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41213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2.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艺术的根脉 (2).ppt(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器和青铜艺术,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的祖先历来就爱玉,欣赏玉是一种高尚的嗜好。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物件,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中国四大玉石产地,新疆和田玉 河南独山玉 辽宁岫岩玉 陕西蓝田玉,中国玉器的制作工艺,1、采玉:玉多蕴藏于山地岩脉中,有被水冲刷而外露的,也有人们在采剖其它用途的石料时发现这类绚丽斑斓的“美石”的。2、开料:就是利用敲打锤击除掉玉璞外面的氧

2、化层(俗称“玉皮”),使玉材内所含玉质得以完全暴露。开料的工艺虽然简单,但要求玉工对玉材的识别、选择及敲击技术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原始时代用于开料的工具,可以用石块、石斧、石凿、石锤充任。开出的玉璞,可制成一器,亦可制成多器,这需要有比较精确的分割计算与设计。3、制坯与成形:就是把开料后的玉料依制作成品的需要切割下来,制成所需器物的坯子并雕琢出器形。切割方式有线切割和片切割两种。锯割时,要掺加水和颗粒细碎均匀的石砂(即解玉砂),以降低摩擦产生的热和增加摩擦系数。解玉砂在原始琢玉工序中是非常关键的辅助料,因为无论是旋转摩擦还是直线摩擦解玉,都离不开用砂作中介物,原始时代的解玉砂估计是经过筛选的天然

3、砂。4、钻孔是在已截割好的玉料上根据需要钻出大小不同的穿孔。5、镂刻是在有些玉器成品上雕刻十分精美繁缛的纹饰6、抛光:将玉器表面磨亮,达到闪闪发光、光可鉴人的效果。原始玉器几乎每一件都要经过抛光,抛光可用光滑的竹片或兽皮,而用兽皮的机会多一些。,玉器小知识,玉器可分为软玉和硬玉两种,硬玉又名翡翠。缅甸玉又称翡翠玉。从化学成分来看,软玉是含钙、镁和铁的硅酸盐,而硬玉则是含钠和铝的硅酸盐。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玉制品是:距今8000年前,山西湖县旧石器时候晚期遗址所出土的用水晶制成的小石刀。,玉器鉴别,水鉴别法 将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状久不散开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伪劣货。手触摸法 若是

4、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凉润滑之感。视察法 将玉器朝向光明处,如阳光、灯光处,如果颜色剔透、绿色均匀分布就是真玉。舌舐法 舌尖舐真玉有涩的感觉;而假玉则无涩的感觉。放大镜观看法 将选购的玉器放在放大镜下观看,主要是有无裂痕,无裂痕者为上乘优质玉,有裂痕者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价值亦大减,裂痕越多越明显的,价值也就越低。,玉器工艺品欣赏,奥运奖牌,泥 土 的 生 命,古 代 陶 器 与 瓷 器,陶器介绍,陶器是指以粘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8001000高温下焙烧而成的物品,坯体不透明,有微孔,具有吸水性,叩之声音不清。陶器可区分为细陶和粗陶,白色或有色,无釉或有釉。

5、品种有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

6、尖底器已基本消失。其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纹饰有:人物纹。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白 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仰韶文化彩陶,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5000年)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仰韶文化的彩陶工艺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是中国原始彩陶工艺的典范。这件

7、20世纪50年代出土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西安市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仰韶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之一。纹饰有:几何纹,占比重最大,包括弦纹、菱形纹、锯齿纹、三角纹、方格纹、圆圈纹等;云纹;花瓣纹,有梅花、柿蒂、卷草等纹样;鸟兽纹,有龙、凤、铺首等纹样。,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白、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诞生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

8、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三彩胡人牵骆驼俑(现藏故宫博物院),瓷 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

9、温下烧成的釉面。,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并称为宋代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 花 瓷,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釉下彩的一种。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也有学者称唐青花并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

10、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发问,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

11、。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夏 铸 九 鼎”,商周青铜艺术,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

12、。秦汉时期,随着瓷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胎体也更为轻薄。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我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四羊方尊,通高58.3厘米,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商代方尊的代表,铜尊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是一种饮酒用具。这件四羊方尊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重达34公斤,加上它独一无二的造型,理当进入文物精品之宝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