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哲学入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37955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哲学入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中医学哲学入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中医学哲学入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中医学哲学入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中医学哲学入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哲学入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哲学入门.ppt(1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奥妙、神奇的中医学,钱 瑞 琴 北大医学部中西医结合教研室,2,中医与科学?,精 气阴 阳五 行肾阴、心阳气功狐惑病,古代哲学思想,中医?与古代哲学结缘,中医学诞生于古代,试验科学不发达,不得不借助古代哲学,解释人的生命、疾病现象,把哲学思想与医学溶铸,不可分割,完整的系统的学科。至今 无法使其脱离古代哲学。中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分支,组成部分,3,4,古代哲学著作,周易 华夏文明的源头解书达3000多家,至今?易道广大 无所不包 天文历法、数学、历史、人文伦理、文学艺术、医学、农业、政治、占卜、军事兵法、宗教、武术、建筑等中华文明史的渊源,5,易学产生,时间:公元5000年前历史:古代农耕

2、时代,最依赖于气候,观察天象和气候的变化。发现,万物的变化的原动力皆来自太阳,采取昼参日影、夜考星极,发明具有象征意义的卦爻符号、分析日月运行所产生周而复始的万物变化规律。,6,周易 简 易,周代 易 变易 变化的哲理 作者:孔子,春秋战国诸子的集体撰成 易经:由八卦和六十四卦周易 卦象、卦名、卦辞、爻辞 易传解释(又名十翼):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7,医源于易 内经,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源于易 有渊源 运动观 整体观 平衡观 阴阳 五行脏腑 经络不是易学的分支 流派 单纯易?不能产生医中医学产生源于实践 积累 总结 中医学是古代文化的缩影 包容各种

3、文化,8,中国古代 哲学思想 精气论 阴阳 五行,中医科学内涵,9,一元论 精气学说(元气论),古代哲学物质观 世界是气的产物,万物的运动是气运动的体现 万物的变化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世界本原论一元论。,气,10,二元论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关于对立统一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11,多元论 五行学说,世界是由五类事物组成。五类事物之间存在生、克两种关系 由于事物的生、克,乘、侮维持世界万物间的动态平衡。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所有领域。,12,精气学说(元气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生命的唯物观),萌:先秦;成熟:战国末年、秦汉 用单

4、一物质观,说明世界物质本原 气的运动的体现 气变化的结果。,气,万物的运动变化,13,一、基本概念,(一)一切无形的,不断运动的物质。极微 肉眼看不到。从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测知气的存在构成自然界万物(人)的精微物质,“天地万物本是一气”极微、极精 精气(学说),14,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气的基本存在形式“无形”“有形”随时处于相互转换“有形是气,无形也是气,道(变化规律)寓其中 明哲学家王延相,15,1.“无形”虚空中充满无形之气,不占空间,肉眼难见 不具备稳定形态 松散、弥漫、活跃、多变 广布于宇宙 基本存在形式物质永恒、基本、客观的存在形式之一,弥散状态,16,2.“有形”,聚合状

5、态-肉眼可见具体性状的物体。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虽无形难见,却有象可征 四季、六气、呼吸,17,3.有形与无形的现实意义,提供思想武器(1)不同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2)物质之间的转化形式(3)解释复杂、万变的客观世界,18,风、云等气的原型,(二)气的特点:运动、变化,变幻无常,气活跃的、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气候:变化;地壳:运动;人:生长、老死器官:活动,19,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的不停息运动 孕育新事物 新陈代谢的过程 阴气气运动 对立制约等内在的因素 阳气,20,三、精气论对中医学的应用,(一)精气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庄子 知北游“人

6、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感觉、思维、情志 气的运动 生长发育、成熟、衰老,21,生命活动既气的表现,是物质性的 有无限的生命力。内经:人体生命力的强弱 生命的寿夭 元气的盛衰存亡。,气,2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男子八岁肾气实”二七 天癸至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 三七 肾气平均真牙生 三八真牙生 四七 筋骨坚 四八筋骨隆盛 五七 阳明脉衰 五八肾气衰 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 六八阳气衰于上 七七 天癸竭无子 七八天癸竭、精少,23,(二)人体的整体、联系性,气:在人体周流不息,无所不至,使机体各个组成部分密切相连,形成统一的整体。影响 局部 整体,反映本脏的变化影响 他脏

7、。,24,(三)说明不同部位气的功能特点,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事物之形,是由气的聚合而成,事物之所有不同名称,气的聚合有不同的形式,并因此有不同的名称。分布部位、功能特点不同,名称不同,25,元气(原气、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生成 由肾中精气所化生 禀受于父母 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 元气的盛衰,与先天禀赋及后天的营养和锻炼。,26,气的命名,宗气 积于胸中 后天之气与吸入的清气卫气 脉外 防御功能营气 脉内 营养五脏之气 脾、肾、肺、心、肝气,,27,(四)说明生理、病理过程,生理:食物入胃由脾气的运化 水谷精微 营养营养四肢、百骸。病理:气虚 不能抵御外邪 易感冒 病变脾气虚:腹胀

8、、出血气运行失常 肺气上逆:咳嗽 胃气上逆:呕吐 瘀血 水肿,28,(五)气的五大功用,“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推动、激发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活动 温暖机体;抵御外邪;调控机体血液、津液,防止外流,固定脏器。气化:促使精、气、血液、津液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气,29,1推动作用,推动人体的生殖、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病理: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脏腑、衰老:经络功能减退,女子不孕、男子不育,30,2温熙作用,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熙之”。气 人体热量的来源。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血和津液的运行等,31,3防御作用,素问刺法论“

9、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生理:邪气不易侵入,病理:机体易染病,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32,4固摄作用,概念:液态物质和体内脏器有统摄和控制的作用。(1)固摄体液:对汗液、尿、胃液、肠液、精液、月经、白带等分泌排泄量的控制 防止无故流失。,33,(2)固摄脏器:,固摄肾、子宫、胃等脏器,维持正常的位置,防止下移。病理:出血、自汗、尿失禁、泄泻、滑精、早泄、崩漏、带下 以及胃、肾、子宫下垂、脱肛等症。,34,(五)气的功能,气化,推动,温煦,防御,固摄,35,阴阳学说,二元论 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关于对立统一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10、。,36,阴阳图(太极图),阴,阴中之阳,阳,阳中之阴,37,古代哲学中古老一对范畴,萌:商周,易经和尚书洪范成熟:战国与秦、汉之际,是古人认识、解释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应用于天文、气象、立法、生物、化学等领域。,38,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二)特征(三)性质(四)相互关系,39,(一)阴阳的基本概念,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水为阴,火为阳,以水火为阴阳之征象,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标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不代表具体的事物。,40,1.阴阳的起源,最初阳光的向背 后经观察发现 在太阳照耀之下的“天下”任何事物均可以分为既相对又相反的两个

11、方面。,41,2.阴阳的特征,朝向:阳、温暖、光明;背向:阴、寒冷、黑暗;不断引申其义,将种种相反的现象与事物都以阴阳概括。,阳光的向背,42,(二)阴阳概念的延伸,虚弱,阳向外、向上明亮、热 亢进兴奋动、强壮,阴向内、向下黑、暗凉抑制、忧郁 静、虚弱,43,1.阴阳属性归类,阳 阴空间 上、外 内、下时间 昼 夜季节 春、夏;秋、冬温度 温、热 寒、凉湿度 干燥 湿润重量 轻 重亮度 明亮 晦暗运动状态阳:上升、动、兴奋、亢进 阴:下降、静、抑制、衰退,44,(三)阴阳的相关、普遍 相对、可分性,1.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分析事物或现象,同一范畴,同层次,同一交点,(相关基础)昼:阳 性别天 夜

12、:阴,45,不相关事物不能分阴阳,46,2.普遍性,相关的事物或现象,均可概括分析天与地;火与水;动与静;上与下;,47,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的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转化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通过比较 水的温度 60 无属性 10 100,48,4.阴阳的可分性,阴阳中复有阴阳(阳)上午 白天 下午(阴)前半夜 黑夜 后半夜,49,宇宙间一切事物 阴 阳 每一事物 阴 阳 阴 阳 每一事物的内部 阴 阳 阴 阳,4.阴阳的可分性,50,4.阴阳的可分性,相互对立、联系在自然界无穷尽“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素问金匮真言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

13、也。”,51,5.是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阴阳学说把世界上一切都一分为二,但 任何事物不能随意分为阴阳,必须按照阴和阳所特定的属性一分为二:男、热(阳);女、寒(阴),52,(四)阴阳之间相互的关系,53,1.阴阳对立制约,对立:相反;动与静、升与降制约:阴阳相反 相互制约 事物内部取得平衡 温热 散寒冷 水 灭火 人体的生理功能,各个生理系统,器官、细胞分子水平都离不开对立、制约,统一平衡作用。,54,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兴奋”彼此制约,维持动态平衡“抑制”平衡遭到破坏,出现病理状态。太过燥狂 情志 不及抑郁,55,1.阴阳对立制约,如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体温调节的保温与散

14、热;致病因素与抗病因素的相互制约对抗的过程。,56,2.阴阳互根互用,互根:相互依存 互为根本。任何一方 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独立存在。如上与下,左与右;冷与热“独阳不生,孤阴不长”互用:双方资助、促进、助长对方,57,阴阳相互资生、为用,阴阳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阴生于阳,阳生于阴”结构 阴 机能 阳没有机体正常的结构就没有正常的机能,正常的机能 的运行依赖于正常的结构。,58,3.阴阳消长,消:减少,长:增加,事物中所含的阴阳的量与 比不断的变化中 阴阳运动的形式,原因:对立制约与互根。一年之内:春夏,阳长阴消;秋冬,阴长阳消。,59,3.阴阳消长,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

15、互为消长的变化运动中。“阳消阴长”,“阴长阳消”。阴阳消长使机体保持动态的平衡。“阴阳消长”超过一定限度,阴阳一方出现偏盛或偏衰,不能保持动态平衡,就会出现疾病。,60,3.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阴消阳长 阳消阴长 动态平衡阴虚则阳亢 阳虚则阴盛,61,3.阴阳消长,早:阳长阴消 日中:阳旺 一日之内 黄昏:阴长阳消 夜半:阴盛 人 日间 阳多阴少 夜半 阴多阳少 疾病:热胜伤阴,寒胜伤阳,62,4.阴阳转化,原因:阴阳消长,阴阳的比例颠倒,事物的属性发生变化,阳 阴阴阳消长 阴阳转化 量变 质变,63,量变 质变,渐变:四季、昼夜的变化 阴阳的转化:表 里 寒 热 虚 实 突变肺炎 高热(阳)

16、面色苍白(阴),64,4.阴阳转化,转变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物极必反”重、极:发展到极限、顶点寒 热热 寒 条件,极,65,小 结,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阴阳消长阴阳转化,66,阴阳 对立统一,说明事物的属性与规律,双方必须具有阴阳的特征相互转化是循环 阴 阳,不限定事物的属性螺旋式的上升,相似,不等同,67,三、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的结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1.部位 阳 上部 背部 体表 阴 下部 腹部 体内2.筋骨 与皮肤3.内脏:阳:上 心 肺;阴:下 肝、肾,68,69,阴阳划分机体功能属性,具有推动、温煦作用的气,“阳

17、气”,具有营养、滋润作用的气,“阴气”五脏:藏精气 阴 六腑:传化物 主动 阳 五脏、六腑之功能活动归属于阳。,70,(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营养物质(阴)功能(阳)转化,“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功能与物质之间的阴阳消长变化,平衡 不平衡 新的平衡 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71,气血的生理功能(互根互用),气 属 阳,生、行、统摄血液气推动、温暖,化生血确保血的营养功能血养气,助气充分发挥生理功用血 属 阴,养气和载气的功能,72,(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一切疾病发生的原因,73,1.阴阳偏胜(盛),(1)阳胜:邪气偏胜 阳邪致病或机体功能亢奋 表现:热象(阳主热 阳胜则热)阳热胜 耗

18、伤阴液 阴不足“阳胜则阴病”,74,(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阴偏盛,阴邪致病 表现:寒象 阴主寒 阴盛则寒”畏寒、肢冷阴寒盛 损伤阳气 阳不足“阴盛则阳病”,75,2.阴阳偏衰(阴虚 阳虚),素问调经论“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阳虚不能制约阴,阴 相对偏亢阴虚无力制约阳,阳久病耗阴:阴虚 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寒,热,76,3、阴阳互损 互根关系失调,(1)阳损及阴 阳虚到一定程度,阳气不足 不能化生 阴液 阴虚(2)阴损及阳 阴虚到一定程度 阴虚 不能滋养 阳气 阳虚最终阴阳俱损,阴阳两虚,区别:先后与主次,77,4.阴阳转化,不同的病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热证 寒证 热证

19、,78,(四)指导疾病的治疗与用药,1.确定治疗原则(1)损其有余“热者寒之”高热 巴金森氏 阳亢风动(2)补其不足“虚则补之”出血、脾胃虚弱、肾虚(3)根据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79,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尿时齿痛 补肾阴 补肾阳,腰痛怕冷4年 冬季甚:补阳无好转,急性肾小球肾炎 补肾阳 蛋白、水肿 口干咽燥,80,2.归纳药性,81,3.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先别阴阳”望诊 色泽 鲜明属阳 晦暗属阴 闻诊 高亢洪亮属于阳,语声低微属于阴。,82,4.指导养生防病,法于阴阳遵守自然界的阴阳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能冬不能夏 阴虚阳胜 冬用滋润养阴能夏不能冬 阳虚

20、阴盛 夏用温热养阳,83,阴阳学说的现代研究,阴阳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 在中医完善本质:认识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工具认识、方法论,84,阴阳学说的科学性,内经 的贡献 哲学与医学结合后 简单 全面 零碎 系统 笼统 具体 无规律 有规律,85,四、阴阳学说的本质探讨,现代医学 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 兴奋与抑制植物神经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与五羟色胺内分泌激素 雄性激素与雌激素 的对立协调,86,四、阴阳学说的本质探讨,机体内部从物质到功能存在两个对立面 中医的阴阳“黄金指标”特异地反映阴阳的本质?阴虚、阳虚:多系统、多功能的改变 表明阴阳有广泛的物质基础,必须全方位、多系统、多

21、层次、对阴阳进行物质基础的探讨。,87,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应用于生命的起源和本质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根本规律。灵枢病传“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88,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只适用于中医学术领域,中医学关于生命科学的某些规律,而不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活动的普遍规律。是宇宙观和方法论,阴阳范畴尽管也包罗万象,但在无限的宇宙中它毕竟只是一种有限的具体的矛盾形式,对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某些特殊矛盾现象的概括,89,五 行 学 说,水土 火 金 木,90,概说,五行晚于阴阳五行的内容:五材学说 生活劳动的必要物质最早专指 五星的运行春秋时代 阴阳解释世界的不完善,

22、多种事物间的复杂关系?形成哲学的概念战国.邹衍 创立气、阴阳、五行的思想体系,91,五行 中国人的思想规律,把握事物间关系 可对事物进行探索 广泛渗透,被各家学派吸收。经学大师 论述经学的伦理民间 预测天地 人事的变迁 祸福安危 建筑师 风水 推动古代科学的进步,中医运用五行说明人体的生、病理原理 最高境界,92,多元论,五: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次序、运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唯物观)五者之间有内在的次序和联系,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解释来源:尚书.洪范,93,一、五行的特性,1.木:“木曰曲直”曲直:树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的生发姿态,形容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的现象。,94,

23、2.火:“火曰炎上”,温热、向上、升腾。凡具有温热、明亮、升腾的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归属火。,95,3.土“土爰稼穑”,稼穑:播种收获。生养、孕育、承载、收纳特性,96,4.金:“金曰从革”,从:顺从;革:变革 从革:指金的可熔铸变革特性。金质地沉重,用于杀戮。中医学,演变引申为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属于金。,97,5.水“水曰润下”,润:潮湿,滋润“润下”,水滋润向行的特点。引申为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等。,98,五行与气候,木:以木的升发条达示春风的温暖 万物生机勃发的物候特点火:以火的炎热向上的特性来示夏天的炎 热 万物长大茂盛的物候;土:以土的孕育变化万物的特性示长夏

24、之气的湿润万物由禾而变秀实的物候。,99,金:以金的沉降清肃示秋气的凉燥肃 杀;万物收敛凋零的物候;水:以水寒与向下渗漏藏于地下的特性 示冬气的寒冷;万物闭藏的特点。,100,小结,中医的五行学说 已脱离了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本身涵义,以五行的抽象特性来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101,二、五行的归类,(一)取象比类 方位与五行:旭日东升,似木性升发,故东方属木,南方炎热似火性炎上,南属火,中央管辖似方似“土辖四行”,中央属土,五脏与五行 肝主生发疏泄 属木,102,(一)推演络绎,根据已知某些事物五行属性,推演归纳与此事物相关的其它事物的五行归属的方法。自然界五气与五行 春季属木,风为春

25、之主气,春属木;长夏属土,湿为长夏主气,湿属土五脏与五行 肝属木,与肝关联均属木(胆、筋、目、酸、风),103,二、五行的归类,以五行配五时,(四时及长夏)五行 五时 配五脏春木 夏火 长夏土 秋金 冬水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行学说与医学联系,104,105,三、五行的归类的意义,人体脏腑与机体组织器官的关系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与人体脏腑的关系五脏的生理、病理活动与自然界有密切关系,106,四、五行相生、相克,相生:互相滋生,助长,相克:相互制约,克制,以五行相生、相克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没有生克,就没有事物的发展。,107,(一)五行相生,难经中比喻为母子关系 生我 者为母 我生者为子

26、 生 生,水,木,火,108,(二)五行的相克,任何一方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所胜”、“所不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土克木“我克”为土,土为木之“所胜”金克木“克我”者为金 金为木之“所不胜”,109,(二)五行的相克,克“我克”者为土,土为木之“所胜”克“克我”者为金 金为木之“所不胜”克我者我所不胜 我克者为我所胜 金 木 土,木,土,金,木,110,五、五行的相乘与相侮,相乘:乘:凌,欺负。过度的相克,相侮:反克为病。逆原先相克顺序的病理传变。五行之间的异常克制现象,原因:五行之中任何一行太过或不及都可引起相乘、相侮的变化。,111,小

27、 结,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人体脏腑功能与自然、社会整体关系,揭示世界万物普遍联系的规律探索和解释复杂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和自我调控机制。,112,六、在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及其相互关系,113,1、用五行相生的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滋生,114,2用五行相克的关系,说明五脏的相互制约。,115,(二)说明病变的相互影响,沿着五行相生次序传变“母病及子”肾病及肝 肝病传心 反着五行相生次序传变“子病累母”肝病传肾 肾病传肺 沿着五行相克次序传变 相乘“脾虚肝乘”“肝旺乘脾”反着五行相克次序逆向传变 相侮 肝病侮肺,116,(三)疾病的诊断,1.指导四诊“有诸内,必形诸外”

28、五脏 五色 五味 肝病;面青,喜酸,脉弦心病:面赤 口苦,脉洪数脾虚:面青 木乘土心脏病:面黑 水乘火,117,(三)疾病的治疗,2 指导用药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白芍 黄连 白术 石膏 生地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配合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118,1.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金匮要略】,119,2.确定治则和治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 虚则补其母(母子关系的虚证)肝病 水生木 补肝 补肾益精,120,(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滋水涵木 滋肾阴、养肝阴培土生金 补脾气、助肺益气的方法金水相生 补肺、滋肾益火补土 温阳补

29、脾,121,实则泻其子,母子关系的实证肝旺泻心(肝火盛,木生火)清心火 治疗肝火旺肾实泻肝 泻肝火治疗肾虚火亢(肾无虚证),122,(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治则,抑木扶土 抑肝、平肝和胃建脾 肝气犯胃、肝旺脾虚培土制水 健脾治疗水湿停留 肾虚水泛佐金平木 泻肝清肺 肝火旺,肺宣降时常泻南补北 泻心火以滋肾水的治法。,123,(3)五行与情志,肝:怒;怒伤肝;过度思虑 脾病 木能克土 怒胜思心:喜;喜伤心;过度悲伤 肺病 火能克金 喜胜忧肺:悲;悲伤肺;过度烦躁 肝病 金能克木 悲胜怒,124,五行与情志,脾:思;思伤脾;因恐致肾病 土能克水 思胜恐肾:恐;恐伤肾;过度兴奋 水能克火 恐胜喜,12

30、5,五行学说的科学性,积极作用 形成与发展,促进五脏为核心的整体观消极按五行学说机械论不能盲目套用,126,元气论、阴阳、五行 学说的关系,相互关联、侧重不同,127,(一)相互关联,1.元气论:探讨物质世界的本原,肯定物质世界组成上的同一性。本原 木、火、土 阴 金、水五类,阳 每类中复有阴阳,万物源于气,气聚合具体形物,128,2.元气论:基础,元气论:自然观 基础 产生:阴阳、五行学说 对世界本原的认识 从属元气论 性质:阴阳、五行学说 方法论,129,(二)侧重不同,1.元气论 分析世界的本原,探究最初始的东西,回答:哲学“本体论”问题。,130,(二)侧重不同,2.阴阳 更深层次:“气”内部对立双方的运动变化及由此所产生的各种事物的机理,采用了“两分法”的分析模式,合理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131,(二)侧重不同,3.五行学说 以“五”为基数阐释事物之间生克制化 相互关系,揭示复杂对象本身所存在的联系。,132,中医理论体系:古代哲学思想,古医学 阿拉伯、印度、希腊、巴比伦 中国(相继失传零散的方法)原由: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气、精、阴阳、五行等古代哲学思想 应用到医学形成只有中国才有特色的医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