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春望》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69341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春望》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杜甫《春望》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杜甫《春望》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杜甫《春望》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杜甫《春望》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春望》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春望》PPT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春望 杜甫,杜甫,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溅()抵()搔(

2、)浑()胜()簪(),jin,溅落,d,值得,so,用指甲挠,zn,shng,能够承受,一种束发的首饰,读准下面的字,并理解它的含义,简直,hn,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阅读,你联想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指京城,当时在长安,本句诗写出了“春望”所见,一个“春”字表明了季节时令,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战争离乱的残破之景,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长安城 之景,令人满目萧

3、然,为全诗渲染悲凉了 气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叹时局,伤心,使惊动,结构上以“感时”承上,感伤时局的动荡,“恨别”启下,怅恨离别之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对仗工整。,什么是对偶?,是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俗称对子,在诗词曲赋等韵文中称为对仗。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着整齐醒目,听着铿锵悦耳,读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连三月”写出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写出家书的珍贵。这一句写诗人因难与家人通信,家人的安危使他心里不安,更体现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

4、念之情。然而,无论在战乱年代还是和平年代,这句话都可以表达游子的共同心声,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理倾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稀少,简直,“搔”字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的动作形态,是一处细节描写,它传达出了诗人忧国思家的心理状况。“不胜簪”更表明国家的不安定给诗人带来难以排遣的愁苦。,合作探究,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合作探究1,“国”是指都城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只剩山水。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这里的“草木深”写出

5、了长安城内杂草丛生。因此,这一句是用“山河在”、“草木深”反衬了长安城的残破和凄凉景象。,合作探究,2、杜甫的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两种解释虽有区别,但精神是相通的。体会一下作者的感情,说说你的理解。,合作探究2,两种解释,一是触景生情,一是移情于物,但都是以美景写哀情,并无本质区别。,第一种:首联交代了写作背景,这样的景象让诗人内心极度忧愁,看到花鸟,触景生情,抒发感时、恨别之思,自然过渡。第二种:

6、在极度愁苦无以排遣之时,诗人移情于景,以花鸟也感时伤乱来衬托自己忧愁之深重。并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更体现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功力。,思考:这首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诗的前四句重在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诗中景物有声有色,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泣血之作。,诗人“春望”“望”的是什么?,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18,望:望京城长安破败之景;,望能收到家人来信报平安;,望能顺利到达灵武,酬报国之志;,望官军早日收复京城,中兴国运。,诗人形象

7、: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试概述文章的主题思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试以“望”为切入点比较望岳和春望。,高大连绵的泰山,它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国都沦陷后的残破城池和遍地荒草,一脉青色横亘于齐鲁之间,无尽无了,泰山雄伟壮大,令人心神激荡,豪情满怀,表达了建功立业的雄心,洋溢着盛唐的浪漫精神,满城破败,凄凉荒芜,使人黯然神伤,抒发了在战火中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国家的忧虑,深沉抑郁,山南山北分昏晓,细看峰峦

8、层云,决眦目送归鸟,城池残破,花鸟仿佛也在感伤,满城荒草丛生,荒凉一片,这两首诗风格迥异的原因是什么?,从写作背景来说:从写作题材来说:从思想感情来说:,望岳写于社会繁荣的开元盛世,诗人生活优越,是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笔端自然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春望写于战乱之中,诗人颠沛流离,字里行间既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又有对家人的牵挂,所以是沉重的。,望岳以五岳之首泰山为写作对象,它巍峨、高大、秀丽、神奇给人以振奋与昂扬;,春望着眼于沦陷后的国都,荒凉破败的城池、杂乱森郁的草木,让人内心忧戚愁苦。,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的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气概;,春望中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因为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所以离乱伤痛。,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