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缆技术应知应会1-光学基础知识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缆技术应知应会1-光学基础知识部分.ppt(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10/3,第一章 光学基础知识,光缆技术应知应会,目录,第一章光学基础知识1.1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1.1.1光源1.1.2光的直线传播1.1.3光速1.2光的反射,平面镜,球面镜1.2.1反射定律1.2.2平面镜1.2.3球面镜1.3光的折射1.3.1折射定律1.3.2折射率1.4全反射1.4.1全反射1.5棱镜.1.5.1通过棱镜的光线.1.5.2全反射棱镜.1.5.3折射与光的色散1.6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1.7光的干涉,衍射现象1.7.1双缝干涉1.7.2薄膜干涉1.7.3波长与频率1.7.4光的衍射.1.8光的电磁说、电磁、波谱.1.8.1光的电磁说.1.8.2红外线.1.8
2、.3紫外线.1.8.4伦琴射线.1.8.5电磁波谱.1.9光电效应1.9.1光电效应1.9.2光子说1.9.3光电管1.10光的波粒二象性,Page 3,第一章 光学基础知识,光纤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推动了整个通信的发展,而在当初研究光纤和光纤通信的过程中,离开了光学基础知识是不可能有今天高度发展的光纤通信技术的,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无论从事光缆施工还是维护,也需要有一定的光学知识,才能对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能够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Page 4,1.1 光的直线传播 光速,、光源宇宙间的物体,有的是发光的,有的是不发光的.我们把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太阳,电灯都是光源.
3、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使物体发热,使照相底片感光,还能使光电池供电(图1-1),这些现象说明,光是有能量的,光能可以转化电能,化学能等其他形式的能.光源自己发光的时候,也在进行着能的转化,即把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例如电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蜡烛把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太阳把原子能里面的能转化为光能等等.、光的直线传播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叫媒质。从光源发出的光,在媒质里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媒质里,光总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如果我们从暗室的窗上开一个小孔,让一束阳光从小孔射入,由于室内的尘埃微粒对阳光的反射,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束阳光的传播的路线是笔直的.这就是光沿着直线传播的直接证据。由于
4、光的直线传播,我们不能看到墙壁后面发生的事情,也不能从弯管中看到周围的情景。,Page 5,光的直线传播,使我们在研究光的行为时,可以用一条表示光束传播方向直线来代表这束光。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在画图的时候,我们经常给光线标上箭头来表示它的传播方向(图1-1)。,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如果知道一个发光体S射出的两条光线,只要把这两条光线向相反方向延长到它们的交点,就能确定发光体的位置(图1-2,甲).在大地测量中,要确定远处或不能接近的目标位置,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图1-2,乙)。,Page 6,人的眼睛在面对观察物体的时候,根据两只眼睛对物体的视线间夹角可以判断物体的位置,也是这个道理(图1
5、-3),Page 7,、光速人们已经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在20的空气中,声的传播速度是344米/秒。因此,我们常常根据看到闪电和听到雷声之间的时间间隔,来估计空气中放电的地点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是把光的传播看成是不需要时间的。但是,实际上光的传播也需要时间的,光也是有速度的。只不过是光速比声速大得多,与声音传播的时间比起来,光传播同样距离所需要的时间是微不足道的,可以忽略的。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0*105千米/秒.1970年以后,出现了更精确的激光测速法。根据1975年第15层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真空中光速的最可靠性的数值
6、是:C=299792.4580.001千米/秒在一般的计算中可取C=3.00*105千米/秒,Page 8,1.2 光的反射,平面镜,球面镜,121、反射定律 不论透明物体还是不透明物体,都要反射一部分射到它表面上的光。实践证明,光在反射时遵循如下规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射角等于入射角。如图1-4所示,这就是我们原来学过的反射定律。根据这个定律,我们知道,如果光线逆着原来反射的方向反射到反射面上,它就要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所以,在反射现象里,光路是可逆的。,Page 9,有一些物体的表现,如镜面,高度抛光金属表面,平静的水面
7、等,它们受到平行光的照射时,反射光也是平行的,如图1-5所示,这种反射叫镜面反射。所以,在镜面反射中,反射光向前一个方向,其他方向上没有反射线。大多数物体表面是粗糙得,不光滑的,即使受到平行光照射,也向各个方向反射光,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图1-6所示,借助漫反射,我们才能从各个方向看到被照明的物体,把它跟周围的物体区别开来。,Page 10,122、平面镜 我们每天照镜子,从镜子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像,日常生活用的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平面镜。平面镜形成的像,既不放大,也不缩小.总是正立的,像和物体的不同点,只是左右相反,当你举起右手的时候,镜子的像却举起左手。平面镜是怎样成像得呢?图1-7甲中直线A
8、.B表示图纸面垂直的平面镜,点S表示物体上的一点,从S出发画出的两条光线,其中一条光线SA与AB垂直,这条光线在A点沿AS的方向被反射回去;另一条光线SB在B点的反射光线是BC,两条反射线沿反方向延长交于镜子后方的一点S.根据反射定律和平面几何知识,图1-7中的SB S是等腰三角形,所以SA=SA 我们在得出SA=SA时,并没有特别规定光线SB的入射角的大小.不论i取什么值,点B的位置怎么改变,三角形SB S总是等腰的,并且SA是等于SA.这样,所有从点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都好像是从点S发出的(图1-7,乙),我们把点S称为点S的像.像S在镜面的后方,位于由S向镜面所作垂线的延长线上
9、,离镜面的距离等于S与镜面的距离.也就是说,点S和它的像S.对于平面镜来讲是对称的,在镜前方的观察来看,虽然好像在镜子后面S处有一个发光点,但是实际上这样的发光点并不存在,所以这个像叫做虚像.,Page 11,Page 12,根据同样推论,我们可以求出图1-8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物体上每一点跟它的像位置都是对称的,因而像的大小也跟物体的大小相同.,Page 13,123、球面镜在实际应用中,除了平面镜之外,还经常用到球面镜,球面镜有两种,一种是用球面的里面做反射面的叫做凹镜;另一种是用球面的外面做反射的叫做凸镜.连接镜面顶点O和球面中心C的直线叫做镜的主轴.图1-9表示出了凹镜为主
10、轴.从图1-10可看出,跟主轴平行的光线射到凹镜上,反射后会聚于主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镜的焦点.跟主轴平行的光线射到凸镜上反射后被发散.但是,反射光线向反方向延长时,将交于镜面后方的一点,看起来反射光好像是从这点射出来的一样.这个点也在镜的主轴上,叫做凸镜的虚焦点.因为它不是光线的实际聚焦点.,Page 14,Page 15,1.3 光的折射,131、折射定律 当光从一种媒质进入到另一种媒质,例如从空气进入玻璃中时,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一部分光进入到后一种媒质中去,并且改变原来传播的方向,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在图1-11里,入射光线与法线间夹角i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间夹角r叫做折射
11、角.,我们已经学过,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并且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但是入射角跟折射角究竟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在很长的时间内一直使人们感到困惑,人类从积累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数据到找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直到1621年,荷兰数学家菲涅尔终于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这就是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的关系.如果用n来表示这个比例常数,就有sin i/sin r=n 这就是有名的折射定律,也叫做菲涅尔定律.,Page 16,132、折射率光从空气射入玻璃和射入水中的时候,算出入射角的正法和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都是常数,但是这两个常数的数值不同.射入玻璃
12、时,这个常数约为15,射入水中时这个常数约为133,可见这个常数是跟媒质有关的一个物理量.光从真空射入某种媒质所发生折射的时候,入射角i的正弦跟折射角r的正弦之比n,叫做这种媒质的折射率.n=sin i/sin r理论和实践都证明,某种物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媒质中的速度之比.n=c/v由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大于光在任何媒质中的速度V,所以任何媒质的折射率都大于1.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跟在空气里的速度相差很小,所以认为光从空气里进入某种媒质时的折射率就是那种媒质的折射率.根据光可逆性,当光线逆着原来的折射光线,以入射角r从折射率是n的媒质射入真空(或空气)的时候,折射光线就
13、会逆着原来的入射光线,折射角等于原来的入射角i,由于r小于i,所以光从某种媒质射入真空(或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Page 17,14 全反射,141、全反射 在各种不同的媒质中,光的折射率不同,我们把折射率小的媒质叫做光疏媒质,折射率大的媒质叫做光密媒质.光疏媒质和光密媒质是相对的.例如水,水晶和金刚石三种物质相比较,水晶对水来讲是光密媒质,对金刚石来讲是光疏物质.根据折射定律可知,当光线从光密媒质进入光疏媒质时,(例如从水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入射角不断增大,折射角也不断增大.可以预料,当入射角增大一定程度时,折射角就会增大到90o。如果入射角再增大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也就是讲
14、,当入射角增大到某一角度,使折射角达到90o时,折射光线就会完全消失.只剩下反射回玻璃中的光线,这种现象叫做全反射.折射角变成90o时的入射角叫做临界角,当光线从光密物质射到两种媒质的临界面上时,如果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怎样求出光从折射率为n的某种媒质进入真空空气时的临界角C呢?由于临界角C是折射角等于90o时的入射角,根据折射定律可得:SinC/sin90o=1/nSine=1/n从折射率表中查出物资的折射率,就可以用上式求出光从这种媒质射到它跟空气(或真空)的临界角的大小.用这种方法求出的水的临界角48.5 o.各种玻璃的临界角为30 o-42 o.金刚石的临界角为24.
15、5 o.全反射现象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例如,水中或玻璃中的气泡,看起来特别的亮,就是由于一部分射到气泡界面上的光发生了全反射的缘故.,Page 18,15 棱镜,151 通过棱镜的光线 光学上常用一种横截面为三角形的三棱镜,简称棱镜,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光从玻璃棱镜的一个侧面AB射入,从另一个侧面AC射出,射出的方向跟射入的方向相比,明显地向着棱镜地底面偏折(图1-13),这是因为光在棱镜的两个面上发生了折射,每次折射都使光线向底面偏折的缘故.如果隔着棱镜看一个物体,就可以看到物体的虚像,这个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图1-14),Page 19,152、全反射棱镜横截面是等腰
16、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图1-15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BC就是一个全反射棱镜的横截面,它的两个直角边AB和BC,代表了棱镜上两具互相垂直的镜面,如果光线垂直地射到AB面上,就会沿原来地方向进入棱镜,射到A C 面上.由于入射角(45o)大于光从玻璃进入空气地临界角(42o),这条光线会在AC面上发生全反射,沿着垂直于BC的方向从棱镜射出(图1-15甲),如果光线垂直地射到AC面上(图1-15乙)沿原方向进入棱镜后,在AB,BC两个面上都会发生全反射.最后沿着与入射时相反地方向从AC面上射出.在光学仪器里,常用全反射棱镜来改变光线的方向.450,Page 20,153、折射与光的色散 一束白光
17、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形成白,赤,黄,绿,蓝,青定,紫各色组成的光带(图1-16),我们把这种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彩色光带叫做光谱.光谱的产生表明白色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变色光,而各种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角度是不同的.,各色光通过棱镜时的偏折角度不同,表明各色光以相同的入射角射入棱镜时产生的折射角不同,可见棱镜材料对于不同的色光有不同的折射率.这些折射率可以从实验中测出.我们知道,媒质的折射率n等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跟光在这种媒质中的速度V之比,即n=C/V.在真空中各种色光的速度相同,都是C.各种色光在同一媒质中的折射率不同,是因为它们在同一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紫光的传播速度最小,它的折射率
18、就最大,红光的传播速度最大,它的折射率就最小.,Page 21,16 光的微粒说和波动学 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均匀媒质中沿着直线传播,在两种媒质的界面处会发生全反射和折射;光在真空或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3.00*108米/秒;光具有能量,但是光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不过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人类对光的本质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古代学者,对于“什么是光“的最初观念是十分幼稚的,古希腊的学者认为光是从眼睛里射出的特别细的能源,用能源触摸的物体就引起感觉.有的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光是沿着直线高速传播的粒子流.人的视觉就是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引起的,这
19、是一种原始的微粒学说.以后的许多世纪,即17世纪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的波动学说,他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但是,物理学家牛顿反对这种学说,却支持微粒学说.光的微粒学和波动学各有成功的一面,但不能圆满地解释.到了19世纪初,人们成功地在实验室中找到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这是波的特征,无法用微粒说来解释,因而明显地证明了波动说是正确的.到了19世纪末,又发现了用波动说无法解释的新现象,证实了光的确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Page 22,17 光的干涉,衍射现象,171、双缝干涉我们知道,干涉现象是波的主要特征之一,光如果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了光波的干涉现象.,1881年,英
20、国物理学家托马斯-相在实验室中观察到了光的干涉现象.如图1-17和图1-18所示.,Page 23,Page 24,172、薄膜干涉 用薄膜也可以观察到光的干涉,点燃一盏酒精灯,在酒精灯火焰里洒上一些路氯化钠,使火焰发出黄色光.把酒精灯放在金属丝圈上的肥皂薄膜前(图1-19),就可以在薄膜上看到火焰的反射像,像上出现了明暗相同的条纹.,竖立的肥皂液薄膜,由于重力的作用,成了上薄下厚的楔形.酒精灯火焰的光照射到薄膜上时,从膜的前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反射出来,形成两列波.这两列波频率相同,所以能产生干涉.在薄膜的某些地方,两列波反射回来时,恰是波峰和波峰叠加,波谷和波谷叠加,使光波的振动加强,形成黄色
21、的条纹波;另在外一些地方,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叠加,使光波的振动互相抵消,形成暗条纹.,Page 25,173、波长与频率 根据观察与研究,在双缝干涉现象里,明条纹或暗条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等的.定量研究告诉我们,光波的波长越长,干涉条纹之间的距离越大,条纹之间距跟光波成正比.所以,不同色光的波长也不同.我们知道,波长与频率和乘积等于波速,这个关系对于一切波都是适用的.不同色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同,而波长不同,因而它们的频率也不同.波长的常用单位有微米(m)和纳米(nm)1纳米=10-9米,1微米=10-6米,Page 26,174、光的衍射 取一个不透光的屏,在它们中间装一个宽度可以调节的狭缝
22、,用平行的单色光照射,在缝后适当的距离处放一个光屏(图1-20),我们可以看到,当缝比较宽时,光沿着直线方向通过缝,在光屏上产生一条跟缝的宽度相当的亮线.但是,当缝调到很窄时,光通过缝后就明显地偏离了直线传播方向,照到了屏上相当宽地地方,并出现了明暗相同的条纹.,用点光源照射较大地园孔AB的屏(图1-21甲),在后一个屏MN上就得到一个光亮的图(图1-21,乙).图的大小跟按光沿直线传播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缩小园孔,亮图也跟着缩小,但是,园孔缩小到一定程度时,在屏MN上就得到一些明暗相间的园环,这些园环达到的范围远远超过了根据光直线传播所应照明的面积(图1-21,丙),Page 27,上面
23、讲的现象,都无法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我们看到了光离开直线路径,绕到障碍物阴影里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衍射现象.衍射时产生的明暗条纹或光环,叫做衍射图样.衍射现象研究表明,我们在前面学过的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只是一种现象或一种近似的规律.只有在光的波长比障碍物小得多得情况下,光才可以看作是直线前进的,在障碍物的尺寸可以跟光的波长相比甚至比光的波长还要小的时候,衍射现象就十分明显了.,Page 28,1.8 光的电磁说,电磁,波谱,、光的电磁说 到了19世纪中期,光的波动说已经得到了公认,但是光波本质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人们总是习惯于按照机械波的模型把光波看成是在某种弹性媒质里传播的振动.到19世
24、纪6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波的理论,认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联系在一起形成的,统一的电磁场以波的形式从它产生的地方向四周传播,并且从理论上得出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跟实验测得光速相同.在这个基础上,麦克斯韦提出了光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是光的电磁说.1886年,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证明了电磁波也跟光波一样,具有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性质.还通过了干涉实验,测出了一定频率的电磁波波长,算出了电磁波的波速,结果跟麦克斯韦关于电磁波的波速等于光速的预言符合得相当好.这就证明了麦克斯韦得光的电磁理论是正确的.,Page 29,、红外线 在电磁波中,能够作用于我们的眼睛并不引起
25、视觉的部分,只是一段很窄的波段,通常也叫做可见光.在可见光的范围外还存在着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是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在1880年发现的,他用灵敏度温度计研究光谱各种色光的热作用时,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外侧,它的温度计上升得更高,说明哪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到温度计上.这种热线后来叫做红外线.红外线最显著的作用是热作用,所以可以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体,烘干油漆和谷物以及进行医疗等.红外线的波长比红光还长,因此,衍射现象比较显著,容易透过云雾烟尘,所以,利用红外线敏感的底片可以进行远距离摄影和高空摄影,这种摄影还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由于一切物体都在不停辐射红外线,并且不同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的
26、波长和强度不同,利用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然后用电子仪器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就可以察知被测物体的特征.这种技术叫红外线遥感.红外线遥感技术上应用正在迅速发展中.,Page 30,、紫外线 紫外线是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在1801年发现的,如果在光谱的紫外线区域放一张照相底片,底片就会感光.紫外线的波长比紫光还短,一切高温物体,如太阳,弧光灯,发出的光都会有紫外线,紫外线的主要作用是化学作用,紫外线还有杀菌作用.,Page 31,、伦琴射线 比紫外线还短的电磁波,有伦琴射线,也叫X射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1895年发现的,它的穿透本领非常大,能够使色在黑纸的照片底片感光.高速电子流
27、射到任何固体上,都会产生这种射线.此外,还有比伦琴射线更短的电磁波,那就是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Page 32,、电磁波谱 无线电磁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射线合起来,构成了范围非常广阔的电磁波谱(图1-22),其中最长的波长是最短的波长的1021倍以上,不同的电磁波产生的机理不同.无线电波是根据电路中自由电子的周期性运动产生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是原子的外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后产生的.射线是原子核受到激发后产生的.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出,长波段的红外线和微波已经重叠,短波的紫外线已经进入X射线的区域.所以,它们之间的区别并无绝对意义.总的说来
28、,从无线电波到射线都是本质上相同的电磁波,它们的行为服从相同的规律,但另一方面,由于它们的频率或波长不同,而又表现出不同的特性.,Page 33,104 106 108 1010 1012 1014 1016 1018 频率(赫)104 102 100 102 104 106 108 1010 波长(米)图 122 电磁波谱,Page 34,1.9 光电效应,光的电磁说,使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相当完美地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这个学说并不能完美地解释所有的光现象.还在赫兹用实验论证实了光的电磁说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光电效应的现象,使光的电磁说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Page 35,、光电效应
29、 把一块擦得很亮得锌板连接在灵敏度验电器上,用弧光灯照锌板(图1-23),验电器得指针就张开一个角度,表示锌板已经带了电,进一步验证知道锌板带的是正电,这说明在弧光灯的照射下,锌板有一部分自由电子从里面飞了出去,锌板中缺少了电子,于是带了正电荷.,在光(包括不可见光)的照射下,从物体发射出的电子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发射出来的电子叫光电子.,Page 36,对于光电效应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任何一种金属都有一个极限频率,入射光的频率必须大于这个极限频率,才能产生光电效应;低于这个频率的光不能产生光电效应.2,光电子的最初动能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3,入射光照到金属上
30、时,光电子的发射几乎是瞬时的,一般不超过10-9秒.4,当入射光的频率大于极限频率时,光电子流的强度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这就是光电效应的规律.这些规律前三条,都无法用经典的波动理论来解释.金属中的自由电子,由于受到带正电的原子核的吸引,必须从外部获得足够的能量才能从金属中溢出.例如,在电子管中,必须给灯丝加热,才能发射电子.在光电效应中,这种能量要由入射光来提供.按照波动理论,光的能量是由光的强度来决定的.而光的强度又是由光波的振幅决定的,跟频率无关.因此,无论光的频率如何,只要光的强度足够大,或照射的时间足够长,都能使电子获得足够的能量产生光电效应.然而这跟实验结果是直接矛盾的.极限频率的
31、存在,即频率低于某一数值的光不论强度如何都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是波动理论不能解释的.同样,波动理论也不能解释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只与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光的强度无关.产生光电效应的时间之短,也跟波动理论尖锐矛盾.一束很弱的光波射到物体上时,它的能量将分布到大量的原子上,怎么可能在极短的时间里把足够的能量集中到一个电子上面使它从物体中飞出来呢?,Page 37,、光子说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电磁辐射的能量分布时发现,只有认为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每一份能量等于hv,理论计算的结果,才能跟实验事实完全符合.这里的v是光的频率,h是一个普适恒量叫普朗克恒量,实
32、验测出了h=6.63*10-34焦.秒.在这个学说的启动下,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在空间传播也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每一份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跟它的频率成正比,即E=hv,光中的h就是上面讲的普朗克恒量,这个学说后来叫做光子说.光子说很好的解释了光电效应.当光子照射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后,动能立刻就增加了,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电子的动能足够大,能够克服内部原子核对它的吸引力,就可以离开金属表面逃逸出来,成为光电子.当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后,可能向各个方向运动,有的向金属内部运动并出来.向金属表面运动
33、的电子,经过的路程不同,途中损失能量也不同.唯独金属表面的电子,只要克服金属原子核的吸引力做功,就能从金属中逸出,这个功叫逸出功.如果入射光子的频率比较低,它的能量小于金属的逸出力,就不能产生光电效应了.这就是存在极限频率的原因.不同金属的逸出功是不同的,所以,它们的极限频率是不同的,如果入射光比较强,那就是单位时间内入射光子的数目多,因此,产生光子也多.,Page 38,、光电管 在新兴的光纤通信中,光电管也是不可缺的器件.不过由于真空光电管体积大,使用起来不方便,在光纤通信中,用的是半导体光电管,这是利用半导体的光电效应制成的器件,它的作用跟真空管相似,能够把光的信号转变为电信号.,Page 39,1.10 光的波粒二象性 我们在前面已学过了光的电磁说,认识了光无可怀疑地具有波动性.后来又学了光电效应和光子说,认识到光的波动理论有一定地局限性,光还具有粒子性,我们无法只用其中的一种去说明光的一切行为,只能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