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与伏尔泰.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248284 上传时间:2023-10-10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卢梭与伏尔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卢梭与伏尔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卢梭与伏尔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卢梭与伏尔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卢梭与伏尔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卢梭与伏尔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梭与伏尔泰.ppt(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节 卢梭与伏尔泰,卢梭,(一)关于卢梭,十八世纪的欧洲历史是法国的历史,而十八世纪的法国具有历史性的转折点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卢梭是百科全书派中最具民主倾向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一个从下层社会走进法兰西思想界的启蒙思想家。卢梭作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精神领袖,他的思想和人格,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的行为方式,也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倾向,1、否定科学和艺术,肯定人性本善,文明腐蚀人性。论科学和艺术(1750)2、否定私有观念和私有制,歌颂人类的自然状态。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3、平等,自由,社会契约论民约论(1761)“返回自然”大自然 自然的情感

2、 自然的人性,(三)卢梭的主要文学创作,“不仅他的思想是革命的,而且他的写作导致了在情感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上的革命,他改变了未来的艺术。”罗曼罗兰他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之父”他的新爱洛绮丝、忏悔录代表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新爱洛绮丝,贵族少女朱丽 家庭教师圣普乐真诚的自然情感 阶级偏见 自然道德 社会道德 爱情悲剧书信体长篇小说,便于书写爱的情感及其所造成的内心痛苦,以情感人。借景抒情,以自然景色衬托人物的情感。小说具有浓重的感伤主义情调。强调自我,推崇感情,情景交融,这是卢梭创作的特色。,忏悔录,“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的大声说:请看,

3、这就是我当时所想过的,这就是我当时所做过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同样坦率地写了出来。我既没有隐瞒丝毫的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方面做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我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没有把明知是假的东西说成是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的、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眼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

4、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你的宝座面前,同样真诚的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你说我比这个人更好!,自传,卢梭以极其坦诚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人生性格,大胆地把自己的隐私暴露于众,写出了惊人的人性真实。这是由他的思想体系决定的:A、人性本善,是社会改变了人;B、每个人都有顺应自然欲求的权利和义务;C、人真挚情感的流露和放任,是人性淳朴自然的表现。D、这种袒露自己的勇气,还来源于对人的自尊人应该崇拜的不是某种传统观念和道德法则,而是人自身。,两部忏悔录,圣奥古斯丁,古罗马著名神学家。世俗之城上帝之城。同:现身说法,以赤诚坦白的态度写出自身追求情欲的罪恶,以及战胜罪恶的心理历程。不同:前,人本身是

5、不值得爱的,只有上帝才值得爱;后,人值得珍贵的就是他们自己。,伏尔泰,伏尔泰,“乐园”别墅伏尔泰在此住过年,伏尔泰,(一)伏尔泰的生平与创作伏尔泰出生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一登上文坛,就与宗教、封建势力进行了无休止的斗争,不止一次受到王权的迫害:两次被捕入狱,后被驱逐出境,死后不准葬在首都,革命后才被运回巴黎隆重安葬,柩车上写着:他培养我们热爱自由。,伏尔泰的双重性,1、在宗教观点上:一方面反对宗教狂热,又主张应有一个上帝存在;2、政治上:一方面反对封建专制,一方面有主张实行君主开明政治;3、文学上:一方面是进步的启蒙文学家,一方面又信奉过时的古典主义。在文学创作上,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古典主义悲喜

6、剧和史诗的创作上,但最有成就的却是他的哲理小说。,哲理小说,这是伏尔泰首创的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小说形式。这是一种不强调性格刻画和日常生活环境描写的小说,它通过完全虚构的人物和故事来传达作者的社会、政治、哲学、美学等观点。具体来说:题材虚构、人物虚构、语言风格上充满哲理意味,说理比较透彻。这类小说主要有老实人、天真汉。,老实人的主题是批判盲目乐观主义哲学,小说中的邦葛罗斯是个哲学家,在他看来,世界是完美的,一切人和一切事物都尽善尽美,“在这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走向美好。”邦葛罗斯一生的遭遇是对他的“哲学”一个极大嘲讽,他先染上梅毒,接着又遭到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后又被卖为奴隶,但

7、他冥顽不化,死不改口,仍然坚持说世界尽善尽美。小说的主人公老实人开始相信邦葛罗斯的乐观主义哲学,但严酷现实粉碎了他的乐观幻想。他是德国男爵的养子,由于他与男爵的女儿居内贡小姐相爱,结果被贵族偏见极深的男爵赶出了家门。从此他四处流浪,到处都看到封建专制的腐败和天主教会的罪恶。到里斯本时,他遇到了大地震。为防止全城毁灭,教会与大学博士相勾结,认为只有“在庄严的仪式中用文火慢慢烧死几个,才是阻止地震的万试万灵的秘方。”,为此,教会抓了5个人。其中一个人的罪名是娶了自己的教母;另外两个葡萄牙人是“吃鸡的时候把同煮的火腿扔掉。”在场的邦葛罗斯和老实人似乎赞同他们的吃法,于是,他便也被一块儿送上宗教火刑场

8、。结果三人被烧死,邦葛罗斯和老实人却奇迹般地脱了险。老实人历尽磨难,认识到世界就像一个屠宰场,他抛弃了乐观主义。最后他找到了一个黄金国,国内遍地都是黄金、碧玉和宝石,人人过着自由平等,快乐而富裕的生活。,主人公邦葛罗斯经历了盲目的乐观主义、极端的悲观主义,也到过理想的理性王国“黄金国”,最后在一个土耳其修士那里找到了一条“明哲保身”的“中庸之道”: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不幸:烦恼、纵欲和饥寒。也就是“种我们的园地要紧”这句名言,构成了伏尔泰全部哲理的真谛。它比开明君主制的幻想前进了一步,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才进取精神。,查第格或命运:查第格的不幸命运象征人类经历过的种种苦难,作者借此揭露专制统治

9、的黑暗;通过查第格的开明政绩,颂扬开明的君主制,这反映伏尔泰对开明君主仍抱幻想。天真汉:针对卢梭“回归自然”的社会思想和“自然人”与文明对立的观点,伏尔泰通过这部作品天真汉形象,纠正了卢梭对文明的粗暴的否定。天真汉也认为,他“从野兽变做了人”。,(二)伏尔泰思想倾向,(一)“自然神论”:“即使上帝是没有的,也必须捏造一个。”伏尔泰是最早摈弃唯心主义哲学并接受唯物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之一。他承认物质的客观存在,但又不能解释产生感觉和思维的自然原因,所以他认为感觉和思维的能力是万能的神加于物质的。(二)在政治上,他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偏见的最激烈的批判者,但是,在他力图改变封建秩序时,又把自己的希望寄

10、托在开明君主身上,认为开明君主会遵循理性的 规律改造社会。,(三)伏尔泰把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艺术,当做不可企及的典范,认为18世纪只能因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道路。因此,虽然伏尔泰一度为莎士比亚所吸引,曾给以高度的评价,但他并不赞成莎士比亚剧作中那种崇高与卑贱、悲剧与喜剧互相融合的写法。不过,他的某些创作又突破了“三一律”的束缚,并且也受到了莎士比亚的影响。,三、二者思想的三次交锋,伏尔泰是1791年7月11日被迁进这里的,卢梭比他晚三年,1794年10月11日。一个在大革命进入高潮之头,一个在进入高潮之尾。他们死在同一年:1778年,伏尔泰先走三十四天。的确有很多巧合发生在这两个无论从哪一点看

11、都截然相反的人身上。站在这只有约十米之隔的两个墓穴之间,我想起他们之间的争执,一共三次,三次便足以将以后的世界一分为二,左翼的和右翼的,理想的和现实的,英美派和欧陆派,穷人与富人,东方与西方,民主与专制,自由与道德,很多东西都能在这两个人身上找到源头。,第一次交锋,1755年卢梭把他参加第戎科学院竞赛的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寄给了伏尔泰。1755年8月30日,他收到伏尔泰的回信。回信的第一句话便是:“先生,我收到了您的反人类的新著。”接着又写道:“从来没有人用这么多的才智来让我们变得愚蠢;读您的大作让人想爬在地上四足行走。不过,由于我丢掉这个习惯已有六十多年,我遗憾地意识到重操旧习在我是不可能

12、的了我也不可能乘船去会加拿大的野蛮人,首先因为我的病体使我离不开欧洲最高明的医生其次是因为我们把战争带到那些国家,我们的榜样已经使那些野蛮人变得几乎和我们一样恶。文学滋养人的灵魂,给它力量,给它安慰;先生,就在您写文反对文学的时候,您不也在使用它吗。”,同年9月11日,卢梭回了一封信,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对文学和艺术的嗜好滋长一个民族内心之恶人类精神与知识的进步增长了我们的傲气,使我们更多地走入迷途,很快就会加速我们的不幸。至于我自己,如果我没有丢下我最初的职业选择(应该是指他做雕刻学徒的生涯),如果我不会读书也不会写字,我大概要幸福得多。让我们来找找社会混乱的首要根源,我们会发现人所有的不幸

13、,来自他们的错误要远远多于来自他们的无知,我们所不知的东西对我们的损害程度要大大小于我们自以为知道的东西。要不是有人声称知道地球是不转的,也就不会有人去惩罚说地球自转的伽利略了。,第二次交锋,这第一次交锋,双方各持己见,但还算心平气和。第二次就不同了。1755年11月1日上午10点半左右,葡萄牙里斯本的居民正在教堂做弥撒,大地开始发威,震动了整整十分钟,紧接着是海啸,再接下去是大火,里斯本城毁于一旦。这场自然灾害在欧洲引发了一场非关科学而是哲学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面对人类的灾难上帝扮演什么角色?,一个城市被毁,几万人惨死,震动了伏尔泰。他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写了一首情绪激动的长诗,并将这首诗

14、寄给了卢梭。诗中的一段,基本能概括全诗的大意:看到这堆积如山的受害者,你们还会说:上帝报复了,死亡是他们为其罪恶付出的代价?那些匍伏在母亲被压偏而流血的乳房上的孩子们,他们何罪之有?伏尔泰是想借这首诗,表达他对善恶相替、因果循环的宗教观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观的怀疑,在他眼里,宿命和无为是非常危险的。,卢梭于1756年8月18日回了一封信,大意是说在至高无上的天意面前,人的生命和其可怜的需要是可以疏略甚至是罪恶的。他写道:“波普和莱比尼兹告诉我们,人啊,耐心一点,你的不幸是你的天性及宇宙构成所产生的必要结果。”他说,如果里斯本的居民不是集中住在五六层高的楼房里,损失就会小得多;有很多人是为了拿衣物和

15、钱,才被砸死的。“您大概是想让地震发生在无人的沙漠里,这难道不是说自然必须服从我们的意志?”他最后写道:“我在此生受苦太多,不可能不期望来生。”,四、二者的不同,他们两人的不同点真是很多,只从他们两人身上,便可看到人性的矛盾和复杂:伏尔泰做生意很有一手,他出身于公证人家庭,并没有万贯家财可继承,但他从年轻时起就开始投资做生意,在写诗作赋之余,从不忘赚钱。据说他的生意中有军火和黑奴买卖,这多少给他的人道主义面目抹了一点黑。他几乎是他这一代文人中仅有的没有世袭家业又不靠富人施舍而生活阔绰的人。卢梭跟他正相反,金钱让他不自在,花钱本身在他就不是享受。他一没有赚钱的头脑,二也不认为富有是他生命的意义。

16、如果说他也要钱,那纯粹是为了不寄人篱下。但他除了节省,不知道还能怎么样多弄点钱。,伏尔泰喜欢钱,也喜欢花钱享受。他爱排场,出入城堡,穿着讲究,家里漂亮家具、银餐具、瓷器、钻石,应有尽有。他还雇佣了大量仆人,在饭桌上,他的贴身男仆就站在他身后,随时伺候。家里也是宾朋不断。钱为卢梭带来的烦恼多于快乐,他喜欢简朴的乡居生活,只要窗外风景优美,屋里能过日子就行。吃只喜欢泰莱丝做的汤,到外面应酬吃饭,受罪大过享受。他穿着随便,图舒服而不图好看。他讨厌花钱买仆人伺候,他有个忠实的泰莱丝就行。他不喜他人打扰,怕见生人,也不好客。伏尔泰喜欢沙龙生活,在这种场合,他才思如涌,幽默风趣,说话从没有阻碍他表达才华,

17、并且从不怕对手,不管对方是国王还是无赖。卢梭则讨厌沙龙,他为了生活不得不进去,但他内向,缺少机智,不善言辞,并且因极度敏感而很容易受伤。,两人还有个不同之处,就是对身边人的态度。伏尔泰对身边人很体贴,他收留落难的人和孤儿。在费尔耐乡下住的二十年,他一面不忘自己的特权,一面为村民谋利,他创办表厂,利用自己的关系把货销出去。他初到时,费尔耐的居民只有五十人,他去世时,居民已达一千二百人。卢梭的一生则一直是有善心无善行。他会为穷人掉泪,但仅此而已。他因生计困难,也怕负责任,把五个亲生孩子全都送给了育婴堂。,最不可思议的是,在生活中处处退避、抱怨颇多的卢梭,在哲学思想上却持乐观主义;而在生活中喜欢挑战

18、、外向乐观的伏尔泰,在哲学思想上却持悲观主义。伏尔泰在他的小说老实人,或乐观主义中,塑造了一个哲学家旁可逻斯,此人是卢梭思想的代表。旁可逻斯常说“世间的善是普遍的”,“单独的自利的恶在社会中集合而产生广意的善。由此,自利的恶越多,广意的善也就越多”。两人都各有一句名言,伏尔泰在长诗凡夫俗子里写道:“人间天堂就在我所在的地方。”卢梭在新爱洛依丝中写道:“在这世间,唯一值得居住的就是那梦幻之乡。”歌德对他们两人有一个很精辟的总结,他说:“和伏尔泰在一起,是结束旧世界;和卢梭在一起,是开始新世界。”,伏尔泰酷爱戏剧,常在他那取名“乐园”的别墅里上演他自编的戏剧。他极希望日内瓦城能建一个戏院,但遭到教

19、会的反对。于是,他便让好友达朗贝尔在百科全书上就这个内容写了一篇题为“日内瓦”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卢梭的反弹,他在忏悔录中记述了对这件事的看法:“我对人家在我的祖国所耍的这一套诱惑手段感到愤慨,所以我急待载有这篇文章的那本百科全书出版,看看有无办法写篇答复,好对这不幸的一招防患于未然。”卢梭发表了致达朗贝尔论戏剧的信。他反对在日内瓦建剧院,他还是那一贯的思想,认为戏剧败坏社会风俗,使人堕落。不知他是否忘了,他就是以一部歌剧乡村卜师才成名的。这件事彻底破坏了他与伏尔泰以及整个百科全书派的关系。从此,伏尔泰视他为哲学的叛徒,理性的敌人。,伏尔泰整起人来也是不留情的,他写了不少匿名小册子抨击卢梭,

20、在1764年发表的公民的情感一文中,他揭出了卢梭抛弃子女的事。正是这篇东西促使卢梭写忏悔录,他并且在忏悔录里附上了他写给伏尔泰的最后一封信。“先生,我一点也不喜欢您,我是您的门徒,又是热烈的拥护者,您却给我造成了最痛心的苦难。日内瓦收留了您,您的报答便是断送了这个城市;我在我的同胞中极力为您捧场,您的报答便是挑拨离间:是您使我在自己的家乡无法立足,是您使我将客死他乡总之,我恨您,这是您自找的别了,先生。”,引起两人最终决裂的诸种因果,一直没有定论,法国至今仍有“拥伏派”和“反伏派”,以及“保卢派”和“贬卢派”,教会和左翼有一部分人一直不喜欢伏尔泰。但政治派系之争已完全让位于意识形态之争。不管怎么样,伏也好卢也好,都已经只是一块招牌,无碍于小民生活了。卢派继续认为两人之争是伏尔泰妒忌卢梭的才气;伏派则咬定两人决裂起自卢梭的病态和狭隘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