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种群与环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种群与环境.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人类种群与环境,第五章 人类种群与环境,一、人口的逻辑斯蒂增长二、人类种群的数量指标三、环境资源对种群增长的限制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五、年龄金字塔与性比六、生育模式与环境人口容量七、人口分布与环境八、人类种群的五次大迁徙九、生态位、人际关系与小群体效应,一、人口的逻辑斯蒂增长,t时间种群增长率=内禀增长率种群大小密度制约因子(环境阻力)dN/dt=rN1-(N/K)内禀增长率指当环境(空间、食物和其他有机体)在理想条件下,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K环境容纳量 环境阻力环境中的资源是有限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徙力同时受到环境的空间资源、营养资源等的限制。,二、
2、人类种群的数量指标,1人口数2性别比,3出生率(粗出生率)(年出生人数)(年平均人数)x1000,4死亡率(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x10005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6生育率(一年内出生婴儿数)(育龄妇女)x10007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占10以上,三、环境资源对种群增长的限制,1.环境阻力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没有一种生物能达到并且维持环境所能允许的最高种群数量。3.减少环境阻力,就提高环境容量 生物通过自然选择来实现 人类通过文化,四、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一)出生率1.世界出生率情况:非、西南亚、拉丁美最高,欧最低 低纬度高,高纬度低 人口高密度地区低,低地区高2.影
3、响因素:经济工业发达、城市化高,出生率低 教育程度高则低,低则高 传统文化 国家对生育的政策,(二)死亡率,疾病 战争 饥荒 自然灾害出生率和死亡率一般决定于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波动,使不同时代的人类种群的平均寿命发生差异。,五、年龄金字塔与性比,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性比差异的原因:1生物因素:新生儿性比、死亡率的两性差异 2人口再生产类型 3社会条件:战争、移民、经济发展、社会变迁 传统文化,性比类型:基本平衡,男多女 基本平衡,女多男 失调,女多男 失调,男多女,六、生育模式与环境人口容量,(一)人类种群的生育模式,(二)环境人口容量,环
4、境人口容量在可预见的时期内,能够保证生态环境物资循环,能量流动相对均衡,在不损坏生物圈和保证人类可更新资源的持续利用的条件下,保证环境和人类社会协调并可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证居民生活质量的某一地域环境中所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容量与种群的关系:由于种间竞争,种群规模一般低于环境容量环境容量对于种群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环境容量随种群的生态适应度的提高而扩大,决定人口动态的因素:内禀增长率 环境容量 社会调节机制,七、人口分布与环境,人口分布人类种群的数量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于一定地里空间的集散状况,或称人类种群数量的空间分布形式。,影响人口分布的环境因子气候温度、淡水(地下水、地表水
5、、降水)地形高山、平原土壤冲积土、黑钙土、矿产资源社会环境经济,八、人类种群的五次大迁徙,人类迁徙个人或群体定居地的永久性变动。人类的摇篮:亚南、非东热带、亚热带地区4万年前,扩散到亚非大陆3.5万年前,迁徙到美洲、大洋洲15世纪末,新大陆;17世纪,黑奴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向美新大陆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难民、重新划定国界、新兴产业、新兴城市、“客籍工人”,人类迁徙的结果:促进了人类遗传基因的融合,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结合,促进了人类种群的进步及文化的进步。带来了殖民。,九、生态位,(一)生态位有机体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和地位。生物个体或物种在生物群落中不受限制地生活下去的多维
6、生态因子。作用:生物圈之所以成为和谐、有序的系统,是由于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位的高度分化。,生态位的规律,1.如果两个种在同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的生态位,一个种终究将消灭。2.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种是直接的竞争者。3.种群在它们对群落的空间、时间、资源的利用方面,都趋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人类种群的生态位,人类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与功能和人类在生物圈中的文化适应度。生态位对于每一个人都存在,它与生活的空间、时间及环境,与他人的关系息息相关。人与人的生态位重叠,导致浪费人才,(二)群体生活,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特征人类结群的原因:生产需要 安全需要 精神需要,(三)人际关系与小群体效应,人类生活的两大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小群体具有规模小,目标一致,聚合力强,相互间关系密切,信息传递快等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