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与华夏文明.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34376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103 大小:6.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与华夏文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黄河与华夏文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黄河与华夏文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黄河与华夏文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黄河与华夏文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与华夏文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与华夏文明.ppt(10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河与华夏文明,1.中华民族的摇篮 1.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 1.2 民族的起源 1.3 文字的发明与发展2.灿烂的古代文明 2.1 远古文化遗存 2.2 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引 子,典曰:“天地初开,女娲搏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在中国远古神话中,人是在黄水与黄土的混融中诞生的。于是,在中华民族的魂魄里,就不能不始终透射出黄河的气息。,1.中华民族的摇篮1.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现在的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远古时代,这里的气候比今天优越得多。那时,亚热带的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黄河流域的中游、关中盆地一带部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

2、湿润,雨量充沛。,这个区域内,光照时间比较长,一年中大多数时间天气晴朗,充足的阳光可以充分地满足农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此时正值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农作物生长旺盛,恰当的温度和降水组合,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冬季不太寒冷,夏季不太炎热,分明的四季又有利于人的健康、长寿。,黄河流经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这里土壤肥沃,为发展原始农耕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古代的黄土高原,草本植物生长得很茂密,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较高,腐殖层较厚,而且黄土结构也比较疏松,对于使用石器等原始生产工具的古代人来说,比较容易耕种。诗经人雅生民中有:“涎后稷之樯,有相之道。笰厥丰草,种之黄茂”,意思是后稷种植

3、庄稼,好像有神人相助,除掉繁茂的野草,使之长出金黄色茂盛的庄稼,生动地描写了周人先祖后稷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获得丰收的情况。,后稷: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弃为儿童时,好种树麻菽。成人后,好耕农,相地之宜,善种谷物稼穑,民皆效法。尧听说,举为农师,天下得其利,有功。舜曰:“弃,黎民始饥,尔后稷播时百谷。”封弃于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远古时代,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种类繁多的野兽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片土地上,人们攻击野兽,把战利品当做食物,用兽皮缝制衣裙,蔽体御寒,而深厚的黄土质则给人类提供了躲避野兽和挖洞穴居的条件。水是生命的源泉,逐水而居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4、。作为我国北方的主要水源,黄河与黄河流域成为我们祖先的自然选择。,1.2 民族的起源据考证,大约4000年前,黄河流域已经聚居着许多血缘氏族和部落。相传最早的是黄帝和炎帝两大部族。黄帝族发祥于陕西北部的姬水。黄帝是有熊氏,又号轩辕氏。随着这一部族势力的发展壮大,它逐渐地向南面和东西迁移,定居在黄河中游我们今天泛称为“中原”的地带,成为这里一支显赫的势力。他们的活动影响深远,后世这一带的居民,都尊黄帝为自己的直系始祖,尧、舜、禹都是黄帝氏族的子孙,因而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第一人”。,与黄帝接邻的是炎帝部族,最初活动在今天中游渭水流域的姜水。姜水在今陕西歧山以东。炎帝号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种五谷、制

5、陶器、尝百草,因而可以断定炎帝部族是一个农业部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各部落也不断扩大,部落间为了土地和食物,不但相互交往、分化组合,而且不断进行战争或联盟。,黄帝部落击败炎帝部落,夺取了盟主地位,炎黄两族便逐渐融合,在中原地区定居下来,与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和苗族相互融合影响,共同发展黄河两岸的经济文化,使这个地区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摇篮。相传夏、商、周的祖先也都是黄帝的后裔,他们自称“诸夏”或“华夏”,也称“华”或“夏”。由于中原地区是华夏族的发祥地,而古时候,人们认为中原是四方的中心,就又把这里称做“中华”。华族是汉族的前身,所以现在的汉族人都把黄帝奉为始祖。,F,补充:伏

6、 羲 通过对伏羲及伏羲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把中华文明史推向更早的年代,中华文明史可能是800010000年。据史载,伏羲曾教人们织网捕鱼,从而使人类原始的狩猎状态进入到初级的畜牧业生产;他确定了婚嫁制度,创造了历法,发明了乐器,教会了们制作和食用熟食,结束了人类身披树叶,茹毛饮血的野性状态;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秘密符号八卦,这是一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电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国文字的起源。,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由于伏羲是蛇身人首,故有“龙的传人”之说。有学者指出:“伏羲出生于蛇系氏族,并且以蛇为尊。他身上穿的树叶或鹿皮,形如蛇之鳞身或花纹,这正是蛇系氏

7、的族徽或图腾标志。,甘肃省天水市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位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素有“羲皇故里”之称,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1992年8月,江泽民视察天水时亲笔题词“羲皇故里”。,大的,现今古成纪有规模的伏羲庙有三处和伏羲台一处,即位于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天水市区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秦安泰山庙的伏羲庙,河北新乐伏羲台。尤以淮阳县的太昊陵规模宏大。,1.3 文字的发明与发展人类社会是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被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的。黄河流域跨进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文字的出现。关于文字的发明,古代曾流传

8、过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龙的容貌,生着四只眼睛有着锐利的目光,善于观察事物。他仰视天象之变,俯察鸟兽之蹄迹,穷天地之变化而创制文字,从而震撼了天地鬼神,“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现今河南新郑市有仓颉造字台,开封市有仓颉墓、造字台。西安市南15公里处也有仓颉造字台。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 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 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 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 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从目前已掌握的考古资料来看,中国的文字似应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新石器时

9、代的陶刻符号。据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在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共发现有l13个刻画符号标本。这些符号是人们有意识刻画的,代表一定的意义。中国比较成熟的汉文字,是黄河流域河南安阳小屯衬的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甲骨文已具备了后世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今天中、日、韩等国正在使用的汉字的鼻祖。这是黄河儿女对中华文明乃至东亚文明所做出的一项伟大贡献。以甲骨文为鼻祖的汉字,与古埃及纸草文字和古巴比伦泥板楔形文字同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但是后来纸草文字和楔形文字都相继消失了,即使是晚出的美洲玛雅人的图形文字,也只在历史上存在了l000多年便告灭绝,惟有中国的汉字青春常在,至今仍在通行使

10、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2.灿烂的古代文明2.1 远古文化遗存(1)古人类遗迹循着黄河流域远古的蓝田人、北京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的足迹,考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灿若群星的古人类遗址,我们犹如徜徉在中国古代文明的长河中。这些古人类文化遗迹,数量多、类型全、总体水平高,延续发展、由远及近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童年发展过程。,1)西侯度飘渺的人类踪迹截至目前的考古发现,如果按辈份算起来,黄河流域最早的人类祖先当推距今200万年左有的西侯度人。西侯度是一个平凡的小山村。它位于山西省芮城县西北隅中条山南麓,南距风陵渡约10公里。黄河从它的西边和南边日夜不息地滚滚流过。遗憾的是,

11、西侯度人,这些早在200万年前就已经生息在黄河流域的人类祖先,行迹匆匆,只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飘渺的影子和几件使用过的器物,而他们究竟长得什么模样,到底安息在什么地方?对于我们来说,至今仍然是一个待解之谜。,2)蓝田人迄今为止,我们所能见到的黄河流域最早的人类祖先,是百万年以前的“老祖母”蓝田人。蓝田人,指陕西省蓝田县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直立人化石,其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古地磁断定的年代数据为l00万年。蓝图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至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人类学家对蓝田人的头骨进行了研究,断定其为女性。,他们生活在丰饶的渭河平原上,与牛羊为伍,和禽兽同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他们不但奇迹般的保

12、存了自身,而且养育了昌盛的后代。蓝田人是黄河流域旧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代表。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最韧起步猿人阶段,也是地球上这个最伟大的种类所经历的最艰难的阶段。,3)丁村人丁村人世代生活在山西境内汾河之滨。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汾河中游临汾宽谷南端的第三阶地上,发现了11处旧石器地点和数处动物化石地点。并发现了一个小孩头顶骨,经专家分析,丁村人与北京人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应该是现代蒙古人种的祖先。丁村人所处的时期,汾河流域的气候温暖湿润,汾河水势也比较大。丁村人在水草丰盛的汾河两岸或采集野生植物,或利用遍地的石头制作石器工具进行原始的渔猎活动。,丁村人在继承前辈文化的基础上,又创造出了新的更为

13、先进的文化。他们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石器类型“丁村尖状器”。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丁村人不仅创造出了更加先进的文化,也创造了他们自身。不论是从体质特征,还是从石器制作水平来看,丁村人比他们的猿人祖先前进了一大步。他们基本上摆脱了比较原始的猿人特征,从而成为人类进化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古人”的杰出代表。,4)山顶洞人 距今1万年左右,是黄河演变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也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一时期寒冷的冰期宣告结束。从此,沉睡的黄河青春勃发,在广大的华北大地上奔流宣泄。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也伴随着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的消退,告别“古人”阶段,进入“新人”的天地。黄河流域的人类文化也从此揭开

14、辉煌夺目的新篇章!山顶洞人正是这一转折时期的典型代表。,从山顶洞出土的人类化石,我们可以看到;山顶洞人的体质已经非常进步,特征和现代人相一致。从其形态来看,山顶洞人头骨的许多特征都和蒙古人种相吻合。可以说,山顶洞人与丁村人一样,是原始的蒙古人种,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直系祖先。在山顶洞人的文化遗存中,发现了石珠、穿孔的兽牙和贝壳、钻孔的砾石等丰富的装饰品,工艺制作相当进步。它一方面反映出山顶洞人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原始的磨制和钻孔技术。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远古人类原始审美意识的最初产生。,5)仰韶人1921年,受聘于中国政府农商部任顾问的瑞典学者安特生和中国地质工作者,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用手中

15、的铁铲启开古老的地层,揭示出中华远古文化新的一页:仰韶文化以其绚丽无比的光彩震惊了全世界!,(2)远古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 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 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我国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最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在黄河中游及其附近地区。其中心在陕西中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以及汉水中上游,并且以此为中心向外辐射,北达内蒙古河套地区,西抵甘肃境内

16、渭河上游,东接山东。仰韶文化时期,是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经济文化大发展的繁荣阶段。,马家沟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城西南 10公里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面。面积约 9 万平方米。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大地湾遗址位于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遗址。其历史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一期文化距今约8000年,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最早

17、的新石器文化。对研究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明乃至华夏文明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庙底沟遗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陕县。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面积2万平方米。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证明早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已开始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

18、济生产活动。,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是我国最初发现的一种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10300年,突破了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的年代,因其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考古学上定名为“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被人们食用后遗弃的多种动物骨骸,其中家鸡、家猪、家犬的骨骸最引人注目。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至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陕西省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距今约68006300年),可以作为仰韶文化的代表。如果我们把仰韶文化时期看做是黄河文化的第一个繁荣时期,那么

19、,处于枢纽位置的黄河中游就宛如一个熔炉,在它的影响下,分布在广大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在人类社会早期的经济活动和意识形态上表现出的一致性,是令人惊讶的。,这一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家畜的驯养开始了;原始手工业的发明,也是这个阶段的突出成就。这个时期还出现了纺织业。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远古的黄河儿女,在同自然界作斗争中,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原始的美术、音乐、舞蹈也就和宗教观念一起产生了。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也正是黄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大发展阶段。,继仰韶文化而起的龙山文化遗址广泛地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早期以河南三门峡庙底沟遗址为代表,晚期在晋、陕

20、、豫、鲁均有表现。龙山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开始由母系氏族公社的期进入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产,较仰韶文化时期有了较大的进步,黄河流域以粟为主的原始农业空前发展,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大提高。在山东胶县三里河遗址中,一个面积约为4平

21、方米、深约1.4米的窖穴里就藏有1立方米多的粟。农作物的种类有所增加,除种植粟黍之外,还种植小麦、水稻,以及油菜、白菜等蔬菜。,铜器的铸造,是这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成就。早在仰韶文化早期的陕西姜寨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就发现过一件黄铜片和一件黄钢管状物,经鉴定其年代距今已有6000多年,系铸造而成。到了仰韶文化晚期,甘肃东乡林家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把完整的青铜刀;山西榆次源涡镇仰韶文化遗址又发现了炼铜剩下的铜渣,经化验应为红铜;在河北武安赵窑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发现过将军盔(谢塌)残片和铜炼渣,经化验也是红铜。,到龙山文化时期,铜的冶炼和铜器的铸造技术得到了显著地发展。整个黄河流域,东至胶东,西至甘青

22、,北抵河套,南至河南,都有铜器出土。生产工具也得到改进,出现了石镰、蚌镰。制陶、制玉等手工业生产开始专门化,陶轮被普遍使用。,仰韶文化晚期,就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来说,一般的房屋都是平地起建,半穴居式的为数已经不多。龙山文化时期,房屋建筑更加讲究,几乎都是圆形的地面建筑,半地穴式的已经完全被淘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给龙山文化时期的氏族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加剧,出现祭祀和占卜,母权制让位给父权制,进入父系社会。这是原始社会的尾声,人类社会的发展距离阶级社会只有一步之遥了。,随着生产力和父权制家族的发展,在聚落分化的基础上,必然产生阶层与阶级的分化。阶层和阶级的不断分化

23、,阶级矛盾的逐步加深,中心聚落进一步得到发展,进而出现了城邑。1977年,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西边约一公里处的王城岗台地上,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座距今约4000多年的城址。它坐落在颖水及其支流五渡河的交汇处,东、南、西三面环水,北依篙岳,四周都有天然屏障。,城邑的普遍出现,使黄河流域的聚落形态为之一变。它既是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酋邦制的确立,预示着原始的氏旅社会即将结束,国家的产生和阶级社会即将开始。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正向黄河和她的儿女们走来。,2.2 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文明史总是与水相依而生。逐水而居,不仅是游牧民族的专利,世界四大文明

24、古国都有一条与国家兴衰密切相连的生命河。在我国,这条生命河是黄河。黄河流域长期以来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政治中心早在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第一个王朝夏,就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从夏王朝建国(公元前2l世纪)开始至北宋,大都在黄河流域建都。这是与黄河流域适中的位置、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分不开的。黄河流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禹在确立王权后,就在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又迁往阳翟(河南禹州)。,夏朝,商朝,商都朝歌,故卫国都城,在今河南淇县,另一说在河南汤阴县。,位于渭水之滨和关中盆地中部的西安(古称长安),具有得

25、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这里河流众多,历史上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自西周、秦汉乃至隋唐,先后有11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长达千年。位于洛河北岸的洛阳,自东周起,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定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黄河下游平原上的开封(古称汴梁),从战国时魏惠王迁都这里起,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同和北宋,以及金后期的京都均设在这里,先后历时也有200多年。元和西夏等少数民族先后在银川建都。,(2)民族融合追溯历史,民族的融合是我国人口的迁徒和我国各族人民为了谋生追求就地、经商、或在反抗斗争失败后为了躲避统治者的迫害,不断地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徒的过程。各

26、族人口的频繁迁徙,使我国早己存在的民族杂居局面变得更加广泛而普遍。许多民族交错杂居,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域之内,频繁的接触和互相影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东汉以来,分布在中国西北部和北部边疆的少数民族已陆续向内地迁徒。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历了近400年的混乱与分裂,北方和西北方的游牧民族纷纷内进中原,建立政权,经过血与火的交锋,华夏儿女终于以其先进的文化融合了内迁各族,从而为自己增添了新的血液。这些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历史上称之为“五胡”。,魏晋南北朝的长期分裂与混战,引起了中原汉人的大批外迁。从元康七年(297年)至西晋灭亡的20多年间,中原汉人外迁者约在

27、40万户、200万口左右。此后的十六国和北朝时期,中原人口外迁余波仍未平息。外迁的中原汉人,遍及黄河流域的周边地区,主要是流向辽西、河西,而以移居江南地区者数量最多。,随着北方汉人的大量南迁,南北的地域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也促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加牢固地形成一个共同的地域。同时,随着北方汉人的南迁,北方的旱作农业技术不断南传,使南方的经济由原来比较单一的水田农业、向水旱兼作、稻麦兼营的农业结构转变,进一步缩小了南北经济的差异,从而又促进了汉民族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此外,由于北方汉人的南迁,黄河文化进一步南传,促使中原地区的语言更广泛地流行于江南地区,洛阳话变成了南方官场和士大夫普遍通行的语言

28、,成为南北汉人共同的民族语言。而在抗击胡人政权的压迫和进攻中,南北汉人的民族意识也部进一步强化,同宗同族的民族认同感更是远远超过了地域的隔阂,这又促使汉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所有这一切,促使汉民族的稳定共同体变得更加壮大了。,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的人规模南迁及由此引发的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移,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族大融合,掀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高潮。按照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不同民族之间,总是文化先进的民族同化、融合文化落后的民族。,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当时有大批内迁的蛮夷戎狄为文化先进的华夏所融合,到战国时代结束之时,不仅原先僻处西陲、经济文化相对

29、落后而被视为戎狄之邦的秦国被称为华夏,连文化相对比较发达、一 度称霸中原的荆楚和吴、越最后也都融入华夏之中。魏晋南北朝也是如此。,南北的民族大融合,为汉族输入新鲜的血液,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得到了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与壮大。汉族之所以人口众多,就是由于吸收了别的民族,在长时期内由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魏晋南北朝的这次民族大融合,缩小了民族、地域之间的差异与矛盾,使胡汉统治者的分裂割据失去存在的依据,这就为实现南北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从而迎来了隋唐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文化的高度繁荣。,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四次民族大融合:1、春秋、战国时期。特点是在中国腹心地区进行的,形成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民族。2、魏晋南

30、北朝时期。特点是民族迁徒出现对流,一部分汉族往周边去,周边少数民族往内地来。3、宋辽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是在边疆地区进行的,不仅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而且大量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4、清代。这时期奠定了现在中国疆域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基础。,(3)最早开发的农业区我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小雅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水利工程。战国时期,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从秦汉至隋唐时期,黄河流域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发展迅速,这个时期中原地区以农田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

31、关中、宁夏平原以及黄河流域的其他地区。,史书中,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的记载。引泾灌溉工程最早始于郑国渠的开凿,郑国渠的修建,促进了关中地区的发展,大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对于后来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汉代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通过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又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织渠等,形成了庞大的灌溉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因此,关中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开发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黄河流域广大民众,一方面与黄河水患抗争,一方面又利用黄河水,发展农田水利,并以关中地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和影响。河套地区、宁夏地区结合屯垦戍边,引黄灌溉工程规

32、模宏大。黄河的支流湟水、洛河、渭河、汾河、沁水、丹河等流域,引水灌溉也不断向前发展。,丹河,古称源泽水、泫水、丹水等,是沁河的重要支流,主要流经山西省晋城市和河南省焦作市。丹河是晋城市境内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高平市赵庄丹朱岭。它流经晋城市郊区鲁村、北义城、高都、水东、金村、柳树口、南河西等乡镇,入河南省后注入沁河。,(4)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铁制农具广泛使用,牛耕流行,耕作技术不断改进。两汉时期的汜胜之书,主要记载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关中地区劳动人民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验。北魏时期,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反映了那个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及耕作技术的提高。结合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时

33、令,把一年二十四等份,创立了“二十四节气”。,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黄河两岸也是我国古代冶炼技术发祥地和发展的中心。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纯熟的程度。北宋初年山西地区即有不少人以采煤为生,北宋后期煤炭经营已是“官卖”。关于石油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书,书中记载

34、西汉时今陕西省延长地区,民众发现了一种可燃的石油。据大元大一统志记载,陕北地区元代就有人工开凿的石油井。,科学发明令世人瞩目。天文历法亦是华夏文明的象征。考古和史籍记载,黄河流域最早利用被称为“表”的天文仪器观测太阳的投影变化,定方位、定节气、定时刻。华夏先民对天象观测极为精确。西汉时,落下阁制造了浑天仪。东汉时,杰出的科学家、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人张衡(公元78139年)对浑天仪加以改造,制造了更精确的水运浑天仪。,M,元代,郭守敬对浑天仪进行重大改革,在河南省登封县设星台观测,制定了“授时历”,以3652425日为一年,和现行的公历一周年大致相同。其通行360多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35、一种历法。1981年,为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创立了磁学、声学、数学、光学、力学、地学、医学、药学、建筑学等学科,并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创作了大量的经典著作。这是黄河对华夏民族的贡献,是黄河对全人类的付出。被世人称道的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就是最好的例证。,(5)文化艺术文学以孔子编定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点,此后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小说等,如黄河之水源远流长,黄河流域名家迭出,佳作累累。庄子、李斯、司马迁、韩愈、

36、柳宗元的散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苏东坡、辛弃疾、李易安的词,关汉卿的杂剧,曹雪芹的小说,各领风骚,千古流传。,诗经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

37、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s,d,d,c,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吧,以毛笔和墨汁为工具,创造出的书法和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技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巨大的艺术成就,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在书法家的故里,留下了一处处名胜和动人的掌故,“墨池”、“笔冢”成为胜炙人口的佳话。,智永是南北朝时代陈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极,别号永禅师

38、,浙江会稽县人。本姓王,是东晋王羲之第七世孙。智永把写秃的笔头,放在大竹筐里,前后卅多年,日积月累的,居然装满了五大篓秃笔。,遍布大河上下的雕塑艺术令人叹为观止,临潼秦始皇兵马俑、大同云岗石窟以及洛阳龙门石窟,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创造的这些文化奇迹,在后人眼里,都疑为天人所留;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更如百花园中绚烂的花朵,竞相争艳。,(6)宗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玄、佛、道与儒并存,互相竞争,互为补无,又彼此吸收。不过在黄河流域,由于各族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儒学仍居首位。玄学因其虚玄高雅、超脱世俗的学术品格而把自己束之高阁,令研习者望而生畏,从而丧失存在的根基而趋向消亡。,佛教则从儒、玄、道中吸取大量养料而逐渐走上汉化的道路,在汉地扎根、生长。道教也吸收儒、玄、佛的思想,并向官方道教转化,获得统治者的认可,得以存在和发展。从此,以儒为主,儒、佛、道互补,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铸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