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69349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诗三首之秋兴八首课件.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律诗的基本特点。2.学习读诗的方法。3.鉴赏秋兴八首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和沉郁顿挫的诗歌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始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

2、(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二、明确两个概念,(二)律诗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基本条件:1.共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2押韵:凡偶句(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3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4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特别是二、四、六句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三.读诗方法(一)知人论世,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

3、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1.作者生平,诗歌特点:沉郁顿挫,沉郁:思想内容。“沉”即“深”深刻、深广、深厚“郁”即“积”真实、凝重、含蓄顿挫: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唐宝应元

4、年(762),成都少尹徐知道叛乱,杜甫流亡于梓州、阆州一带。正欲乘舟东下,因好友严武重来镇守四川,杜甫不仅打消了出蜀的念头,而且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不久,严武病逝,杜甫便携家小乘舟东下,滞留夔州,一住近两年。秋兴八首就是大历元年(766)秋日,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2.读题:秋兴八首,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八首之中,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 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3.明确感情基调秋兴八首(其一),读一读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5、。,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白露使漫山遍野的枫林凋落了,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瑟阴森的景象。,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 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这一句承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地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

6、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两开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离蜀历经两 秋,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 安,系于故园。,这两句集中体现了诗歌的主旨。此时诗人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的萧条,不觉潸然泪下;联想到自己的老病孤舟,又不觉引起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目睹国家残破,而自己又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而这正是他忧国伤时的集中体现。,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

7、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催动刀尺 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四、内容评述,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五.合作探究 讨论文中情与景的关系,触景伤情,景:,玉露 枫林 波浪 风云 丛菊 孤舟 暮砧,萧瑟 凄凉雄浑 壮丽,承接自如,纵情开合,情:,离乱之苦,漂零之悲,故园之愁,探究与思考(二),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作 业1.背诵这首诗。2.试用本节课所学的读诗方法解读剩下两首诗。,谢谢观赏!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