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620315 上传时间:2021-05-12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When I was young, happiness was a thing, and when I got it, I felt happy.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1【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年号开皇。隋文帝的继任者是隋炀帝(杨广)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这是继秦朝之后,中国又一次完成了统一。3.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4.大运河:3+4+5=1。3点即是:中心洛阳、东北到涿郡、东南到余杭;4段即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5大水系即是: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和长

2、江、钱塘江五大水系。1即是: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动脉,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隋炀帝不惜民力,酷虐残暴,导致农民起义。隋朝二世而亡。2.李渊于618年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就是唐高祖。3.唐太宗的年号是“贞观”。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的大臣是魏征。4.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5.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我们把这些措施总称为“贞观新政”。(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逐渐

3、松弛。)(2)、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完善制度(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三省”指的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其中,尚书省下设六部。)(3)、法律上:修改法令,编纂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4)、民族关系上:密切与少数民族的联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武则天登上帝位后,改国号为“周”,她是我国历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统治:(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2)武则天编修姓氏录,崇尚新贵。(3)武则天还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4)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

4、。武则天统治时期,史称有“贞观遗风”,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由于他重用贤能,任用名相,锐意改革等。使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5.唐朝出现的新型农业工具曲辕犁,可用于控制入土深浅。与新的灌溉技术筒车一起,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6.唐朝疆域四至:东至安东,西到安西,北达蒙古高原,南抵南海。【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科举制度:(1)隋朝时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和发展。(2)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3)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和进士。(明经考儒家经典,进士科包括策问、加试经史、杂文。人们普遍推重进士科)。(4)科

5、举制度的作用(见课本21页):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B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C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士人中的佼佼者进入统治集团之后,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E还有国际影响,19世纪的英国文官制度的产生就是受到了中国科举制的启示)2.饮茶习俗在唐代风靡全国,骑马出行普遍而富有情趣。3.唐朝习俗风尚、思想文化的特点:胡汉交融、中西贯通。唐朝的时代精神:博大开放、汇纳百川、充满创新活力。【第5课“和同为一家

6、”】1.唐朝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有(1).武力、安抚或册封:唐太宗打败-厥后在当地设立都督府,并任用突厥贵族进行管理。(2).联姻: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2.在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即拥戴他为他们共同的君主。3.吐蕃就是今天藏族的祖先。【第6课开放与交流】唐朝时,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极为繁盛,原因:唐代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交通的发达,以及唐朝政府推行的对外开放政策。遣唐使就是日本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风俗等

7、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玄宗时,鉴真六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唐太宗时,为了求取佛经精义,玄奘毅然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拼介绍到中国的人。(大唐西域记)唐朝长安,是一所国际性的大都市,到处可见来自世界各国的外交使节和长年聚居的外国客商。【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_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2.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年)印制的金刚经。3.-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孙思邈第一

8、次把-的配方在丹经记录下来。唐末,-始用于军事。最初的-武器叫“火箭”。宋代时,-广泛应用于军事上。赵州桥又名安济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它被誉为“世界建桥的一个奇迹”。它的设计者是隋朝的李春。【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文学家韩愈说:“李杜*在,光焰万丈长。”“李”指的是李白,人们称他为诗仙;“杜”指的是杜甫,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唐朝时期的乐舞十分发达,相传唐太宗创作秦王破阵乐;唐玄宗创作霓裳羽衣舞。唐朝时,敦煌莫高窟所藏艺术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宝。其中以泥塑和壁画(如壁画飞天)为代表。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2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一、隋朝

9、的建立、统一和灭亡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2、隋的统一: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二、隋朝经济的繁

10、荣“开皇之治”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2、原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统治者提倡节俭。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三、大运河的开通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2、开通原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5

11、、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8、流通七省区:(略)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第2课 “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

12、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二、“贞观之治”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合并州县,整顿吏治。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大兴学校,发展科举。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

13、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项目汉武帝唐太宗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

14、唐蕃友好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三、女皇武则天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第3课“开元盛世”一、“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任用贤才(姚崇);重视地方吏治;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方面:兴修大型水利工

15、程。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手工业方面: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商业繁荣: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

16、的共同原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

17、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二、科举制的完善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4、唐玄宗:

18、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人物贡献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3(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以此

19、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横向联系指导学生编制表格,归纳本课知识;纵向联系,归类比较,明长城与秦长城的比较。(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怀,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紫禁城及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难点是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解释课题:课题“时代特点”的涵义是指明朝初期在世界上还居于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

20、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2、过渡讲解,置疑:这时仍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为什么说这时我国科技发展已停滞下来?学了本课就会知晓。二、新课教学(一)雄伟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学生阅读121-122页导入框,本目课文,插图,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并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回答:1、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放多媒体北京紫禁城),学生作答。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2、长城,指导学生在122页地图上标出明长城的东西两端。(嘉峪关、鸭绿江)3、比

21、较明长城与秦长城有什么不同?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B:位置-明朝靠南。C:长度-明朝更长,西端从临洮延伸到嘉峪关;东端从辽东延伸到鸭绿江。过度讲解:这些古建筑成就当时世界上仍然居于地位,同时也涌现出的科技巨著。(二)古典科技巨著的出现。学生阅读122-124页本目课文以及插图,人物画像,文献资料等,作读书标记,列表并思考回答:1、列举表格,老师推荐表格,填表。2、根据123页“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学生讨论作答,救死扶伤的崇高医德,不盲从古训的创新勇气,刻苦钻研的坚强意志,广泛实地考察的科学方法,亲尝曼佗罗的献身精神,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27年

22、成书的坚韧毅力等。)3、李时珍的代表作是哪一部,属于哪一类?(本草纲目,医药学著作)4、宋应星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天工开物,工艺百科全书)5、根据124页“动脑筋”:宋应星强调人类要与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对不对?你的看法怎样?(宋应星说得对,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与自然不协调,就意味着人类无法适应生存环境或者破坏了生存环境。假如无法适应环境,不要说发展人类本身,就是当年人类的出现也不可能,假如人为地破坏生存环境,不就等于自寻绝路吗?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无限的,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对自然力合理利用基础之上的,不可能超越自然。)三、巩固小结学生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及感想。四、活动与探究1、明朝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启示作用?2、都江堰,长城,大运河,赵州桥,北京故宫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请你为其中的一处历史遗迹创作一段具有历史韵味的旅游广告词,将它们介绍给旅游爱好者,100字左右。3、小调查:你的家乡现今是否还保存着明清时代的建筑或工程?你对这些建筑和工程的保护工作满意吗?有什么建议?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资格考试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