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鲍世才.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624631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7.鲍世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7.鲍世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7.鲍世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7.鲍世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7.鲍世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鲍世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7.鲍世才.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青春有我敢打硬战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敢于亮剑卡若区农业农村局鲍世才先进事迹材料鲍世才,男,汉族,陕西白河县人,1986年2月出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现任昌都市卡若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负责产业组工作。谈起他,同志们都会想起卡若区青贮玉米和食用菌种植基地;谈起他,同志们都习惯叫他“鲍书记”。在这背后,是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无私付出和坚守,在这背后,他是投身脱贫攻坚、精准扶贫、产业增收的具体实践和行动。与青春较劲2012年,刚从部队退伍的他参加了西藏基层公务员招录考试,进入俄洛镇人民政府工作,次年主动报名加入“选派支部书记”队伍,担任俄洛镇约达村选派书记。军人出身的他,比常人多了一份坚韧和

2、毅力,他一心扑在基层,一干就是3年半,农民孩子的他,对农村更是多了一份亲切和热爱,他心里装着人民,装着可爱的乡亲,他和乡亲们打成一片,成了乡亲们的“知心人”。2015年,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再一次牵动了他扎根基层、心系基层、发展基层的愿望,“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约达村没有阻碍他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雄心,“地无三尺平”的自然条件没有阻碍他带领乡亲们寻找增收致富的决心。2016年,在区党委、区政府、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的正确领导下,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他带领约达村建档立卡户群众率先实施青贮玉米种植项目,这是青贮玉米在卡若区的首次种植,困难、挫折伴随前行。翻地、平土、点播、盖膜,历经了半个月时间

3、完成了120亩青贮玉米种植工作,实地查看、等待、期盼,一周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的迹象。真不能等天下雨了,“抗旱保丰收”才是当务之急,抽水灌溉,1亩、2亩、3亩10亩、100亩,灌溉工作有序推进。人们常说,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时间考验,岁月的洗礼,收获也不例外,它是给那些热爱土地、热爱人民的人准备的。那是一个收获的季节,那是一个足以让乡亲们沸腾的日子,青贮玉米丰收了,120亩青贮玉米产量达300吨,产值30余万元,7户建档立卡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元,他们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是东方初晓的喜悦,这种成就感也只有他才能体会到。青贮玉米的试种成功,为后期的规模化种植打下了坚实基础,截至2020年,卡若区已

4、种植青贮玉米9938.9亩,带动沙贡乡、俄洛镇227户群众持续增收。与市场较量俗话说,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只有开动脑经我们才能赢得先机。2016年,外出考察学习归来的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走访调研,发现昌都市菌类市场潜力巨大,而全市却未有一家大规模生产菌类的基地,依托食用菌种植,让群众脱贫致富的想法应运而生。在区党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专家组的充分论证下,2016年8月,投资78万元的加林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落成并投产。基地投产伊始,缺乏生产菌棒的能力,因此第一批L4万余个菌棒是从四川绵阳引进的。正当大家满怀信心,准备橹起袖子加油干时,一场“考验”正在向他们逼近。从绵阳“嫁到”昌都的菌棒由于

5、运输过程中气温较高的缘故,霉变损坏了4000多个菌棒,那一刻他们差点失声痛哭。平安落地的菌棒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般悉心照顾,上架、摆放、洒水、管理每个环节都小心翼翼。经过一个多月的等待,终于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期待,当看到一朵朵蘑菇从菌袋中探出脑袋时,喜悦瞬间涌上大伙儿心头。本以为就此能扳回一局,没想到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市场上充斥着从内地运进来的各色平菇,而加林村的平菇由于没有知名度,未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此一役让他彻夜未眠。他又之身深入菜市场、市区各饭店、各蔬菜门市推销自己的平菇,凌晨2点的菜市场也能听到“这是卡若区的产业、这是贫困户自己种出来的平菇”“这是俄洛镇加林村的平菇”,那是一段辛酸和煎

6、熬的日子,通过各种努力,加林村的平菇在昌都市场上拔得头筹,抢占了先机,平菇出名了,他还得到了另一个名字“鲍平菇”。如今,食用菌种植基地已形成了从菌种制作、菌棒生产、灭菌、发酵、栽培、管理、销售与一体的现代化基地,不仅成为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的平台,更是成了致富奔小康的有力抓手。3年来,食用菌基地共带动281名群众增收101万元。与岗位较真“3天内到农牧局报道”接到工作岗位调整通知的他,此刻正在老家陪同待产的妻子,即将迎来做父亲的角色,而他没有丝毫犹豫,“岗位就是命令”,怀胎九月的妻子陪同他一起踏上了返程,就这样他再次进入战斗状态,投身新战场,投入脱贫攻坚主战场。为尽快摸清卡若区产业扶贫底子,把握

7、工作重点,他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走遍了产业项目点,实地调研产业带贫机制,明确了产业扶贫目标任务,明晰了产业扶贫工作思路。脱贫产业发展什么项目,支持谁发展,怎样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并建立稳定长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实现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如何指导全区产业扶贫工作有序开展,是他经常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他在一线干过,他也学到了很多,但他不懂项目,为了解掌握项目申报、审批程序,他把已建成的项目资料翻阅了多遍。为解决这些问题,他深入乡(镇)、村(居)、项目点,与产业项目经营主体、贫困户群众交谈,向行业部门老同志请教,产业发展思路逐步明晰,并与同事一道研究制定了卡若区产业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完善了卡若区产业项目

8、以奖代补实施方案产业项目包干制度,指导产业项目严格程序实施、因地制宜精准实施。并提出了“1+4+15”的牲畜收购模式、“飞地分红”差异化分配方式等,推进实施了产业项目资产移交工作和产业项目财务决算审计工作,他与产业一同成长,也将伴随着产业逐渐成熟壮大。与成果较真坚持项目引领带动是抓产业扶贫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举措,卡若区2016年至今已实施产业项目80个,面对项目多、资金量大、工作人员少、工作量大的局面,他没有退缩,依旧保持着军人本色,按时完成本职工作、按时进行产业项目调度,扶贫产业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业红利逐步显现。卡若区已建成产业项目实现增收2612.86万元,惠及建档立卡群众3404户、1

9、5077人,户均增收7675.8元、人均增收1733元。“以奖代补”工作进展顺利。卡若区对实施“耗牛短期育肥、芫根种植、油菜种植、经济林种植、青贮玉米种植”等项目的个人和集体进行奖励,奖励资金达319.06万元。“飞地经济”带动明显。飞地项目累计收益1063.48万元,已兑现“飞地分红”资金920.91万元,户均增收2405元,2020年将突破800万元。鲍世才同志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从事着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在“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时刻,在脱贫攻坚的紧要关头,他一刻也没有松懈,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最前线,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他以最青春的姿态在藏东大地书写产业脱贫的华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