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册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复习.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7、公输 一、按课文内容填词: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邻有敝()而欲窃之;舍其()(),邻有短()而欲窃之;舍其()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二、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思:1、起于鲁 2、公输盘不说 3、子 墨子起,4、知而不争,不可谓知类 5、然胡 不已 乎 6、胡不见 我于王 7、子墨子九距 之 8、守圉 有余 9、公输盘诎 10、吾知所以 距子矣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矣 12、宋之地方 五千里 13、舍其文轩 14、吾义 固不杀人 15、请 献十金 17、不可谓仁 18、宋无长 木,九下文言文复习知识整理,三、掌握下列句子的翻译:,1、夫子何命焉为?译:
2、先生有什么见教呢?2、宋何罪之有?译:宋国有什么罪呢?3、此为何若人?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4、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译: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借助您的力量杀了他。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译:楚国有多余的土地却缺少民众,杀死自己缺少的民众却去争夺自己有多余的土地,不能算作有智慧。6、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译:楚国的土地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土地方圆五百里,这就好像装饰华美的车子与破车相比。7、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译:我认为楚王您派官吏攻打宋国,是与这种人同一类别。8、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译:即使如此,公输盘
3、替我制造了云梯这种器械,一定要攻取宋国。9、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译:公输盘多次设下了攻城的巧妙战术,墨子多次抵挡住了他。10、虽杀臣,不能绝也。译: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守御者啊。11、善哉。吾请无攻宋矣。译: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四、文意把握:,1、课文内容: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2、第一段的作用:交待事情的起因。析:“行十日十夜”既表现出时间紧急,刻不容缓,又表现出了墨子不辞劳苦的精神。(闻、起、行、至这一系列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攻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爱国精神。),3、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分为三个步骤:,(一)、墨子巧言劝阻公输
4、盘使公输盘理屈词穷。析:1、墨子先以假意求助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又以“宋何罪之有?”一句,将帮助楚国攻打宋国的公输盘置于理亏的境地,接着,墨子又连用五个“不可谓”,从各个角度批判了公输盘的行为是不义的,使其理屈词穷,无从辩驳。2、一句“义不杀少而杀众”揭示出公输盘所标榜的“义”的欺骗性。一个“服”字传神的写出了公输盘在墨子有理有力的论说下的失败。3、此部分墨子论说技巧概括先设下圈套,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接着指出:攻无罪之宋是“不智、不仁、不忠、不强、不知类”之举,重重否定,极有气势,批判强悍有力,使公输盘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无从辩驳。4、墨子见
5、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二)、墨子巧言劝阻楚王,使楚王理屈词穷。析:对楚王,墨子采用了和对付公输盘相同的策略,先让他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不过,在楚王面前,墨子更加注意劝说的婉转和艺术性。先设喻诱使楚王说出“必为有窃疾矣”,再以对比、类比、夸饰手法,极言楚国的物产丰富和宋国的物产贫乏,类推出楚国的模拟攻守和“有窃疾”“同类”的结论,使楚王无话可说。(三)、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以实力迫使楚王放弃攻宋的企图。析:1、文中用“九攻”“九距”点明战斗之激烈,用“攻械尽”,“守圉有余”交待
6、激战结果,用“诎”点明了公输盘已经技穷。2、在意识到墨子将是攻宋的一个极大障碍时,公输盘陡起杀机,所以,“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要读出阴险并带有威胁意味的语气。3、墨子“虽杀臣,不能绝也”一句,是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打算的原因。,4、文中墨子能说服楚王的主要原因是:善于将道义与实力结合,并运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对比、类比等劝说技巧。启示:如何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正确意见要对人晓这以理,并结合实际讲究技巧策略。5、从本文事件的结局看,你可以得到关于战争的启示,如:面对大国的不义战争,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既要从道义上揭露其不义,还要有足够的实力作后盾,这样才能使侵略
7、者的野心无法得逞。6、学过的课文中通过外交手段避免战争爆发的事例有:唐雎用自己的智慧,阻止了秦王的易地要求,捍卫了领土的完整等。7、文中人物形象概括:墨子:热爱和平,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坚守正义,有勇有谋,能言善辩,大义凛然。楚王:顽固狡诈,骄横,傲慢公输盘:阴险狡诈,仗势欺人,18、孟子两章,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 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 委 而去 之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寡助之 至,亲戚 畔 之天下顺 之 故君子 有不战,2、翻译下列句子:,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译:有利
8、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包围着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形势啊。3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全国人民都会归顺他。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9、不战,战必胜矣。译:凭全国人民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作战,战就一定胜利。,3、文意把握:,、本文开头指出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意思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并由此而推导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意思是施行仁政。、由全文看“得道”即得人心,也就是文中所说的“人和”,“多助”和“天下顺之”,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3、本文论述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论述战争取胜的首要条件是人和,第二论述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是得道。4、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5、联系学过的课文,举一个事例论证文中“得道者
10、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观点。,1.周武王姬发伐商纣 2.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3.元末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4.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5.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舜发 于畎亩 之中 2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 3管夷吾举于士 4百里奚举于市 5故 天将降大任 于是 人也 6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 动 心忍 性,曾益 其所不能。7人恒过 8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9征 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入 则无法家
11、 拂士,出 则无敌国 外患者,2、翻译下列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所以上天将要降下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体肤忍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用种种行动违背扰乱他的事业,用(这样的方式)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没有的才干。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译: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显露在脸色上,发出在声音上,然后才能为被人们所了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
12、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以后人们才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3、文意把握:,1、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著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是:都出身贫贱,但都在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2、开头列举这些人物的作用是:引出后文的观点,有力地证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本文论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二是治理国家,孟子认为,国家长盛不衰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由此而导出本章的中心思
13、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对于人才造就的问题,孟子既从客观因素上论述,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心先苦其心志.曾益其所不能,又从主观因素上论述,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论述严密。5、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6、文中所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19、鱼我所欲也,一、按课文内容填词:一()食,一豆(),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路之人()受;()尔而与之,乞人不()也。二、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故不为苟得 也 2故患 有所不辟 也 3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
14、者能勿丧 耳 5一箪 食 6一豆 羹 7蹴 尔而与之 8乞人不屑 也 9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 10万钟于我何加 焉 11妻妾之奉 12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 13乡 为身死而不受 14是 亦不可以已 乎 15此之谓 失其本心,三、翻译下列句子: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了。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译: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
15、,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没有胜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求得生存,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这样看来,人们所喜爱的有胜过生命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译:不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能的人能够
16、不丧失罢了。7、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愿意接受。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译: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9、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译: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四、文意把握:,1、将第一段划分为三个层次,说明其划分理由:第一层:以对鱼与熊掌取舍的这个生活常理为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第二层: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也阐释。第三层: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本心
17、而已。2、第一段运用比喻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巧妙形象,浅近易懂。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一句中“是心”指的是向善羞恶之心,即文中所说的“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在孟子看来,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灾祸也会挺身而出。(填原文)4、就论证方法看,课文第一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第二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5、就论证角度看,写饥民不接受关乎生死却又是无礼施舍的“一箪食,一豆羹”是从 正面 举例,而写有人不辩礼义贪求万钟之俸是从 反面 举例。6、“此之谓失其本心”一句中“此”指的是原文中像“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8、这样的行为。7、由全文看,本文的观点是“每个人都有本心,在任何情况下,人应该保有本心”(或“舍生而取义”)。8、出自文的一个成语是舍生取义,文中举例论证运用的一个成语典故是嗟来之食。作者在本文中赞扬和批评了怎样的人,请各用一个成语来回答:赞扬了 舍生取义 的人,批评了 苟且偷生 的人。9、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著名的儒家大师,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一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0、庄子故事两则一、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惠子相 梁 2、或 谓惠子曰 3、非梧桐不止 4、非醴泉 不饮 5、于是 鸱得腐鼠 6、是 鱼之乐也 7、子之不知鱼之乐全 矣 8、请循
19、 其本,二、翻译下列句子,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译: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译: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3、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译: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4、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译: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5、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译: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6、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7、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译: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三、文意把握:,1、惠子相梁1、这则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厌恶鄙弃。2、人物形象的特点:惠子:贪图高官厚位,利欲熏心,薄情寡义。庄子:清高自守,淡泊名利。3、文中的比喻:鹓鶵:是庄子的自比,喻志向高洁之士。腐鼠:故事中指梁国相位,喻功名利禄。鸱:故事中指惠子,喻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1、理解: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正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你认为本故事中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