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言文.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26052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3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愚公移山文言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愚公移山文言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愚公移山文言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愚公移山文言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愚公移山文言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愚公移山文言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愚公移山文言文.ppt(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2、,面对着满堂儿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愚公移山,作者及列子简介 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郑国人。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今本列子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学射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纪昌学射告诉我们真正的本领是从勤学苦练中得来的。我们初一还学过他的两小儿辩日,徐悲鸿创作的巨幅国画愚公移山,表达他对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念,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愚公移山(1945年6月11日)中对这篇寓言的神话结尾做如下解释:

3、“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帝国主义,一座叫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属于今天的太行山脉。王屋山:在山西省阳城县西南。两座山一北一南紧邻着。之:结构助词“的”。古代一般用“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第一部分:说明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这是故事的背景。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反衬

4、了愚公移山决心之大。“本在”一句为被移埋下伏笔。,译文: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北山:指北边的太行山。者:的人。起称代作用,可称代人或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字结构。而:连词。第一个表示修饰关系;第二个表示顺承关系。惩:苦于。苦:忧患、担忧。这是一个为动词,后边宾语表示这一动作行为的原因。于:由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也: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译文:北山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九十岁了,住在大山的对面。由于北边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苦恼,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

5、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而:顺承连词。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到”。阴:水的南面。乎:语气助词,可译为“吗”。然:作词尾,表示“样子”、“似的”、或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标志助词“地”。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代替对方的作用。这里是表示大家赞同愚公的提议,不是“互相”。(又如狼一文中“眈眈相向”译为“狼瞪着眼睛望着屠夫”),译文: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一层:写愚公移山的主张。写出愚公产生移山想法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提出的宏

6、伟目标是“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最后写出了愚公动员家人得到响应的情况。这是故事的开端。,在文章中,作者将愚公塑造成一个年近九十的老者,突出了愚公移山不是为了个人的方便,而是为了造福后代,显示了他思想境界的高尚。同时年近九十说明愚公受了两座山一辈子的罪,不便的感触很深,才下定移山的决心。“杂然”两字很形象地把家庭成员争先恐后一致同意的样子再现了出来。,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其:他的(愚公的)以:介词,凭借 之:1、3、4处是结构助词“的”,2处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统一关系,大致相当于“这”“这个”

7、“这种”,这里可译为“这个”。曾:连都 如何:表示询问,中间一般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动词或词组。可译作“把怎么样”、“对怎么样”、“怎么办”等。焉:代词,哪里,提在“置”的前面,表示强调。诸:“之于”两字的合音,等于“之于”,“之”代土石,“于”是介词,到,表示“投”这动作的趋向。,译文: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里搁?”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二层:写解决移山困难的办法。愚公之妻有所怀疑是符合生活本身的发展规律的。她跟智叟的态度截然不同。但作者不用愚公来回答,而用“杂曰

8、”,让家庭其他成员七嘴八舌来回答,说明愚公的意志已经化为大家的意志,其他成员已经主动考虑施工中的问题了。愚公妻提出的两个问题,大家仅回答了其中“焉置土石”的问题,而对信心不足的问题没有回答,这也许是故意留下一个伏笔。这一部分是故事的发展。,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遂:介词,于是、就。荷:动词,这里是“挑”的意思。者:的人。夫:成年男子的通称。叩:凿 垦:挖。箕畚:词类活用中的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可译为“用箕畚”。于:到 之:1、2处是结构助词“的”,3处是代词,代愚公。氏:指姓。如:李氏 跳:

9、词类活用中的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往助”的状态,可译为“跳着”。始:语气副词,才、刚刚、方才。焉:句末助词,用在陈述句尾,表示肯定,加强语气。,以上为第二部分第三层:写移山的艰苦情形。作者极力渲染,写了移山的具体情况:“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写了移山的艰辛:路程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插进一个小孩来帮助,说明愚公开创的移山事业获得了家庭以外的人的支持,也是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尖锐的对比,产生讥刺的艺术效果。,译文: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曲智叟笑

10、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而:顺承连词。之:1处代愚公,2处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汝”是主语,“不惠”构成谓语,合起来是主谓短语做“甚矣”的主语。“甚矣,汝之不惠”是倒装句。“甚矣”是谓语前置。这句话要直译是“太厉害了,你这样不聪明。”调整语序后意译就是“你太不聪明了。”3处是结构助词“的”。矣:用于句末或句中,表示感叹。以:凭借 曾:连都 其:加在“如何”前面,有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如何:见“如太行、王屋何”的解释。,译文: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在世上这最后几年,剩下这么点力气,连山上的一棵

11、草也动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汝心之固”的“之”是在主语“汝心”和谓语“固”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用在假设分句主谓之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我”是主语,“死”是谓语,也是取独。若:动词,比得上。虽:即使。也:句末表判断语气。而:1处是转折连词,但是。2处是句中助词,无实义。加:更加。何:疑问副词,为什么,怎么。苦:愁。亡:通无。以:连词,可不译。,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

12、开窍,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第三部分:叙述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智叟的出现及看法,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智叟的观点是静止的,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力的。愚公则从发展的观点出发,看到了人力的无穷,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征服的,所以驳斥有力,坚持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之:1处,指示代词,这。2、3处,代愚公移山这件事。4、5处,结构助词“的”。其:

13、代挖山的人。也:句末表判断语气。于:介词,向。感:为动词,这是词类活用中的一种。动词和宾语之间有“为宾语怎样”关系,叫作为动用法。这句里,宾语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根据文意,可以把“为.宾语.动词”中的“为”译作“被”。从语法上看,“帝感其诚”是被动句。厝:通“措”,放置。自:介词,从。,译文:操蛇这种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第四部分:写愚公移山愿望的实现。这部分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通

14、过神灵的或惧或被感动,对愚公的精神作了赞扬,并交待了移山之事,照应了第一段的悬念,使故事有头有尾。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带有浪漫主义色彩。,总体分析:这篇寓言的特色是有比较丰富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故事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人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本文生动地运用了对比与衬托的手法。愚公与智叟形成强烈的对比。愚公有远大抱负,长远观点,不怕困难,坚韧顽强。智叟目光短浅,看不到人力的伟大力量,对愚公移山之举持悲观态度,并且自作聪明阻止愚公。真是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运用衬托的例子,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既高且大,写运土路程的遥远,都衬托了愚公的决心,对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一定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