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育心理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37405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3.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教育心理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专业教育心理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专业教育心理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专业教育心理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专业教育心理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业教育心理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教育心理学.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学习的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 概述,一、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研究学习迁移的理论意义,首先,学习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必要组成部分 其次,学习迁移机制正是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心理机制,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理解教育的最终目的。,再次,学习迁移是有意义学习得以进行的基础,有助于揭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实践价值,其一,促使教育者“为迁移而教”,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其二,促使学习者“为迁移而学”,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二、学习迁移的类型,(一)按迁移发生的领域分类 分为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习惯的迁移、态度的迁移等,(二)按迁移产生的

2、效果分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或称为积极迁移和消极迁移。,正迁移,又称积极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或促进。“由此以知彼”“触类旁通”,负迁移,又称消极迁移,是一种学习阻碍和干扰了另一种学习,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三)按迁移产生的方向分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则称为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一种“同化”作用 逆向迁移是一种“顺应”作用如学完现在完成时,就明白了一般现在时和现在进行时,顺向迁移有助于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逆向迁移有助于已有知识的巩固和完善,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这两种迁移,促进

3、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其学习效果。,(四)按迁移产生的情境分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又称水平迁移,是指在内容和程度上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迁移。例如,数学课上学习了三角方程式后能够促进物理课学习计算斜面上下滑物体的加速度。,纵向迁移是指不同难度,不同概括性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五)按迁移发生的方式分类,分为特殊性迁移和一般性迁移(非特殊性迁移),特殊性迁移是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只向特定内容发生迁移。也就是说,特殊迁移是指内容相关的两种知识、技能学习之间的迁移,一般来说,特殊迁移是发生在相同或相关的知识领域。,非特殊性迁移,又称一般性迁移,是指某种学习的内容向广泛范围内容的迁移。也就

4、是说,一般性迁移是指与具体内容无关的领域的学习之间的迁移。常常表现为原则的迁移或者态度的迁移等,三、学习迁移的测量,(一)建立等组设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预测选择被试,使两组被试在智力和知识基础上尽可能相等或在统计上无显著差异,(二)进行教学处理,在研究顺向迁移的实验设计中,第一阶段可以让实验组被试先学习A,这时让控制组被试休息或从事其他无关活动。第二阶段,让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都学习B。,在研究逆向迁移的实验中,第一阶段让两组被试先学习A。第二阶段实验组学习B,控制组休息或从事其他无关活动。,(三)测量与比较两种学习结果,对迁移量进行评价(1)百分量表法 百分量表法以百分量来表示迁移量的大小,默

5、多克提出的测验公式为:,(2)节省法求迁移量,(3)通过学习曲线评价迁移量 横坐标为练习次数,纵坐标为练习水平,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理论,一、形式训练说 最古老的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认为心固有的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能发展,迁移就是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若两种学习涉及到相同的官能,则前次学习会使官能得到提高,并对后来也涉及到该官能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果。难记的古典语法(如拉丁语等)、深奥的数学及自然科学中的难题,教育的目的仅在于训练和改进心理的官能,而学习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内容的难度和训练价值,詹姆斯(James)的实验,记忆一个作家的材料是

6、否能促进对另一作家材料的记忆。结论与形式训练说相悖,二、共同要素说,桑代克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共同要素说,又称相同要素 1901年,桑代克进行了“形状知觉”实验。,大学生为被试,训练他们判断各种形状、各种大小的图形的面积。在训练前对他们进行了预测,让他们估计127个矩形、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使他们判断形状面积的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接着,对被试进行充分的训练,训练所用的是90个10100平方厘米大小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对被试进行这样两种实验,第一个测验是要求他们判断13个与训练图形相似的长方形的面积;第二个测验是要求被试判断27个三角形、圆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27个图形是

7、预测中使用过的。,结果:,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判断训练,被试对矩形面积的判断成绩提高了,而对三角形、圆形等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判断的成绩却没有提高。,长度和重量的估计实验,让被试估计3.3-4.5厘米的线段,经过练习,取得相当的进步。但要求他们对18-36厘米的线段进行估计时,其估计能力并不因为先前的训练而有所改进,实验结果证明形式训练说的迁移理论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桑代克提出了迁移的相同要素说,他认为,只有当两种训练机能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种机能的变化才能改变另一种机能的习得。也就是说,只有当两种学习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时,才有可能进行迁移。并且,两种情境相同的因素越多,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后

8、来,伍德沃斯又将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修改成为共同成分说 认为前后两次学习只有在内容上有共同元素或共同成分时,迁移才能发生,否则,无论它们所涉及的官能如何相同,也是不能发生迁移的,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解释了迁移现象中的一些事实,对迁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对当时的教育界也起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形式训练说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开始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也开始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三、概 括 说。,心理学家贾德(Judd)强调原理、原则的概括对迁移的作用,认为,两种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迁移产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能概括出两组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而且,概括化的知识是迁移的本质,知识

9、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概括说又称概括原理说。,“水下击靶”实验,1908年以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为被试,根据教师的评定把他们分为能力相等的甲、乙两组,训练他们射击水中的靶子。,甲组在练习射击之前学习了光学折射原理,乙组则不学习该原理,在射击潜于水下3.05、厘米的靶子时,这两组的成绩基本相同,这说明理论并不能代替实地练习,当情景改变,把靶子置于水下10.16厘米时,学习过折光原的甲组不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准确度上,都大大超过了没有学过光学折射原理的乙组,贾德认为这是由于甲组在第一次射击中将折射原理概括化,并运用到特殊情境中去了,亨得瑞克森等人进一步证明了概括化理论的正确性。并进一

10、步指出:概括化不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它的发生与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根据概括化理论,在课堂中讲授教材时,最主要的是鼓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概括。,四、关 系 说,格式塔心理学家 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有多少共同因素或掌握了多少原则,而在于能否突然发现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关系,这才是实现迁移的根本条件。,苛勒的“小鸡啄米”实验,小鸡和一个三岁小孩为被试,训练他们在两张颜色深浅不同的纸上找食物吃。这两张纸一张是浅灰色,另一张是深灰色,食物总是放在深灰色的纸上。先让被试对深灰色纸和浅灰色纸形成分化性条件反射,即对深灰色纸产生食物条件反射,对浅灰色纸不发生食物条件反射。,小鸡需400600次练习

11、,小孩需45次练习能形成这种条件反射。,然后,用一张比原来的两张纸颜色都深的黑灰色纸来代替那张浅灰色纸,以此来观察小鸡是到过去总放着食物的那张深灰色纸上觅食,还是到新放的黑灰色纸上觅食,如果被试到过去总放着食物的那张纸上觅食,就证明迁移是因两种情境中存在相同要素产生的;如果被试到两张纸中颜色较深的一张纸上觅食,那就证明迁移的产生不是由于相同要素的存在而是因为事物间相同关系的存在,结果,小鸡对新纸的反应为70,对原来深灰色纸的反应为30;而小孩100对两张纸中颜色较深的那张纸产生反应,表明,被试的反应并不是根据刺激物的绝对性质做出的,即迁移的产生并不是因为相同要素的存在,而是因为他们顿悟了事物之

12、间的关系。,五、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模式,(Osgood 1949)总结了配对联想学习中的实验材料,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刺激与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和反映的相似程度与迁移的关系,提出了学习迁移的三维模式,奥斯古德的三维迁移图描述了正负迁移的变化如何随学习课题和迁移课题之间刺激的相似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反应的相似关系的不同而变化的模式。当两种学习之间的刺激和反应的相似程度确定以后,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式对它们之间迁移的正负和大小作出预测。奥斯古德的学习迁移的三维模式又称为“迁移曲面”或“迁移与倒摄曲面”。,(1)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相同(S1),而且反应也相同(R1)种情况下则可产生最大量的正迁移(图中A点所示

13、)。,(2)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相同(S1),反应由相似(Rs)到不同(RN)以至对抗(RA),则迁移由正值到负值以至到最大的负迁移。图中曲线AB反映的就是这一变化过程。B点表示的是两个材料刺激相同(S1)而反映对抗(RA)时,产生的最大负迁移。,(3)若先后两个材料的反应不同(RN)或对抗(RA),刺激由不同(SN)到相同(S1),则负迁移由最小到最大。图中CB曲线反映的就是这一变化过程。,(4)若先后两个材料刺激不同(SN),反应由相同(R1)到不同(RN)以至对抗(RA),迁移效果都是0。图中的CD曲线反映的就是这一情况。,(5)若先后两个材料的反应相同(R1),而刺激由相同(S1)逐渐变

14、为不同(SN)时,迁移由最大的正值到零。图中曲线AD反映正是这一变化过程。,奥斯古德的迁移曲面表明,迁移量与迁移的性质是由刺激与反应的相似程度决定的。,六、认知结构说,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同化理论)发展而来的,(一)迁移的产生,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的因素”。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的学习发生影响时,就产生了迁移。,(二)影响迁移的因素,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结构有三个变量会影响新的学习,它们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1可利用性是指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在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

15、最佳关系和固定点。,2可辨性是指新的有潜在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他们的原有观念系统可以辨别的程度。3稳定性指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三)设计“先行组织者”促进学习迁移,根据影响迁移的因素,奥苏伯尔提出,设计适当的“先行组织者”来影响认知结构变量,这样就可以促进学习的迁移,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主要有:,1对认知结构可利用性的影响奥苏伯尔(1960)做了一项实验,比较两组被试在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时的成绩。,实验组在学习新材料前,学习了一个“陈述性组织者”,其中强调了金属与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和冶炼合金的理由。,控制组被试在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之

16、前,先学习了一个关于炼钢和炼铁方法的历史说明材料。虽然这个材料可以提高被试的学习兴趣,但没有提供可以作为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结果两组在学习钢的性质的材料之后,其学习成绩差异显著,组别 先学习的材料类别 平均成绢 实验组 陈述性“组织者”16.7 控制组 历史介绍 14.1,研究表明,“陈述性组织者”通过加强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变量,促进了知识学习的迁移。对言语分析能力较低的学习者,其效果尤为明显,因为这些学习者自身不能发展一种适当的图式将新旧材料关联起来。,2 认知结构可辨别性的影响,利用“比较性组织者”促进了对虽相似但有矛盾的材料的学习。,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先学习一般佛教材料,后学习一个禅

17、宗佛教材料。实验组在学习一般的佛教材料前,先学习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它指出了佛教与基督教的异同。在学习禅宗佛教材料之前,也先学习了一个“比较性组织者”,该组织者指出了佛教与禅宗佛教的异同。,控制组在学习第一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历史材料,在学习第二个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传记材料。,“比较性组织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平均测验分数 组 别 佛教禅 宗佛教 实验组 19 4 14 8 控制组 17 6 14 2 差异显著性水平 显著 不显著,认为,前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对佛教知识的学习与保持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后一个“比较性组织者”对禅宗佛教的学习与保持未起显著作用,其原因可能是先前学习过的佛教知识的

18、巩固本身为后继的禅宗佛教学习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从而部分抵消了外加的“比较性组织者”的作用,进一步发现:当先学的知识不稳定和不清晰时,采用一个“比较性组织者”,能有效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当原有的知识本身已清晰并巩固时,提高可辨别性的惟一方法就是过渡到学习新知识,“先行组织者”的运用对促进认知结构的稳定性)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由辛格莱和安德森提出来的 学习和问题解决迁移之所以产生,主要是由于先前的学习或问题解决中个体所学会的产生式规则与目标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产生式规则有一定的重叠。,产生式的迁移理论事实上是桑代克共同要素说的现代解释,根据产生式的形成过程,产生式迁移

19、理论将迁移划分为四种:,1程序性知识一程序性知识迁移:它指训练阶段所获得的产生式能直接用于完成迁移任务时的迁移。,2陈述性知识一程序性知识迁移:它指训练阶段所获得的陈述性知识结构有助于迁移阶段产生式的获取。任何技能的学习总是从陈述阶段开始的,然后进入程序阶段,所以每一技能的学习都反映这种迁移。,3,陈述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迁移:它指已有的陈述性知识结构促进或阻碍了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取。这一课题在心理学界一直都受到广泛的研究,如早期的语言与联想迁移研究以及后来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研究。,4程序性知识一陈述性知识迁移:它指获得的认知技能促进了陈述性知识的获得。,结论:,(1)迁移量的大小与正负,主

20、要依赖于两任务的共有成分量,而这种共有成分量是以产生式系统来考察的。,(2)通过变式练习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将孤立的产生式转化为产生式系统,这称为知识的编辑,知识编辑对产生式的获得与迁移有直接的影响。,第三节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和教学原则,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客观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影响迁移两种学习材料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成分有利于迁移。,2学习情境的相似也有利于迁移3教师的指导影响迁移,(二)主观因素,1学生的智力水平影响迁移2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数量和质量影响迁移 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就越好;抽象性的认知结构可以使学生不受许多表面现象的制约,从本质特征着眼,去寻找已有认知结构同新知识之间的结构相似性,促进迁移的产生。,3学生学习的心理定势影响迁移,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为迁移而教”(一)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加强教材内容的练习(二)加强基本要领和原理的教学(三)合理安排教材与教学内容,(四)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五)传授与训练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六)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复习题,学习迁移定义及类型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原理说关系说认知结构说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