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6238999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2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法发展史301魏晋南北朝书法概述.ppt(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01魏晋书法,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概况二、魏晋时期的书法 1、魏晋时期的书体特征 2、魏晋时期的书体的沿革三、章草和平复帖,宗白华美学散步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显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眺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散文,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字艺术的根基和趋向”。,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发展概况,在书法发展史上,魏

2、晋南北朝既是书体演变的归结期,又是书法技法的集大成期、文人书法流派大发展时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书法走向了完全自觉的阶段。近人马宗霍在书林藻鉴中这样评价: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一)魏晋南北朝书法发展成因,1、前期书法艺术的历史积淀而成2、政治经济因素3、文化自身的因素,1、前期书法艺术的历史积淀而成,从艺术发展的总体规律看,任何一门艺术无不受前代的影响,书法艺术当然也不出这一范围。所以,就书体本体而言,是传承的自然结果。,2、政治经济因素,1)政治上的分裂和动荡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一个政治安定、社会升平的时代,可

3、能会为艺术的兴盛和繁荣创造必要的条件,而一个动荡不安、充满了战争与苦难的岁月依然能激活艺术家的灵智和激情,同样会产生许多经典之作。尽管整个魏晋南北朝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显得支离破碎,发展脉络相对芜杂,然而正是在如此复杂深刻的社会背景之下,才使得这个时期的艺术变得更加厚重和多姿多彩。,2)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和学习促进了书法艺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不都是汉族,但少数民族使用的文官却多数是汉人,不仅如此,他们还有意识地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尤其是494年北魏迁都洛阳后,推动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人融合。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少数民族(主要是游牧民族)那种

4、豪放不羁、质朴清新的风格揉进了汉族文化艺术中,同时崇尚雄健强悍的审美心理也在传统运笔结构的基础上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不仅线条变得粗犷刚劲,结构趋向跌宕多变,而且整个书风都呈现出雄强泼辣,雄浑朴拙的时代风尚。生动地反映出少数民族的心态、情绪和审美特征。,3)经济的发展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经济总的来说,在前代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北方经济,尤其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发展迅速,由于北人大量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农业、手工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4)统治阶级对书法的高度重视,A、以书取士:到了晋代,国家已正式开始设置“书博士”职务,以善书者选拔任用官职,

5、书博士的设置为朝廷广纳贤士,以才取人广开了门路。以善书闻名而被朝廷重用委以官职的书法家不乏其人。南朝时期的王僧虔、陶宏景因善书法而被朝廷任用官职;北朝张景仁因“以学书为业.遂工草隶”,后被朝廷“选补内书生”。而书家所任之职,又多为文职官吏,譬如秘书郎、太子舍人、侍中等,他们皆侍奉内庭,出入帝王左右,颇为皇帝赏识。,B、崇尚书法,品评、收藏书法成为风气,全国各阶层都崇尚书法,品评书法之风盛行。上至帝王、贵族士大夫阶层,下至平民百姓,对于书法艺术的崇尚已全国普及,他们或品评,或收藏,或以为楷模学习,皆视书法佳作为宝物,这种社会风气的盛行,使书坛空前活跃,这对于书家之间的相互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

6、进了各种书艺流派的发展,也促进了民间书艺的普及。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以品评书艺的专著书品在萧梁时代问世了,它的问世预示着书法艺术已进入新的时代。,C、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视书法艺术,社会上一时相习成风,当时许多贵重器物上的题铭、碑版以及墓志的字迹也相应地讲究起来,它们的题写往往由著名书家为之。D、由于统治阶级对书法艺术的大力提倡与高度重视,在这一时期中,贵族士大夫阶层把擅长书法看作是一种荣耀,似乎这种荣耀是有闲阶级区别于其他阶级的标志。这种情况在南朝时期表现尤为突出。据南史王僧虔传记载,当时“宋孝武帝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齐高帝竞与僧虔赌书,“谓曰:

7、谁为第一?对曰: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这种风气的盛行,从客观上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3、文化自身的因素,A魏晋玄学清谈对书法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因统治阶级集团的激烈斗争和战争的连绵,使得曾经在两汉时期大盛的经学急剧衰退,文人士大夫抛弃了两汉经学传统,以老庄思想为本的玄学逐渐风靡。士大夫文人中出现了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他们以老子、庄子为师,嗜酒任性、崇尚自然,对儒家传统的僵化教条以极大的冲击,人性得到解放。在魏晋善谈玄学的高层文人中,许多高门士族如王、谢、郗、卫的士大夫均为著名书家。他们纵谈玄理,放情山水、高扬人性,魏晋文人在充分认识自然之美的同时,意识到自然是人性美和艺术美的和谐,

8、是对整个宇宙、人生的感受和领悟。自我意识的觉醒,促进了书法 风气的兴盛。,B 望族世家世代承递,相互交融,也成为魏晋文人书法流派兴起的重要因素。,C 书写工具的进步物质条件的具备,魏晋时毛笔的制作技术较汉代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期所制的毛笔笔头大而且锋毫饱满,其品种也逐渐增多,不仅有了硬毫笔,而且有软毫和硬毫相杂的兼毫笔,软毫笔也出现了。除硬毫笔之外,兼毫与软毫品种的毛笔也正式问世了。同时取料更广、制作方便的毛笔,可为书法家根据自己擅长的书休与艺术实践的经验来取舍笔头的大小、长短、软硬,创造佳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中国的墨有着悠久的历史,到了魏晋时期,当时所用墨仍为石墨,但这种墨是经过加工了的,这

9、种石墨既可用作书写,还可作为燃料。后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提到过石墨能书写。这时期,除用石墨书写外,魏晋人已注意到了用古松枝烧烟造墨,这种技术逐渐推广到了江南的山林地区,使当时的江西庐山成为魏晋时期造墨的中心。对于这种用松烟造出的墨,曹植在他的诗中第一句就道出:“墨出青松烟”,用松烟造墨在魏晋已初露端倪了。,纸的大量生产和盛行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当时士大夫贵族阶层中仍然存在着“贵素贱纸”的风气,但用纸张抄书的现象已在三国时就出现了,譬如曹丕就曾用纸抄写过典论,并赠送给了当朝的张昭。到了晋代,纸很快就成为市面上主要的书写材料,当时纸张的品种较多,有茧纸、网纸、麻纸、谷纸、藤纸、黄纸等。由于纸的

10、品种增多,因此当时生产纸张的数量也相当可观。这时期,不但工匠积极造纸,而且书法家也兼善造纸,而书家自造的纸张其质地甚至超过御用的纸张。前代竹帛的消失,当朝纸张的出现,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家的创作同样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砚是我国独有的书写工具,上古无砚台,到了汉代才开始有了陶砚。到了南北朝时期,社会上虽然盛行陶砚,但也出现了一些用石制做的砚台,这种用土、石分别制作的书写工具,其形制已出现多样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砚侧已出现了刻有制砚的年代,由于当时手工业比较发达,到梁陈时砚外已饰有琉璃匣,小巧得可以随身携带。由于书写工具从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汉代,从而为这一时期众多的书法家发挥其艺术才能提供

11、了极大的便利。笔墨纸砚的定型与完善,使之成为书艺中一整套工具的过程,也是书法艺术中各大型书体形成的过程。物质条件的具备,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不断成熟与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书法艺术大发展的时期,又是后世历代书家所宗法的时期,也是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社会的推动与生产力的发展,书法在经过前代逐渐繁衍的基础上,篆、隶、草、楷、行各种书体相继出现并臻于成熟,而且各自成为系统,这为以后历代书家所擅长的书体发挥各自的书法风貌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已独立于文字学范畴之外,逐渐上升为一种专门的艺术。,二 魏晋时期的书法,(一)魏晋时期的书法特征(二)魏晋时期书体沿革的

12、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一)魏晋时期的书法特征,1、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草、楷、行各体完全成熟,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相互影响。2、书法技法体系基本形成 3、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1、是书体演变的终结期。草、楷、行各体完全成熟,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相互影响。从东汉开始形成的草、楷、行各体至魏晋时期已趋向已成熟,并脱去了隶书时代的影响,到王羲之、王献之的出现,使行、草、楷书体发展到了成熟阶段。各种书体交相发展,相互影响。一方面在民间书法圈中仍然残存着书体演化尾声的痕迹,从中可明显见出不同书体的交叉变化,这在敦煌残纸及南北朝石刻墓志中尤为显著;另一方面是在文人书法圈中,对于新出现的书体,不断地对

13、之进行改造和完善,二王父子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2、书法技法体系基本形成,随着各种新书体的完善,尤其是楷、行、今草三种书体在二王手上融会贯通,脱去以往的滞重用笔,创造出一种俊逸、雄美的新风。其精美的笔法、高超的技巧成为后世学书的不二法门。至此中国书法技法体系基本形成,在这基础上后代有个别书家尽管有所变化和丰富,但已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因此,魏晋时代书法为“集大成”,它正是时代的产物。,3、魏晋书法走向了完全的自觉阶段。,1)欣赏书法已形成风气。2)书法理论已成形,奠定了古代中国书法理论的基本构架。3)出现了最早的文人书法类型。4)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书风上,便是对书“韵”的不懈追

14、求。5)出现了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法大师钟繇、二王。,1)欣赏书法已形成风气。书法在社会各阶层上已普遍形成一种有意识的欣赏对象。书法与棋弈、绘画等一起成为衡量人的标准之一。文人开始有意识追求书法美,把其作为自觉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史载师官宜在酒店作书,观者纷至沓来,致使酒店生意兴隆,便是一例。,2)书法理论已成形,奠定了古代中国书法理论的基本构架。出现了大批书法理论专文,这些理论包括技法论、书家论、风格论等,流传至今的有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等,他们对书体的起源、美学特征等作了形象的阐述,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国书法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也是书法艺术走向完全自觉的必

15、然产物。,3)出现了最早的文人书法类型。这是与当时九品中正制的门阀意识分不开的,许多著名的家族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均有家学渊源,又是书法世家,由此书法艺术师承祖述相递成线,成为中国书法史特有的现象。,4)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书风上,便是对书“韵”的不懈追求。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乱与夷祸使得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两汉以来占主流地位的儒家经学受到严重冲击,文人崇尚风流倜傥,玄学风行一时,除崇尚道教之外,佛教思想也相继输入。具体表现在书风上,便是对书“韵”的不懈追求。所谓“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如梁袁昂古今书评中云:“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

16、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陶隐居书如博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完全以抽象感觉作为品藻人物赏鉴书法的标准。,5)出现了书法史上划时代的书法大师钟繇、二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史上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最高典范。,(二)魏晋时期书体沿革的三个阶段及代表人物,随着新体的定型、成熟、文人流派书法不断更新,这种新风换代、流派交替的现象,促成了自汉末发端以来的文人流派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这种沿革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钟繇为代表。其楷书和行书的笔法研究与书法实践开启一带新风,在将汉隶转向魏晋楷、行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卫氏家族中卫夫人和王氏家族都学习他的笔法。,第二阶段

17、以王羲之为代表。他在继承钟繇、张芝的同时,把楷书、行书、草书推向历史的高峰,脱去汉代隶书质朴滞重的笔意,创造出流美飘逸的书风。第三阶段以王献之为代表。他在其父王羲之书法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创造,其行草变蕴藉为外放,更显得神骏。以钟繇、王羲之、王献之为代的三个流派阶段深刻影响了后世书法的发展。这种师承祖述笔法相沿成线,成为后世历代书法艺术递进传承的基本轨迹。,(二)魏晋书体演变的轨迹,魏晋时期是各种书体交叉发展时期,从东汉开始逐步形成的楷、行、草各体至二王时代已完全成熟,草书经章草时期发展为今草,楷书逐渐发展完善,隶书继续延续汉末老路,行书在隶楷的递延中走向成熟。这一时期的新书体,如楷书、行书、今

18、草,其实在汉末已在民间普遍存在,进入魏晋后在文人书法圈中进一步得到长足的完善。与文人书法圈新书体风靡一时相映照的是,民间书法圈由于文化、地位的滞后与隔阂在新书体的运用上相对保守,基本上仍是延续旧体,尤其是在“铭石书”等传统刻石形式上仍残存着许多隶、楷旧体笔法与新体用笔交叉融合的痕迹,如王兴之夫妇墓志,同一块墓石两面分别刻夫妇两志,分别刻于340年和348年,字迹相同,出土于南京,其墓志笔画挺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有稚拙厚重之书风,与北朝碑刻有相近之处。,王兴之夫妇墓志,带隶意的楷书,用笔多方,结体古拙,风行于当时的新体草书与行书在这里几乎完全没有印记。,书体演变的三条线索,1)楷书:新莽楷书

19、残纸熹平元年解殃瓶题字魏晋残纸钟繇的荐季直表墓田丙舍帖东晋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2)今草:东汉简牍中今草毫县曹氏墓少数刻字墓砖西晋平复帖、东晋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3)行书:东汉宝鸡汉墓陶书永寿二年陶瓶题记敦煌汉简东汉楼兰“九月十一日”等帖残纸东晋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王献之鸭头丸帖,A 东汉瓦罐题记早期楷书,B 魏晋残纸(较成熟的楷书,与后来经卷上的楷书十分接近),C 钟繇的荐季直表(成熟的楷书),东晋王羲之黄庭经(成熟的楷书),书体演变归结的第2条线索:今草,东汉简牍中草书毫县曹氏墓少数刻字墓砖西晋平复帖、东晋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初月帖十七帖,东汉简牍中草书,笔意草率,字形简略,有今草意

20、味,陆机平复帖,平复帖是现存最早的传世名家墨迹。此书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东晋王羲之姨母帖,王羲之初月帖,东晋王羲之十七帖,书体演变归结的第三条线索:行书,卫恒四体书势云:“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俱学之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可见行书在汉已有之,当时行书的体势我们可以从与王羲之同时代的西域长史李柏文书及许多敦煌残纸中窥见一斑。钟繇对行书也做出了贡献。他的“行狎书”,就是三国魏时期行书的典型。到了晋代,在王羲之等人手上,随着楷书、今草的逐步形成,行书也相应演变成为介乎楷书和今草之间的一种书体,面貌与以往早期行书也有了巨大的不同

21、。王羲之站在几代人的肩膀上开创了一代新风,使行书成为文人士大夫中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脱尽了魏晋以来滞重的用笔,创造出俊逸、潇洒、流美的新书风,对中国书法史功莫大焉。,行书的演变,东汉宝鸡汉墓陶书永寿二年陶瓶题记敦煌汉简楼兰“九月十一日”帖等残纸王羲之丧乱帖兰亭序王献之鸭头丸帖,A 东汉永寿二年陶瓶题记(早期的行书),B敦煌汉简(早期行书),C楼兰“九月十一日”帖残纸(早期行书),D王羲之丧乱帖成熟行书,E王羲之兰亭序(成熟行书),F王献之鸭头丸帖(成熟行书),2、魏晋时期的隶书,魏晋承汉制,隶书仍作为正式的书体,而且程式化倾向愈趋严重。尽管楷书在汉魏之际就已形成,但在整个魏晋时代,使用楷书的人

22、却不多,主要对象是一些文人学士。当时一般人所用的仍然是新隶体或介于新隶体和早期行书之间的书体。如目前所发现的大量东晋碑刻所用字体,大都是新隶体,它是魏晋早期书法书体发展的一大特征。故钟、王楷书与新隶体同时并存一点也不奇怪。如魏公卿上尊号刻石 受禅表刻石。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此类隶书的典型。,魏公卿上尊号刻石,正始五年石门关题记,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全称“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皇太子又再莅之德隆熙之颂碑”。1931年出土于偃师县东大郊村北部西晋太学遗址中。碑文记载晋武帝司马炎及皇太子司马衷亲临辟雍(太学)视察的事迹。碑建于咸宁四年(278年)十月,碑首和碑身整石凿成,碑文采用晋隶,字体比较灵活,具有独特风格。背面刻学官博士、礼生弟子400余人的姓名和籍贯。碑刻反映出当时太学的兴盛。,晋皇帝三临辟雍碑,晋武帝司马炎与辟雍碑,周朝时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就叫辟雍。当时共有所谓“五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贵族子弟根据其父的官阶,分别对应入学。西汉时期的大学包括辟雍和泮宫,皇室子孙在辟雍上学,诸侯的子弟在泮宫就读。东汉之后各代均设辟雍。据碑文记载,自泰始三年(公元年)至咸宁四年(公元年)的年中,晋武帝司马炎和太子司马衷先后多次到辟雍视察、赐酒、行赏。他们对辟雍的关照被师生们视为“盛德隆熙”。体现了晋武帝对教育的重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