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190673 上传时间:2023-10-0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祭十二郎文,韩愈,学习目标,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常格的创新精神。,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大家在学习本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挚感情。,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

2、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愈的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背景介绍:,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哀恸欲绝的祭文。,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

3、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题解,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破骈为散,以自由多变的散体来写。,祭文一般先简介死者逝世情况(职务、时间、地点、死因、享年等),表示哀悼之情;然后介绍死者的生平事迹,评价死者的功德贡献;最后向死者亲属表示吊唁慰问,号召生者学习死者的精神品质。,本文既不同于传统祭文,又不同于韩愈本人撰

4、写的其他大量的哀辞、祭文、碑志。那些都是应约而写,是读给生者听的。而本文不为发表,是作者面对死者叙往事诉衷肠的肺腑之言,正所谓“未尝有意为文”却达到了“文无不至”的境界。,各位来宾:今天,我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沉痛悼念我们的-同志是-,-年-月生于-,在 度过了他-时代,并在-年-毕业后的他,从事-工作。为了-的需要,-年-月,他去。不幸于-年 月-日,离开了我们,年仅-岁。-同志在工作上,他认真负责,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并多次为他人排忧解难,对同事的事情认真对待。他的随和、热情,对工作负责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同志不仅对工作有极端负责的精神,对家庭的关心负责,同样让我们敬佩。他热爱他的家

5、庭,爱护他的妻子,关心他的孩子,无论是他的亲人,还是他的朋友都把他当作心目中最可信任的人。他重义气、重友情,他可以为朋友奉献一切。现在,他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深感震惊、悲痛。我们为失去这样好的朋友、这样好的同志而悲痛,为他的家庭失去这样好的丈夫、这样好的父亲而惋惜!但人死不能复生,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抑制自己的悲痛,以更加高昂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做好-同志未做完的事业。同志安息!,祭文示例,课文朗读,闻汝丧()及长()不省()所怙()兄殁()南方省()坟墓归取其孥(),丞相薨()佐戎()徐州汝遽()去万乘()之公殒()其生窆()不临其穴尚飨(),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此文不

6、拘常格:形式上不用骈文、韵语,而用自由活泼的散文体来抒写无尽的哀思;内容上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专从骨肉至情方面下笔,写亲人之间的日常琐事,在叙述中抒发苦情与悲情。整体上按“回忆往事-寄托哀思再回忆往事再寄托哀思”展开。,整体感知,一、此文与一般祭文的不同点在哪里?,二、追叙往事的情感触发点是什么?由此分哪几个时段追述了哪些往事来寄托哀思?,惊闻噩耗,追叙往事,寄托哀思,触发点,少时:,成年,相依-,相别-,相隔-,孤苦零丁、骨肉情深,聚少离多、悔恨自责,惊愕怀疑、凄苦悲伤,痛责内疚、沉痛之极,时段,事,情,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7、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生离之情,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文章结构,1.叙述“我”听到了侄儿去世后,准备祭墓的经过。2.叙述“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的身世之悲。,概括1.2段的内容,孤苦相依,身负重任,少孤,失怙,零丁孤苦,形单影只,未尝一日相离,从嫂,与汝,在孙惟汝,在子惟吾,韩氏两世,惟此而已,回顾叔侄二人三会三别的经历。,概括3段的内容,二十三岁应试归来,二十七岁墓地相会,二十九岁居住汴州,离开汴州,徐州罢官,西归京城,幼时为伴,未曾相离,三别三会,聚少离多,少强先殁,抱憾终生,1.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叔侄深情生离之情,2.作者写作此文的

8、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文章结构,分析:在2段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明确:如第二段“嫂尝抚汝指吾再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一语,“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韩氏两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伤。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又重提旧事,也流露出韩愈无尽的沉痛与凄凉。,文言词句,通假字:,远具时羞之奠:,零丁孤苦:,皆不幸早世:,通“馐”,美味食物,通“伶仃”,孤独

9、的样子,通“逝”,死,词类活用:,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名作状,向西,东亦客也,名作动,在东边居住,特殊句式:,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吾佐董丞相于汴州,状语后置,吾念汝从于东,省略句,吾,古今异义:,吾与汝俱少年,古: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今:指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阶段的人,明年,丞相薨,古:第二年,今:特指今年的下一年,将成家而致汝,古:安家,今:(男子)结婚;成为专家,一词多义:,致,将成家而致汝,乃能衔哀致诚,表达,使 来,省,不省所怙,汝来省吾,虽,以为虽暂别,终当久与相处,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知道,探望,虽然,即使,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二部分

10、,写十二郎之死。45段,死别之情,4.感慨自己未老先衰,将“从汝而死”。由死者想到下一代,更是悲不可抑。5.猜测老成的死因,猜测老成的死期。,概括4.5段的内容,分析:文章这一部分的思路是什么样的?,死别之情,惊闻噩耗,疑似非真,若死有知,愿从汝死,子孙幼弱,睹之生悲,病因死期,萦绕于心,分析:第二部分的核心内容是写十二郎之死。为什么文中还要回叙自己头一年给十二郎的信,以及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明确:这些事都与文章主旨(吊十二郎之死)密切相关,穿插其中,又形成行文的曲折。第4段写自己的未老先衰之象,意在为下文蓄势,也就是用自己之将死而竟不死,反衬出十二郎之不应死而竟死的尤其可哀。“少

11、者殁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这不合情理,故更让人难以接受。又言己之衰、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也更突显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第4段,一共用了三个“邪”字,三个“乎”字,四个“也”字,五个“矣”字,揣摩它们的用法,说说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的可靠性的心理状态;,三个“乎”字:他不相信神灵不明,上天无道,连用三个“乎”字的反问句强化了质疑的语气,由于惊疑、悲痛,神智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他仍觉得老成已死的消息是误传。,四个“也”字:下面他又重新思考、分析,前三

12、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但是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自己身边的书信为他切实地证明了老成的死是肯定无疑的,他只能去面对残酷的现实了!,五个“矣”字:表达的是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的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者不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这一段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强烈的不愿相信、不能相信又不得不相信的失去亲人的悲痛感情。,文言词句,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名作状,词类活用:,一天天,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作动,继承的事业,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使动用法,使

13、早死,又可冀其成立邪,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筹备成功,开始存在,古今异义:,今:求上进的决心和勇气,志气日益微,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古:精神,吾年十九,始来京城,汝之子始十岁,始,最初,初次,才,一词多义:,其,请归取其孥,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呜呼!其信然矣!,代词,你的,语气词,表反问语气,难道,表选择,是还是,语气词,表示揣测,大概,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68段,祭奠之情,6.交代对老成身后事的安排。7.再次抒发自己对老成之死的无限悲痛之情。8.进一步说明了自己彻骨钻心的悲痛并不因文章的结束而终止,它将绵绵延续

14、永无尽期!,概括这三段的内容,1.概括段意:分哪几个层次写的?,答:第6段写对十二郎子女家属的安排及改葬之事;第7段写自己对不能与十二郎同生死的悲痛之情,以及替他教子养女的愿望;8段再次表现其内心的哀痛。,2.这几段从哪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对十二郎的深厚情谊?,问题:,通假字:,敛不凭其棺:,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幸,皆不幸早世,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幸运,希望,一词多义:,分析: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明确:(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封建社会门第家族观念极强。韩愈出身于小官史家庭,家庭浓厚的儒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他,而人丁不兴,使他尤其看重家庭成员。然

15、而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了,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子、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韩愈自己,家族之事,连个商量之人也找不到。这无限的孤独怎不使他悲从中来,进而想到“无意于人世”呢?,(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19岁便离家到京城求发展,但却多次应考落第,25岁中进士后还要到处请求权贵援引举荐(如与于襄阳书),29岁才开始入仕途。到35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却辗转迁徙,京城、汴州、徐州、宣城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而此时又得侄儿突然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中情不自禁地蕴含了自身无限的酸楚。于是他便喊出了“诚知其如此,虽万

16、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肺腑之言。,思念之情,痛悼之情,骨肉之情,追悔之情,人生悲情,宦海苦情,至情之文,千古绝调,作者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联系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反复抒写他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同时,也饱含着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乃至疑后嗣之成立,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叙事和抒情完美的结合,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读

17、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分析小结,运用第二人称,用直接对话的方法,就像是在和侄子促膝谈心。,多用虚词,句式缘情所需,化骈为散,情感起伏,抒情自然。,文章感人原因探究:,叙琐事抒真情,现在与过去穿插,叙事中蕴含浓浓情感。,情感丰富动人,有失亲悲痛与深深自责,又融合宦海感慨。,小结:,文章的气脉是一种骨肉至情,其贯串始终。语言质朴自然,而又婉转细密。,其能久存乎?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其无知,悲不几时止一岁,请归取其孥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其后四年,而归视汝曷其有极,2.重要虚词:,其:,难道,表反问语气,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连词,如果,人称代词“你的”,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指示代词,那,助词,无实义,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而:,才,表承接,但,表转折,如果,表假设,因而,表因果,表修饰,不译,并且,表并列,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汝殁以六月二日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生不能相养以共居,以:,来,表目的,在,表修饰,表并列,诚:诚知其如此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乃能衔哀致诚,如果,诚意,实在,确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