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205871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爬山虎的脚教学案例1、课文简说: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态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视察四周事物的剧烈爱好。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特别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态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晰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视察事物的,从而培育学

2、生仔细视察事物的爱好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视察到的事物详细地、有依次地写下来的。2、教学案例:(学习课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后)老师出示预先打算的爬山虎的枝条师:是啊,阳光晒不;它,风雨撼不动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朝气,给我们的城市、乡村增加了多数绿色,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好心情。请看,这就是“爬山虎”,我们让它也长在我们教室的墙壁上(师请学生演示爬山虎长在墙上的样子。学生很快发觉它很难“长”在墙上,一脸怀疑)师(也一脸怀疑):咦,爬山虎顾名思义会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难把它扯下来,是什么东西帮了它的忙?生:是爬山虎的脚!师(拿着那根爬山虎):假如这根爬山虎没有被剪下来,它的脚肯定能帮它爬

3、上这块墙壁了。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师: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几米的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在高墙上扎根。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脚的什么?你想用什么词赞一赞它?生1:爬山虎的脚真厉害!生2:爬山虎的脚真奇妙!师: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能这么奇妙?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了解它的奇妙?生1:我们可以去实她考察,亲眼看看。生2:我们可以查找课外资料,看看书中怎么介绍的。生3:我们要再读读课文,因为作者视察与描写都很细致师(商议的口吻):看来,最快的方法就是借助我们收集到的小资料深化地研读课文。我们现在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课文当中去找寻答案吧。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画

4、图、写旁注老师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一起研读,也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疏通思路的话语)。在学生不断地有所发觉,急于得到别人认同的状况下,合作探究的时机成熟,于是激励学生大胆与同学沟通看法,通过抓住关键的词句说、画、演等等,达成共识。让出讲台和投影仪,让它们成为学生的展示台,从各个角度展示爬山虎脚的“奇妙”3、教学反思:作为老师,我们必需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子,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离开了学生的参加,或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参加,就谈不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教学任务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擅长激发学生质疑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实力。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起先的,推行创新教化,敢于“异想天开”,老师不仅不能求全责怪,还应激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学问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学问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建性的新发觉、新设想,以培育学生的创新实力。老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构造学生的学问结构,并用这种方法来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加的过程了。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只有摒弃封闭的“填鸭式”教学体系,以各种形式启动、激活学生思维,才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创建良好的条件,打下扎实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