学说兴起,对机体的温煦多指为命门之火的作用,即肾阳的作用。3.金水相生法,即滋养肺(金)肾(水)阴虚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4.培土生金法,即补脾(土)益气而达到补益肺(金)气的方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而致肺虚脾弱之证。,中医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创建了以下治疗原

10、则: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木和土,乃肝脾两脏。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金和木,乃肺肝两脏。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