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38760 上传时间:2023-10-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都城平面布局演变.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主要都城的平面演变,“城”:都邑四周的城垣。有的城分为两重,内层用“城”来称谓,外圈称“郭”。“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其意均重于有形的墙体和防御功能。,“市”,指交易买卖的场所,是一个地理空间。易系辞下:“列麈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战国时期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高潮,如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大城市。,根据考古发掘得知,战国时齐都临淄城南北长约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大城内散布着冶铁、铸铁、制骨等作坊以及纵横的街道。大城西南有小城,其中夯土台高达14米,周围也有作坊多处。,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

2、平面布局的演变,一、汉长安城,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2.城内实行里坊制,“出不由里门,面大道者名曰第,爵虽列侯,食邑不满万户,不得作第,其舍在里中,皆不称第”。,3.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一轨1.8m)。,4.商业活动集中于“西市”、“东市”。5.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二、汉、魏洛阳城,1.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2.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外城形成。,三、隋唐长安城,1.先规划,后建城。2.有内城、郭城。“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

3、”。3.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4.仍实行里坊制度。,四、北宋开封城,1.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2.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的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五、元、明、清北京城,1.从金中都到元大都城址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2.元大都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3.明代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第二节 商业发展与地区城镇,城市逐步增多,商业性和工业性逐步加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城市不多,一般以都城为主。隋唐两朝,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在长江流域还出现了以扬州和成都为中心的商业都市。明朝时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

4、城市,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两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向于规整。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江西崇仁县城图,江西瑞州城图,宋代以后城市外围的商业市镇发达,往往形成子城。,明清时期随着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以上通过研究中国历来主要朝代的都城,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的都城都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其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十分明显:首先是整齐划一。其次是中轴线纵贯全城。第三是宫殿为主体结构。第四是宫殿建筑高台化。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的古代都城,在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在随之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而商业性不断增强。,通过对中国古代都城制度演变的研究,我们是否应该感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文明的精深和传承。通过对都城制度的研究,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文明发展的渊源以及中国自古形成的文化传统。因此,研究古代都城制度,是研究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历史地理工作者特别应该重视的一个研究对象。,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