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第3章共聚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第3章共聚合.ppt(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 3 章 自由基共聚合,3.1 引言共聚合:两种或多种单体共同参加的聚合反应,称为共聚合,所形成的聚合物称为共聚物。,3.3.1 共聚物的类型和命名,1.微观结构类型,(1)无规共聚物(2)交替共聚物(3)嵌段共聚物(4)接枝共聚物,注意:共聚物一词只用于连锁聚合(自由基共聚合、离子共聚合)。,根据大分子的微观结构,共聚物分为四种类型:,2,根据大分子的微观结构,共聚物分为四种类型:,(1)无规共聚物共聚物中两种单元M1、M2无规律排列。,(2)交替共聚物共聚物中两种单元M1、M2严格相间排列。,无规共聚物和交替共聚物呈均相,由一般的共聚方法制得;,1.类型,3,(4)接枝共聚物主链由M
2、1组成,支链由另一种单元 M2组成。,嵌段共聚物和接枝共聚物呈非均相,由其它方法合成。,(3)嵌段共聚物由较长的M1链段和另一较长的 M2链段构成大分子。(每段链段由几百几千结构单元组成。),A,B,4,2.命名原则:将两单体名称以短划“”相连,前面加“聚”字 或后面加“共聚物”,例,聚丁二烯 苯乙烯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前者对于嵌段共聚物为主单体;接枝共聚物为主链,后者:嵌段第二单体;接枝支链,3.1.2 研究共聚合反应的意义,1)扩大聚合物的种类和合成原料的范围2)改变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能,均聚反应:聚合速率、平均分子量;共聚反应:共聚物组成、序列分布,5,3.2 二元共聚物的组成,(1)
3、共聚物组成与单体配料组成往往不同;(2)共聚过程中,先后生成的共聚物组成 也不一致。,需要对共聚物组成(F1、F2)与原料组成(f1、f2)间关系的基本规律进行研究。,(共聚物组成)F1 f1(原料组成)关系方程和曲线表达,两种单体单元共聚时,由于其化学结构不同,两者活性也不同。,总聚合物%,苯乙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共聚物组成分布,由于共聚物的组成一般随转化率而变,所以,存在瞬时组成、平均组成和组成分布问题。,6,3.2.1 共聚物组成方程,共聚物方程:是描述聚合物组成 F 与单体混合物(原料)组成 f 间定量关系的方程。,1.动力学法推导聚合物组成方程的基本假设,自由基活性与链长无关等活性理
4、论(与均聚动力学研究假设相同)2)前末端(倒数第二位)单元结构对自由基活性无影响,即自由基活性仅决定于末端的结构。3)无解聚反应,即聚合反应为不可逆反应。,7,4)共聚物聚合度很大,引发和终止对聚合物组成无影响。即,端基只占大分子中很小的部分;单体用于引发的比例很小,可忽略。5)稳态引发速率=终止速率:自由基总浓度和两种自由基的浓度都不变。,引发速率=终止速率 M.恒定(M.=M1.+M2.)M1.、M2.恒定 dM1./dt=0,d M2./dt=0,8,2.推导过程,以M1、M2代表两种单体;M1.和 M2.代表两种自由基;二元共聚体系中有:2种引发反应,4种增长反应,3种终止反应.,1)
5、链引发:,9,2)链增长:,均聚,共聚共聚,均聚,10,3)链终止:,11,根据“假定4)共聚物聚合度很大”,单体用于引发的比例很小,可以忽略,则,单体M1和M2 的消耗速率仅决定于链增长:,M1增长速率,M2增长速率,M1和M2 的消耗速率之比(-dM1/dt)/(-d M2/dt):,12,M1和M2 的消耗速率之比(-dM1/dt)/(-d M2/dt)等于两单体进入聚合物的速率之比m1/m2:,m1、m2分别为单体M 1、单体M 2进入 共聚物的速率.,13,根据“假设5)稳态”:,dM1./dt=d M2./dt=0(两种自由基的浓度分别保持不变)R12=R21(两种自由基相互转变速
6、率相等),M2.=.,简化后得:,共聚物组成摩尔比的微分方程(共聚方程)描述了共聚物瞬时组成与单体混合物组成的定量关系。,式,14,用摩尔分率 代替摩尔比或浓度比来表示共聚方程:,令,f1为某瞬间单体M1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率;f2为某瞬间单体M2占单体混合物的摩尔分率,则,,令,F1为同一某瞬间单体M1占共聚物的摩尔分率;F2为同一某瞬间单体M2占共聚物的摩尔分率,则,,用摩尔分率表示的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式,dM2/dM1=1/F1-1代入 I 式,1/F1=1+dM2/dM1,式,15,3.2.2 共聚行为类型(共聚物组成曲线F1f1),根据共聚物组成微分方程:,共聚物组成F1是单体
7、组成f1的函数,可用相应的组成曲线F1 f1表示;影响两者曲线关系的主要参数是竟聚率r 1、r 2。,1.竟聚率数值的意义:,r 表征了两单体的相对活性:r 1,易均聚;r 1易共聚。,k11 M 1单体均聚(自身)增长速率常数;k22M 2单体均聚(自身)增长速率常数;k12、k21共聚(交叉)增长速率常数。,16,3)r1=1,表示k11=k12,M1.加到两种单体的难易程度相同。4)r11,表示 k11 k12,活性端易加上同种单体,易于均聚。,竟聚率 r(r1)表征了两种单体M1和 M2相对活性:,1)r1=0,表示k11=0,M1不能均聚,M1.只能加上异种单体M2。2)r1=,表示
8、k12 0,M1不能与M2共聚;只能均聚。,均聚共聚,共聚行为类型(共聚物组成曲线F1f1):1)理想共聚 2)交替共聚 3)非理想共聚 4)嵌段共聚,17,2.理想共聚(r1.r2=1),(1)理想恒比共聚:r1=r2=1的极端情况(k11=k12;k22=k21)两种自由基均聚和共聚的增长速率相同。,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可简化为:,=f1/(f1+f2),f1=1-f2,F1=f1,说明:在理想恒比共聚条件下,不论原料配比如何和转化率如何,(不论反应进行到何种程度)共聚物组成和单体组成完全相同。,F1,f1,0,1.0,1.0,理想恒比共聚曲线(r1=r2=1),共聚物组成,单体组成,恒比
9、对角线,18,(2)一般理想共聚(r1.r2=1),对于一般理想共聚,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可简化为:,r1,=,说明,在一般理想共聚情况下,共聚物中两单元的摩尔比是原料中摩尔比的r1倍。,原料中两单体摩尔比,r1值,理想恒比共聚,共聚物中两单元摩尔比,随r1的不同,组成曲线呈不同状况;不与恒比对角线相交,与另一条对角线成对称。,19,例1,偏二氯乙烯(VDC)r1=3.2 氯乙烯(VC)r2=0.3 r1 r2=3.20.3=0.96 1,例2,丁二烯(B)r1=1.39 苯乙烯(S)r2=0.78 r1 r2=1.39 0.78=1.084 1,一般理想共聚(r1.r2=1),dM1/dM2
10、=3.2M1/M2,dM1/dM2=1.39M1/M2,20,3.交替共聚,交替共聚物:是共聚物中两结构单元严格交替相间,交替共聚:是能够产生交替共聚物的共聚反应。,有两种情况可以发生交替共聚,(1)r1=r2=0(r1 0,r2 0),两种单体都不能与同种单体加成(不能均聚)只能与异种单体共聚,因此,共聚物中两种单元M1、M2严格交替相间,形成交替共聚物。,=1,F1=0.5,共聚物中两种结构单元的浓度相等F1=F2=0.5,F1=F2=50%,0.2,0.8,21,(2)r2=0,r1 0,且M1 M2,=,1+,r1,由于M1 M2,,r2/r1(r2=0,r1 0),r1 0,r2 0
11、,r1=r2=0,但,当M1、M2相差不大时,不能形成交替共聚物。,形成1:1交替共聚物,r1 0,1 F1=0.5,22,4.非理想共聚,(1)非理想非恒比共聚:r1 1,r2 1,r1.r2 1的非理想共聚,(2)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r1 1,r2 1 时的非理想共聚,2)当 r1 1,r2 1,且r1=r2时,此时共聚曲线相对于恒比点对称。,23,(1)非理想非恒比共聚r1 1,r2 1,r1.r2 1的非理想聚合,曲线处于恒比对角线上方;不与恒比对角线相交;也不与另一对角线对称,氯乙烯 醋酸乙烯酯(r1=1.68 1)(r2=0.23 1)r1.r2=0.3861苯乙烯 醋酸乙烯酯(
12、r1=55 1)(r2=0.01 1)r1.r2=0.5513)r1 1,r2 1,曲线在恒比对角线下方,前期:含少量醋酸乙烯酯的聚苯乙烯。,后期:醋酸乙烯酯均聚物。,24,非理想非恒比共聚:r1.r2 1 r1 1,r2 1,理想恒比共聚,一般理想共聚,r1=r2=1 理想恒比共聚r1=r2=1一般理想共聚,理想共聚:r1.r2=1,25,(2)r1 1,r2 1 时,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r1 1,r2 1时 共聚曲线与恒比对角线有一交点。在交点处F1=f1,称为恒比点。,r1 1,r2 1 且r1=r2,r1 1,r2 1 r1=r2,理想恒比共聚 r1=r2=1,在恒比点处:,16,2
13、)当 r1 1,r2 1,且r1=r2时,恒比点在 F1=f1=0.5处,此时共聚曲线相对于恒比点对称。,26,在恒比点处:,由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I式:,由共聚物组成的微分方程I I式:,恒比条件:,16,得:,得:,27,5.“嵌段”共聚(r1 1,r2 1),r1 1,r2 1(k11 k12;k22 k21),可形成嵌段共聚物。共聚曲线也有恒比点(与恒比对角线相交),嵌段共聚曲线有恒比点,但其形状与 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曲线相反。,嵌段共聚(r1 1,r2 1)曲线形状与位置与有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相反(r1 1,r2 1时),28,3.2.3 共聚物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1.定性描述,1
14、)非理想有恒比点共聚:(r1 1,r2 1)曲线与恒比对角线有交点。,0,0,当 f1 0 f恒比时,曲线2在恒比对角线下方,每一时刻 F1 f1,最后产生一定量的M1均聚物。当 f10 f恒比时,曲线1在恒比对角线上方,每一时刻 F1f1,最后产生一定量的M2均聚物。,1,0,29,2)非理想非恒比共聚:(r1 1,r2 1)曲线3在恒比对角线上部,每一时刻 F1 f1,最后产生一定量的M2均聚物。,0,0,3,30,2.共聚微分方程的积分和组成-转化率曲线,对共聚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可获得共聚物的瞬时组成、平均组成与转化率的关系。,设,二元共聚体系单体总摩尔浓度为M=(M1+M2),其中M1含
15、量为Mf1;当,dM摩尔的单体发生了共聚时,共聚物中M1的含量为F1 dM,这时,残留在单体混合为物中的M1的含量为(M-dM)(f1-df1)。,对共聚前后,在配料、共聚物中对M1作物料平衡:,推导过程:,31,积分得:,(I),(I I),引入转化率C:,已经进行共聚的单体量(M0-M)占起始单体量M0的百分数。,根据(I I)(III),并利用转化率关系(I)进行变换得:,(I I I),用摩尔分率表示的共聚物的组成方程:,转化率C与组成f1的关系式,其中,,32,转化率C与组成f1的关系式(C f1关系曲线),共聚物的平均组成:,进一步可获得C F1的关系式(C F1的关系曲线),CF
16、1的关系曲线,33,f1C关系曲线,F1C关系曲线,根据恒比组成条件:,f10,0.484,0.57,以恒比组成f10=0.484 配料时,F1=f10,共聚物组成F1不随转化率变化。,=,又如,苯乙烯-反丁烯二酸二乙酯恒比组成:r1=0.3,r2=0.07,恒比点处,F1=f1=f1o=0.57,34,3.共聚物组成分布和共聚物组成的控制方法,1)恒比共聚时,(f10=0.57),聚合物组成不随转化率变化,可得到组成均一的聚合物。2)f10 在恒比点附近时,(曲线3、4之间),转化率在90%以下,共聚物组成均变化不大。3)原料配比偏离恒比组成时,(曲线1、5),很难得到组成比较均一的聚合物4
17、)转化率比较低时,共聚物组成比较均一。,(0.57),(0.2),(0.4),(0.5),(0.6),(0.8),0.57,不同原料配比(f10)时共聚物组成F1与转化率的关系曲线,35,组成比较均一,组成分散,恒比共聚,1,2,3,4,5,6,根据F1C曲线可得共聚物组成的梯级分布图,36,共聚物组成的两种控制方法:,1)控制转化率的一次投料法:配料在恒比点附近,一次投料,控制转化率C%小于90%或更低,可获得组成均一的共聚物。2)补给活泼单体法:在聚合体系中,陆续补加活性较大的单体,以保持体系中单体组成f1不变,从而使聚合物组成F1基本不变。,(0.2),(0.4),(0.5),(0.6)
18、,(0.8),F1f1线性关系,37,r1=1.681,r2=0.231,r1 r2=0.381,K22 K12,M2为共聚活泼单体,共聚物中以M2 为主。连续或间断添加M2,使f1保持不变,从而使F1不变。,例如,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曲线1无恒比点的非理想共聚),F1=0.605f1+0.395,,F1f1近似线性关系:,38,3.5 单体和自由基的活性,苯乙烯均聚增长速率常数 kp1=145醋酸乙烯酯均聚增长速率常数 kp2=2300,问题提出:,问:苯乙烯单体和醋酸乙烯酯单体哪个活性大?,无法回答:两种单体的相对活性须与同种自由基反应,无法用均聚反应速率常数的大小来判断。同理,自由
19、基活性也须与同种单体反应来作出比较。,39,1.单体的相对活性,竟聚率:某自由基同其本身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k11,与该自由基与另一单体反应的增长速率常数k12的比值,r1=k11/k12,1/r1可以作为衡量不同单体的相对活性的参数,(丁二烯),(醋酸乙烯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腈),(丙烯酸甲酯),(偏二氯乙烯),(氯乙烯),乙烯基单体的活性次序可归纳为:,SVAc大85倍,竟聚率的倒数1/r1 越大,单体活性越高。,1/r1 减小,40,2.自由基活性,自由基活性增强,单体活性减弱,k12可直接表示自由基的相对活性,k12 越大,自由基的活性越高。,表中横行代表不同
20、自由基对同种单体的相对活性(自由基活性);纵行可代表不同单体对同种自由基的相对活性(单体活性);单体活性与其自由基活性相反:单体活性越高,自由基活性越低 自由基活性越低,单体活性越高。,Vac.S.大558倍,41,3.取代基对单体活性和自由基活性的影响,取代基的共轭效应、极性效应、位阻效应是造成不同单体和自由基活性差异的原因。,(1)共轭效应:取代基的共轭效应使单体活性增加,自由基活性降低。,(2)极性效应:,带有供电子基的乙烯基单体,双键电子云密度增加(带负电);带有吸电子基的乙烯基单体,双键电子云密度降低(带正电);两者相互作用进行共聚时,反应活性增加(使单体和自由基活性都增加),这种效
21、应称为极性效应。,两者极性相差越大,共聚时交替倾向越强极性效应也称 为交替效应。,42,A.交替共聚倾向的大小由 r1.r2 表征:,r1.r2=1 理想共聚r1.r2=0 交替共聚,用r1.r 2 值偏离1接近0的程度表征交替共聚倾向的大小。r1.r 2 值越接近于0,交替倾向越大。,43,供电子基,吸电子基,(C=C具有负电性),(C=C具有正电性),难以均聚,两单体在表中位置越远,极性相差越大;极性相差越大,极性效应越强,两单体 r1.r2 值趋近于 0,交替倾向越强。,r1.r 2小有交替倾向,且活性增强易于共聚。,r1.r2 值变小,更趋近于0,极性效应越强,交替倾向越强。,C=C-
22、Y 单体极性的量度:e值越大,正电性越强。,44,B.极性效应使自由基反应性、单体反应性增加的原因,电子给体与电子受体之间,通过电荷转移形成稳定的过度状态,使交替增长的活化能大大降低:,(顺丁烯二酸酐自由基)电子受体,(苯乙烯自由基)电子给体,稳定的过度状态(1:1络合物),(顺丁烯二酸酐单体)电子受体,(苯乙烯单体)电子给体,稳定的过度状态(1:1络合物),(3)位阻效应,45,位阻效应对单体活性的影响规律:,a.两个取代基处于同一个碳原子上时,位阻不显著,反而由于两取代基的电子效应的叠加使单体的活性加强;b.两取代基在不同碳原子上时,位阻效应显著,使单体活性减弱;c.顺式单体位阻大于反式,
23、顺式单体的活性小于反式单体;,单体,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反1,2-二氯乙烯顺1,2-二氯乙烯,参比自由基(苯乙烯自由基),k12,8.778 a3.9 b0.6 c,位阻效应大单体活性降低,1,2-取代乙烯不能均聚,只能够共聚:,46,不论何种自由基,位阻效应对单体活性的影响规律相同。,K 12,47,3.6 Q-e 概 念,建立Q-e 方程的目的:建立单体的结构与活性之间的定量关系,根据已知的几种单体的r1、r2值,预测、估算其它众多单体的竟聚率。,共轭效应和极性效应是单体结构对活性影响的主要因素;,K12 是表征单体的活性和自由基活性的参数,这样,将 共轭效应 和极性效应 与 K12 联系起来
24、,就是将单体结构与活性联系起来。,(活性)K12,共轭效应 和 极性效应(结构),48,1.Q-e 概 念(方程),Q-e 概 念(方程):将自由基与单体的反应速率常数k12与共轭效应、极性效应联系起来的式子。,P1、Q2从共轭效应来衡量自由基M1.和单体M2的活性大小(或称为共轭效应对自由基M1.和单体M2活性的贡献)。e1、e2分别为自由基M1.和单体M2极性的度量(或称为极性效应对自由基M1.和单体M2活性的贡献)。,假设,单体和自由基 e 值相同:,k11=P1Q1exp(-e 1e 1),k21=P2Q1exp(-e 2e 1);k22=.,r1=k11/k12,r2=k22/k21
25、,e1表示既自由基M1.的极性度量,也表示单体 M1的极性度量。e2表示既自由基M2.的极性度量,也表示单体 M2的极性度量。,49,Q-e方程:,由实验测得,规定:苯乙烯 Q=1.0,e=-0.8。以此为基准,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其它单体的Q-e值。,经验公式,理论上一直未得到证明。,两个未知数、无法解得,Q-e方程中没有位阻效应,50,2.Q-e值表征单体的反应性,1)Q值大小代表了共轭效应:Q值越大,越容易形成稳定的自由基,单体共聚活性越强(自由基活性降低)。2)e 代表极性效应:吸电子基使C=C带正电e值为+;供电子基使C=C 带负电e值为-;3)Q值相差大的单体难于共聚;Q值相差小的单体
26、易于共聚;4)Q、e相近的一对单体共聚时,倾向于理想共聚;e相差较大的一对单体共聚时,倾向于交替共聚。,b(吸电基),c,51,苯乙烯与丁二烯是Q、e相近的一对单体 共聚时,倾向于理想共聚.r1.r2=1,苯乙烯-马来酸酐r1=0.04 r 2=0.015,,苯乙烯 丁二烯 r1=1.39 r2=0.78 r1.r2=1.084 1,52,以Q值为横坐标,e值为纵坐标,将单体的Q-e值布置成Q-e图。通过查图,可以方便快速地了解两单体的共聚倾向。,3.Q-e图,e,Q,单体位置,1)左右距离远,Q 值相差大,难以共聚。2)临近单体,Q 值e值相近,接近于理想共聚。3)上下距离远的单体,e值相差大,倾向于交替共聚。,53,e值 增 大,Q值 增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