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讲课稿.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12382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PPT 页数:58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陆游《书愤》讲课稿.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陆游《书愤》讲课稿.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陆游《书愤》讲课稿.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陆游《书愤》讲课稿.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陆游《书愤》讲课稿.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陆游《书愤》讲课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陆游《书愤》讲课稿.ppt(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书 愤,陆游,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钗头凤,红稣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

2、锦书难托。莫、莫、莫。,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他的作品集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等,后人辑录有放翁词。,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写作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

3、,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书 愤陆 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首联慨叹国事

4、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归次汉中镜上:“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1172)观长安城图:“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1174)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巍峨下临贼。”观大散关图:“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1175)怀昔:“昔者戍梁益,寝饭鞍马

5、间。一日岁欲暮,扬鞭临散关。”(119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战斗的胜利,具体记叙当年戍守御敌之事,写得英姿飒爽,气概不凡。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

6、照,何等悲怆?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暗用了后汉书班超传记载的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班超投笔“以取封侯”,后来在西域立了大功,真的被封为“定远侯”。,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奸臣当道,

7、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夜读范志能揽辔录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连宋高宗自己也曾说:“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鼓唱是非

8、,力说张浚用兵,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 愤,“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报国欲死无战场,书生无地效孤忠,“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爱国)经历的艺术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

9、)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诉衷情(70岁)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示儿(85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 游 诗 作,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爱国之士“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把自己的终身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合为一体,所以,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满江红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10、?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

11、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

12、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阅读诗歌思考:,1、诗人“书”了哪些事?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诗人“书”了哪些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

13、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

14、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

15、慕之情,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旨),答: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宋孝宗淳熙13年春,陆游家居山阴。时诗人被黜在野,想山河破碎中原未复,感小人误国世事多艰。郁愤之情喷薄而出,遂作书愤。陆游曾说:“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英雄而无用武

16、之地,陆游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沉浸在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引出如山的壮志豪情。面对南宋的苟安,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的事业竟会这样艰难。一个“气”字,使全诗弥漫在志在收复中原的氛围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逐联赏析,颔联写有两件战事。宋高宗绍兴31年冬,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击溃金兵。第2年,宋军从西北前线出击,收复大散关。一说,宋孝宗乾道8年,陆游入王炎幕僚,积极筹划北征,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不久,王炎被调回临安,宣抚使府中幕僚随之星散,北征成泡影。诗中,“楼船”与“夜雪”、“铁马”与“秋风”的意象,两两相合,构成两幅意气豪迈的战争画卷。诗人以曾经的辉煌战例与“有

17、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细细品味,包含了壮志难酬的愤激和辛酸。,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诗人用“塞上长城”典故明志。南朝宋文帝听信谗言杀名将檀道济,檀道济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年轻时就立下了征战沙场、收复山河的远大志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很有舍我其谁的劲头。现实是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一个“空”字,几乎是一生奋斗无成的写照。揽镜自照,却是两鬓先白,时日无多。身世之感,国家之痛,不由人不悲从中来。,尾联用诸葛亮坚持北伐故事。诸葛亮上表出师,忠心为主,是何等慷慨。最终“未捷身死”,但名满天下。千载而下,有谁可与之相提并论?诗人实际是,

18、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以诸葛亮自况,意在斥责朝廷上下碌碌奸人苟安主降,也表明自己并未消沉的英雄气概,恢复中原的决心至死不渝。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出路,转而将渺茫的希望寄托在古贤身上,真是万般无奈。,书愤作于淳熙十三年,时诗人61岁。诗人一生渴望收复河山,但朝廷投降派弄权,不图恢复,因而统一大业日趋渺茫。加上老之已至,时不我待,悲愤填膺也就异于寻常。最为可贵的是,诗人老骥伏枥,从不,阅读小结,绝望,而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始终渴望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干一番报国大业。,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

19、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释】细乳:茶末浮起白色小泡沫;分茶:饮茶游艺,今失传。素衣:反陆机为顾彦章赠妇“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句意以用。,【译文】多年来世态人情一如纱薄,谁让我骑马作客京城?夜宿小楼彻夜难寐听着春雨淅沥,晨起听幽深小巷传来叫卖杏花声。小雨初霁,窗前晴光下,展开短纸歪歪斜斜走笔草书,闲来品着清茶作为游艺。身着素洁衣饰,不要感慨会沾惹京都风尘,还赶得上清明时节,快回家中。,临安春雨初霁写陆游62岁时,在山阴赋闲五年后,诗人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赴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在客栈听候召见,百无聊赖中,写下这首诗。诗开篇以“薄纱”为喻,感叹世态人情的淡薄,既然如此

20、,又何必出来做官呢?便有下文“谁”的一问。他大半生浮沉宦海,壮志未酬,情怀郁悒,虽复召入京,但已无年轻时的慷慨,反有风尘厌倦的意思了。,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逐联赏析,“小楼”联用语清新,意境含蓄。诗人只身于小楼,听春雨彻夜淅沥;清晨,又小巷深处声声叫卖杏花。历来评诗以为颔联于细致处,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画,却忽略了它在诗中的作用。春光全从听觉上来,似乎暗示了诗人的慵懒,无意于与大好春色为伍。其实,“一夜听春雨”,正是诗人无边愁思的反映。明媚的春光恰与诗人落寞的情怀形成鲜明的对照。,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细写“闲作草”“戏分茶”,

21、可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一生思虑着恢复中原的陆游,竟也“闲”而且“戏”了!临安春色,与他何干!清淡寡味时,只好用笔墨、茶水打发时光。悠闲生活的内里,是诗人壮志难伸的抑郁和愤激。,尾联化用前人诗意,虽不像古人抱怨“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避之唯恐不及,却也声称清明不远,应早作回家打算。诗人不情愿滞留“人间天堂”临安的用意便显。经历已多,很有些万念俱灰的味道。此番应召入京,春景就如过眼烟云。“莫起风尘叹”而实际已叹之太多。,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临安春雨初霁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的心绪,这和他壮志难酬,心情抑郁是分不开的。时陆游已62岁,在家赋闲5年,被启用为严州知府,任前到临安觐见皇帝,候于西湖边客栈,百无聊赖写下此诗。从中见诗人一夜未眠的郁闷与惆怅。听说此联传入宫中,深为孝宗所欣赏。,点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