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184406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蒋四安 高级工程师 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地址:孝感市安陆市涢水路53号电话:单位:湖北省安陆市航鑫化工有限公司e-mail:邮编:432600,关注:1.隐患排查与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整治 的关系;2.隐患与事故的关系;3.隐患排查与重大危险源监管的关系;4.重大隐患如何确定?5.隐患治理达标的基本要求,内 容 提 要,基本概念及背景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要求和流程 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内容 隐患的分级、申报和管理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基本概念及背景隐患排查治理的背景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概念,1、隐患排查治理的背景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

2、1.1安全发展的需要 事故死亡人数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发重大事故隐患治理任务艰巨生产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事故隐患大量存在尚未得到整改,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因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约15000人,其中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风险行业死亡约12000人。在这些行业中存在大量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是重特大事故多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高风险行业中重特大事故多发,1、北京东方化工厂爆炸事故 2、重庆开县中石油川东气矿特大井喷事故 3、,中石油吉林石化101厂双苯车间发生爆炸事故 4、2006年河南林州梨林花炮公司发生“1.29”爆炸事故 5、2007.4.18辽宁铁岭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发生钢水钢渣倾覆事故 6、

3、重庆市北碚区发生的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思考:事故尽管其起因和影响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发生事故的根源是存在隐患的危险源由于管理的缺陷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故发生。,1.2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决策 事故源于隐患,隐患不除、事故未已。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与安全整治相结合,解决重大隐患和突出问题,使各项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得到贯彻实施、见到实效。隐患是企事业单位安全生产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根治一处隐患,才有可能减少一次事故;排查治理隐患的过程,也是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各个层次的矛盾问题、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各类要素、提高安全保障能力的过程。,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促使企业加强安全基

4、础管理,促使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到位,使企业隐患检查整改制度化。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管理是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要求,是安全预防的重要措施.使事故防范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真正落实“关口前移”-从事后查处到事前防范。,必须建立有效的事故预防体系,其核心就是重大危险源的辩识、评价、控制、应急和隐患的有效排查治理,健全国家、省、市、县和企业重大危险源、重大隐患监控工作体系,实现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分级管理、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重大危险源管理主要内涵:安全分析、安全评价(评估)和系统安全管理三部内容。隐患的有效排查治理主要内涵:安全隐患检查、隐患治理和隐患分级监管三部内容。,l.2.l 事故 事

5、故是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后果的、违背人们意愿的意外事件。危险源 hazard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等事故发生的根源或状态。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导致事故发生存在危险源是发生事故的必要条件。,1。2基本概念,危险有害因素导致危险物质或能量约束(限制)失效或破坏,从而意外释放的各种因素 机、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安全管理上的缺陷 环境的不安全条件 P4,1。2基本概念,l.2.4 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单元:指

6、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重大危险源最新界定,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场所和设施。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 临界量: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数量。如果超过这个数量,设施就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物品:易燃易爆品、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品等能够危及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的物品。,EngineeringEduc

7、ationEnforcement,事故预防措施(安全措施)预防事故发生和防止事故扩大的各种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消除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所有途径,三大安全对策。一是安全工程技术对策本质安全化;二是安全教育对策人的素质 三是安全管理对策系统协调与控制,127 隐患 隐患,顾名思义具有隐蔽性。隐患是控制危险源的安全措施的失效或缺少,也就是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隐患一般分为两级:一般隐患和重大隐患。危险源出现了隐患是发生事故的前奏.,防止危险源产生隐患,及时消除危险源产生的隐患,实现源头管理,是事故预防和危险源监管的关键,也是隐患排查治理的目的。,128 重大事故隐患

8、 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和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不同行业对重大事故隐患的定义也不同.,以煤矿为例:按照特别规定第八条,明确规定了最容易引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15项重大隐患:1.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的;2.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的;4.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的,(一)超能力、超强度或者超定员组织生产的;(二)瓦斯超限作业的;(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未依照规定实施防突出措施的;(四)高瓦斯矿井未建立瓦斯抽

9、放系统和监控系统,或者瓦斯监控系统不能正常运行的;(五)通风系统不完善、不可靠的;(六)有严重水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七)超层越界开采的;(八)有冲击地压危险,未采取有效措施的;(九)自然发火严重,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十)使用明令禁止使用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的;(十一)年产6万吨以上的煤矿没有双回路供电系统的;(十二)新建煤矿边建设边生产,煤矿改扩建期间,在改扩建的区域生产,或者在其他区域的生产超出安全设计规定的范围和规模的;(十三)煤矿实行整体承包生产经营后,未重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从事生产的,或者承包方再次转包的,以及煤矿将井下采掘工作面和井巷维修作业进行劳务承包的;(

10、十四)煤矿改制期间,未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人和安全管理机构的,或者在完成改制后,未重新取得或者变更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十五)有其他重大安全生产隐患的。,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直接判定为重大火灾隐患:(一)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的工厂、仓库和专用车站、码头、储罐区,未设置在城市的边缘或相对独立的安全地带;(二)甲、乙类厂房设置在建筑的地下、半地下室;(三)甲、乙类厂房与人员密集场所或住宅、宿舍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内;(四)公共娱乐场所、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出口、楼梯间的设置形式及数量不符合规定;(五)旅馆、公共娱乐场所、商店、地下人员密集场所未按

11、规定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事故、危险源、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措施、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二、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要求和流程,2.1隐患排查治理的目的和作用2.2 隐患的诊断或辨识 2.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2.4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2.1隐患排查治理的目的和作用,隐患是事故的前兆,隐患排查治理的目的:1、防止危险源产生隐患,及时消除危险源产生的隐患,实现源头管理。2、加强安全基础管理,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到位,健全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以及规章制度,健全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重大隐患分级管理、重大危险源分级监控两项制度。3、促

12、进提高经济发展和安全科技水平。,由于人的因素、物的变化、环境的影响以及管理缺陷,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缺陷、故障、苗头、隐患等不安全因素-危险有害因素。通过“界定”不安全因素具不具备生成激发潜能的条件,便能诊断或辨识是不是存在事故隐患。有,则便形成事故隐患,不进行整治或不采取有效安全措施,易导致事故的发生,2.2 隐患的诊断或辨识,不安全因素(即危险有害因素)都是外露性的,有现象表现出来;事故隐患则是内涵性的,要透过现象才能分析判定。因此,通过对危险有害因素的排查分析,就可以找出事故隐患呈现的内在本质的薄弱点(或称危险源、危险点、危险场所),而危险源出现了隐患是发生事故的前奏。排查或辨识事故隐

13、患存在隐患的危险源,尤其是存在隐患的重大危险源,怎样排查或辨识事故隐患,1、排查治理的工作目标 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薄弱环节,认真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事后查处转向事前预防.2、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和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稳定好转。3、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监管主体责任,包括对事故处理情况以及打击非法建设、生产和经营的情况。,2.3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行动,隐患排查治理的工作机制隐患是动态的,只有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在日常工作中,认真履行安全职责,落实各项安全措施,作好应急准备,控制

14、各类危险源,及时消除原有未消除的隐患,同时防止产生新增隐患,尤其是重大隐患。才能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目标,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隐患排查治理一般包括隐患排查、评估分级、整改治理、达标消号、完善机制等几部分1、隐患排查,是辨识、诊断或确认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强制性标准的可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及管理上的缺陷,尤其是存在隐患的危险源、存在隐患的重大危险源。2、隐患评估分级,根据隐患可能造成事故的风险大小、最严重的后果及危害程度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分级。,3、隐患整改治理,应对每一个隐患制定措施立即整改,同时根据隐患级别,突出重点,针对重大隐患及时制定严格的技术措施和管理

15、措施将重大隐患予以整改消除;在整改前或者整改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从危险区域内撤出相关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难以立即整改的,要限期完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监控措施,并报当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4、隐患达标消号,针对重大隐患治理整改完成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必须派出经过培训的、真正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抽查或验证,对本行业、领域的重大隐患予以确认消号。5、应急预案 6、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分级管理制度,2.4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流程(1)自查自改自报阶段 其中对重大隐患和不能立即整改完成的隐患应分类分级建立数据台帐并及时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对排查出的

16、重大危险源,要实行分级、分类管理,逐项制定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并及时上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2)政府登记确认阶段。各生产经营单位应按照有关要求,将重大隐患和不能立即整改完成的隐患分级分类上报,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进行登记确认,建立数据库管理系统并报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安办)汇总。,(3)政府组织评估检查阶段。政府应分级分类别组成评估检查组,对本行政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评估。确认企业隐患级别、整改治理达标情况、完善预防措施情况等。必要时,下达重大隐患整改通知书,限期要求治理整改。并要求采取事故监控、防范措施,保障治理

17、整改期间不发生事故。,(4)隐患达标消号阶段。在整改期限内治理整改完成后,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派出评估检查组进行抽查或验证,如果达到法规、标准要求,则对重大隐患予以确认消号。如果仍未达标,则说明理由,并再次限期要求治理整改,必要时依法予以处理和处罚。在整改期限内治理没有整改完成或根本没有治理整改,期限内也没有提交书面理由说明或申请延期,则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依法采取措施。必要时,申请当地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自身确无能力解决,又严重影响公共安全的,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及时提出申请,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提请当地人民政府列入督办事项或予以挂牌督办,协调解决,防止事故

18、发生。,(5)完善机制阶段。排查治理隐患,是遵循规律的要求。制定重大危险源管理规定和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规定,三、各相关行业和领域隐患排查治理的重点内容1、隐患排查治理的特点 2、各类企业和单位自查自改的共同内容 3、民用爆破和化工排查治理,1、隐患排查治理的特点排查治理隐患首先要突出重点,抓事故多发的部位和环节,比如,小煤矿重特大事故多发,非法违法生产和基建、技改、整合矿井事故多发,事故类型主要为瓦斯爆炸、突出和水灾;非煤矿山事故多发生在小矿山,事故类型主要为坍塌、冒顶、片帮、中毒窒息和水灾;化工事故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类型主要为中毒窒息、爆炸、火灾。排查治理隐患必须制度化、常态化,隐患有重

19、复性的特点,有些隐患尽管治理过了,但是企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生产环境、管理等因素没有改变,同一隐患就可能重复出现。排查治理隐患必须防微杜渐,集小患而成大灾的事例比比皆是。,2、各类企业和单位自查自改的共同内容(一)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及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职能机构、各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及落实情况。(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建立和落实情况。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情况;技术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作业规程建立、执行情况;隐患排查整改、重大危险源监控、作业现场安全监督检查情况;外来施工队伍(承包商)安全监管情况等。,(三)贯

20、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情况。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风险抵押金缴纳、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等情况;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依法履行安全“三同时”制度情况。(四)安全培训教育情况。企业建立健全安全培训教育制度、保证经费情况;企业全员(包括农民工)培训教育及考核情况;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五)应急管理情况。建立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或与相关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协议情况;应急救援物资、设备配备及维护情况;应急救援预案制订及演练情况。(六)事故处理和责任追究情况。事故报告制度建立情况;已发生的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要求,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对有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和落实整改情

21、况。,隐患排查表说明 1.超员、超量、超产、超时“四超”行为 2.危险品存放 不符合民用爆破器材企业安全管理规程的要求 3.工业炸药生产线仪表装置自动监控和安全连锁、人机视频控制和电子监控系统不符合工业炸药生产线电子监控系统设置安全技术条件(试行)的要求.4.不同品种同库存放的、监管不力或无巡回检查制度的.民用爆破器材仓库宜未做到防潮、防热、防火、防雷等(十防)和库内无尘土、无禁物、无渗水等(十二无),1.放射物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等危险物质存放 不符合要求.未做好防压、防热、避光、防毒等工作.2.危险化学品的领用登记不符合要求.3.锅炉水位、测量仪表、保护装置存在缺陷、安全附件不可靠.4.

22、主要联锁自动保护设施不正常.5.生产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时不符合项未整改6.事故状态下防止“清净下水”污染的措施不到位.7.项目竣工验收制定的安全措施未落实.8.安全距离不符合要求9.消防设施不符合要求10.储罐未装备液位高低报警或存在超储现象,仪表、安全附件不全.11.库房耐火等级、层数、占地面积、安全通道和防火间距,仓库、储罐区、堆场的布置及防火间距,不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四、隐患的分级、申报和管理 1 分级依据2 分级判定3 申报和管理,1 分级依据由于重大隐患没有统一的标准定义,各个行业基本是按照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的后果或严重程度,确定本行业的重大隐患。而重大

23、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的后果或严重程度参考我国伤亡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第三条的规定,进行量化分级,按照可能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影响的后果、严重程度、整改时间、投入资金进行评价。将重大隐患分为四级:,重大隐患(一级):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或者可能造成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重大社会影响;且整改时间超过一年、投入资金超过5000万元。重大隐患(二级):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

24、故;或者可能造成地(市)乃至全省范围的重大社会影响;且整改时间不超过一年、投入资金50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重大隐患(三级):可能造成较大事故的;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或者可能造成县(市)乃至周边地区范围的重大社会影响;且整改时间超过半年、投入资金100万元以下1000万元以上。重大隐患(四级):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或者可能造成事发当地范围的社会影响;且整改时间超过30天、投入资金在100万元以下。对30天内

25、不能完成整改的隐患,如不够成四级重大隐患的,纳入四级管理。对逾期30天不能完成整改的,其隐患等级自动上升一个等级。,2 分级判定首先对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程以及强制性标准,可能造成事故的隐患(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以及管理缺陷),尤其是危险源进行排查判定。再按照行业法规、规定、标准,依据定性或定量的评估方法判定是否构成行业的重大事故隐患;再依据分级标准判定为哪一级重大隐患,分级时应考虑隐患其固有风险的大小、可能发生的最严重的后果及危害程度,并结合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实际,评估确定重大隐患的级别。判定级别的条件有三种:(1)人身伤亡;(2)财产损失;(3)社会影响;达到其中任意一种最严

26、重的要素条件且整改时间、投入资金达到相应数量的即判定为相应的重大隐患级别。,3 申报和管理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对重大隐患实行分级管理和治理监督制度。一级重大隐患必须逐级上报至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备案;二级重大隐患必须逐级上报至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三级重大隐患必须逐级上报至市(地、州)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四级重大隐患由县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县级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实施重大隐患的分级管理。根据隐患级别,突出重点,协调解决重点隐患,要求各生产经营单位申报事故隐患情况,尤其是针对

27、新增隐患,要及时采取措施督促生产经营单位整改,防止事故发生。必要时依法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或提请政府挂牌督办,在事故发生前协调解决。,隐患排查报表及说明事故调查与处理报表及说明打击“三非”报表及说明,重大危险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一、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系统组成1.重大危险源辨识2.重大危险源的评价3.重大危险源的管理4.重大危险源的安全报告5.应急计划与事故救援6.政府职责-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7.政府职责-重大危险源的监督管理,1 重大危险源辨识,辨识或确认高危险的工业设施(危险源)或者能量源 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根据物质毒性、燃烧、爆炸特性,制定出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

28、准。通过危险物质及其临界量标准确定可能发生重大事故的潜在危险源。,重大危险源的申报、登记、普查范围,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 压力管道锅炉 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尾矿库,2 重大危险源评价,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确认后,进行风险评价:辨识危险源及各类危险因素依此评价已辨识的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评价危险事件的后果进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对策 将风险值与安全目标值进行比较,确定风险是 否在可接受水平,是否需采取进一步的措施,重大危险源分级目的,重大危险源分级,为政府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理提供依据,重大危险源分级依据,以单元固有危险性大小作为分级依据(国际惯例,使受控目标保持相对稳定

29、),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方法一:根据灾害区可能事故的最严重后果分级,(一)一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二)二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三)三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较大事故的;(四)四级重大危险源: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方法二:根据死亡半径分级,一级重大危险源 RC1二级重大危险源 C2 R C1三级重大危险源 C3 R C2四级重大危险源 RC3,C1、C2、C3的取值建议为:C1、=200m、C2=100m、C3=50m,重大危险源评价,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一)安全评估的主要依据;(二)重大危险源的基本情况;(三)危险、有害因素的辨

30、识与分析;(四)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可能性及严重程度;(五)重大危险源等级;(六)安全对策措施;(七)应急救援措施;(八)评估结论与建议。,3 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按照重大危险源的级别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控系统,确定规范的现场监督方法督促企业守法和隐患治理,建立监控机制建立健全新、改、扩企业重大危险源申报、分级制度提供监控管理与技术指导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监控信息管理系统重大危险源监管控制体系,建立长效监管机制,4 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通过事前计划和应急措施,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力量,在事故发生后迅速控制事故发展并尽可能排除事故,保护现场人员和场外人员的安全,将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

31、损失降低至最低程度。,5 重大危险源监察,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管理10项制度要求。,重大危险源登记制度,填报重大危险源申报表备案重大危险源评估与备案制度 3年一次评估;每年备案;变更评估重大危险源投入制度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健全规章制度从业人员培训制度重大危险源安全警示标志制度重大危险源监督检查建档制度隐患治理制度应急救援制度危害告知制度与职工权利,安监部门监管职责与要求,重大危险源分级备案制度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重大危险源进行监督检查重大危险源事故隐患治理制度 责令整改;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限期整改并采取有效的防范、监控措施。重大危险源已构成重大事故隐患责令停产停

32、业整顿,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范围、评估、分级,目前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主要依据是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由于该标准仅列出了142种危险化学品,并且未包括其他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设备、设施以及矿山生产场所,需要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和补充。-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中 明确了范围,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0),二、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关于标准的说明标准主要内容,(GB18218-2000),2.1 关于标准的说明,参考国外同类标准结合我国工业生产的特点和火灾、爆炸、毒物泄漏重大事故的发生规律1997年由原劳动部组织实施的重大危险源普查试点工作中对重大危险源辨识进行试点的情况,2.1.1 制定依据,本标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危险物质的生产、使用、贮存和经营等各企业或组织。本标准不适用于:a)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门除外;b)军事设施;c)采掘业;d)危险物质的运输。,2.1.2 适用范围,2.2 标准主要内容,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依据是物质的危险特性及其数量。,2.2.1 重大危险源辨识依据,生产场所重大危险源和贮存区重大危险源两种。,2.2.2 重大危险源分类,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活性化学物质有毒物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