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的应急管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28532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灾害的应急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灾害的应急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灾害的应急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灾害的应急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灾害的应急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灾害的应急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灾害的应急管理.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灾害的应急管理,一、防灾减灾规划二、灾害管理三、灾害的应急管理,主要内容:,一、防灾减灾规划,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高度集中,生命线工程日益增多,灾害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将越来越大,危害将越来越严重。但是在灾害面前,人们并非束手无策,而是可通过采取事先的措施如制订防灾减灾规划消灭或削弱灾害源、限制灾害载体、保护或转移承灾体。防灾减灾规划是对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的灾害进行评价,并提出防范措施,它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1.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是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综合研究为先导,形成以地方应急管理局为主体的灾害预防、救援及灾后重建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以防灾保

2、险为依托的社会保障机制,是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基础。,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1.城市发生频度较高的自然灾害时,综合直接灾损指数最小;2.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产生破坏时,破坏后果不易旁延、后延、次生它灾,或灾害链易于被人为中断;,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原则,3.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产生破坏时,不至于瘫痪,主要生命线系统的基本功能得以维持,城市职能机构仍能保证社会动态系统的“活力”与完整性;4.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产生破坏时,确保支持条件有效,保障救灾、避灾的顺利进行;5.城市发生某类自然灾害产生破坏时,确保救灾、避灾行为可以最便利、最经济地进行。,1.防灾减灾应与城市社

3、会发展有机统一。2.防灾减灾应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3.防灾减灾规划应具有系统性,并可适应防灾减灾的动态发展趋势。,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主要内容,4.在专业规划中应体现防灾意识。5.防灾减灾规划应具备独立性和全局性。,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核心内容是在搞清城市灾害性质及背景的基础上,对城市环境治理及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控制。广义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按灾害发生的前后时间可分为防灾规划和救灾规划两部分,二者有局部重合,且在进行规划时二者是统一的。,1.防灾规划,城市防灾规划的目的是有准备、有计划地预防灾害,需要考虑的重点是:优选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规划有利于避灾、防灾、抗灾、救灾等社会功能与结构布局;强

4、化某些社会职能性网点;据实补充减轻重大自然灾害的特殊建造物等。具体来说,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科学选择城市建设用地,制定土地利用规划。(2)合理安排城市各项用地功能布局。(3)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4)合理布置城市的道路系统。(5)评估城市防灾能力。如评估城市社会经济状况、防灾设施现状等。,(6)预测城市遭遇灾害风险的程度,进行风险区划。(7)建立适于防灾的城市单元结构布局,以实现较优的系统防灾环境。(8)制定并遵循各项防御灾害的政策法规和技术规定,采取合适的防灾减灾措施。,2.救灾规划,城市救灾规划是在临灾或灾害发生时以及灾后所采取的抗灾、救灾措施与规划,它是广义上的城市防灾

5、规划内容的重要部分,因为就某些大的自然灾害而言,即使有了预防规划,仍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后果,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但是如果有了救灾规划,届时就有可能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救灾抢险,及时控制混乱局面,进一步减少城市灾害损失。,其主要内容为:(1)规划城市结构及生命线系统的最简抗灾功能覆盖网络,使城市的生命线系统形成有机的综合网络。(2)利用地下空间的节地、安全、抗震等优点,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3)规划城市结构、设计抗灾目标以尽量防止灾害链节点的存在。(4)规划多功能救灾疏散避难场地、救灾物资集散地、临时医护站等。(5)规划救灾指挥系统。(6)规划救灾支持环境。(7)要有应急管理方案。,

6、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编制,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在对国家防灾规划,该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目标、自然环境条件、防灾设施现状及当地的历史灾害情况等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具体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灾害调查分析。重点调查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 2.当地资源概况普查 3.当地防灾工程调查 4.已有防灾设施实际防灾能力的定性定量分析 5.灾害预测,6.灾害风险区划 7.确定综合减灾目标 8.确定综合减灾规划措施 9.费用效益分析及方案优选 10.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图的编制,1.2 企业防灾减灾规划,制定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必要性,一个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形成独立工矿区的企业,如石油化工大型联合企业,占

7、地面积大,职工人数多,生产区和生活区的规模可以与一个小城市甚至中等城市相比。这种企业在遭遇灾害袭击时,同样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主要原因是:,1.工矿企业的人口密度较高,建筑密度亦较高。2.重要设施、设备高度集中,生产环节之间的依赖性很强。3.次生灾害源多。4.企业的生活区与生产区、生产区与仓库区都相距不远,如果生产区遭破坏,相邻的区域也很难幸免。,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目标,工矿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的重点是保证生产设施在灾害发生时不遭严重破坏,减轻和防止严重次生灾害,特别是石油、化工、冶炼、采掘、水力枢纽、核工业等。企业从计划、选址开始,直到建成、生产全过程都应充分重视防灾减灾规划。,企

8、业防灾减灾规划的影响因素,影响企业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的因素有很多,必须从地形地质、气象、地震、环保等因素多方面进行决策。1.地形地质条件 应主要考虑洪水灾害和地基下沉的影响。2.气象因素 气象因素对灾害的影响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综合的,因地区、时间、地理条件有很大不同。3.地震灾害 地震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同一规模的地震,发生在城市或山谷,震害的差异很大,企业在计划之初,有必要根据地形、地层、过去的地震史,预测震害率,并制定信息传播、避难、消防、救护、交通的具体对策。,4.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社会性灾害,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噪声污染和地表下沉等。企业应采取相应的生产工艺防止污染,妥善

9、处置污染源。,总之,企业制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灾害发生的概率和防灾的经济性,把工厂的布置与防灾减灾对策一同进行决策,详细分析防灾减灾对策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企业管理者应站在全局的、长远的、安全的立场对待企业防灾减灾计划,这样才能使企业稳定发展。,1.3 抗震防灾规划,(一)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南亚地震带交汇地区,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其地震活动性分布广、频度高、震源浅,这就使我国遭受的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目前,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至今世界各国尚未攻克地震预报关。即使震前有了预报,人员可以提前撤离至安全地带,减少以至消除人员伤亡,同时也可减轻或避免由于地震突然袭击引起恐惧

10、心理和混乱,但所有建筑物、工业设施、生命线工程等仍将照样破坏。所以从根本上来说,要减轻地震灾害主要依靠结构抗震。,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目标,1.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2.保障地震时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3.逐步提高城市的综合抗震能力。4.减少和防止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引发的火灾;地震引发的山崩或洪水泛滥;地震引发的海啸或洪水泛滥;地震导致的饮用水污染、疾病流行及瘟疫。5.有利于抢险救灾工作的进行。6.有利于震后初期生活安排。7.有利于加速震后的恢复重建工作。,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编制抗震防灾规划应在科学分析和调查研究城市在未来地震中可能产生的主要震害程度、原因、

11、地理分布、规模等基础上进行,其中心任务是确定地震烈度分区和重点设防工程,拟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抗震标准,并划定防灾疏散场地和路线。,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的远期规划,以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 2.震前的准备规划,以提高对灾害的承受能力和消除震时的恐慌和混乱(1)建立城市抗震防灾指挥中心,全面领导各项工作;(2)建立地震警报发布系统和地震情报传递系统;,(3)制定应急疏散和撤离计划;(4)根据震害预测及损失分析结果储备抗震救灾急需物资,包括抢修备用材料、工具和救灾生活资料;(5)向群众进行抗震防灾宣传教育,提高个人的抗震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3.震时短期(一般指震后

12、13天)应急规划,以限制震害规模,有效地减轻地震损失(1)搜索和救援被埋在倒塌房屋中的人员;(2)组织医疗急救服务,对伤亡人员进行处理;,4.震后恢复重建规划(1)居住建筑的恢复与重建;(2)生产设施的恢复与重建;(3)公用设施的恢复与重建;(4)震后长期经济影响的消除与投资调整。,(3)供应应急食物和饮用水;(4)建立临时性避难场所;(5)有效限制次生灾害的规模;(6)恢复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生命线工程;(7)强化社会治安。,如前所述,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形成独立工矿区的企业,占地面积大,职工人数多。这种企业在遭遇地震袭击时,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编制相应的抗震防灾规划是刻不

13、容缓的。,(二)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目标,1.提高企业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障地震时企业和职工的安全;2.在遭遇到相当于基本烈度地震影响时,关键系统和重要生产装置不致造成严重破坏,生产不中断,确保不发生严重的次生灾害,使各项抢险救灾工作能有秩序地顺利进行,或经简单抢修即可迅速恢复生产,职工生活基本正常;3.确定灾害预防、灾害应急对策,特别是地震时能有效地控制次生灾害的规模。,工矿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的主要内容,1.震前预防地震灾害规划2.震时紧急抢险救灾规划3.震后恢复规划,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的定量依据,由于地震的发生在时间、地点和强度上的随机性,

14、以及各工程结构、生产设备的抗震强度的不确定性,因此通常采用概率分析的方法。分析内容和步骤如下:,1.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与小区划 通常,地震危险性分析的结果是给出企业所在场地的最大地震动的年超越概率,当地震危险性分析用基岩地震动参数给出时,则不同场地上覆盖土或地形的放大效应就是地震动参数小区划。2.企业工程结构、生产设备的震害预测(初始事件)震害预测(即工程结构或生产设备的易损性)是指在某强度地震作用下,工程结构、生产设备发生给定破坏等级的条件概率,从而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震害分布作出定量估计。3.与一定震害程度相对应的次生灾害事件发生概率 对于有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矿企业,分析由工程结构或生产

15、设备震害产生的次生灾害是十分重要的。,4.企业经济及职工生命遭到地震损害的概率(损失分析)经济损失通常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种,通常以货币单位来表示,因此当已知某一强度地震动的年超越概率,工程结构和生产设备的震害概率及次生灾害事件发生概率及损失率,就可定量地确定该企业的损失概率。对人员伤亡估计,可以采用与估算经济损失类似方法,独立进行统计分析。5.工程决策分析决策分析的目标为:在已知地震作用下,企业的可能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是否为最小?是否需要增加抗震防灾措施,它的可靠程度如何?采取措施所增加的费用是否合理?,1.4 防火规划,制定防火规划的原则和内容,城市防火规划的中心任务是拟定城市防火的标

16、准,确定各级消防站的位置及服务范围,规划消防通道,对易燃易爆的工厂、仓库的布局和防范措施提出具体方案。,防火规划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具体包括:,1.防火与扑救相结合2.与城市规划同步3.与其他防灾规划互相配合4.注重调查研究,防火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1.进行火灾危险性分析评价,认定火灾隐患。2.拟定城市防治火灾的标准。3.结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消防站的位置及覆盖的范围,规划消防给水取水、消防通道、市政消火栓、消防通信等公共消防设施。4.对易燃易爆的工厂、仓库的位置进行布局,并制定火灾防范措施。5.明确消防工作的组织,消防人员的配备和训练教育,消防经费的渠道。,1.5 防洪规划

17、,防洪规划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所进行的各类水规划中的一项专业规划。它是指在江河流域或某一特定区域内,着重就防治洪水灾害所专门制定的总体防洪方案。,(一)防洪规划的任务与作用,防洪规划的任务,1.确定研究范围。2.确定防护对象和防洪标准。3.统筹研究防治流域水害的对策。4.综合评价规划方案实施后可能的影响。5.研究重要措施的实施程序。,防洪规划的作用,1.江河防洪规划是江河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江河防洪规划与江河流域综合规划一样,是国土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江河防洪规划是国家和地区安排水利建设的重要依据,是防洪工程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工作的基础,也是进行有关水事活

18、动的基本依据。江河防洪规划在水利建设和管理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防洪规划的编制步骤,防洪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分阶段进行,包括问题识别、方案拟订、影响评价和方案论证四个步骤。这四个步骤不能截然分开。规划的各个环节都要反复研究,规划每前进一步,就要通过反馈对前阶段的成果进行修正。,城市防洪规划的分类及相应编制原则,1.沿江河城市的防洪规划(1)以城市防洪设施为主,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2)在全流域防洪对策上,泄蓄兼顾、以泄为主。,(三)城市防洪规划,(3)堤防等防洪设施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4)各项防洪设施要全面规划,分期实施。(5)防洪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防洪设施与市政

19、建设相协调。江河堤防要与城市交通、园林绿化相结合。,2.山区城市防洪规划(1)与流域防洪规划相配合。(2)按水流形态和沟槽发育规律分段治理。(3)全面规划、分期治理。(4)因地制宜选择排泄方案。,二、灾害管理,灾害管理工作一般包括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抗御、救助和灾后援建六环节。城市灾害管理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效实施城市灾害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城市防灾减灾工作不仅涉及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各灾种,而且涉及政治、经济、技术、生态等各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城市的防灾减灾组织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

20、防灾能力。,2.1 基本概念,灾害管理的方式,1.行政管理:指通过行政手段指挥与协调减灾行为;2.法律管理:指通过法律强制性地限制与杜绝人们的致灾行为,保护减灾行为;3.商业性管理:指对灾害或减灾的科技资料、通信线路、能源等的使用进行有偿管理;4.条件控制性间接管理:指通过经济手段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创造一个有利于减灾而不利于致灾行为的环境,并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减灾;5.引导性管理:采用新闻引导、心理引导、自决策引导、减灾知识培训等方式进行灾害管理;,我国灾害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管理方式包括灾害目标管理、过程管理、项目管理与职能管理四类。,2.2 日本灾害管理工作,(一)灾害管理法律体系,日本的

21、灾害管理法律体系可分为五大类,即基本法类、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相关法类、灾害应急对应相关法类、灾后重建和复兴法类、灾害管理组织法类等。日本灾害管理法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不仅建立起了防灾基本大法,而且还颁布实施了与灾害的各个阶段(包括备灾、应急响应及灾后恢复重建)相关的多项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灾害管理的法律体系,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类灾害的发生,积累经验,不断修订,不断完善。,中央防灾会议,(二)灾害管理组织体系,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和日本的行政管理体制,日本建立了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包括都道府县及市村町)的灾害管理行政组织体系:,“中央防灾会议(Central Disaster

22、 Management Council)”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高行政权利决策机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防灾基本计划、协调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政府机关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公共机关之间有关防灾方面的关系,协助地方政府和各行政机关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地区防灾规划和防灾业务规划。,各级地方政府“防灾会议”,各级地方政府设置的本地方的“防灾会议”主要包括都道府县防灾会议和市町村防灾会议,负责制定地方的防灾基本计划以及其他计划,其成员主要来自地方政府机构、指定公共机构和其他组织的地方官员。由于日本实行地方自治体制,地方要根据国家防灾基本计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特征,制定出本地区的防灾计划。,灾害管理专门机构,1.

23、备灾体系 日本的备灾管理专门机构主要包括国土交通省和日本气象厅,主要承担灾害信息预报、灾害预测和灾害时灾害信息的收集发布等管理工作。,2.救援体系 日本的灾害救援体系主要由消防、警察、自卫队和医疗机构组成。消防机构是主要的灾害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收集、整理、发布被害信息,并组织灾害救援行动。警察机构主要包括灾害发生时收集情报和灾区现场活动(各种救灾抢险、道路交通管制、伤员紧急输送、灾区治安等)两类。自卫队可提供搜寻和营救被害者、船只、飞机等,防洪,医疗援助,疫病蔓延的预防,供水、人员和物资的运输等救援行动。日本指定专门的医疗机构开展灾害救援,根据灾害对策基本法,各都道府县至少要设立一个以上骨干灾

24、害医疗中心和若干必要的地区灾害医疗中心。,(三)防灾减灾宣传及活动,日本政府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以加强和提高民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知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主要的措施有全民参与的宣传活动日、重视学校防灾教育、促进居民自主防灾组织的形成、开展多样化的防灾培训和演练等。日本有很多的宣传活动日,如每年9月1日定为“防灾日”、8月30日到9月5日为“防灾周”、3月1日和11月9日为“全国火灾预防运动”、5月或6月为“水防月”、6月第二周为“危险品安全周”、12月1日到12月7日为“雪崩防灾周”等。通常的宣传活动形式有展览、媒体宣传、标语、讲演会、模拟体验等。,2.3 美国灾害管理工作,(一

25、)灾害管理法律体系,美国第一个与灾害有关的法律是1950年通过、1970年颁布并于1974年修订的灾害救助法。美国关于减轻地震灾害的法律有:1977年制定颁布的1977地震灾害减轻法,1980年颁布的地震灾害减轻和火灾预防监督计划法,1990年颁布的重新审定国家地震灾害减轻计划法。,(二)灾害管理组织体系,美国负责防灾减灾工作的机构为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MA),本部和全国各分支机构的工作人员非常多,是集政府、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于一体的防灾、救灾指挥调度系统,是一个直接向总统负责的独立政府机构。,FEMA的主要任务是统筹支援全美灾难事宜,推动全面整合危机管理计划,通过减灾

26、、备灾、应变及复原,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其所负责的主要灾害种类包括地震、酷热、洪水、飓风、山崩及泥石流、龙卷风、海啸、火山爆发、暴风雪、雷电等自然灾害,以及森林野地大火、冬季驾驶、有害废弃物、建筑火灾、辐射意外、核电厂事件、恐怖事件等人为技术灾害。,美国对灾害实行统一领导和分两等两级管理的方式,灾害行政管理对策的第一责任者是灾害发生地区所在的州,美国政府只对超越当地地方灾害对策能力的部分由总统按紧急事态法令给以紧急援助。,(三)灾害援助体系,FEMA拥有完善的灾害救助体制,主要分为联邦和州两级。联邦政府中28个部门或机构、美国红十字会是提供应急救援力量的单位,这些单位分别组成12个救援组,每

27、个组有1个主要的负责机构及若干辅助机构。,救灾体系由应急指挥系统、民间社区灾难联防体系、行政资源系统、灾民安顿系统和信息指挥系统组成。其中,应急指挥系统由联邦应急管理署的应急指挥中心与军方和政府的相关机构联合组成,负责紧急灾害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指挥救助;行政资源系统则由气象单位、警察消防单位、医疗单位、军方、政府机关及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2.4 我国灾害管理工作,(一)我国灾害管理工作现状,我国采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灾害分级管理的灾害管理体制,强调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协调。在灾害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政府统揽全局、总体指挥,地方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强调地方灾害管理主体责任的

28、落实和灾害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协调,注重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民兵预备役部队突击队作用的发挥。最大限度地优化和配置各种救灾力量和资源,从组织上保障救灾整体合力的发挥。,灾害管理法律体系建设,我国与防灾减灾工作有关的立法工作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开展起来的,根据不同灾害种类制定了部门的防灾法。此外,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在1998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该规划是国家的中长期减灾规划,该规划对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主要目标、任务和措施等均有规定。,灾害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我国在联合国将20世纪的最后10年定为“国际减灾十年”后,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具体事务由

29、民政部中负责灾后救助和灾情核查的部门承担。2000年,该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国家减灾工作的方针、政策和规划,协调开展重大减灾活动,指导地方开展减灾工作,推进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该委员会就是我国目前专职的防灾减灾机构。,灾害预警及应急体系建设,2002年4月正式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该中心是中国政府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的专业机构。,我国已经初步建成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体系、大江大河的灾害性洪水预警预报体系、森林和草原防火预警体系等一批重点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建成了全国统一的灾情管理信息系统,从而保证在第一时

30、间对灾害进行预警预报,动态监视灾害发展。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方面,我国加大了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工作力度,各级政府以预案为基础,制定了应对灾害的工作机制。,目前,卫生部、公安部、水利部、交通部、铁道部、财政部、国家安全部、国土资源部、国防科工委、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等十几个部委以及几十个城市逐步建设了应急信息系统,希望互联互通,有助于信息共享。,备灾和灾后社会动员工作机制的建设,我国对备灾工作十分重视,目前全国抗灾救灾应急储备物资网络基本形成,储备了大量防汛、搜救设备和救济物资。民政部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郑州、合肥、武汉、长沙、南宁、成都、西安10个城市建立了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点,部分多灾、易灾

31、地区也建立了地方救灾物资储备仓库,以救灾仓库为依托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基本形成。,防灾减灾基本法等法律体系的建设,(二)我国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灾害管理法律体系仍不完备,还没有形成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与中国国情相符合的科学法律体系,主要表现在缺少灾害管理的基本法,在灾害管理工作过程中,还缺乏具体细致、操作性较强的指导标准、程序和规则。我国没有像美国、日本等国家那样建立“防灾减灾基本法”,没有将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特别是许多大政方针方面的问题在基本法中予以明确,而是各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协调。,专职防灾减灾机构的设置,虽然目前我国的防灾减灾机构由设置在民政部内的“中国国际减

32、灾委员会”负责,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该机构在救灾方面发挥了大量的作用,但在制定政策和规划、开展灾害预防方面的作用则相对较小。此外,省一级或省级以下城市的防灾减灾机构大多是针对单一灾种的,各主要灾种分别归口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管理,按部门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没有设置统一的防灾减灾专门机构,是一种分类别、分地区、分部门的单一管理模式,灾害的测、报、防、抗、救、援等都实行单一管理的模式。,完善的灾害信息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当前,受我国经济条件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区灾害信息报告体系不够健全,各类灾害信息不能实现各个地区间、各部门间、各灾种间的有效沟通,不能满足灾害应急管理对信息及时、准确性的要求,现有的技术

33、手段、基础设施和人员素质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快速处置灾害的需要。因此,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灾害管理体系,提高灾害的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完善的灾害管理和救助体系的建立,与日本等国不同,我国目前还没有运用规划制度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专门的财政金融措施,没有建立完善的分散灾害风险的保障制度,如建立灾害保险机制和激励性、抑制性税收政策等,防灾减灾资金严重不足,各级政府在灾害发生时的支出义务和支出方式均没有明确。通常在灾害发生时,往往还要采用政府行为发起全社会的募捐,或发动大量武警官兵来协助救灾。,公众灾害意识急需提高,目前,我国在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教育、提高民众的减灾自护能力等方面的

34、工作比较薄弱,民众对于防灾减灾所需具备的科学常识、自救互救知识了解得比较少,常常在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造成许多不必要的灾害损失。如很多人在火灾发生时由于缺少相应的消防知识惊慌失措而导致窒息死亡或跳楼死亡,大量的人员甚至是火灾隐患比较严重的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的人员不懂得使用灭火器,从而在火灾发生时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又如,南黄海1984年5月发生的62级地震,虽然只有19间年久失修的陈旧房屋倒塌,没有人被砸死,但由于震感很强,引起上海、南京等地许多人的恐慌,出现了500多人跳楼的事件,从而造成重伤54人,轻伤209人,8人由于恐慌而死亡。,三、灾害应急管理,应急管理(Emergency

35、 Management)即紧急事件管理,它是针对特、重大灾害的危险处置提出的。一般而言,危险包括人的危险、物的危险和责任危险。人的危险有生命危险和健康危险;物的危险指对物质财富的威胁;责任危险则源于法律上的损害赔偿责任,即第三者责任险。危险是由意外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意外事件可能发生的危险隋景构成。应急管理就是对意外事件的这些环节进行的管理。虽然并非所有的紧急事件都是灾害,但所有的灾害都归于紧急事件。,应急管理周期通常由4部分组成:1.减轻行动期,旨在减轻可能发生的紧急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影响;2.防备行动期,旨在使防灾机构有能力处理紧急事件造成的后果;3.反应行动期,旨在控制紧急事件的负面影响;4.恢复行动期,旨在恢复基本服务和正常运行,时间几乎与反应行动期同步。,1.预防,就是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出发,防止紧急事件或事故的发生所采取的应急行动。2.预备,又称准备,是在应急发生前进行的工作,主要是为了建立应急管理能力。3.响应,又称反应,是在紧急事件发生之前以及灾害期间和灾后应立即采取的行动。4.恢复,是在灾害发生之后立即着手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安排。,与应急管理周期划分相对应的是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